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259|回复: 0

[广西] 2023年河池市宜州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02
  • 签到天数: 733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8171
    发表于 2023-8-18 16: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河池市宜州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12日在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戚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以及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深入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和新时代建设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紧扣“六新河池”奋斗目标以及区委“五个明显提升”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工业振兴、科教振兴、文旅振兴“四大振兴”工程,持续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亿元,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7.4%。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宜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供给需求放缓、经济预期转弱,叠加疫情反复、旱涝灾害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平稳运行面临极大挑战;财政收支困难、市场信心不足,稳就业、稳物价、保运行压力陡增。全区上下主动作为、奋力拼搏,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比预期要好的成绩,宜州区获评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我们主要做了以下8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精准聚焦,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深化“五个全”防贫措施,全面完成2021年度国家评估反馈广西认领问题整改,完成自治区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编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7500名帮扶干部与脱贫户(监测户)结对帮扶,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13名,保持帮扶队伍不散、力量不减。聚焦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脱贫人口年度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达13.54%,不增反降人数占2022年全区脱贫人口总数的6.16%,较2021年下降14.42个百分点。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控辍保学常态“清零”,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保障对象住房安全均达100%。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年内审定消除风险464户1644人,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聚焦“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桑园低产改造面积、糖料蔗新增种植面积、油茶种植面积、肉牛羊和生猪出栏量、淡水提质改造面积等指标均完成河池市下达的任务目标。全区65个脱贫村均创建有效运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1家以上,联农带农率达37.75%,所有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全区脱贫人口务工人数达3.77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715个,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28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373个,100个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基础设施项目全面竣工。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落实搬迁户就业帮扶政策,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100%实现1人以上就业。聚焦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资2000万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覆盖率达97.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77%,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95%;211个行政村(社区)均实现村规民约、公共卫生委员会、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行村屯级事务“积分制”“清单制”试点32个。宜州区分别在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就乡村治理工作作典型发言。石别镇清潭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德胜镇上坪村获评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并入选乡村振兴年度特色案例。安马乡拉炭村、肯坝村获评“自治区卫生村”。

    (二)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发展,实施农业振兴三年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田长制”,治理“非粮化”土地4758.8亩。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67万亩,产量18.34万吨;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50.1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52.28%,获批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示范县(区)。实施“旱改水”改造工程9284.33亩,形成水田指标3491.85亩,指标出让交易及调剂总收入8439.21万元,有效缓解财政压力。突出发展桑蚕、糖料蔗、油茶三大特色产业,桑园面积39.25万亩、蚕茧产量9.23万吨,连续18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糖料蔗面积31.96万亩,进厂糖料蔗107.01万吨,产糖13.3万吨;新种油茶面积7502亩,中洲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全面建成。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29个,以宜州为核心区的广西桑蚕产业集群入围全国“2022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2022年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宜州区召开。推进设施蔬菜、畜禽、渔业等产业规模化发展,牧原公司生猪养殖等项目全面完成,蔬菜产量(含食用菌)58.79万吨;生猪出栏21万头、肉牛出栏3.65万头、肉羊出栏5.2万只,水产品产量1.28万吨。北山镇获评2022年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北牙瑶族乡潘洞村“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富鑫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工业振兴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和工业倍增行动,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74.1亿元,完成工业投资9.7亿元,同比增长189.3%。桑蚕茧丝绸产业加快发展,规上茧丝绸企业达15家,全年白厂丝产量4074吨,坯绸产量400万米,茧丝绸加工及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49亿元,缫丝加工能力、白厂丝产量、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2022中国丝绸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宜州区顺利召开。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国色天蚕、国色天丝产业园、宜州轻纺城、洛东PCB产业链项目、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等河池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晶科电力宜州区祥贝乡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洛东绿色科技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山东誉腾总部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博冠公司纸模餐具制品技改(一期)、凯立木业公司30万方中密度纤维板技改等项目顺利竣工投产;皖维公司技改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加强规上工业企业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入库10家,数量排全市前列。优化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工业振兴特派员作用,实施“一企一策”帮扶企业满产达产,开展区长服务企业接待日活动9次,受理企业诉求42件,办理率100%。皖维公司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德胜红兰酒业小德胜(经典)米香型白酒荣获国际金奖。现代服务业提质提效,扎实推进文旅振兴,六妹景区、拉浪林场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九街十八巷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成功举办广西宜州第十三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538万人次,旅游总消费81亿元,刘三姐镇栖龙山舍获评广西三星级农家乐,庆远镇廖村获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投入资金550万元开展“宜州惠民消费季”促消费活动,万商国际商业博览城、商贸物流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年度培育上规入库商贸企业27家。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69个、电商扶贫直播中心2个,全年电商平台销售额达8500万元。

    (三)统筹协调,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聚焦中心主城区发展,积极融入金宜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更新,配合完成金宜一级公路(宜州段)改造。融资16.3亿元完成19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项目建设,推进浙大南路、高家堡西路、中山大道西段等12条中心城区重点路网和外环路网建设。城南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城区20条道路“白改黑”等项目顺利开工,完成“白改黑”12公里31万平方米。龙江河北岸自然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顺利推进,一个富含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主题市民休闲公园初具雏形。启动燕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项目、江滨西路片区道路、江头路、金喜路等市政道路前期工作。持续抓好德胜镇建设和怀远古镇开发,提升组团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配合推进全国、全区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开展城区志愿服务活动,群众对“创城”工作的参与率和满意度全面提升,城区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开展市容市貌整治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筑33992平方米,纠正占道经营7600余处,整治车辆乱停乱放1400余辆。顺利完成辖区内原686辆客运三轮车和88辆残疾人客运三轮车的报废处置工作。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实现厨余垃圾分类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约5065.06吨,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2个。打造乡村宜居环境,深入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高标准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18个村落规划编制。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刘三姐歌乡田园综合体通过河池市验收。完成刘三姐文化体验中心外立面改造、刘三姐镇马山塘屯、下枧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建设,启动下枧河流域河道治理项目。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共排查自建房24.71万栋,已全部完成隐患管控整改。刘三姐镇小龙村村庄规划入选全国村庄优秀案例,屏南乡板纳村、三岔镇合林村入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着力保障宜州新区建设,抽调481人参与土地房屋征收丈量工作,完成土地丈量1065.42亩,签订土地征收协议1147.21亩,第十三届广西(河池)园林园艺博览会顺利举办。

    (四)补齐短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抓项目促投资、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成项目谋划142个,完成专项债项目上报24个,共获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4.82亿元。推进自治区级、河池市级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以及区本级重点项目176个,新开工项目28个、竣工5个,完成自治区级、河池市级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投资17.06亿元,完成上级下达年度任务的109.3%。抓好交通设施建设,完成“交通强区”试点项目建设投资34.34亿元,河池(宜州)西过境线、荔波至河池高速公路(河池段)开工建设。宜州至上林、罗城至宜州、梧州至乐业(鱼峰至宜州段)、宜州至都安等高速公路有序推进。S211、S305都安下坳经龙头至拉烈公路(宜州段)、S507宜州三岔至流山公路等项目基本完工,S305宜州经北牙至龙头公路基本建成、冲脉至流河路面完成升级改造,成功告别网红路“黑历史”。路口至石别公路建成通车,怀远至安马公路持续推进,昔日“坑洼路泥泞路”逆袭变身“暖心路风景路”。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合林河三岔镇古卜村河段整治、龙头河龙头社区河道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等25个项目,完成投资7146.02万元。宜州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水利厅遴选。抓好新能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6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12个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分别纳入广西陆上风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广西太阳能发电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年能源网项目完成总投资5.33亿元,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25个。完成“县县通”天然气项目建设,河池—南丹(德胜段)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建成通气。

    (五)深化改革,发展动能持续激发。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跨省通办、全区通办事项238项,全程网上办理率达87.62%,“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6%。宜州区列为自治区推行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试点县(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成功入市交易2宗集体土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精准推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直达快享,投放“桂惠贷”22.79亿元,惠及860户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7140.6万元,发放495家企业稳岗返还资金371.14万元,惠及职工人数7722人。推进“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成农户信用评定12.4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定214家,发放信用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总金额达3.99亿元,创新推行“党建引领·整村授信”模式,成功投放全国首笔“集体三资”贷款300万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额达83.26亿元;到位资金28.2亿元,利用外资2115万美元,完成河池市下达任务。创新驱动落地见效,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6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家。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认定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成宜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智慧信息平台1个、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心3个。EGO宜州“互联网+”科创园进驻企业17家。科技部牵头的“科技列车行”活动在宜州区顺利举办。

    (六)保障民生,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建立健全“联系区领导+片区网格责任领导+片区网格长+大网格员+小网格员+楼栋长”网格管理体系,全区划分886个网格2442个单元格,实现网格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无盲区。突出以快制快,高效处置了“5·13”“10·11”“11·28”3起突发疫情,得到自治区领导肯定批示和河池市领导的充分认可。紧盯“保健康、防重症”目标,落实“新十条”优化措施,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统筹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和调配,全区28家医疗机构共设置发热诊室38个,提供24小时值守接诊服务。全力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指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获评广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持企业用工专项行动试点县(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在河池市前列。启动实施城区(现状建成区)“十四五”教育攻坚规划2022年项目建设,区三幼、西屏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等10所学校项目开工建设。投入1889万元开展区一小、民族中学等9所城区学校运动场改造及校园道路“白改黑”建设,全年新增义教学位2525个,城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医疗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全区26家公立医院共建党建医联体,211个行政村(社区)均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投入1.23亿元推进区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康复楼(一期)、区人民医院北山分院门诊综合楼(二期)等一批项目建设,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各险种累计发放保险费用9.2亿元,发放率100%。抓实社会救助兜底,发放各项社会救助补贴1.04亿元,惠及群众4.5万余人。抓好双拥工作,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中心,入驻企业10家。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1人。《绿水青山歌飘扬·刘三姐歌谣焕发新时代光彩》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组织参加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斩获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4枚。

    (七)严守红线,筑牢生态绿色屏障。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围绕“六大示范行动”,谋划项目126项。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达65.1%,城区PM2.5浓度2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40微克/立方米,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6%。叶茂电站、刘三姐故居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土桥水库及泵村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完成雨水污水管网建设11公里,污水收集率达34.93%,较2021年提高13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达98.43%,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强化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深入实施涉镉等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和矿区周边排查工作。狠抓中央第二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交办的37件群众信访件已办结36件,阶段性办结1件;主动认领整改问题16个,细化整改措施57条,已完成整改30条,其余27条正在抓紧整改。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5起。自治区绿色建材现场会在宜州区召开,石别镇清潭村获评“广西生态文化村”,清潭村、三寨村获评“广西森林村庄”。

    (八)深化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开展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扫黑除恶、禁毒专项整治等各类专项行动。共立涉电信诈骗案件287起,破获245起,打掉涉诈犯罪团伙19个,止付涉案资金1.23亿元。共立刑事案1515起,破案737起;命案立5起破5起,连续9年实现当年命案必破。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4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0人,移送起诉73人,查处吸毒人员387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信访积案化解和进京到邕重复信访治理等专项行动,排查矛盾纠纷755起,化解742起,化解率达98.28%;化解信访积案58件,重复信访积案化解率达100%、实体性化解率达81%以上。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及自治区安全生产20条细化措施,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河池宜州“精细化预警服务”助力政府防汛救灾》列入自治区防汛救灾成功避险案例,宜州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满意度达98.62%,高于广西平均值0.1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审计监督、依法统计、政务督查、政务公开等工作有序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征兵、军民融合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机关事务、民族宗教、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外事、科协、侨务和台湾事务、供销、气象、地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融媒体建设、机要保密、档案、党史和地方志、残联、非公经济等工作各有特色亮点,形成了和衷共济抓发展、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2件,政协委员提案39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抓好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投资审计,共开展178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竣工结算造价审计,核减工程造价1953万元。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共排查调解纠纷755件,调解成功率达99.2%。

    各位代表!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自治区、河池市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驻宜解放军官兵、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艰辛努力不同寻常,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影响宜州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不少的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投资增长仍需加力,产业发展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亟待提升,县域经济活力不强;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反复影响,木材加工、建筑、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行业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弱项;营商环境仍需改善优化,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区人民期望。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我们谋划推进宜州工作的根本遵循。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是建设壮美广西的全景图、路线图、施工图,为宜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至宜州后,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宜州发展提出了加快构建“一城两区”发展新格局,破除把金宜两地割裂开来、非此即彼的思维禁锢,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新要求,这是宜州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重点工作、重要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借势而进,全力以赴抓产业、强县域、扩投资、兴实体,以宜州“一域精彩”,为河池“全局添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和河池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六新河池”奋斗目标以及区委提出的“六个加速提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突出抓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继续实施工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文旅振兴,加快融入金宜同城化发展,着力打造河池中心城市,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宜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以上;节能减排降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之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在8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新成果”重点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五个全”防贫举措,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重点加强对507户未消除风险监测户的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新增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家以上,带动精准率达100%。发展桑蚕、糖料蔗、油茶、食用菌、特优水果等特色产业,促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提档升级。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严格落实稳岗就业政策,积极引进纺织服装、电子、玩具等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保持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4万人以上。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做好4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点)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搬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确保有劳动力搬迁户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调节作用,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探索脱贫攻坚期间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资产规范管理办法,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方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耕地保护“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18万吨以上,蔬菜(含食用菌)产量达58万吨以上。稳定发展桑蚕、糖料蔗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油茶等特色产业,桑园面积稳定在39万亩以上,鲜茧产量达9万吨以上;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产量达160万吨以上;油茶新种面积达1.1万亩,总面积达6.8万亩以上。继续抓好肉牛、肉羊、生猪和水产品等生态特色养殖产业,支持牧原等生态养殖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庆远镇发展生态水产和渔旅融合项目建设。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五年行动,加快国家级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成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5个。加快农文旅融合,扎实推进桑海丝源(德胜)、天下合寨(屏南)等5个田园综合体建设。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树立“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生活就是新时代城镇化”的理念,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继续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高水平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整村推进项目4个,户厕改造250个;农村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实施怀远镇坪上村、石别镇清潭村等四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洛东镇六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乡镇集镇基础设施、集中供排水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到村到屯路网、乡村数字网络等提升改造。规划建设农村消防设施,推动金融网点、便民超市向村级延伸。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推动产业高度融合,在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农产品主产区特色优势,着力破解经济总量小、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弱等难题,推动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激活县域发展动能,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推动桑蚕茧丝绸高质量发展。围绕河池市打造桑蚕茧丝绸千亿产业集群目标,加快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建设,打造以桑蚕茧丝绸产业为核心的二轻纺织集聚区。推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桑蚕规模化种养基地,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养蚕。重点支持嘉联、恒业、壮歌、宏基、东方丝路等企业做强做大。着力推进桑蚕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融合”转变,谋划推进丝绸文创体验、桑蚕科普示范、桑蚕茧丝绸文化旅游、桑蚕茧丝绸产品仓储物流等项目。推进桑蚕茧品牌创建,重点打造优质茧、白厂丝、绸缎、蚕丝被等品牌,搭建1—2个专业蚕桑品牌营销专业平台,抓好第三届中国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筹办。优化桑蚕茧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开发桑蚕茧丝绸产业资源,延伸桑蚕茧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主链突出、副链为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服装加工,延伸形成“桑—蚕—茧—丝—绸—服装”等产业链条;围绕食品加工,延伸形成“桑树(果)—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果酒”“蚕蛹—食品、美容、保健产品”等产业链条;围绕生物制药,延伸形成“桑—桑枝总生物碱原料药、蚕丝蛋白骨钉”等产业链条。推动重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强校地合作,加快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和蚕用新机具研发,培育林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企业,力争在桑蚕茧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广全流程自动化绿色化生产技术装备,鼓励引导缫丝、织绸、服装、家纺等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承接“东绸西移”,引导桑蚕茧丝绸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加快国色天蚕、国色天丝产业园、宜州轻纺城、苏州产业园、湖州产业园、五和博澳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坯绸、炼白生产,实现印染环节突破,打造服装、家纺、饰品等真丝产品。

    扎实推进工业振兴。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和工业倍增行动,扎实推进“1+5+N”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年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4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抓好强链补链,配合推进河池智慧机器视觉、洛东PCB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等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山东誉腾总部经济产业园、正方木业5万立方米桑杆刨花板、申亚锰业3.2万吨电解金属锰原料技术升级扩建、港富建材加工及商品混凝土生产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凯立木业、博庆、博冠、皖维、五和博澳、长寿泉、万越、德胜酒业等企业做强做大;强力推进昇能公司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晶能公司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馨能新公司250MW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国家电投集团72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重点推进茧丝绸产业园标准厂房,轻纺城综合加工区、辅料加工区、服装加工区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实现招商签约项目“拎包入住”;突出抓好园区供水、供电、集中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路网扩建提质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推进现代林木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工业振兴新增长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经济开发区、洛东工业集中区现有基础,策划包装一批住宅、商业、道路、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项目,逐步推动“以产促城、以产兴城、产城融合”。配合做好河池高新区创建自治区级高新区工作。提升服务企业效能,打造工业振兴特派员服务升级版,常态化开展“区长服务企业接待日活动”,健全工业运行联席会议、工业运行专报、工业经济运行专题培训等制度机制,抓好重点企业和重大在建项目调度服务,保障企业生产要素,确保企业达产满产,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文旅振兴,力争年底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消费分别实现两位数增长。加快文旅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刘三姐故里景区核心区扩建、六妹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建成龙江河北岸自然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打造以刘三姐文化广场、刘三姐博物馆、刘三姐剧场、刘三姐歌乡田园综合体为依托的刘三姐歌谣文化片区。注重旅游资源多元化开发,依托自然山水风光、生态康养、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特色节庆等旅游资源,整合精品景区,培育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和特色美食、特色节庆体验旅游等旅游产品,打响“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文旅品牌。强化旅游营销,持续举办广西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壮族三月三•宜州嘉年华”等活动,提高刘三姐故里知名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服务,办好文艺下乡。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深入挖掘合寨村、韦江歌故居、怀远粤东会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加强文物执法和文物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加快体育中心综合体、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持续稳消费拓市场,聚焦新型零售消费、休闲娱乐消费、餐饮住宿消费等领域,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适时举办大型促销活动,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稳定增长。重点推进商贸物流城、城南综合农贸市场、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城西县级冷链物流体系及寄递物流体系等项目建设,加快万商国际商业博览城商铺交付使用,加快实施“划行归市”,打造功能完备的大型建材、家居、汽车等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抓好农产品网销品牌培育和电商直播带货,建立“宜州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着重培育新增长点,开展服务业行业“清零”行动,加大对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优先列入“桂惠贷”扶持名单,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年度培育限上企业9家,外贸进出口企业2家。

    扎实推进科教振兴。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年内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3项以上,培育认定2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创建自治区乃至国家级的创新型县(区);推进广西宜州农业科技园区、EGO宜州“互联网+”科创园、桑蚕资源创新联合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创新主体,持续推进“千企技改”工程,加强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与浙江大学、河池学院等区内外高校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努力引进一批紧缺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各类熟练技术人才。

    (三)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在城乡融合上实现新突破。聚焦河池市中心主城区发展定位,加快推动城镇化体系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融入金宜同城化。继续推进金宜城市走廊组团发展,重点抓好德胜组团、怀远组团规划建设,加快德胜刘三姐桑蚕茧丝绸农业示范园、拉浪旅游景区开发、怀远古镇开发等项目建设。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完成浙大南路、高家堡东路、龙溪路西段、中山大道西段、月山路、鹤岭路、文广路、城区20条道路“白改黑”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南北通达、东西畅联、内外环线贯通。有序推进江滨路东段、城南停车场及配套工程、城西宜畔拓展安置示范区、“九街十八巷”特色历史文化改造、燕山片区新型城镇化改造、城区排水管网改造,修缮会仙山公园文化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江头路、金喜路、西屏路西段等道路,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交通强区”试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河池(宜州)西过境线公路、河池至荔波高速公路建设;配合推动罗城至宜州、宜州至上林、梧州至乐业(鱼峰至宜州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实质性开工建设;推进怀远至安马公路项目建成通车。加快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年内完成上级下达的乡村道路“三项工程”、流河桥危桥改造项目、农村公路大中修以及公路改扩建等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成龙头河龙头社区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宜州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等项目建设。

    抓好城市管理。继续配合做好全国、全区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建立完善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开展城市管理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抓好交通秩序、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园林、建筑工地等乱象整治,完善城区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治理黑臭水体。推行柔性监管,活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规范垃圾分类处置,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不断夯实发展后劲,推动项目数量、项目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压实四家班子领导负责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专班责任,健全重大项目月调度、日常调度、督查通报机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审批要件能简尽简。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机制,提供“全程式、跟踪式、管家式”帮办代办服务。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着力破解项目用地、资金筹措、能耗指标争取等堵点难点问题,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拓展项目谋划思路,吃透政策、找准定位、强化对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紧盯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取向、产业导向、资金投向,聚焦产业发展、“两新一重”、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强政策、资金、项目衔接,持续谋划一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产城融合、城乡融合项目,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梯次分明、质量优良的项目储备库。全年谋划141个500万元以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有贡献的项目,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34个,500万元至1亿元项目107个。加快项目建设攻坚,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表、算好进度账,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统筹推进14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26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率达95%以上,中央资金支付率达75%以上。

    (五)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转型,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六大示范行动”,着重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推进绿色能源保障、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碳汇交易、“双G”考核、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各类建设项目与“三区三线”衔接,常态化整治河湖“四乱”,强化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强化农村秸秆焚烧治理,推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强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管理,继续实施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等试点建设。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六)深化改革开放赋能,在创优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一流的服务,全力打造亲商重商、便民利企的发展环境。营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实施无差别“一窗受理”,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和“一网通办”,深化拓展高频事项“全区通办”“跨省通办”改革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试点改革,实现更多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加快民政、人社、卫健、住建、公安、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着重解决好国资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到宜州设立分支机构,促进金融资源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聚集。深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扩大“桂惠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健全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加快由单一融资向投融、产融结合升级。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推动降低水电气等要素成本。深入推进“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银行授信和金融贷款。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主动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发合作,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业招商、重点招商,加大“四企入宜”招商力度,争取一批中央直属企业、大型上市公司、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宜州。全年新签约产业项目5个以上,实现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

    (七)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增进群众福祉上实现新突破。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科学防疫新举措,按照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以及第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要求,做好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和医疗力量调配,抓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目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就业稳定,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重点提高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创业群体参保率。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成果,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抓好医保征缴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继续抓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养老托幼服务等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实施“十四五”城区教育攻坚项目和新(改、扩)建学校项目,重点推进区三幼、西屏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保育院龙江院区、冯京小学、第二初级中学新校区、第一高级中学新校区等教育项目建设,新增学位5500个以上,逐步解决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持续抓好“双减”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民办教育、老年教育创新发展。严把教师准入标准,着力打造一支群众满意的教师队伍。强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深化综合医改工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强化公共卫生及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区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康复楼、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睡眠综合大楼、德胜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等一批卫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短板。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办好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健康宜州建设。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积极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扎实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房企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八)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在平安宜州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拓展“枫桥经验”,巩固拓展“五治融合”宜州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筑牢防线,守住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抓好重点领域整治,继续保持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强化禁毒严打、扫黑除恶等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争创国家信访工作示范县(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智慧公安”“雪亮工程”建设,提高“天网”“地网”覆盖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防范化解新风险,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安全生产的15条硬措施及自治区安全生产20条细化措施,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食品药品、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消防安全、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安防工作。严控金融领域风险,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妥善处置化解存量债务,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站在新征程上,我们将勇担历史使命,用新理念指引新发展,以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全力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政治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河池市及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依法履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区)。坚持依法行政,厘清政府职责,完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监督,全面加强审计、统计监督,务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持续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追求实干实效,加强高效政府建设。巩固拓展“作风大查摆大整治活动”和“提质效促落实,强本领促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成果,持续整治“八弊”顽疾。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落实决策部署迅速反应、跟踪问效,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树牢求真务实理念,不内卷、不折腾、不躺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取信于民。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建立政府农业农村督查机制,强化惠农资金监管,压紧压实村(社区)“两委”监管职责。

    筑牢廉洁底线,加强清廉政府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整治“四风”问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防控,实现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工程建设、招投标、公共财政支出等领域监管全覆盖。全面落实清廉宜州建设任务,进一步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征程漫漫,唯有奋斗;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河池市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埋头苦干、忠诚履职,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践,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宜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名词解释

    1.“五个更大”要求: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取得更大成效,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

    2.“1+1+4+3+N”目标任务: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1”即一个政治保证,就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即一个总目标,就是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4”即“四个新”总要求,就是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3”即三个共同愿景,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N”即一系列工作要求,包括建设五个广西:建设更为繁荣富裕的广西、更为团结和谐的广西、更为开放包容的广西、更为文明法治的广西、更为宜居康寿的广西;推动三大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抓好八方面重点: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和产业振兴,突出抓好高质量发展环境,突出抓好品质提升,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突出抓好乡村振兴,突出抓好开放合作,突出抓好党的建设;营造五个环境: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三求:即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四清:大力推进清廉广西建设,努力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以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向海图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等。

    3.六新河池:即经济繁荣新河池、宜居宜业新河池、活力开放新河池、生态秀美新河池、文明和谐新河池、风清气正新河池。

    4.五个明显提升: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改革创新动力明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提升。

    5.“五个全”防贫措施:即产业全带动、收益全链接、保险全覆盖、就业全保障、特困全兜底。

    6.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7.白改黑:即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达到环保、防尘、降噪和增添行车舒适性的效果。

    8.“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即整合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9.六大示范行动:即开展产业生态化发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消费和生活、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六大示范行动”。

    10.六个加速提升:即加速提升综合实力,加速提升城市更新,加速提升改革创新,加速提升绿色发展,加速提升民生福祉,加速提升队伍建设。

    11.四好农村路:即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12.乡村道路“三项工程”:即自然村(屯)道路通畅工程、自然村(屯)道路提升工程和乡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13.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14.“两山”理念: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5.三区三线:“三区”即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即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16.河湖“四乱”: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个问题。

    17.“两高”项目:即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

    18.“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结合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要求,从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指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标、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指标、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指标、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指标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户、行政村、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含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指标库,建立覆盖全部乡村治理主体的信用指标体系。

    19.五治融合:即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

    20.智慧公安:即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身份、车牌、人脸、手机、指纹和声音等信息录入采集,传输至平台,与公安已有的数据资源比对,进行人员管控、大数据深层挖掘和智能研判应用,实现对人员的全方位、立体式管控,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提高民众社会治安满意度。

    21.雪亮工程:即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22.“八弊”顽疾:即尸位素餐、不想干事;精神萎靡、不敢担当;粗枝大叶、不负责任;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因循守旧、不思革新;庸懒散拖、不讲规矩;小成即满、不求上进;虚假浮躁、不讲真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