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444|回复: 0

[江苏] 2020年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3-11 08:5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575

    主题

    158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392
    发表于 2021-1-6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云港市赣榆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4日在赣榆区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吕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二〇一九年工作回顾

    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多方面困难挑战,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聚焦“三大攻坚战”,推动“八大突破”,较好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增长6%。全部投资263亿元,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1.5%,税收占比达8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0元,分别增长8.2%、9%。

    一年来,我们坚持强产业、促转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占比达85%。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成功举办温州、佛山、上海、常州等招商推介会以及第十一届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暨赣榆发展大会等活动,新增签约项目203个,其中央企、国企、500强企业项目6个,创新型、科技型企业项目32个,过10亿元项目10个,新海石化轻烃综合利用、中铝氧化铝等一批项目投资过百亿元。完成产业有效投入160亿元,技改投资77亿元,增长13.5%。新海石化四期等4个过10亿元项目建成投用,中集绿建等36个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朝洋食品等38个过亿元项目加快推进,中京电缆等22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实施技改项目59个、智能制造项目16个、工业机器人应用销售项目9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6家,工业用电量23.5亿千瓦时,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670亿元,增长16.8%,其中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03.6亿元,占比达60.2%。完成工业税收34.42亿元,增长46.7%。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镔鑫钢铁完成8个国家出口产品认证,获市质量奖。经济开发区科创产业园开工,柘汪临港产业区完成“三横三纵”路网改造、危化品停车场和危废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海州湾生物科技园集中供热中心一期投用,机电智慧产业园智慧大厦综合体、人才公寓建成,自控设备、轻纺制品等镇级特色园区不断壮大,园区承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油播种面积130万亩,粮食总产52.6万吨,水果总产19万吨,水产品总产43.8万吨。非洲猪瘟得到有效防控,生猪饲养量58.7万头,存栏12万头。坚持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新增高标准农田7.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45万亩、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1.6万亩、高效设施农(渔)业2.5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5%,创成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立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6个,新增“两品一标”6个,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创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海头镇获批全国农业产业示范镇。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家庭农场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沃田集团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1.1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达1.35亿美元。

    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果香黑林、甜美厉庄、奇异塔山等特色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上行快递业务量突破6000万件、交易额突破130亿元,均实现翻番。宋庄镇建成全国首家海鲜直播基地,电商物流产业园创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秦家沙等 3个村创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海头镇、石桥镇快手视频播放量居全国镇级前列。城市商贸提档升级,吾悦广场满铺运营,海洋科技馆、欢乐海岸美食城建设全面推进,整治提升新东方、时代路农贸市场,居民生活品质有效改善。全域旅游快速推进,编制滨海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初步形成春赏花、夏赶海、秋摘果、冬滑雪四季宜游格局,潜园、丝路小镇、水上乐园等22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665万人次,创成省级乡村旅游区3个。

    一年来,我们坚持打基础、增后劲,发展平台逐步夯实

    充分发挥港铁联动优势,完善综合配套,强化各领域改革创新,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港口优势更彰显。完成三突堤围埝一期填海、防波堤二期A段水下工程,石油管廊架全线贯通,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开工建设,华电LNG、中燃LPG等项目加快推进。连云港海关驻赣榆办事处正式挂牌,口岸正式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港口完成吞吐量1350万吨、集装箱3.5万标箱。港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临港综合物流园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港区物流企业达50家,年集疏运交通量达13万辆。

    配套设施更完善。青盐铁路赣榆站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用,获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年输送旅客31万人次。233国道赣榆段大修及242、267省道绿化完成,402省道赣榆南环段启动征地拆迁。更新投用新能源公交车62台,完成县道大修1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4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26公里,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受到省政府表彰。建成500千伏核电三期送出、220千伏北部电网加强工程,电网负荷承载能力提升30%。完成柘汪河挡潮闸拆建、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和18平方公里国家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项目。

    改革创新更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关闭落后化工企业4家,新增省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9家,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范围,实施减税降费6.1亿元,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17个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平稳有序,部门设置和职能配置得到优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一枚印章管审批”实质性运转,“3550”常态化运行。柘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省评估验收。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到户面积65.3万亩。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产权交易平台新增交易项目3458个、交易额达3.6亿元。农村产权交易“三联四通”模式及“1+15”视频监管系统在全省推广,被认定为新一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家企业荣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14.3%,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家,新增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授权专利58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2.5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新增省“双创人才”2人、科技副总6人,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10余人。

    一年来,我们坚持补短板、做潜功,三大攻坚取得实效

    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关键点和着力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守区域金融风险底线,推进政府性债务信息化监管,债务风险评级进入绿色区间。银行业资产质量不断提升,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深入推进非法金融整治,金融秩序进一步规范。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合作机制,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接入企业2710家,实现融资4.6亿元,金融生态县(区)全省综合排名上升11位。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帮扶责任,坚持部门对口帮扶、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1万余名帮扶责任人实行“阳光扶贫”动态管理。落实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各类资金1.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90个,超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直接受益,1.5万贫困人口、1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通榆河、神龙泉生态红线优化调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重点治水工程64个,完成新城区污水管网情况调查,建成投用新城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管网56公里,镇区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运营,开展重点河库380个排口常态化检测,7条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地表水省考断面优良率达100%。开展“降尘治车”等系列蓝天保卫专项行动,出台大气管控十条措施,整治燃煤锅炉202台、餐饮油烟企业677家,完成镔鑫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秸秆综禁“零火点”,PM2.5浓度4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7%。开展在建建筑施工领域“三大排查”,实现城区建筑工地扬尘监测全覆盖,取缔无资质预拌混凝土企业32家,关停“散乱污”企业66家,完成8家关闭搬迁化工企业遗留地块土壤调查,整治河道“两违三乱” 1462处,拆除违建23.6万平方米,建成投用年10万头肉牛集中屠宰项目,紫菜、泥鳅养殖面积分别压减至20万亩、4000亩。依法强力推进石梁河采砂专项整治,清理非法洗采砂设备82台套。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按时办结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96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实施约谈提醒32人次、责任追究21人次,推动环保责任刚性落实。

    一年来,我们坚持优功能、重管理,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品味,城镇化率达56.5%,城市绿化率达37%。

    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开展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现状评估,启动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城市建设科学性进一步提升。琴岛天籁片区开发深入推进,总部经济区开工建设。按照“成片推动、放大空间”理念加快旧城改造,完成玉带路、青口三中、牌坊街等房屋征收项目3个,征收面积达16.2万平方米。妥善处理城建遗留问题,解决存量土地问题5宗、房地产领域问题6个。孙沙路、谷沙路、归义路、滨海路建成通车。建成街头游园4个,新增绿地56.2万平方米。完成莒城湖应急水源地建设、小塔山水库取水口上移工程,莒城湖水厂实现功能性通水,关停农村小水厂38座。

    城乡管理全面升级。理顺禁违控违体制机制,建立违建鹰眼监控系统,拆除违建34.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5000万元,完成69个无物管小区和538栋单体楼集中整治,17家物业管理企业进驻。强化市容市貌专项整治,修补市政设施27万平方米,清理店外经营1.8万处、流动摊点5000处,清理“三乱”小广告3.6万处,拆除大型户外广告牌49块。扎实开展城市公共资源有偿出让,处置公共资源事项184个。亮化背街小巷8条,更换新型渣土运输车20辆,强化拆迁现场、露天烧烤等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门前四包,城市环境日益干净整洁。

    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建成农村公厕195座,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3.7万座,农村改厕普及率达95.4%。建设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0个,覆盖率达40%。全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完成村庄规划编制30个,搬迁撤并村庄10个,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个,改善农房4212户,改造危房1210户。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成垃圾分类收集点122处、分类小区67个、分类示范单位128个,创成垃圾分类示范镇1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建设。完善畜禽养殖粪污“12+1+3”社会化服务体系,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被国务院督查组肯定。完成绿化造林5.3万亩,抚育森林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0.1%。宋庄镇获评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成就奖,国家卫生镇达12个。创成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绿美村庄15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示范村3个,黑林镇小芦山村省级特色乡村全面建成。

    一年来,我们坚持办实事、惠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幼儿园5所,建成海头小学新城校区、区素质教育基地综合楼,实施“校安工程”6.5万平方米,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比例达95.7%。高考实现全市“二十一连冠”。海头高中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赣榆高中入选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培育学校行列,赣榆中专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优化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成立紧密型医共体2家,扩建提升3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20家,创成省示范乡镇卫生院2家、村卫生室20家。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5元,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开展国庆70周年、“赣榆风情”等活动290余场。建成全国道德模范纪念馆,打造2万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聚落。一批文艺精品获国家和省级表彰。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积极推进富民创业,完成各类培训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050人,新增城镇就业99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4%。新增私营企业3841家、个体工商户1.2万户。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10套、2.1万平方米。推进居民参保扩面,落实征地农民社保应保尽保等保障政策。提高普通门诊封顶线,区内城乡居民住院医保报销比例提高5%。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580元,发放低保金8864万元、尊老金1839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4551万元,完成746户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和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家、儿童关爱之家5个。

    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导和市安全生产巡查整改,扎实开展危化品、特种设备、交通、工贸、海洋渔业、成品油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排查整治,拆解涉渔“三无”船舶(艇)及浮子筏419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超限超载率控制在2%以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6%、33.8%,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实现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学校食堂防控全覆盖。深入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全面开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各类赴京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30.7%、25%。网格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人居环境和市民文明素养全面提升。深化殡葬改革,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18处。切实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气象、洪涝、地震等灾害监测和防御工作得到加强。工会、慈善、妇女儿童、青少年、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红十字、关心下一代、老龄、对台事务、新闻出版、科普、供销、见义勇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开展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政策文件落实情况“回头看”,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和常务会议规则,政府决策更加规范、科学、民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政府公信力不断增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2件、政协提案133件。“12345”政务热线高效运转,集中受理市民诉求8.5万件,满意率达98.3%。强化重点领域审计监督,切实提升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率。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守住廉洁底线,树立风清气正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印证初心。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得益于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赣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赣榆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偏小,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不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生态基础依然薄弱,生态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供给不够充分,公共服务依然存在短板,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小压力;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营商环境还需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〇二〇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决战决胜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部署要求,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围绕“八大决战决胜”,推动“五大提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完成“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全部投资增长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8.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环境质量完成市定目标。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深入推进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主攻产业项目,更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工业立区第一战略、项目投入第一根本,把项目招引、产业培育作为主职主责主业。

    突破招商引资。抢抓连徐、连镇高铁渐次开通机遇,完善招商机制,健全招商网络,瞄准上海、苏南、山东半岛等产业集聚、客商密集区域,紧盯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领军型、龙头型企业,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海洋食品等重点产业,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以商引商、乡情招商、驻点招商等活动,举办金秋经贸洽谈会,继续跟踪一批重点在谈项目,确保新增过亿元项目100个,其中过5亿元项目33个、过10亿元项目10个。

    完善载体功能。围绕“4+1+N”园区产业定位,推动二次创业,全面做强园区经济。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2家省级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主攻,加快转型、彰显特色,优化发展空间。市级工业园区提质扩量,柘汪临港产业区加快纳入连云港石化基地北翼拓展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打造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机电智慧产业园新建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建成投用中央服务区。积极争创省级高新区。守牢安全环保底线,按照“有规划体系、有产业定位、有配套设施、有储备土地”要求,完善镇级工业集中区载体体系,加快自控设备、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形成“大中小齐上、东中西联动、区镇园并进”发展格局。

    促进产业升级。完善考评机制,强化工业项目专项考核,以考核促项目招引、产业升级。开工四通车轮、昱龙模板等过亿元项目100个,巨衡机械、保兴生物自控设备等55个项目投产达效。柘汪化工园区整治提升通过验收,推动新海石化丙烷综合利用等项目尽快开工,延伸石化产业链。新建镔鑫钢铁高炉等项目,三旗流体建筑机械等项目建成投产,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转型。推动生物科技、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加快中铝氧化铝项目前期工作,实现中碳能源、中京电缆等项目投产达效,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加快通用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丽鑫活性炭、畅通通信标准化车间等技改项目50个。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工业投资增长1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4家。

    二、主攻基础设施,更快步伐增强发展优势

    强化港口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交通、水利、能源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加快港区建设。加快港口防波堤二期A段、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三突堤围填海、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一期建设,推进兖石铁路连接线、15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做好新增泊位口岸报批。推进临港综合物流园省级示范园区创建,完成吞吐量1400万吨、集装箱4万标箱。

    优化公铁网络。完成402省道赣榆南环段部分路基工程,推动赣榆至海州快速通道先导段建设,等级公路总里程达3013公里,公路密度达1.99公里/平方公里,“一铁两高七干线”便捷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完善县乡路网,实施青班线、赣柘线县道大中修23.4公里。强化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山海景·赣榆路”特色品牌创建,全力打造“畅安舒美”出行环境。配合做好连临客专、沿海铁路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于我有利的路由及站点规划。按照减少对城市的干预和阻隔、形成外部环路的要求,启动“十四五”交通专项规划编制。

    加强水利配套。编制水系连通规划,全力打通和安湖南环城水系,推动生态水系加快贯通,打造城西全域水系连通试点镇。实施新沭河应急工程,修筑防汛道路32公里,实现左堤交通基本贯通。实施龙王河金山段整治工程,加快推进通榆河穿越朱稽副河地涵工程前期工作,年内具备开工条件。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扩大能源供给。积极争取,强化协调,确保围填海工程开工,加快推进华电LNG 项目。实施海州湾生物科技园集中供热中心二期项目,持续扩大辐射能力。强化电力供应,建成110千伏小沙输变电工程,新建10千伏配网电路310公里,建设省内首个村级智能微电网。

    三、主攻改革创新,更深层次激发内生动力

    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快人才资源集聚,全面营造创新创优环境。

    突出重点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加强存量资产盘活,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系列配套政策,启用云昇广场“市民之家”。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面落实扶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意见,集中力量会办解决一批民企发展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深化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改革,转变政府监管模式,推动国企平台实体化转型和市场化运作。全面实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探索涉农银行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强化集体资产运营,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速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新增商标2900件,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授权专利6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开展质量奖评审,新增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0家。强化与中科院海洋所等院校合作,共建海洋产业研发平台,建设紫菜研究院、海洋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海州湾英才升级”工程,继续办好“凤还巢”等系列活动,推动在外高端人才智力回归,重点引进医疗卫生等高层次人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石化、海洋等重点产业,加快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推动产业人才深度融合。优化配套服务,在创业环境、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上厚扶人才、优待人才,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强化人才培育,开展乡土人才“赶海英才扬帆”活动,加快创业型、技能型、经纪型人才培养,评选“542英才”80名,新增“双强”型企业家20名。

    四、主攻城市建设,更多元素彰显滨海特色

    依托近海亲海城市风貌,更加注重完善功能、丰富内涵、强化管理,着力提高城市宜居度。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约束力、执行力、引领力,将2020年作为规划体系完善年,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开展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编制城市污水管网、城区集贸市场、停车设施等专项规划,推动各类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

    提升城市品质。实施金海路改造提升工程,新建青年北路等2条道路,启动文化路跨青龙河桥梁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消灭一批摸黑路。完成228国道青口河特大桥至兴庄河大桥段自行车道建设,加快背街小巷硬化,全面方便群众出行。改造提升和安湖、北水系、青龙河公园。实施东关南路、健康路排水工程,加快老城区主要道路及周边重点片区雨污分流改造。规范物业服务市场,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

    推进片区开发。加快西部高铁新城拓展片区建设,续建琴岛天籁“2+2+2”景观工程,陆岛交通码头、徐福广场建成投用。加快总部经济区建设,开工建设海州湾大厦,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争创“中国建筑之乡”。严格房地产市场监管,稳步推进问题楼盘化解,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棚改项目向青口河两侧集中,实施谷沙等7个片区旧城改造,征收面积超40万平方米。

    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干净、畅通、文明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开展城乡垃圾分类,完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工程,运行大型分拣中心,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2个,创成分类示范小区11个,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新建城市公厕5座,安装路灯333套。新建停车泊位2500个、公交站亭98个、站牌878个。坚持新增违建零容忍,强化“两违”管控,压实各镇主体责任,创建“无违建乡镇”3个。

    五、主攻乡村振兴,更广渠道加快富民增收

    巩固农业基础作用,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提升农业效益。稳定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7.3万亩、高效农业6000亩,建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3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个,打造紫菜、水果、蔬菜等一批特色品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10个。落实恢复生猪生产各项政策,做到保供稳价,创建“部省两创”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按照“减面积、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思路,规范水产养殖业发展,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保持37万亩以上。完善渔港布局规划,健全渔港投资运营监管体制,推动海洋渔业健康发展。整合海产品供应链条,加大电商食品行业监管力度,塑造本土电商品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增。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投用莒城湖水厂,铺设供水管网450公里,全面关停小水厂,区域供水全覆盖,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深化“厕所革命”,推进农村公厕建设,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加快建设25个新型农村社区,确保改善农民住房条件5000户。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健全秸秆收储体系,推进机械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打造 “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示范村3个,班庄镇前集村特色田园乡村基本建成。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 “两不愁三保障”,认真开展脱贫“回头看”,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兜底标准,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监测和帮扶,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巩固提升,石梁河片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区平均水平。落实居保扶贫政策,全力实现贫困人员参保登记、代缴保费、待遇领取3个100%。强化拖欠农民工工资整治,基本实现农民工工资实名制、专用账户、按月足额支付制度全覆盖。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新农民2000人。

    六、主攻环保治理,更严标准建设生态文明

    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彰显赣榆生态底色。

    加大工程投入。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断面长制”“管长制”,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用柘汪临港产业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完成金山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常态运行镇级污水处理厂。新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5个,覆盖率达60%。完成范河治理、青口渔港疏浚,建成朱稽河城区段截污纳管一期、新城区污水管网修复等工程,7条入海河流水质稳定达标。

    狠抓专项治理。围绕“治企、管车、控煤、降尘、禁烧、联防”12字方针,推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开展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停限产等应急减排措施,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省定标准。强化河流断面达标精细管理,推进100条镇级河道和78座小水库“两违三乱”治理。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依法规范地下水取用行为,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成3万吨/年危废焚烧项目,提升危废处理能力,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加强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保持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

    守牢生态底线。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强化生态红线区域管控,严格环保准入门槛,推进化工企业搬迁。完成绿化造林3.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4公里,不断改善近海水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细胞工程,创成省级示范镇2个、村1个。切实抓好突出环境信访问题排查整治,实行闭环管理、销号推进,确保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期整改到位。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

    七、主攻安全生产,更实举措织密防控网格

    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夯实安全基础。加大区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投向森林防火、消防设施、海洋渔业等领域,补齐安全生产短板。实现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装备“四落实”,加快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区镇村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落实安全责任。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网格化责任清单。全面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生产能力评估到位。

    推进安全整治。全面落实国务院督导江苏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深入开展特种设备、道路交通、海洋渔业、危化品等27个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切实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始终保持安全生产执法高压态势,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执法力度。建立隐患排查、问题整改、源头治理闭环防控体系,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八、主攻民生改善,更大力度增进群众幸福感

    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优化供给。推动教育高质发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校安工程”“改薄提升”项目6.8万平方米,新建公办村级园15所,创建省市优质幼儿园5所,开工建设中小学校3所。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无证园、小区配建幼儿园、有偿家教治理。打造健康城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扩建精神病防治院等区级医疗机构和4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以上。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总额预付,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80元。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文体活动300场,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3次。继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三送工程”,擦亮赣榆拔河、“三乡”文艺展演等品牌。加快运营二道街文化街区,继续办好海鲜美食等节庆活动,串联特色旅游元素,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品牌,创建省级乡村旅游区2个。

    做强保障。投入1000万元,设立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创建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2家。推动就业稳总量、调结构、提质量,新增城镇就业96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体系,推动企事业用工社会保险应保尽保,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向困难群体倾斜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异地就医联网覆盖率达100%。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户、五保户等救助保障标准,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家、儿童关爱之家3个,完成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残联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

    创新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食药、环境、安全领域及侵占国有、集体资产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区进程,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开展信访工作标准化建设,完善多元矛盾调处化解机制。深化殡葬改革,镇级公益性公墓全部建成,基本完成散葬乱埋治理。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信用+城管”“信用+物业”等新模式。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全区长远发展提供高水平规划引领。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秉公用权,勤勉干事,努力建设务实、高效、法治、廉洁的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坚守初心,务实勤政。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调研,发挥好区长信箱、“12345”政务热线作用,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紧盯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历史遗留问题,千方百计化解一批“老大难”问题。增强发展责任感,做到“案无积卷、事不过夜”,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勇担使命,高效理政。深化工作研究,既注重创新,又遵循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全力破除路径依赖,以系统化思维谋发展,以项目化思路抓建设,打通交办、落实、反馈各环节,形成工作闭环。理顺体制机制,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树立标准和规则意识,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基本职责、基本程序、基本保障。坚决落实上级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盯关键环节,加强政务督查、述职评议和行政问责。

    挺起规矩,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制度,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升行政执法效率。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切实提高建议和提案的办成率、满意率,高度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持续加强政府内部监督,让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规范运行。

    严明底线,廉洁从政。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严明政治纪律,提高政治能力。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相关规定,严控“三公”经费,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基层减负落到实处。继续做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确保高质量整改到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让钢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永葆为民务实清廉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赣榆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勠力同心、锐意进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赣榆时代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