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长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疫情灾情叠加冲击和艰巨繁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长岭县政府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县政府锚定生态强县、产业强县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抓好平台打造、动能集聚、结构升级,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3870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5856万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93440万元,同比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729413万元,同比增长0.6%。 二、农业 2022年,长岭的农村经济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稳定的目标任务,加大水利设施投资,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8.4万吨,同比增长1.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27047万元,同比增长5.7%(可比价,以下同)。种植业实现总产值832384万元,同比增长6.5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89800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  全县水产品产量达到1381吨,比上年增长0.8%。实现渔业产值3992万元,同比增长1.1%。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23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30马力以上)21191台,小四轮拖拉机(30马力以下)68740台。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小时(此指标2022年报已经取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 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5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8%,木材加工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5%,五项主要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98.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5.1%。 建筑业现有资质建筑企业13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28亿元,全年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28亿元,同比增长-1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2022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27.7%。全年施工项目4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2个,占施工项目的65.3%。大项目投资进展顺利,2022年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2个。 五、批发零售贸易业 2022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和管控,贸易经济逐渐摆脱不利局面,贸易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消费品市场供需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54亿元,比上年下降0.3%。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1.4亿元;乡村实现零售额15.13亿元。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2022年,长岭县境内有国、省、县、乡、村、屯和专用公路3392.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5.2公里;国道273.40公里;省道107.94公里;县道381.77公里;乡道484.7公里;村道2049.68公里。 全年完成货运量786万吨,比2021年降低27.9%;货物周转量280868万吨公里,比2021年降低18.7%;客运量82万人,比2021年降低48.1%;旅客周转量6479万人公里,比2021年降低37.4%。 2022年,全县邮政支局23处,固定电话用户5.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32万户,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7.57万户。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875.9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3309.97万元。 七、财政金融业 2022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7706万元,同比下降47.2%。完成一般预算支出562628万元,同比增长13.1%。 金融机构存款攀升,贷款投放增速下降。2022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31734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6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0226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4%。 八、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各类学校337所。其中,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60172人,教职工626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105人,教职工160人;小学229所,在校学生24001人,教职工2660人;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5696人,教职工67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44人,教职工36人。 2022年,县城基本实现了数字电视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4%,城镇有线电视用户数3.8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数5.97万户。 全县有县级医院4个,乡镇医院27个,县直其它卫生机构4个,个体开业机构243个,从业人员3446人,全县医疗单位共有床位2294张,卫生技术人员2861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年末总人口623518人,其中,乡村人口485425人,占77.9%;城镇人口138093人,占22.1%。人口出生率为0.4‰,自然增长率为0.2‰。按照上级反馈数据,2022年长岭县常住人口43.47万人,年末城镇人口12.38万人,城镇化率为28.4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由于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各县区不再单独统计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2022年松原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79620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7元,比上年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26元,比上年增长4.1%。 2022年,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职工有 29301人,比上年增长 1.76 %;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有 22800人,比上年增长3.85%;收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25157万元,比上年减少31.86%;发放养老金 63422万元,比上年增长 11.08%。 2022年,全县参加机关养老保险的职工有 13486人,比上年减少 0.62%;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有8410 人,比上年增长 3.3 %;收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23233万元,比上年减少 9.3 %;发放养老金5869万元,比上年增长 13.37 %; 2022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职工有 282813 人,比上年增长23.59%;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有 93488人,比上年增5.77%;收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3004万元,比上年减少 10.7 %;发放养老金 13348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失业参加保险人数为19403人。 十、城乡建设、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 品质城区宜居宜业。省级卫生城创建取得重大进展,高分通过省级专家暗访、技术评估,即将跨入“省级卫生城市”行列,取得近年来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荣誉。高标准编制《长岭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分类实施城市更新,打造最美街路10条、最美小区10个、精品工程5项,“比市容市貌”始终保持全市前列。规范化管理非机动车,多元提供机动车泊位790个,有效破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新建南二环向西、长海街、长兴西路等6条7.47公里城区道路,新增供水供气供热管网6352延长米,新建、清淤雨水管线75公里,城区雨污分流全部完成。更换维修破损条石4.3万米、大理石板1.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2万平方米。投资400万元打造莱薰路花海,成为全县群众集中“打卡地”。深化物业治理专项整治,出台《物业服务管理规范》,初心物业接管全部“弃管小区”,全面彻底疏通道、清垃圾、治飞线,实现旧貌换新颜。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坚持稳岗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49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8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08亿元,救助困难群众54519人次。扎实开展治欠保支,追发农民工工资1338.1万元。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岭城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西关街社区食堂开放运营,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民生事业长足进步。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55%以上,8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投资4100万元改扩建第四中学教学楼、续建第二幼儿园教学楼,新增学位1000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取缔无证校外培训机构176家,38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清零,43所中小学校推行课后托管服务,实验小学入选全国第三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名单。高考再创佳绩,本科达线1767人,创十年来最好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中医院年内投入使用,县级医疗机构全部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全年垫付医药费2182万元。实施卫生院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率达100%。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三馆投入使用。隆重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篮球赛、全民趣味运动会和健身成果展示等活动。认真落实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全年安置退役军人165人。 社会治理有序高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打造怡爽园、龙源山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莱薰路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中心。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完成,长岭镇大二号村、利发盛镇双庙子村、八十八乡二十号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成功调处纠纷1669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信贷不良率下降至6.51%。加大投入力度化解信访积案307件,四级走访量持续下降,网上重复访治理成效显著,国、省信访考核指标稳步提升,圆满完成重要会事节点维稳任务。推进“云剑”“昆仑”“净网”等专项行动,八类暴力犯罪、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 注:1、本公报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据,最终结果将以统计年报数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4、本公报所有指标由统计局负责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