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04|回复: 0

[江苏] 2024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21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538
    发表于 2024-3-23 2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常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高质量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这是不负众望的一年,我们在承压前行中彰显韧劲,奋力托举万亿之城的“质”与“量”,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均、领跑苏南,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3亿元,增长7.7%,税收占比达86%、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连续21个月保持苏南第一。11个核心发展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
      这是不负坚守的一年,我们在接续奋进中厚积薄发,不断积聚万亿之城的“势”与“能”,城市能级实现大幅跃升。新能源之都澎湃起势,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中轴枢纽蔚然成势,常泰长江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加速跨江联通;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开启高铁新时代;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交付,长三角再添通江达海航运大通道。未来之城加速蓄势,“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南医大常州校区签约开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
      这是不负期盼的一年,我们在全力奔赴中不忘初心,倾情谱写万亿之城的“美”与“乐”,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坚决扛起太湖治理上游担当,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_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用满满烟火气、浓浓文化味浸润幸福感,十大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一批市民群众关切的难事、愁事、烦心事得以有效化解。荣获两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觅渡》入围中国电影金鸡奖,各类赛事演出活动精彩呈现,常州健儿在杭州亚运会获得金牌数全省第二,创历史最佳成绩。
      一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措施,出台常州市助力经济全面复苏“20条”,阶段性税费优惠20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66万户次。全市首个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全省最低。狠抓重大项目,新增入库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2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46个,省、市重大项目均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推动高质量“引进来”,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对话全球CEO、“对话德国”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实际使用外资超20亿美元,新增落地QFLP基金6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分别提升至92.1%和47%。服务高水平“走出去”,建成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13个,实现进出口总额3184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0.8%,“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5%,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9%,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居全省第一。加快消费回暖,出台全省首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统揽性文件,举办龙城嗨购节、首届江南美食节等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青果巷、三堡街创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常州获评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夜间文旅消费目的地。
      (二)聚焦高端化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以上、保持全省领先。聚焦新能源产业集中发力,出台10条重磅政策,成立新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举办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700亿元。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快多场景应用推广,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不断提升。发放购车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120亿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1.4%;新增充电场站436座、充电桩超4600个;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推动数实融合,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10家链主企业建成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超1700家本地企业转型升级。4家企业、1家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全省第一。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氢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长三角、金坛和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成立,常州氢湾、龙城芯谷加快建设。
      (三)聚焦高水平协同,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出台创新政策2.0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6.2%,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4%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提能平台载体,常州科教城链接创新要素能力大幅增强,中以常州创新园获批省级功能园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能级加快提升,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成启用,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16家。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分别位列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第一、第三位。开启科技招商元年,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91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增幅全省第一,获省长质量奖2个、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22家,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新增上市企业8家,累计达96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7家、全国第九位。集聚人才资源,出台“龙城英才计划”2023升级版,深化“青春留常”行动,累计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1.77万套、满足35万人才拎包入住。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95个。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牌数全省第一,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
      (四)聚焦高能级枢纽,持续提升城乡颜值内涵。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开拓城市发展格局。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淮泰常铁路纳入国家新一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第三条地铁线路5号线开工,腾龙大道、中吴大道西延等6条快速路同时在建。加速构建“双循环”物流通道,成立物流产业集团,常州奔牛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芜申线溧阳城区段主体工程完工,溧阳港开港,金坛港和东港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落地运营,常金内河港直达联通上海深水海港。推动老城厢精彩蝶变,萃园、老图书馆改造完工开放,季子文化展示中心、大观楼和止园复建、约园修缮、亚细亚现代影视城改扩建等项目稳步推进,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98个、棚户区改造4948套、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64部。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新改建公园绿地92.6公顷,新增口袋公园29个、绿化景观路21条、示范幸福河湖25条、美丽街区7个。打通断头路11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万个,优化停车场收费政策、交通信号灯和公交专用车道通行规则,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平均通勤时耗全国同类城市最短。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4.48万亩,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江苏第一方”水稻亩产再创历史新高,金坛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创建名单。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1.48万户,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
      (五)聚焦高标准治理,绘就美丽常州生态画卷。深入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行动方案,统筹左右岸、上下游、水陆面,实施227个重点工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推动建立企业“磷账本”、污水收集处理“五统一”机制,新建污水管网162.6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完成竺山湖、滆湖清淤450万方,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治理经验全省推广,太湖治理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天目湖荣获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良天数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持续改善的城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近年最好水平,长江常州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连续三年获省污染防治攻坚综合考核优秀等次。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开工建设电镀、涂料等绿色集聚区,加速推进工业片区治理,整治提升企业4350家,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万亩,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1269吨,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郑陆镇发展生态产业案例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3家园区、28家企业入围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在全国率先推出地铁乘客“碳减排”账户。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分享常州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六)聚焦高品质生活,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聚焦富民稳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776:1。创新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和直播带岗活动,试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扶持创业1.4万人。聚焦惠民强保障,全市居民低保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1020元,“低保扩围”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增长。稳妥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智慧寻亲平台”实现省内联网通办。为15.8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老年助餐点日均助餐1.78万人,6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新增幼儿园托位3520个、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3家。聚焦便民促均衡,新改扩建学校78所,新增学位4.1万个,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基本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全省第一。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实施常武地区普通高中一体化招生。优化调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常州成立,蝉联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项目投入使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保服务站全覆盖,“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就医入选全国优秀信用案例。“江苏卫健云”试点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实现就医无胶片。省健康镇建成率达100%,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聚焦乐民提品质,新增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8处,新闻纪录片《我的回家故事》摘得中国新闻奖。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第十六届市运会全民参与、精彩纷呈,12家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数量蝉联全省第一。聚焦安民守底线,全面深化“1+29”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在前几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分别下降18.6%和11.1%。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累计建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精品示范应用场景63个。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创成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与此同时,全市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海事边检、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我们扎实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着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见实效,政府系统党员干部思想更加统一、意志更加坚定、干劲更加饱满。我们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6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3件,办理人大议案建议220件、政协提案312件,满意率100%。我们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拿地即开工”助推重大项目超90个,常州“政企通”服务平台全新亮相,惠企利民政策资金“直达快享”惠及75万户(人)次。我们健全过紧日子常态化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监督,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质量强市三项工作入选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创近年新高。
      各位代表!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我们深刻体会到,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和深切关怀,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人大、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及部省驻常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常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仍需强化;稳预期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仍需加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仍需提升。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做到不为成绩所缚,不为困难所扰,勇敢面对挑战,牢牢把握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一以贯之、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走好实体支撑、自立自强、内外兼修、融合均衡、勠力同心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突破既往、超越自我中“走在前、做示范”。
      我们将努力以更高站位展现“常州担当”。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3”功能区等战略布局,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体现更大作为;主动找准常州发展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契合点,当好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智能制造“传动轴”,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承担更多责任;把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进相关行动,为守护“母亲河”、唱响新时代“太湖美”作出更大贡献;加速常金同城化、常溧一体化,深化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我们将努力以更快步伐塑造“常州优势”。充分发挥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的看家本领,用好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拿手绝活,瞄准新型工业化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久久为功建设“1028”产业体系。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咬定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目标,持续强链、延链、补链,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基地化向集团化发展、整车向产业生态布局、产值向增加值提升,加快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我们将努力以更大力度彰显“常州价值”。创新、改革、开放协同发力,全方位激发常州发展的内生动力。靠创新攀高,以“一核一园一室三中心”为核心,产学研、上下游协同攻关,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生态,培育具有常州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以改革开路,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承担更多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形成标志性、引领性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探路。用开放搭桥,持续推动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支持常州品牌更好“走出去”,带动资金、项目和人才加快“引进来”,让各类资源要素在常州高效配置、高速增值。
      我们将努力在更细微处体现“常州温度”。万亿之城再出发,说到底是“人”的再出发,必须立足人口发展新常态,把人口、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体考量,一体推进。以“全覆盖”“全周期”为目标,统筹打造“六个常有” 民生名片,突出“一老一幼”重点,打造更多老年友好型社区,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积极建设儿童友好和青年发展型城市,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小切口”“家门口”为追求,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持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新一轮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擦亮江南美食之都品牌,奋力托举起一座有高度更有温度、有质量更有质感、有底蕴更有底气的现代化常州。
      我们将努力以更优机制凝聚“常州力量”。优化狠抓落实机制,坚持党委决策、政府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步调抓到底,推进上级宏观政策、市级中观实施、基层微观落地的全线高效贯通。优化市区协同机制,统筹好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支持各板块差异化发展,形成良性竞合格局。优化政企沟通机制,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就是自己人,加快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障碍,推动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优化全民参与机制,持续弘扬“四敢”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政府有为之手、市场有效之手和百姓勤劳之手紧紧握在一起,形成“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强大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全会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以“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决心,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任务。同时,更加注重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件以上。
      三、2024年重点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在新能源之都建设上再出发,谱写产业集群发展新篇章
      勇攀新能源产业高峰。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全力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整零协同生态,提速建设整车接续项目,大力引育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35%以上。着力发展“智能网联”, 按照“一校一场一平台一园区”功能定位改造升级“上黄驾校”,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基地。推动产城双向赋能,支持龙头企业加大车网互动、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数字能源场景推广应用,深化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快超充站点和“光储充”一体化场站建设,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00个,打造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推进“常畅充”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充电补贴政策,改善个人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达10%。
      聚力重大项目攻坚。大力开展以商引商、基金招商、展会招商,办好世界新能源博览会、科技经贸洽谈会、对话全球CEO等活动,全力引进总部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招引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以上。推广“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施工、竣工即交付模式, 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30个以上,不断提升列统投资完成率。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盯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新基建等重点领域项目,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加快实现公募REITs项目突破。
      加快数实融合步伐。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产业园。启动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规上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出台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高端制造企业由生产制造智能化向服务全流程智能化发展。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工程,培育500个典型数字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全景智慧运营平台,建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4家,新增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6家,新建5G基站4000座。建设智能算力中心,重点打造工业、能源、医疗三大智算应用示范场景,新建算力规模100P。
      竞逐未来产业赛道。深入实施“合成生物10条”,建好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等重大载体,创建合成生物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常成立,培育重大项目10项。制订出台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政策举措,持续推进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创新基地和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常州分中心建设,加快打造龙城芯谷。
      (二)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出发,谱写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
      争创国家级平台载体。更好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深化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平台。高水平筹建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两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持续推进科技招商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建强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深入实施“独角兽10条”,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深化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新增上市企业20家。通过龙城金谷建设,撬动全市私募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增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8家、备案私募基金80支。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加快人才科创集团建设运营,更大力度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办好“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高效运营人才公寓,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顶尖人才项目1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0个以上。着力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力争引进院士团队2个以上。面向高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推广“双岗互聘”,引导人才向科技、生产一线流动。
      促进产科教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科技新长征”,实施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0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500件以上。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建成国家现代产业学院3个,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5个以上、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个左右。把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成全国优秀样板,现代工业中心力争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成立龙城科创学院,打造“新工科”教育2.0升级版。
      (三)在融入“长三角”上再出发,谱写开放合作发展新篇章
      加快打造交通中轴。参与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开工建设淮泰常铁路先导段、盐泰锡常宜铁路、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苏锡常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织密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开工建设丹金高速、宁常高速金坛至武进段,加快推进常泰长江大桥、沪武高速扩建、锡宜高速扩建等工程,提速建设花海大道、龙江路高架北延、312国道、232省道等快速路。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常州”,畅通芜申线省际通道,开工建设德胜河航道整治、苏南运河“三改二”等工程。更好实现“物畅其流”,加快京沪铁路常州站东货场改造提升,推动常州港圩塘港区功能提升,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改革,争取“沪常通”通关一体化。
      着力畅通内外循环。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鼓励外资企业以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增加投资,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拓展“一带一路”、RCEP等多元市场,实施跨境电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新三样”产品稳健出海、常州奔牛机场增加国际航班,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国家试点,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级新能源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持续开展龙城嗨购节系列主题消费活动,大力引进首店首牌、首发首秀,通过引导置换升级、加大信贷支持等措施提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加快推进凌家塘原址改造、邹区灯具城和夏溪花木市场转型升级。
      持续深化区域合作。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布局科创飞地、离岸创新中心。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加强苏锡常协同发展,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化与盐城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
      (四)在统筹城乡建设上再出发,谱写融合协调发展新篇章
      提升现代化城市品质。加快完善提升“两湖”创新区核心区规划,有序推进南医大常州校区、苏澳大厦、江南银行总部大楼等重点项目,布局会展中心、文体中心、购物中心。持续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开工建设第二工人文化宫,推动金融商务、区域总部等项目落地。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强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6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0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向公众开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打造高品质城市容貌空间,新改扩建公园绿地70公顷,建设口袋公园28个、绿化景观路21条、美丽街区14个。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237个。争创省城市管理示范市。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4万亩以上、总产量14亿斤以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培育总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农业产业7个。深入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新增经营性收入500万元以上村31个,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4.3万元。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11个乡村片区整治更新,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0个以上,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1.5万户,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加强文旅跨周期布局,建成季子文化展示中心、亚细亚现代影视城改扩建、文化宫片区改造(二期)、塔寺园一体化改造等项目,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加快打造大观楼和止园、东方侏罗纪等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城市地标。促进景区、街区、度假区、商圈良性互动,推进大青果片区文商旅一体化运营、茅山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加快培育环球恐龙城、天目湖等世界级旅游景区,积极筹办太湖湾音乐节、江南美食节等活动,打造高品质、高体验感的文旅消费目的地。
      (五)在践行“两山”理念上再出发,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精准发力推进太湖治理。全面深化太湖综合治理“1+8”行动,实施220项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竺山湖、滆湖分别实施清淤200万方、500万方,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90%。实施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开展溯源排查,推进污水排放控制区建设,优化河长履职评价体系、河道治理“红黑榜”制度,推动骨干河流一级支浜全面消劣、国省考断面优Ⅱ比例达40%以上,实现更高水平“两保两提”。
      不遗余力攻坚污染防治。高质量完成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省政府挂牌督办项目以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强化城市保洁及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加快建设环太湖有机废弃物示范区。
      持续用力建设生态绿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损毁土地复垦、重点地区生态整治。建设溧阳天目湖湖畔生态岛试验区,建成2—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推动溧阳、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支持各板块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保持定力实施“双碳”战略。纵深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加快实施10个绿色集聚区项目和58个产业升级、园区更新项目,腾退盘活土地2.3万亩,打造“资源优配增效、空间优化重塑”的常州样本。加快近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建设,研究解决绿色用电溯源问题,组织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六)在打造“六个常有”上再出发,谱写普惠共享发展新篇章
      推动就业创业更加灵活多元。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积极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新空间,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支持大学生创业1500人以上。完善各类人才就业创业支撑体系,举办“创响江苏·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主题活动,持续为在常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发放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全面推进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持续开展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持续。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工作,稳步提升社保覆盖人群、待遇水平和服务质量。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完善80周岁以上老年人综合服务体系,新增老年助餐点83家,为1万户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补贴。统筹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家庭科学育儿指导,促进托育服务资源增量提质、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好妇女、儿童、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等合法权益。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推动教育医疗更加优质均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学位1.13万个。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开展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供给,办好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和普惠性学前教育。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龙城强医”工程,推进市一院高新院区、市二院延陵院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高水平医院和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有效提升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分级诊疗体系有效运转,不断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建成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基本形成市域快速急救圈。弘扬孟河医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推动文体生活更加丰富便捷。统筹抓好焦溪古镇、寺墩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办好中吴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推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精品力作,让常州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积极举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全域马拉松等赛事活动,以优质体育产品供给营造浓厚全民健身氛围。坚持文体惠民导向,加强秋白书苑、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让群众生活多姿多彩。
      各位代表,我们着眼市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遴选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人代会票决。市政府将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坚持群众普遍有感,全力以赴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到位。
      (七)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上再出发,谱写和谐稳定发展新篇章
      提升城市安全守护能力。持续推进“1+29”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危化品、消防、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动态清零,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纵深推进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打击整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确保全市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施“精网微格”精准增效工程,发展壮大基层治理队伍和群防群治力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全科社工”示范窗口。探索“阳光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持续推进物管会组建工作,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持续做好“保交楼”工作,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健全化债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八)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再出发,谱写凝心聚力发展新篇章
      坚定信仰锤炼一流品格。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勤学深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握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上融会贯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时刻牢记“国之大者”,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以一域之力尽全局之责、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确保中央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实干担当提供一流服务。立足见势早、预判准、措施实,全面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及时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可持续的增量政策,提升惠企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实效性和感知度,为广大市场主体增信心、稳预期。提升“一网通办”运行质效,丰富“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完善“畅通办”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织密“15分钟政务便民服务圈”。优化“12345”热线和人民建议闭环办理机制,努力把解决群众问题的关口前移,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被动办理” 向“主动治理”发展。
      依法履职树立一流标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和司法、社会、舆论监督,切实强化财会、审计、统计、行政执法监督,使政府所有工作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依法科学摸清全市经济家底。
      廉洁自律展现一流形象。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国资监管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建设,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周期管理机制。突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坚决整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让清正之气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道,不懈奋斗,不断前进,推动常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