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561|回复: 0

[江苏] 2022年常州市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20:58
  • 签到天数: 74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9896
    发表于 2023-11-10 2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常州市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挑战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全市“532”发展战略,持续擦靓“六张高新名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9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1.0、1.2和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0.0:48.9调整为1.0:51.7:47.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22.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3.3万美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5亿元,同口径增长5.0%,占GDP的比重为6.7%,其中税收收入111.4亿元,同口径增长7.8%,同口径税比为86.3%。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1.8亿元,同口径增长10.4%;企业所得税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个人所得税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契税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产值17.5亿元、林业产值0.6亿元、牧业产值3.3亿元、渔业产值7.7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4.7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增加值14.4亿元、林业增加值0.4亿元、牧业增加值0.9亿元、渔业增加值4.8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3.0亿元。
      农业生产稳中提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2万亩,比上年增长0.8%,其中新增小麦0.1万亩、水稻0.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550亩;粮食总产5.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1.0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稻产量3.3万吨,比上年增长1.3%;粮食亩产449公斤,其中小麦亩产313公斤,水稻亩产629公斤。全年蔬菜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10.6万吨。年末生猪存栏3.9万头,比上年末减少13.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4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7.6%,产能大幅提升。新增认定农业龙头企业省级1家、市级2家、区级5家,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58.0%,创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五星级监管站1家,新增50吨级渔政执法船1艘,新增“五有”废旧农膜回收点2个,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
      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年内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双百”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西夏墅镇成功创建常州市乡村振兴(新时代鱼米之乡)示范镇,南兰陵村获评2022年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成率保持99%以上。全区113个村(社区)共组建123家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全部登记赋码,股份证书发放率达98.14%。颁发全区首本《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商业性梨完全成本保险(含附加梨树保险)”成功入选省农业保险创新产品目录,全市唯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首次突破4000亿大关;产品销售收入44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利润总额4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1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29.7亿元,总量列全市第1位,比上年增长11.9%;产品销售收入38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利润总额311.3亿元,比上年增长34.8%。民营经济引领增长,全年1101家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增幅高于规上工业13.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0.8%,占比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62.5%,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7.7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90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单体产值超50亿元企业8家、超百亿企业3家。全年产值总量前50位企业共实现产值18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0.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3.4%。
      特色产业有力支撑。全年788家规上“两特三新一智能”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幅高于规上工业7.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7.0%,占比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9.2%和46.8%,增幅高于规上工业57.3和34.9个百分点,有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
      新兴产业势头良好。全年536家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1836.7亿元(上报数),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3.6%。458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7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92家规上瞪羚企业实现产值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7.7%,增幅分别高于规上工业0.2和35.8个百分点。全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省口径)实现产值1968.4亿元(上报数),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7.4%。
      智能制造量质并举。年内获批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等多项荣誉,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华威模具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捷佳创精密机械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累计拥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含产品)5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累计达20家。新增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26家,累计达154家。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69家,其中五星级上云企业3家,累计总数和五星级企业数均列全市第1位。
      建筑业发展稳中趋缓。全年151家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4.9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31.6亿元,比上年下降5.9%;实现营业收入173.6亿元,比上年下降16.7%;实现利润总额8.0亿元,比上年下降21.1%。完成房屋施工面积663.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6%。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0万元/人,比上年下降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保持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6%。全年列统投资项目(含房地产项目)766个,比上年减少72个;其中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342个,比上年增加52个,投资额比上年增长6.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4.3%,增幅高于工业投资12.5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6.6%,占比较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5.6%,增幅分别比前三季度提高61.3、20.7和23.1个百分点。“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额比上年增长6.7%,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0.9%,占比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有所回落。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169.3亿元,比上年下降3.7%,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77.8亿元,与上年持平。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03.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1%,其中住宅5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0%;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6.0亿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住宅114.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根据区住建部门房产信息系统统计,年末商品房可售余量33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其中住宅库存面积10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5%,住宅去化周期25.0个月,比上年增加13.7个月。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年4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开工率100%。77个在库市重点项目累计实现投资额284亿元,新入库项目28个,新开工项目35个,竣工项目20个,市重点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投资贡献率、新开工项目数、竣工项目数均列全市第1位。常州高新区获评2022年度常州市重大项目招引推进突出贡献单位,4个项目获评2022年常州市重大项目投入奖,占全市近50%。
      五、服务业
      消费市场复苏乏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1亿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8亿元,比上年下降10.7%。分行业看,限上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亿元,比上年下降10.3%,限上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比上年下降16.3%。长江塑化、长贸中心、万商商贸等8家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341.9亿元,比上年下降2.4%。万达商业广场、江南环球港2家城市综合体商户实现销售额59.3亿元,比上年增长6.5%。
      现代服务业发展平稳。全年377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9.0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32.9%和15.8%。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4个;天地自动化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合全药业、达实久信获评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滨开区获评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区域。
      交通运输恢复缓慢。全年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5亿元,同比下降4.6%。常州港实现外贸出口量146.9万吨,比上年增长17.1%,集装箱吞吐量33.9万标准箱,比上年下降4.7%。常州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94.7万人次,同比下降33.4%;货邮吞吐量3.1万吨,同比增长51.9%。友好速递、跨越物流获评国家4A级物流企业,累计拥有国家4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13家,占全市总量的61.9%;获评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家,累计拥有13家,占全市总量的44.8%,获评市级示范物流企业3家,累计拥有6家,占全市总量的66.7%,重点物流企业数量列全市第1位。
      全域旅游稳步建设。全年重点旅游景区接待人数3184.4万人次,其中江南环球港接待人数2200万人次,环球恐龙城接待人数623万人次,新龙生态林接待人数152.8万人次,常州博物馆接待人数128.9万人次。累计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年末拥有星级宾馆4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2家。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35.4亿元,比年初增加346.1亿元,增长23.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41.3亿元,比年初增加286.8亿元,增长18.5%,其中制造业贷款413.8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0.6%,新增制造业贷款61.6亿元。存贷比为100.3%。“园区保”政银担合作方案优化升级,累计合作银行10家,年末在保余额9.55亿元,累计支持企业387家、放款金额达35.87亿元。
      股改上市成果显著。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其中科创板1家、北交所1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8家;新增新三板“基础层”申报企业2家、新增“创新层”企业7家,累计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59家;新增股改企业6家;市级“双百行动计划”后备企业达114家。全年上市企业直接融资总额达107亿元,其中首发融资34.7亿元、再融资72.3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高效提质。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1家,其中制造业企业14家;新批及单次增资协议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4个,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新批及增资项目9个。实现协议注册外资20.2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企业协议注册外资11.7亿美元,服务业企业协议注册外资8.6亿美元。实现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累计有3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设立外资企业51家。
     对外贸易发展稳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22.8亿元,总量列全市第1位,比上年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4.8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37.9%,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8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进口总额326.9亿元,比上年下降2.1%。全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718家,其中进出口额超2亿元企业102家。分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机电产品进出口额7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分进出口市场看,对欧盟进出口2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对东盟进出口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跨境贸易精准发力。全年新增省级外资研发中心1家,市级综合型总部2家,省级海外仓1家,市级公共海外仓2家,市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家,市级进口交易中心1家,市级国际知名品牌31家,海关AEO高认企业3家,省内外贸一体化平台企业7家。全年累计争取国家、省、市扶持资金超5000万元,累计初审通过纳入市级中小外贸企业名单库的“外贸贷”企业117家。持续搭建区级中小微企业双平台,服务小微企业155家,累计减免区级出口信保统保平台保费11.2万元;海外资信报告调取221份,累计减免企业资信服务费16.6万元。
      七、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全年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38个,其中国家项目45个、省级项目74个、市级项目119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9家,创历史新高,累计达1065家;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3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2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个,数量均列全市第1位;新增联合创新中心3个,占全市的比重为50%,累计数列全市第1位;瑞华化工入选省研发型企业,全市唯一。全区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86.4%。
      创新载体加速孵化。全年申报国家级孵化载体3家、新增省级孵化载体3家、申报市级孵化载体10家;5家国家级孵化器获评优秀、4家省级孵化器获评优秀,8家创业载体上榜市双创载体星级评定,其中五星载体3家,全市唯一。获批国家火炬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成立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全市唯一;星宇车灯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天汇空间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立项,以创新载体为承担单位争取省级经费3540万元,占全市52%,创历史新高。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全年人才总量新增2.72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QM计划)8人,入选数列全市第1位;国家重大人才工厂A类(HJ计划)1人,全市唯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3人,包揽全市总量;引育入选省“外专百人”计划1人,全市唯一;入选省“双创计划”市推荐名单17人、省“双创博士”项目7个、市“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项目92个;入选市“顶尖人才”3人。全年发明专利授权1458件,期末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5.54件,列全市第1位。全区74家企业通过省质量信用A级认定,认定数列全市第1位。常州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试点园区、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多项称号。深入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运用积分工具对2万余家创新型企业提供分级分类金融服务,开展“瞪羚服务行”“科技金融进孵化器”等专项服务,科技企业融资达5.3亿元。
      八、教育、文体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52所,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14所,小学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专任教师总数5780人,其中普通中学(含高中)2186人,小学(含特教)3594人;在校学生总数96783人,其中普通中学(含高中)33013人,小学(含特教)637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均达100%。全年推进教育新建、改扩建项目27个,年内竣工投用项目9个。新增学校视频监控2094个点位,为15所学校建设了路灯照明系统,对52所学校的近9万名中小学生开展两轮视力筛查。中小学省智慧校园创建率达92%,创成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试点学校1所、省智慧校园示范校2所、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12个、市装备管理应用示范校29所、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学校5家。新增省名教师主持人1名、省名校(园)长主持人1名、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省教学名师1名;新增市区五级梯队教师100余名。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不断提高,小学达到95.51%,初中达到98.32%。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年内以秋白书苑的建设为载体,大力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成功打造4个别具特色的秋白书苑。区文化馆、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开展系列开馆活动200余场。“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品质发展—‘秋白书苑’赋能书香城市建设”被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发改委评定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青氧艺术生活馆和初心小院(秋白书苑花开西庄馆)成功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送戏200余场、送书9.6万元、送电影1500余场、艺术培训150场。原创作品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五个一工程”特别荣誉奖,纪录片《常州三杰》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戏剧《英雄的一家》获评江苏省第十五届五星工程奖网络最佳人气作品奖,溪南文艺团和柒号美术馆两支基层团队成功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获金牌35.45枚,列全市第3位。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257个,拥有床位数3267张,卫生技术人员4805人。全年设置核酸采样小屋147个,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3.5万管/日;截至年末,全人群全程接种疫苗89.34万剂次,全程接种率101.2%,加强针接种51.04万剂次,加强接种率57.8%,其中60周岁以上全程接种12.57万剂次,接种率85.17%。建成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室36家,组建签约服务团队153个,总签约35.9万人。创成市级基层特色科室4个,与市一院新建成专科医联体3个,孟河中医医院新大楼投入使用,三井人民医院中医馆创成五级中医馆。建成省级普惠托育机构2个、市级普惠托育机构2个、普惠托育服务示范社区2个,累计筛查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20159人。
     九、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0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5%;城镇化率87.98%,比上年提升0.3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63.58万人,比上年增长0.95%,其中男性30.75万人,女性32.8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69%和1.23%;全年出生婴儿4284人,户籍人口出生率6.74‰,自然增长率0.25‰。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85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27元,比上年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3元,比上年增长5.8%,城乡收入比为1.83:1。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335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94元,比上年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955元,比上年增长5.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9.9%。
      就业创业有力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554人,自主成功创业7300人,创业带动就业10500人。新建高校引才工作站28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069人次,累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52家,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举办线上线下招聘对接活动70场,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基地1家、市级2家,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18亿元,发放稳岗返还等补贴1.14亿元,惠及企业1.8万余家。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全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缴费2.15万人。全年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00户,建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2705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服务保障覆盖率达95%,成功入选“江苏省智慧健康养老创新基地”。全年发放低保金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费241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5299万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贴及救助金402万元、临时救助金50万元,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危房改造8户。新建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家、省级示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家。
      十、城乡环境和应急管理
      基础设施有序建设。常泰过江通道、常泰铁路、腾龙大道、德胜河“六改三”、龙江路快速化改造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建通车1.49公里市政道路、改建通车6公里市政道路,叶家码头大桥、紫金山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完成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3台;累计建成人才公寓16643套,完成超6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工作。布设智能监控126个,新建公共停车泊位3359个,已接入智慧停车平台泊位4546个。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幸福河湖2条、市级幸福河湖管护样板1条、区级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5个,其中3个自然村获评常州市市级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整治问题小微水体310个。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年PM2.5平均浓度34.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5%,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77.7%,改善幅度列全市第2位;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连续6年实现100%,其中7个断面达到Ⅱ类,数量列全市第1位。全年新增绿化面积约2161亩、改造绿化面积205亩;实现绿化覆盖率39.91%,建成区绿地率40.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3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2个、口袋公园1个、附属绿地17个、广场用地1个,改扩建口袋公园3个、绿化景观路3条;沿江5公里廊道式生态安全缓冲区全线建成,生态岸线占比全省第一。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安装气体治理喷淋设备7处,实现全区中转站全覆盖,建成公厕10座。
      应急管理卓有成效。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31.8%,其中工矿商贸企业的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5.0%,道路运输类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33.3%。实现基层安消办实体化运作,完成37家企业和单位的166处安全(消防)隐患整改。推进“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完成整治各类“危污乱散低”企业442家。年内10万元以上处罚大案要案增幅达75%,案均值3.03万元,“一案多罚”106起,重大隐患立案40余起。全面落实规上企业、重点监管企业的“五个一”举措,规下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达89.63%;配备企业安全管理队伍6982家,红马甲和红袖章分别为6216家和7120家。
      注:经常州市统计局最终核实,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876.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