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427|回复: 0

[甘肃] 2020年永昌县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17:4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966

    主题

    2975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54
    发表于 2021-1-11 09: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永昌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13日在县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永昌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 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坚持把抓项目增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列支项目前期费300万元,编制完成投资项目“三个清单”和招商引资三年滚动发展计划,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全面推行清单式管理、保姆式服务、联审联批、容缺受理等推进机制,49项重点项目开工42项,完成投资20.67亿元。谋划开展“抓精准化招商、促高质量发展”行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42项,到位资金22.6亿元;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资金11.1亿元。各类有效投资的增加,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县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全年旺”的目标。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0.6亿元,同比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亿元,下降1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亿元,增长7.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112元、14495元,增长7.5%、8.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修编完成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河西堡镇中小企业集中区总体发展规划、永昌工业园区重点项目规划;深化“入企进厂”服务活动,解决企业诉求52条;推动企业互销0.95亿元,推荐发放特色产业贷款5.7亿元,“助保贷”“互助贷”余额达到1.6亿元;三杰紫花苜蓿草产品储运加工、瓮福化工复合肥生产线建成投产,金泥电石炉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莫高聚和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联凯生物化工产品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盘活闲置企业6家,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2.4%。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8.4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0.81万吨,高原夏菜、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5万亩、22万亩,培育奶绵羊0.8万只;发展产业化联合社2个,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5家、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有序推进,戈壁农业、元生奶绵羊、新希望奶牛、居佳肉羊、天康生猪等项目进展顺利;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2个,“永昌肉羊”通过2019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认定,预计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5.5%。促进三产提档升级,编制完成骊靬文化产业园规划,相关项目问题整改有序推进;谋划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启动编制永昌县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规划;加快实施北海子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新增文化旅游企业20家,44家经营主体接入“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6.01%、19.93%。世纪鸿发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正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成运营,荣达、鑫达、兴合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投入使用,外贸自主出口实现新的突破;创建省级电商扶贫企业2家、网店4个,网络零售额达到4023万元,预计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6.4%。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结合全省脱贫攻坚冲刺清零行动,围绕“九查九看九落实”,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累计排查整改危房1275户、农村饮水安全问题84项、医疗保障问题9项、易地扶贫搬迁问题6项、兜底保障问题2项。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剩余27户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统筹安排专项资金6919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9项,认定就业“扶贫车间”4家,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开展已脱贫人口核查,加强边缘户监测预警,有效防范致贫返贫风险,发展“五小”产业121户,落实“脱贫助力贷”443户,实现贫困户种养产业、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三个全覆盖”。从严从实推动问题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8处采矿类项目地形地貌恢复、植被修复完成市县验收,2处水电开发项目整改通过省级复核,高标准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和“绿盾2018”专项行动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23件信访问题完成整改22件,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大棚房”和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全面完成,国土三调成果上报国家审核,国土空间规划启动编制,生态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有序实施,污染源普查试点、农房一体确权登记基本完成。组织实施森林植被恢复、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18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森林抚育1.65万亩、义务植树65万株。严格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煤炭市场、餐饮油烟、施工扬尘治理管控,县城热源厂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现销号,改造农村土炕9000户,整治燃煤锅炉25台,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6天;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关闭退出东西大河河道采砂场18家,整体验收水电站9座,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均达到100%;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固废和餐厨垃圾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以及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等项目有序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完成中心城区燃气、人防工程专项规划,评审通过乡村建设规划8项、修建性详细规划20项,“多规合一”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实施老旧小区住宅改造6411户、棚户区改造488户,分配公寓式公租房412套,化解公租房空置2337套、房地产库存381套;城区栽植乔木1634棵、灌木22.97万株、花卉6.55万株;引进社会资本推动环卫一体化运营,集中整治脏乱差重点区域,依法规范流浪犬、弃养犬管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县城面貌有效改善;县城公交1号线的开通,填补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空白。实施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95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0项,新改建农村电网96.7公里,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拆危拆旧2863院,风貌改造742院,建设集中居住点房屋2085套,建成行政村公厕80座,改造户厕4011座,清理“三堆”763处、生活垃圾3.53万吨、残垣断壁2962处,清理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411个;配备专职保洁员1074人,选聘公益性岗位清扫人员579人,9个乡镇环卫作业实现市场化运营;充分激发群众热情,自觉维护生活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改革创新释放活力。深入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蹄疾步稳推进经济体制、生态文明、文化体制、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471名民生项目人员纳入编制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河西堡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完成供销合作社“三会”制度建设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四办”改革任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政府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97个、75个工作日以内,完成窗口办件2.9万件、网上办件4153件;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行网上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办理,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32户。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0.98亿元。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55.8%,探索“三变”产业发展模式27种,办理农牧业设施产权证38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地下水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建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1家、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2家;新认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企业3家。

    民生福祉充分保障。四小、四幼建成招生,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6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360个;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51项;狠抓师德师风师能建设,78名教师获省市表彰奖励,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67.5%,中职对口升学率达到98.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省级健康县城试点和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完成县中医院和城关卫生院资源整合,新增医疗床位106张,引进医学类人才13名,完成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12187人、“五癌”筛查107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报销医疗费用1.27亿元。巩固提升“乡村舞台”20个,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个、健身中心1个,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51场、送文化下基层演出65场、非遗传习展演6场,举办省市级体育赛事活动5项。开展农村低保和“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完成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提标,发放城乡低保5942万元、特困供养528万元、临时救助109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336万元、价格临时补贴109万元。永昌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天颐医养康复中心成立运营,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7个。全面加强西河片区进城农民服务管理和就业保障,县级就业服务中心即将投用,完成劳务输转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022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2.64%。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52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4件,下降12.4%;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92项,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维稳安保工作,九坝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持续巩固。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退役军人服务,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双拥模范县创建实现“八连冠”。下大力气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维护。强化市场监督和质量监管,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犯罪团伙1个;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成县级综治中心设置,组建巡特警队伍和应急处突分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集中整治治安“乱点”,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0起,刑事立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分别下降24.5%、46.8%。构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消防综合救援队挂牌成立,全面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措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有效防范意识形态、社会治理、政府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人防、老龄慈善、工青妇、工商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推进各类巡视、巡察、督察、审计、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及时校正失误、把准方向,确保各项工作不走偏、不走样。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86件、政协委员提案60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公开政务信息2.7万余条,办结政务热线来电4508件。推进“七五”普法,推动依法治理,深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改革,完成合法性审查392项,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58亿元,协调解决涉企历史遗留问题6件,认真履行合同协议和承诺事项,政府公信力、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公”经费实现只减不增,政府系统文件、会议分别压减47.5%、33.8%,督查事项明显减少,干部作风持续好转,政务环境不断优化。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面对困难不懈怠,推动发展取得可喜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路领航,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县上下的拼搏实干。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永昌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全面小康目标、人民群众期盼相比,全县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体量不大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强,生态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任重道远;部分企业运行依然困难,有效投资后劲不足,加上政策性减税降费,财政收入持续下滑,实现收支平衡难度很大;生态环境还很脆弱,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存在短板;部分干部执行力落实力还有欠缺,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较弱,营商环境还需更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勇于面对、认真解决。

    2020年政府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县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初步确定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能耗控制在市上下达指标以内。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项目支撑、服务保障,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头等大事,以生态产业为依托,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有效投资,在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发展效益上求突破。

    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年一年抓下去”的要求,坚持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抓手,立足交通区位、文化底蕴、冷凉气候、工业基础等优势,不求“大而全”,发展“特而精”,打造产业集群,重点抓好66项重大带动性项目建设;深度精准谋划,放大比较优势,从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环境承载、产出效益等方面严把准入关,扶持发展循环农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节能环保、中医中药等生态产业,确保生态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滚动储备,加大筛选凝炼,做实前期谋划,储备项目70项,投资规模达到115.57亿元。狠抓“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推进、在建项目竣工、竣工项目投产”四个核心环节,不断提高项目落地率、开工率和建成率,实施重点项目61个,力争完成投资39.48亿元。认真研究上级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扶持重点,积极争取政策性投资,力争向上争取资金实现新的突破。探索发展“建养一体化”模式,加大县城投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可持续融资能力,形成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细化完善、严格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定期调度、分析研判、择优跟进、督促后进,推动形成抓招商、争投资、促发展的鲜明导向。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充分利用进博会、农博会、兰洽会等对外交流平台,深化“抓精准化招商、促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产业转移精准发力,围绕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加大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商会招商力度,推动优质项目加快聚集,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8%以上。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激发经济蛰伏潜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7%以上。坚持政府带头讲诚信、守契约、履承诺,全力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支持组建永昌县工业协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明确政企行为边界,管住权力“任性”,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能力,落实联审联批制度,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加强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推行“县级管家+部门专员+乡镇保姆”工作机制,想方设法破解业主难题,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二、坚持做大增量、提升存量,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

    以培育产业集群和培植稳定财源为核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做大增量和提升存量并重,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协同,加快构建现代生态工业体系。

    强化园区支撑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引导的原则,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效解决企业“落地难”的问题,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综合能源和园区道路建设,强化管理服务保障,加大循环化工产业链关联项目引进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谋划实施永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支线道路、供排水等项目建设,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和土地集约化整理,提升综合承载和产业孵化能力。有效激发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发展活力,放大农畜产品加工传统优势,提高园区整体竞争实力。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莫高聚和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镒康高端耐磨铸铁件等项目建设,完成氨碱源合成氨联碱装置搬迁升级改造、瓮福化工建筑石膏粉、联凯生物化工产品等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支持现有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高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效益。紧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安拓、新创等项目及早落地,促进氟化工向全产业链、高质量方向发展,争取再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促进化工产业多元全链融合,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

    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联重点企业机制,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优势企业深挖潜能、困难企业提高效益、停产企业重组盘活,新增规上企业5家,盘活闲置企业6家。充分发挥金控融资担保、特色产业工程贷款作用,深化“政银企”对接,力争“助保贷”“互助贷”余额达到1.7亿元。鼓励企业互助促销、抱团取暖,完成互销1亿元。充分运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推广工业互联网和“云平台”应用,指导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完善“产学研用”机制,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企业2家。

    三、聚焦巩固提升、夯实基础,切实补齐三农领域短板

    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完善政策支持,强化投入保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体推进,确保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安居乐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对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完善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救助政策兜底的防范体系,坚决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把牢“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住房、饮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确保脱贫质量成色。立足产业扶贫根本之策,打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促进困难农户融入种养殖主导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五小”产业,巩固提升“扶贫车间”,加大劳务培训输转,激活困难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地处北纬38度“黄金带”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稳定粮食产量,做强高原夏菜、优质牧草、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做优奶绵羊、红辣椒、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巩固提升食用菌、制种等传统优势产业,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高原夏菜和优质牧草面积均稳定在20万亩左右。有效破解尾菜处理、产品升级、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发展瓶颈,持续完善高原夏菜全产业链。加快居佳肉羊、新希望奶牛、宝光农业牧草加工等项目建设,启动盘活闲置养殖设施,带动农户发展舍饲养殖,提升以肉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规模效益。加快推进元生农牧奶绵羊生态牧场建设,积极引进乳制品加工项目,打造“独一份”羊乳产品。建设德源红辣椒育苗基地,规范主产区市场秩序,加快发展红辣椒产业。推动天康生猪养殖场建设,提高猪肉供给能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引导农户调整优化种养殖结构,提高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由种得好、养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提升农业品牌优势。围绕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升级版”,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狠抓两个“三品一标”培育,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2个,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农产品品牌体系。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东南沿海等主销地区,立足江南市场、良渚市场、江桥市场等主销市场,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收益率。健全完善农业保险保障兜底机制,努力实现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全覆盖,保障农业产业收益,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业合作社,落实小农户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4家、家庭农场16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壮大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让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围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完成“粮改饲”、戈壁农业建设任务,改造农村电网143公里,开工建设王赵公路,实施“建养一体化”道路25公里、道路安保工程45公里、国有林场护林道路11.9公里,改造危桥2座,配合完成G570永昌段辅道建设。

    四、围绕文旅融合、消费提质,有效激发第三产业活力

    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旅游破题突围,促进通道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按照发展“全域、全民、全业、全季”旅游的理念,注重文旅融合、景区支撑、要素保障、智慧赋能,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厚重多元的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加大深度挖掘、系统包装、专业营销和全方位推介,加快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提高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抢抓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加强战斗遗址保护、徒步路线开发、红色记忆再现、文创产品研发,打造精品主题路线,加快发展红色产业,打响祁连壮歌红色旅游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实施以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北武当山景区、北海子公园、“三山”绿化为支撑的生态工程,加快景城一体化进程;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推动骊靬文化产业园规范开发,加快现有景区市场化运营。积极融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特色旅游线建设,加强旅游商品、特色餐饮、多元住宿开发,提高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培育发展通道物流。实施金昌铁路综合性货场连接段道路及配套设施工程,加快推进东大山综合服务中心、水泉子综合服务区建设,确保正和元药业中药保健品生产线及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建成投用,抓好冷链物流项目引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改造、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农贸市场提升盘活,引导发展零售、住宿、餐饮等沿路经济,完善通道物流服务体系。充分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中新南向通道建设,鼓励外贸企业扩大自营出口规模,加快优势特色产品“走出去”步伐。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巩固提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完善供应链条和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打造本土化电商平台,提高电商普及率和群众参与度,扩大胡萝卜、藜麦、牛羊肉等特色商品网上销售规模。立足发展夜间经济,以促进夜间消费、繁荣夜间文化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夜市一条街,鼓励市场主体延长经营时间,培育发展特色餐饮、夜间购物、文娱演艺、体育健身等消费业态,活人气、聚商气。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配套发展便利店、蔬菜店、小餐饮等社区商业,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五、注重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建设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家园。持续加大工业废气、烟花爆竹、扬尘污染、秸秆焚烧、餐饮油烟、煤炭市场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完成土炕改造1万户,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90%以上。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警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推进水域岸线、泉域泉眼保护和防洪工程建设,划定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加大“千吨万人”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水质全面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完成农用地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与监测项目建设,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际达生物、青清环境科技尾菜资源化利用项目,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劲头,持续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抓紧抓实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问题、反馈问题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妥善解决西大河二级水电站关停退出相关事宜,确保整改效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谋划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启动自然资源全要素确权登记试点,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积极争取自然湿地保护与开发项目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抓好祁连山浅山区造林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河西堡南部212线绿色生态长廊,完成植树造林3000亩、森林抚育8500亩,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底数,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规定,配合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强化生态环境日常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依法严控建设项目准入,从源头上防范环境污染风险。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全民节水行动,以水定产、以水定植,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六、突出以人为本、精细管理,统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围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城市农村齐抓、面子里子兼顾、颜值气质并修、硬件软件协同、长治长效结合,加快打造现代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的美丽宜居环境。

    加快打造精致城市。坚持规划先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刚性约束,以高标准规划指导高水平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省级健康县城试点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管理,打造居者心悦、来者心怡的精致城市。突出公共服务提升,推动热电联供、天然气入城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污泥、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确保县城垃圾填埋场二期投入使用,谋划实施县城道路改扩建工程,力争完成县客运中心及公交枢纽总站建设,谋划开通县城2路公交,争取实施G312线永昌过境段改建。突出安居工程增容,完成公租房空置化解,落实棚户区改造任务,多措并举化解房地产库存,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统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突出街景面貌改善,抓住关键细节和细微之处,解决好县城和河西堡镇出入口、背街小巷、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问题,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370平米,适度扩大环卫一体化范围,打造一批小而特、美而精的街区小巷。突出城市管理增效,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和文明素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倡导文明养犬,集中整治交通秩序、物业管理、房屋出租、门头牌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城市更有序、更干净、更美丽。

    培育提升特色城镇。围绕小城镇连城带乡的功能定位,加强“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培育,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提高经济影响力和生活环境吸引力。加快推进河西堡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更多管理权限,提高服务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和促进城乡融合能力,全力建设工业强镇。扎实推进朱王堡镇产业强镇、颐养小镇建设,推进水源镇“区镇合一”资源有效整合、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拴心留人的主导产业。巩固南坝全国生态乡镇创建成果,持续推进新城子花田小镇、红山窑边塞小镇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拓展城关镇社区服务功能,精细化服务城市,推动焦家庄镇、东寨镇、六坝镇加快融入县城建设,打造“半小时便民服务圈”。

    统筹建设美丽乡村。突出“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明确村庄发展定位,探索打破村组界限,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突出“三边一部”等重点区域,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加大常态化清扫和集中整治,实现村庄清洁、院里清爽、屋内干净的目标,首先让农村“净起来”。以现有集中居住点为源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开展农村老旧住宅改造,提高宅基地复垦效益,统筹建设小型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管护运行,新建行政村公厕23座,改造户厕4000座,提高废旧农膜、尾菜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让农村“美起来”。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争取实现村级道路清扫、公厕管理、垃圾清运市场化运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良好风尚,营造淳朴乡风,引导居民讲卫生、除陋习、美环境,健全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公益管护的共管共享长效机制,尽快让农村“靓起来”。

    七、回应民心所向、公众关切,全面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提升民办幼儿园普惠公益水平;加强乡村小规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三小综合楼建成投用,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创新普通高中管理和育人模式,继续推进永昌职中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加快培育“双师型”教师和骨干专业;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强乡村医疗能力建设,提升全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落实“乡村舞台”提升改造任务,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倡导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

    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县级就业服务中心作用,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以上,输转劳动力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4亿元。加强西河片区进城农民服务管理和就业保障,统筹解决好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问题。加快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覆盖,全力创建“无欠薪”城市,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续保率保持稳定,医保政策精准落实,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做好困难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开展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启动运行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强化精准康复服务,用心用力做好残疾人工作。

    强化社会治理力度。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防控能力,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狠抓信访突出问题化解,紧紧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始终保持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压严管态势,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客观反映人口发展状况。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弘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依法保障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持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和睦和顺。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深挖黑恶、打财断血、破网打伞、治乱建制、夯基固本,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推进平安永昌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践行新思想、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对上对内对外讲好“永昌故事”,勇当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急先锋、排头兵。

    锤炼政治意识第一品格。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抓各类巡视、巡察、督察、审计、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落地见效,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坚持依法行政第一准则。始终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党内纪律监督,主动接受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及时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政情。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坚持依法用权,加大政务公开,强化审计监督,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始终让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经得起历史和法律检验。

    践行笃行实干第一要求。努力提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不断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的能力。健全“比”的机制,理直气壮支持干事者,旗帜鲜明鼓励创新者,坚决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开刀,以更大的恒心韧劲、更硬的措施办法,引导各级干部紧扣目标狠抓发展,聚焦重点压茬推进,紧盯难题奋勇攻坚,确保发展任务条条执行、具体工作件件落实、民生承诺个个兑现。

    守牢廉洁奉公第一底线。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干部轻装上阵。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紧盯重点领域、关键岗位、薄弱环节,健全监管制度,强化警示教育,严控廉政风险,推动政府系统干部不忘初心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严守底线干净干事,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路远行则近,事难做则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戮力同心、攻坚实干,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