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427|回复: 0

[江苏] 2020年苏州市吴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3-11 08:5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1575

    主题

    158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392
    发表于 2021-1-6 09: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苏州市吴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5日在苏州市吴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李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吴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示范区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吴江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认真落实“六稳”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勇当“先遣队”、勇做“领头羊”,全力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推动高质量发展快上新台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3亿元,同比增长6%(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1亿元,增长9.95%;工业总产值4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亿元,增长4.5%;年末银行业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079亿元、3073亿元,比年初增长12.1%、15.8%。全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下降0.34个百分点。全区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超4千亿元。恒力集团跃升至世界500强第181位,盛虹、亨通、通鼎等4家企业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永鼎等5家企业继续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博众精工科创板首发审议通过,聚杰微纤创业板IPO过会,赛伍应用主板过会实现新一年企业上市“开门红”。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列苏州第一。
    有效投入稳步增长。坚持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制定“有效投入、创新发展、产业招商”三项专项考核实施办法,2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283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8亿元,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英诺赛科、中城捷运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快,国测产业园一期竣工,京东方智慧终端项目一期投入运营,港虹差别化功能纤维项目主体施工完成。持续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年度累计签约154个项目、总投资1064.5亿元,其中开工109个、投产54个。桃源融创国际生态文旅度假区启动建设,七都“如家小镇”投入运营。
    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坚守实体经济,强化标杆引领,突出示范带动,出台《关于促进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减税降费有关要求,全年为企减税超47亿元。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33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比重达74%,增长10%。规上新兴产业产值、先导产业产值分别为1915亿元、58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16.4%。国望高科、恒力化纤分别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亿友慧云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震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通鼎光棒等4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康力电梯等2家成功创建省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国望高科等2家成功创建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新增省级智能示范车间45个,亨通光电等2家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工厂,吴江开发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省级评审。再次获评全省“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吴江创业投资产业园被认定为江苏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平望中鲈国际物流科技园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年认定高企272家,净增高企141家,有效高企628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江苏省首家也是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落户盛泽。苏大未来校区开工建设,东华大学苏州纺织产业研究院建成运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汾湖分中心成功落户。吴江变压器厂和智华汽车联合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增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信用示范企业1家。博众精工通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新增10家企业和中科院、清华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汾湖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汾湖科创园获评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45件,恒力化纤获评中国专利银奖,亨通光导等4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9家。创新实施人才政策差别化配置改革,持续推进“双招双引”,全年新增引进人才项目43项,其中符合省级及以上人才条件项目35项,占81%。全区人才总量超3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2.45万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1人,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5人、省“双创博士”9人,市“姑苏重大创新团队”1个、市“姑苏人才计划”10人。
    (二)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力抢抓机遇,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奋力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聘请15位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苏州市融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制定《吴江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形成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初步成果。制定支持汾湖先行启动区建设十一条措施。组织申报2020年一体化示范区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8项共4.9亿元。成功举办“2019中国·吴江长三角区域合作洽谈会”,签约一体化合作项目11个。沪苏湖高铁工可获批,通苏嘉甬高铁稳步推进。康力大道东延工程开工建设,苏同黎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顺利推进。设立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与青浦、嘉善联合发布2019年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就产业协同、生态共保、服务共享等七个方面达成共识。累计开通跨省公交9条。顺利开通长三角跨省(上海、浙江)异地就医门诊直接刷卡结算。与秀洲、青浦、嘉善等地共聘联合河长开展巡河,入选中组部编选的攻坚克难案例。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围绕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能级。苏州湾文化中心主体建成,体育中心加快建设,绿地中心主体结构结顶,亨通苏州湾梦幻水世界、华润万象汇、新湖广场、黎花建国酒店、盛泽凤凰荟、流虹和秋枫缤纷荟等开业运营。东太湖大厦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等统筹推进。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一期工程运行良好,二期项目稳步推进。新增停车泊位5979个,完成智能化停车信息化改造泊位7774个。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提升47个、供水管网改造96个。城市管理日趋精细,垃圾分类小区实现全覆盖,成功打造四分类试点小区45个,“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桃源美丽生态牧场启动建设。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和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为重点的“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同里北联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七都开弦弓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震泽众安桥谢家路获评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村,平望庙头、南厍白相里等亮点纷呈。新建康居特色村2个、三星级康居村71个。“镇镇有示范路”全部落实,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集中攻坚”行动,完成777座垃圾房(池)改造和76座农村公厕新改建,城乡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保持100%。
    (三)改革开放释放活力
    行政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平稳落实机构改革任务,政府组成部门优化调整至27个,同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松陵镇、滨湖街道,新设松陵、江陵、横扇、八坼4个街道,同步调整同里镇区域范围。盛泽镇、平望镇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平望镇成为全省第二批首家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的单位。建成运行“1+6+N”全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并在苏州全市推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收官。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以推动便民利企、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为方向,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全面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吴江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智慧政务服务生态圈加快形成。“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大厅进驻事项增加122%,窗口数量减少38.8%。在全省率先实现出生医学证等5个民生事项一次性办理,并与嘉兴南湖实现跨省通办。推动“3550”向“1330”迈进。强化大数据赋能,获评“2019中国领军智慧城区”。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天然气价、电价、污水处理费差别化价格征收,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作用初步显现。
    开放合作更加深入。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全力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一般贸易占比超过43%。组织企业抱团赴海外发展、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新核准境外企业19家,新增中方协议投资额2.18亿美元,完成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11亿美元。亨通集团丝路国际海缆二期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吴江通信光电缆基地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德尔集团投资8亿美元参与省级重点印尼吉打邦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6家企业获评“江苏省老字号”称号。东西扶贫协作扎实推进,帮扶印江退出贫困县序列。南北挂钩深入开展,与泗阳合作规划10平方公里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生态环境有力改善
    生态建设纵深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落实到位,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北麻漾有关问题整改,完成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34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问题整改24项,全面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及太湖沿岸三公里内养殖池塘整治工作,并成功销号。全面落实各级人大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反馈意见整改。完成总投资20.3亿元的15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年绿化造林722亩,同里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评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和“农村河道长效管护”两项考核获全省第一。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四项污染物指标排放量目标和上级下达的非电减煤任务。
    专项治理成效显现。全面完成“大棚房”、违建别墅问题专项清理整治。“三治”工作完成治违拆旧14230亩,完成率14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成功获批,“三优三保”专项规划实现全覆盖,完成“三优三保”(含增减挂)拆旧7368亩、复垦6690亩,通过市级验收6415亩,完成率138%。年内盘活存量土地1.3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015亩。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4132家。全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70家,其中关停化工企业36家,淘汰D类企业523家。淘汰喷水织机2.3万台,累计淘汰8.8万台。
    污防攻坚扎实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启动10轮大气污染应急管控,PM2.5累计平均浓度3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8%。空气优良天数为262天,优良率73%。全面完成港口码头综合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5家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开工,完成141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248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480公里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太湖一级保护区内2家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庙港水厂深度处理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并试运行,全区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实现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计划。7个“十三五”地表水环境质量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85.7%,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国考断面界标水质自动监测站成功创建全国“最美水站”。建成投运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基本完成7个受控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一般工业固废和危废处置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大事、关键小事,民生领域支出172.8亿元,增长1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5万元,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85%的低位运行。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基本养老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480元/月、1943元/月、995元/月,社保体系融入苏州进程加快。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国家级试点深入推进。在全市率先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覆盖,社会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政策全面接轨苏州。率先实现所有持证残疾人居民医疗和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期末公积金缴存人数达28万人。猪肉等“菜篮子”工程实现了保供稳价。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16所新改扩建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8000余个。苏州中学苏州湾学校开工建设,北大新世纪苏州外国语学校落户,集团化办学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苏州第九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吴江院区投入运营,区中医医院异地新建有序推进,医联体建设列为国家县域医共体试点。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7条次。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区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实现全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举办第六届太湖文化节暨丝绸文化旅游节,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同里天元赛、汾湖攀岩赛等10余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区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顺利举办,“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完成布局。
    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70周年大庆、进博会等多个重要节点的安保维稳任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群众安全感达98.7%,位列苏州大市第二。“网格+警格”联动融合机制在全省交流,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建成全国首个镇级出入境分理点智慧大厅,落地实施全区流动人口居住管理实施意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制定实施“免予处罚”“减轻处罚”两张清单,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宽容的发展环境。推进“331”专项行动向“九小场所”等专项治理延伸,“331”专项行动共排查隐患4.2万余处,整改3.5万余处。坚持稳市场、控房价、防风险并重,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
    安全生产扎实有效。以“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的心态,坚决打好安全生产突围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全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及“百千万”工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红黄牌”管理制度等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顺利完成国家工贸行业标准化样板区建设任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完成66个三级政府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项目整改,顺利通过省第一安全生产巡查组、市第四安全生产巡查组对吴江的巡查,全力加快各类反馈意见的整改。扎实做好国务院督导江苏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区26个行业领域启动实施为期一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
    同时,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细则和省、市、区委相关规定要求,全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有效落实“基层减负年”等要求,驰而不息整治“四风”、转变作风,“三公”经费进一步压缩。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领导包案化解积案等制度,积极参加省、市政风行风热线,受理“12345”热线、区长信箱等平台公众诉求232.5万件,办结231.3万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深入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切实增强政府依法行政和风险防范能力,行政复议案件办结率100%。全力提高政府执行能力,抓细抓实督促检查,确保95项重点工作高效落实。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8027条,依申请公开349件,答复率100%。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政协通报,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66件、政协提案201件,见面率、答复率均为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吴江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吴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参与、支持和关心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对标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要求、对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亟需加强和改进,主要是:产业层次不够高,创新集聚不够强,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偏低,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领域仍需持久发力,干部抢抓机遇、进取攻坚、勇争一流的担当意识、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有效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收官“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的承启之年,也是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更是吴江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构筑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快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等风险挑战依然存在,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贸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区域融合发展正强势推进,特别是中央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部署要求,将对长三角区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对吴江而言,如何正确把握好机遇、迎接好挑战,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走在前列。群行群止看识见,逆境顺境看定力,大事难事看担当。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从新思想中增信心、明思路、找对策,高点定位、挑战极限,打破惯性思维,跳出旧有格局,始终保持探路者的锐气和智慧,时时保持加压奋进的“精气神”,处处体现争先进位的“加速度”,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一要牢牢把握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强化制度意识,从吴江发展所处的阶段出发,突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在区域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政务服务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具有吴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全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走在前列。二要牢牢抓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一主题主线,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视野格局、更高的发展定位,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吴江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着力点,作为集聚整合全球科创资源要素、增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机遇,主动作为,努力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从区域项目协同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迈进,以实招实效大胆闯大胆试,全力提升吴江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发展地位,奋力展现示范区建设中的吴江作为。三要牢牢紧扣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的发展定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创新链,着力提升产业链,推动区域创新资源与吴江产业资源深度融合,让创新更好赋能吴江新一轮发展。坚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落脚点,着眼于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建立完善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要牢牢聚焦勇当“先遣队”、勇做“领头羊”的目标和落实“六大提升行动”的工作举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是完不成快上新台阶的发展目标的,要善于用好示范区平台,充分展现勇当“先遣队”、勇做“领头羊”的奋斗姿态,强化“速度”意识、“拼抢”意识,拉长“长板”、补齐“短板”,走新路径、上新项目,打造新亮点,用产业能级、项目招引、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城乡乐居、营商环境跨越式提升的实际成果,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以及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遣队”、勇做民营经济“领头羊”,全力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乘势推动吴江高质量发展快上新台阶,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强富美高”新吴江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左右,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高于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任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高端引领,强化科创赋能,吹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持续提升吴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更大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扩大吴江民营经济“领头羊”优势,鼓励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在把握机遇、扎根实业、坚守主业的基础上,通过延伸产业链、研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等措施,爆发新的增长点,推动一批“头部”企业走向“头个”企业。大力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鼓励做强细分领域,扶持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有技术、有实力、有前景的隐形冠军企业。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推进行业性、区域性、个性化的银企对接。加强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继续大力推动企业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
    更大力度推动转型升级。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坚持“四个论英雄”,更好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坚持智能化融合、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内实现规上新兴产业产值超1950亿元。加快推动新一轮“智能工业三年行动计划”和“五个一”工程,以创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为抓手,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软件服务商、方案解决商和系统集成商,建设一批行业性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大力推进5G建设和场景应用,依托吴江光通信产业集群优势,打造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基地。聚焦智能制造装备、半导体装备、OLED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推动装备向数字化快速发展,助推装备产业实现系统化、高端化、智能化。深入实施“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方案”,力促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进一步推动国企整合融合发展,稳步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更大力度推动项目引领。大力实施“项目招引提升行动”,紧扣示范区重点发展“高水平服务经济、功能性总部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集群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等产业方向,加快储备和招引一批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型、旗舰型重大显示度项目,努力在建链补链强链上有新进展,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上有新突破。加快项目投资建设,全年组织实施京东方、国测等5个省重大项目、37个市重点项目和258个区重点项目,年度总投资580亿元。确保90%的重点项目6月底前开工,三季度全部开工,真正发挥好重点项目引爆投资、拉动增长的乘数效应。
    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化协同创新,高浓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聚力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围绕抓创新载体、抓技术突破、抓质量提升,加快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梯队体系。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力争年内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3.0%左右。精细精准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争年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800家。聚力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培育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动员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向国家级创新平台进军,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继续大力推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和智能网联、超导新材料等领域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建设和特色学院引进,加快引进建设一批研发投入1亿元以上具有实质性创新内涵且独立设置的科技研发载体。全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力争年内新增企业与行业顶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10家,新增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和载体超20个。聚力创新人才集聚。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细化落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聚才用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政策,出台人才购房优先政策,优化人才生根服务生态。围绕产才融合,深入推进“基金+项目+人才”的“双招双引”新模式,积极探索建设专业孵化器和离岸孵化器,力争全区人才总量突破3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新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不少于15项。
    (二)抢抓国家战略重大机遇,统筹城乡建设,打造区域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高标准、高质量践行好国家战略,更加突出区域融合的整体性、协调性,更加突出“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特点,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共建共享、宜居乐居的样板标杆。
    全力加快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围绕示范区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格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坚持高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以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一流标准全力打造世界级的“创新湖区”,合力推动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和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高定位推进深度融入。按照“融”进规划、“融”进创新、“融”进项目的要求,深度对接国家《规划纲要》、示范区总体方案,统筹存量优化、空间更新和功能重构,科学定位好吴江未来的产业方向和城市功能。结合示范区“一河三湖”保护建设,深入实施太浦河“蓝带计划”,推进太浦河绿廊建设,打造太湖百里风光带。高水平做强功能组团。加快推动苏州湾中央商务区和汾湖高铁科创新城商务区建设。全力支持汾湖先行启动区建设,推进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江南水乡客厅”。大力支持吴江开发区加快完善“高端引领+集群创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吴江北部“智造组团”。大力支持吴江高新区、桃源镇、震泽镇、平望镇依托纺织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向绿色、智能、高端升级,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时尚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吴江南部“新时尚组团”。大力支持东太湖度假区和七都镇,依托优越的沿湖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全力打造高水平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高标准加快互联互通。加快推动沪苏湖、通苏嘉甬两条高铁尽早开工建设,推进苏州南站枢纽建设。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康力大道东延建成通车,推进周湖线对接金商公路、浦港路对接青浦和嘉善等跨省通道前期研究。积极推动如苏湖等城际铁路工可研究,全力做好苏震桃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继续推进苏同黎等道路快速化改造,全力构建同城化快速干线网。高效率推动机制创新。加强与青浦、嘉善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流动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共建,推动一批区域性、全国性改革创新试点经验在示范区系统集成、集中落实,积极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切实形成一批多层次、可复制的一体化发展制度经验,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
    全力推动区域开放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实现利用外资提质增效。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用新的制造业增量去对冲传统产业的转移,用服务贸易的大发展去对冲货物贸易的减少,用创新驱动和价值链提升去对冲获利能力的减弱,用外贸结构的优化去对冲对美贸易的下降。主动对接自贸区苏州片区,研究推进吴江联动创新区建设,共试共享一批重大开放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吴江综保区功能量级,支持发展服务贸易、保税展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鼓励发展外贸新增长点。加快出口品牌和基地建设,引导和服务吴江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设立产业园,培育更多的本土国际化企业。继续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南北挂钩合作工作,巩固帮扶印江脱贫成效。加快推进吴江泗阳合作园区首期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打造“无限吴江”。
    全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围绕打造环太湖乃至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示范的目标,顺应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持续提升以东太湖度假区和吴江开发区为主体的中心城区集聚度和承载力,擦亮具有国际标识度和城市温度的吴江名片。加快推进亨通文旅项目、苏州湾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苏州湾总部经济区等重点文商旅项目建设,完善南部科教新城等重点区域规划。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更新并重,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年内完成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20万平方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5个以上。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城市硬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整治背街小巷、城中村等区域的脏乱差现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力争年内垃圾四分类小区实现全覆盖。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化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争创国家及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桃源美丽生态牧场等建设,支持太湖新城东之田木扩大规模。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加速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统筹推进美丽镇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和元荡美丽乡村群,以及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加快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围绕六个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全年完成700座农村厕所新改建任务。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让吴江江南水乡的韵味更足。全力推进农民致富增收。依托吴江民营经济优势,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资源等,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加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力度。加快相对薄弱村帮扶转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在抱团发展、提升业态、增强后劲、完善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大程度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三)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狠抓重点攻坚,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筑牢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优势,让发展的质量更高、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更可持续,全力打造生态价值的新高地。
    抓好生态保护。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绝不能因此降低生态保护要求,要实现产业发展与自然要素过度消耗坚决“脱钩”,与生态化原则紧紧“挂钩”。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高起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布局,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水林田湖各类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林木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突出抓好上级督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按时间、按要求,高质量整改到位、销号到位,确保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继续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后续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加强铁腕执法治污。全面加强同青浦、嘉善两地对接联系,进一步深化拓展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的联防联治,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真正让生态绿色成为一体化示范区的鲜明底色。
    抓好重点整治。突出源头治理,紧盯关键环节,继续统筹开展“三治”“散乱污”整治、“331”专项行动等工作,完善“三优三保”专项规划,以“清零”攻坚为抓手,加大治违拆旧推进力度,全力整治省际边界、城郊结合部等区域违法建设问题,年内完成治违拆旧10000亩,盘活存量土地8000亩,其中异地盘活4600亩以上。严肃查处违法用地,从严落实“增存挂钩”和“增违挂钩”机制,强力推进“三块地”化解工作,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00亩,闲置土地控制在1000亩以内。更好利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全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和D类企业不少于550家,关停化工企业12家。
    抓好污防攻坚。高质量完成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挥发性有机物、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和工业炉窑整治,持续开展工地扬尘治理工作,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以上。深化“河湖长制”改革,继续加强河湖“两违”“四乱”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完善河湖长效管理养护,建设江南水乡生态美丽湖泊群。加快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容项目、重点固废和危废处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推进典型区块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四)立足普惠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宜居乐居的幸福新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民生工作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精准补齐民生短板,全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完善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保体系与苏州全面接轨,深化拓展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动实施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国家级试点,积极稳妥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发挥失信联动惩戒作用。实现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完成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一户一档一策”,全面做好精准扶贫、阳光扶贫等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公积金制度扩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继续做好猪肉等“菜篮子”工程保供稳价工作。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争创省双拥模范城。
    优化公共服务。以示范区建设引领和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跨区域流动。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引进优质资源推动全区教育发展,探索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带动乡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机制,新改扩建学校22所,打造教育名区。持续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区中医医院异地新建。不断完善社区健康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率达90%,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大运河吴江段成为“最精彩的一段”。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优化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继续举办吴江太湖文化节,促进区域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旅游宣传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打造文化高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强化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复制经济发达镇改革经验,加快乡镇和街道职能转变,理顺条块关系,优化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深入推进平安吴江、法治吴江建设,继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综合+专属”两大巡查体系,科学构建网格层有序叠加、数据流融合贯通的网格治理模式,深化矛盾纠纷网格多元调解平台运用,加快形成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按要求组织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工作。
    狠抓安全生产。安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全力做好国务院督导江苏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项工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持续保持安全生产执法高压态势,加大对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督查督导力度。严格落实三级政府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督促按期整改到位。深入推进重大隐患攻坚专项行动,推进危化企业综合治理和工艺改造,推动危化品管理形势持续向好。继续发挥“红黄牌”管理制度作用,不断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百千万”工程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全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重点产品安全。
    (五)牢记初心使命,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的新高地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关精神,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建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高效阳光政府。
    更大力度激励担当作为。“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干事创业本领,全力抢抓机遇谋发展,攻坚克难勇担当。坚持“有强度”的激励手段和“有底线”的包容举措并重,更好发挥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作用,做到“容一人而激励众人、纠一错而澄清全局”。坚持“只有具体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见效”的理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抓落实,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持续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
    全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完善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并联审批、代办制等机制,总体实现“1330”改革目标。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要求,深化全区“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建立完善跨部门综合检查机制。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发挥好两张清单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持续加强法治和廉政建设。加强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等的合法性审查。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沟通联系,画好干事创业的“同心圆”。落实压紧“两个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细则和省、市、区委相关规定要求,持续强化政府系统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更大力度推动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不断压减“三公”经费。积极落实为基层减负的有关要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全力营造政府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狭路相逢勇敢者胜,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吴江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拼搏就在今朝。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吴江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敢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奋进姿态,推动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聚力“两勇一快”、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而努力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