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84|回复: 0

[湖北] 2023年黄梅县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天前
  • 签到天数: 723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04
    发表于 2024-3-11 21: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黄梅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8日在黄梅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马  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奋斗成就事业,实干创造佳绩。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黄梅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夯基立柱、赶超进位、融圈入核”的发展主题,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六大行动”,较好地完成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难中求成、进中提质的发展答卷。
    一年来,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干成了一批大事、要事、难事。小池新三年行动计划获批实施,跨省跨江合作进入产业发展新阶段;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临黄梅宣布黄黄高铁通车,“一县双高铁”竞速并跑,交通枢纽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年GDP突破300亿元大关,县域经济体量跨进新梯队;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顺利开工,百亿产业项目开创新历史;坚持“工业立县”,双杰储能设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培育开启新篇章;率先引入武汉建工集团成为城市合伙人,携手黄冈国投市县一体共推国有平台改革,入选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改革创新开辟新局面;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防灾救灾,快速扑灭局部疫情,大旱之年稳产保收,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获评全省项目投资贡献单位、农业产业链建设先进县、返乡创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产业链招商、粮食生产、公服人员保障性租赁住房、资源服务平台下沉、民办教育改革等工作经验在省市交流,小池改革示范区创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秋收秋播、抗旱减灾等工作做法在上级主流媒体推介报道,黄梅实践、黄梅经验唱响“黄梅新声”。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六大行动,经济实力更强。坚持科学调度、多点发力,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全市经济目标考核位居第一方阵。GDP增速预计全市第二,招商引资综合考核位居全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考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居全市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四。专业招商与有效投资协同发力。承办全市新能源产业链招商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全省四季度集中开工黄冈现场活动,时代精铜、华阳河蓄滞洪区等项目加速推进,项目转化率持续提升。内育主体与外强合作双向发力。吴江织造产业园、雄宇筑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四上”企业排名全市第二。跨省跨江合作提级加速,小池综合实力排名中部百强乡镇13位。城市更新与要素保障统筹推进。高铁片区滨河步道公园、教育城、医卫城建设全面推进。晋梅大道完成改造升级。东禅公园、鲍照园分别被评为全省“最美城市公园”“最美口袋公园”。“六大行动”落地见效,推动经济发展重点突破、提质增效。
    (二)聚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更足。坚持以“改革之举”答好“发展之卷”。重点改革多点突破。系统谋推6大领域27个重点改革事项,供销社改革案例全省推介,教联体、医共体等改革取得实效,县人民医院荣获全国“医共体建设标杆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19个行业实现“一业一证”,22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事联办”,下放镇级事项520项、村级事项114项。“5G明厨亮灶”“我要开汽车修理厂”一事联办经验全市推广。“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市场准营即入制”“包容审慎监管”等创建事项受省政府通报表扬。科技创新赋能发展。设立3000万元技改创新资金,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8%。天财孵化器获评国家成果转化基层站点,康宏粮油等16家企业荣获“省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聚力乡村振兴,三农底盘更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濯港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下新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专项整治高铁、高速沿线村庄人居环境,高标建设“一环三线”示范带,城五线成为靓丽风景线。深化“擦亮小城镇”行动,五祖镇荣获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举办全国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四)聚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更美。巩固污染防治之效。PM10同比下降7.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实施水治理重点项目15个,龙感湖入湖河流90%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水生态持续改善。推动生态修复之变。矿山修复等工程加快推进,苦竹乡等4家单位入选省级森林乡村。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东山问梅村二期建成运营、绣娘田园开园、袁夫稻田成功创3A,生态“颜值”转化为生态“价值”。
    (五)聚力民生事业,群众生活更好。财政总支出80%投向民生领域。民生保障务实有力。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社会救助金1.71亿元。租购并举,为从事基本公服人员筹集住房800套。公共服务精准有为。县八小、实验高中等6所学校投入使用。圆满举办县一中110周年校庆,县理工学校获评省“优质职业学校”。县中医医院、新开卫生院建成运行,人民医院南院区、县二医院、疾控中心新院区、滨江医院等加快建设。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县档案馆创成省级示范数字馆。社会大局安定有序。金融风险有效防控,政府隐性债务稳妥化解。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自建房等领域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矛盾大起底、积案大化解、秩序大整治,社会平安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107件、政协提案170件。举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堂,实行“红、蓝、黑”榜通报结账,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强大气场。
    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审计、人防、慈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二、2023年工作安排
    时间新故相推,奋斗赢得未来。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中央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武汉、合肥都市圈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推进小池高质量发展新三年行动;市委市政府把黄梅定位为“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支持沿江县市港产城发展、深化跨江合作,这为我们发展节点经济、旅游经济、枢纽经济、平台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围绕目标定位,激发比较优势,加快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能级。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建设,抢抓六大机遇,提升六个能级,着力发展节点、旅游、枢纽、平台“四大经济”,敢为实干,提速增效,全面向上,加快打造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
    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融圈入群机遇,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深度融入“三圈一群”,加快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做强节点经济。
    区域协作提速。坚持“区域+产业”,构建“西融、南接、东联”区域协作新格局。依托小池临港产业园。西融武汉都市圈,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做好与光芯屏产业配套,发展光电线缆新材料产业,带动光电产业链基础再造,打造圈层外延的重要支点;南接南昌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光伏储能制造产业链协作,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新能源绿色产业基地;深化跨省跨江合作,加速通江达海,发展临港物流产业。依托大胜关山工业园。东联长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升级,擦亮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长丝织造产业基地金字招牌;深化省际毗邻协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五祖非遗文化旅游区。对接安徽、江西、武汉等旅游市场,强化文化交流、旅游链接,发展体验式农文旅融合,打造流动性消费旅游目的地。
    产业招商提效。锚定“产业+项目”,深化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文旅兴县”,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培育“521”产业集群。以科技招商、资源招商推动新兴产业突破。新能源产业布局清洁能源发电、装备制造、应用服务三大领域,精准配置资源,以资源换产业。以驻点招商、链条招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进深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培育产业集群。粮油、水产、果特等深加工领域,推动康宏米糠油加工、天马鳗鲡精深加工等项目落地;纺织服装产业聚焦精梳高端纱线、功能性纤维材料、数字印染、产业用纺织品,着力引进一批纺织头部企业落户黄梅。以节会招商、平台招商推动特色产业壮大。文旅康养产业突出农文旅融合,培育壮大非遗、乡村、康养、红色、研学等旅游业态,谋划推进紫云山、南北山、挪步园等文旅项目,加快非遗文化旅游区5A创建,打造百亿产业。
    项目建设提质。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为稳增长蓄势积能。紧盯政策方向抓谋划。聚焦专业园区、城市更新、生态治理等领域,谋争科技产业园、老旧小区改造、城区管网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紧盯要素保障抓转化。坚持招安一体,健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全生命周期项目服务机制,协调解决用地、融资、务工等问题,推动项目快建设、快见效。紧盯产业平台抓建设。量身定制专项政策、专业服务,建强专业园区。大胜关山纺织服装产业园加快路网改造,做实鄂东纺织新材料研究院,推进园区提质升级。小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加快推进产品标准检测中心、科技创新加速器项目,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杉木陶瓷、独山精密铸造、下新石膏、孔垄纺织集中区加快转型升级。
    识势顺势者成,谋势乘势者赢。我们要借势都市圈“新赛道”,深耕城市群“新蓝海”,干出产业“新增量”,跑出发展“新速度”!
    (二)抢抓高铁通车机遇,提升旅游消费能级。发挥双高铁优势,建设黄冈旅游枢纽,打造非遗文旅融合示范区,发展旅游经济。
    以站筑巢,让人流成客流。加快建设游客集散地。立足全市游客集散中心功能定位,加快建成综合交通枢纽、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线”实现景区游客精准导入与便捷连接,构建全域旅游发展“面”。优化县域旅游交通网。加快建设S236公路,推进S406道路提升工程,建设环永安水库等“四好农村路”,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构建“30分钟旅游圈”。加大旅游资源推介。以文化IP为核心,推送文旅资源进入携程等知名网站,依托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唱响“千年古县、灵润黄梅”品牌。
    以文塑旅,让铁路成线路。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项目化、场景化、园区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强文艺人才培养,讲好黄梅故事。推动文化产品“精起来”。推出更多黄梅戏精品佳作,加强剧本策划、剧目创作、市场开拓。融入非遗元素,精心开发黄梅挑花饰品和黄梅戏、岳家拳伴手礼等文创产品推动文旅线路“热起来”。打造祈福养心之旅、戏曲体验之旅、红色文化之旅、农耕体验之旅。
    以游促购,让形态成业态。扩大旅游消费供给,让游客吃得暖心、住得安心、游得舒心、购得放心。办好旅游节会。申办黄梅戏艺术节、专项体育赛事等文体节会,定期组织展览会、美食节、采摘节等活动,撬动假日旅游、节会经济。拓展消费空间。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把好山、好水、好文化转化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服务供给,吸引流动性消费。培育新兴业态。以地域文化赋能游戏、科技、数字体验,推进旅游与科创深度融合。丰富研学、自驾、采摘等旅游形式,打造农耕体验、特色民宿、商业夜市等新场景,发展庄园经济、夜间经济。
    (三)抢抓多式联运机遇,提升交通枢纽能级。推进交通、物流、产业优势转换,做活枢纽经济。
    打造交通“关键枢纽”。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基础设施硬支撑。构建区域交通快速网。依托“T”字形高速路网,开工沪渝高速黄黄改扩建工程、英梅高速,形成“未”字形高速路网。构建公铁水高效联运网。谋建小池火车站至港口货运专线,推动多式运输无缝联接。加快小池码头“散改集”,深化与九江港业务合作,提升多式联运效能。构建县乡村交通循环网。建成G105改建、中黄线升级改造等项目,推进小溪河平改立等工程,改造30座危桥,完善县乡交通网络。推进大河镇、停前镇创建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建好物流“功能平台”。以功能平台为支点,建设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做实大通道。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站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网点为延伸,优化县乡村物流布局,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整合县内物流企业,实行统仓共配,实现降本增效。做强大园区。依托临港产业园,谋建智慧仓储物流中心,分区建设新材料聚集区、粮食仓储区,集成加工生产、仓储物流、生活服务等功能,打造“大进大出”物流平台。做长大链条。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强化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鼓励和整合有色金属、纺织水钻等行业向供应链服务平台转型。
    激活区域“产业功能”。推动枢纽、口岸、园区融合发展,打造要素中转“枢纽中心”。拓展农副产品市场。发挥“鄂东粮仓”优势,加快小池银丰农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鄂东农产品集散中心。延长小龙虾供应链,建设区域性水产品交易中心。开拓新材料市场。发展石膏绿色建材,推动建材精深加工与贸易流通有效衔接,打造石膏新材料产业园和交易市场。
    (四)抢抓开放协作机遇,提升平台服务能级。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激活要素资源,发展平台经济。
    建好开放平台。实施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跨省跨江合作样板区。加快两地同城化进程。做好与九江、安庆等地交通、产业规划衔接,开展长江岸线保护,推动区域教育互通、医保互用、住房公积金互认,推进140项高频事项同城化待遇落实,实现规划同编、生态同保、民生同享。深化产业同链化协作。以与武汉东湖高新区、九江经开区产业同链为方向,共建江北工业园“飞地园区”,打造产业协作重要承载地。面向武汉,聚焦光芯屏领域,推动科普达、宇洪光电等企业,主动配套光电新材料产业,引进细分领域目标企业。对接九江,围绕电池片、电池电芯等产业链,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关联产业导入。拓展平台纵深化合作。与省港口集团合作,建设专业码头,壮大临港物流产业。对接省农发集团,做强淡水产品深加工,扩大康宏融合示范园项目投资。携手省文旅集团,盘活文旅资源,加大产业策划、投资和运营合作。
    建实科创平台。强化人才、科技双轮驱动,推动增长方式转变。育科创企业。用好技改赋能奖补资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改升级。引科创人才。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培育企业家、科技副总、返乡大学生等科创主力军,支持返乡大学生、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搭科创平台。加快建设芯动科技产业园,打造生产、科研、办公、生活一体化平台,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联动发展,催生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落地。发挥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作用,加速产学研合作。用优质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让人才近悦远来。
    建活金融平台。注入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推进企业上市。建立“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金融示范县创建。加强乡村金融网点布局,织密乡村金融服务网。强化“保险+信贷”双向发力,推出粮食贷、链条贷等产品,深化水稻巨灾保险试点,拓展金融支农产业链。优化信贷环境,强化信用培植,打造绿色金融生态圈。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紧扣都市圈建设、专业园区、流域治理等领域投向,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基金。紧扣产业导向,用好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政策,助力产业改造升级。
    建强国有平台。立足黄梅国投新平台,主攻城建、民生、产业、新区、金融、城市运营六大板块,实现信用评级上调、资产规模递增。增强融资能力。依规整合、注入优质资产,支持依法获取特许经营权,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深化担保公司改革,推动增量拓面。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公交、燃气、安保、检测等民生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公服人员住房等领域项目建设。组建水务公司,推动鑫盛粮油实体化运营,做好全县供排水、粮食的应急保障。增强经营能力。推动县属国企重组整合,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支持拓展城市建设运营、产业投资、能源科技等业务,扩大营收空间。
    建优营商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现政策更优、成本更低、服务更好、办事更快。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隐性门槛,推动行政许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落实市场准入15条政策,降低准入成本。加强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降低经营成本。优化涉企服务,规范中介服务,深化并联审批改革,破解“拿地慢”“审图迟”“验收繁”等难题,降低办事成本。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等应用。深化“一业一证”“证照分离”等26项重点改革,推动申请创业补贴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实落细。保护市场主体权益。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深化“梅城风暴”执行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深化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和免申即享,确保政策发挥最大效益。组织各类市场主体参加展销会、博览会等商贸活动,主动出击抢订单,千方百计拓市场。
    (五)抢抓强县工程机遇,提升城乡承载能级。把“强县工程”作为关键支撑,统筹“城区引领、两带驱动、多点发力”的区域布局,实现城乡互补、协同发展。
    提升城区首位度。聚焦精致更新、精细管理、精美品质,打造旅游节点城市。塑风貌。优化建筑形态和景观风貌,彰显文化元素、乡愁符号,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千年古邑”。修复老东街、小南街等历史街区,让城市留住文脉、留下记忆。实施非遗文化生态廊道项目,坚持“一园一文”,将非遗文化融入公园、嵌入游园。坚持“留改拆”并举,重塑城市生活空间。提功能。加快平台合作,市场化推进片区开发,高品质建设商住小区、特色街区、社区商圈,营造生活新家园、消费新体验。补短板。打通“断头路”,新改建先锋路、高铁大道中段等道路,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缓解“停车难”,建设文化公园、县一中等公共停车场。堵住“污水口”,实施排水管网改造,加快魏凉河、十里河等雨污分流。筹建“水源地”,规划建设长江取水工程,实施供水水质提升项目,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精治理。推行居民“善治积分”管理,加强小区物业监管,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进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交通等平台整合、共建共享,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域”。
    提升乡村聚集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奔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健全帮扶机制,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在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中持续增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强县建设,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9亿斤以上。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粮油、水产品、林果特等重点农业产业链。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融入传统文化、历史民俗、养生养老、研学体验等元素,推动农文旅融合。完善销售网络,擦亮“黄梅时节”品牌,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共同缔造和美乡村。继续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以共同缔造统领乡村建设,高标准打造示范村,建设G105和美乡村廊道。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管控,推广民房图集,整治提升人居环境。
    提升群众幸福度。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升“零工驿站”服务功能,强化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让劳动者技有所长、业有所就、劳有所得。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全民参保水平。落实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群众看病就医更省钱更省心。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推动解决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试点向新市民、青年人延伸。加强困难群众托底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等保障水平。关心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快烈士纪念设施改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城南高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县理工学校建设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全方位守护群众健康。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扎实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服务,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完成县疾控中心新院区、小池滨江医院等整体搬迁。深化医共体改革,扎实推进县人民医院三甲创建,促进乡村服务能力提升,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梅。防范化解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深入推进道路交通、燃气管网、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底线。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六)抢抓流域治理机遇,提升生态宜居能级。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张水网安澜、一方发展永续。
    优化区域布局。对接华阳河流域治理规划,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北部围绕打造非遗文旅融合示范区,推进古角河流域单元治理,着力筑牢大别山生态屏障,主导非遗旅游、林果特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带。中部围绕共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协同太白湖流域、龙感湖流域、县河流域单元治理,推进产城一体、工贸一体发展,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融合经济带。南部围绕建设沿江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沿江流域单元治理,建好长江生态保护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临港物流,以产聚人,打造开放协作经济带。
    强化理水营水。推动上下游共治、干支流共管,建设美丽河湖。保障水安全。加快建设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实施清江口等泵站更新改造,推进骨干港渠清淤疏浚。启动古角灌区节水配套、引江灌区改扩建、八一泵站更新等项目前期,确保河湖安澜。治理水环境。以控源截污为根本、内源治理为抓手、流域监测为支撑,开展龙感湖等重点水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运用工程化措施,加快园区污水管网提升、生态补水、老县河生态修复、虾稻养殖尾水处理提升等项目进度,守护一湖清水。优化水生态。强化治山理水,推进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建设绿色矿山。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抓好十年禁渔,打造最美长江岸线。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深化生态创建。践行“两山”理念,护美“绿水青山”。强化污染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深入整治扬尘污染,全面防治“散乱污”企业污染、餐饮油烟污染,深化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营,开展裸露地覆绿、矿山修复,打好净土保卫战。健全治理体系。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严格“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完善生态环境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严查各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推进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筑、生活、餐厨等垃圾再利用。加快新能源应用布局,配建充电桩等设施,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最美丽的底色。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赶考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全县政府系统要忠诚履职、锐意进取,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建设忠诚型政府。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把政府工作放在大局中谋划推进,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市和县委工作要求落地生根。(二)建设法治型政府。紧扣法治之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凸显法治之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其他监督,不断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三)建设专业型政府。提高科学谋划的能力,善于用好政策、抓住机遇,善于统筹资源、聚集要素,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强产业、金融、财税等知识的储备,创新性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争资金、引项目、育主体,做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依靠、组织、服务群众,聚群智汇群力。(四)建设效能型政府。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决心,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坚定“勇于争先创一流”的进取,用一流的标准改进工作,用统筹的方法提升效能,推动各项工作提级进位。坚定“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清单式管理、滚动式推进、销号式结账,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五)建设廉洁型政府。强化“责”的担当,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履行“一岗双责”,从严从实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坚持“严”的基调,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践行“效”的要求,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处,换来市场主体稳日子、人民群众好日子。各位代表!风正好扬帆,奋楫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为加快打造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而团结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用语说明

    1、“六大行动”:专业招商、有效投资、企业培育、开放协作、城镇提质、要素聚集行动。
    2、“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3、“教联体”:指县域内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城乡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基本均衡。
    4、“医共体”:指以“县区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5、“一业一证”:优化行业准入业务流程,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6、“一环三线”:“一环”指环永安水库沿线;“三线”指横山公路沿线、一杉公路沿线、栗港公路沿线。
    7、 PM10: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8、“两项补贴”: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9、租购并举:指对具备购房能力的常住人口,支持其购买商品住房。对不具备购房能力或没有购房意愿的常住人口,支持其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租房居住。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10、“三圈一群”:武汉、合肥、南昌三个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11、“521”产业集群:培育产值500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做强产值2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综合收入100亿元的文旅康养产业。
    12、“散改集”:将散装货物装入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具有环保、高效、降低成本、便捷等众多优点。
    13、 统仓共配:通过各大快递品牌的整合,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实现车辆、人力、场地的优化,缩小快递员的派送区域,提高派送密度,把单一包裹派送转变为多品牌包裹配送,从而实现1+1>2的配送能力升级。
    14、“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15、“零工驿站”:集就业信息推介、现场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16、“三线一单”: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环境管理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