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88|回复: 0

[浙江] 2023年嵊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0:00
  • 签到天数: 716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017
    发表于 2023-6-2 12: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嵊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3月8日 在嵊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潘超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嵊州发展史上极具压力、极不寻常的一年。我们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奋进的智慧伟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顶风前行,有效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多目标动态平衡,较好完成了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11.08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国、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28亿元,增速居绍兴第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增长15.3%,增速居绍兴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8.13亿元,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2865元和40495元,分别增长4.6%、6.9%。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县进位至第68位,重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具体来说,主要抓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1.突出稳进提质,综合实力更加雄厚。聚力攻坚提效,全面开展经济稳进提质十大攻坚行动,6个晾晒指标进入全省前10%,绿牌数量绍兴第一。出台特色惠企政策36个,顶格兑付政策资金13.27亿元、兑现率绍兴第一,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13.84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超千亿,总量达2399.64亿元、增长18%,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0.5%。聚力产业提质,规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产值、工业用电量、自营出口等指标增速全年领跑绍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5.05%和25.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5%、增速居绍兴第一;完成“非粮化”整治7.93万亩,陌桑高科入选省首批未来农场十强,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网络零售额增长11.9%,增速列绍兴第一。市场主体提档升级,新增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完成“小升规”99家、“下升上”45家。聚力项目提能,完成亿元以上项目签约52个、开工35个、投产30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262.4亿元,3个市县长项目全面落地,省重大项目开工率全省第一位,特别是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项目一期顺利投产,被王传福董事长盛赞“浙江速度”。新增能耗指标29.65万吨标煤、建设用地指标1628.35亩。全面实施“169”项目管理计划,建立“单双月例会”“三色预警”“容缺审批”等机制,在绍兴率先上榜省投资“赛马”激励。

    2.突出改革创新,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共同富裕压茬推进,强村富民和强社惠民集成改革联动实施,“9+1”增收路径不断深化,“三界种粮大队”获省领导批示肯定,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消除。创新开展“林权碳汇”省级试点,获农发行全省首单GEP授信贷款9.5亿元。数字政府变革重塑,3个场景(应用)列入全省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2”,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获省“五星”好评,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7次,数字化“民情日记”首次在中央层面推荐。科技创新动能强劲,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4.2%、增速居绍兴首位。新引进浙江理工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创中心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试点。新入选国家引才计划10人,新增海外院士2名,新引进高技能人才2201人、高校毕业生12798人,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

    3.突出开放融合,内外循环更加通畅。网络型格局初具雏形,列入全省首批“四港”联动交通强国试点县市,杭台高铁正式通车,金甬铁路基本贯通,527国道黄泽段建成通车、甘霖至长乐段基本成型,三界码头正式建成,萧山国际机场嵊州航站楼建成投用。普通国省道路况指数位居全省第四,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大平台能级加快提升,嵊新奉特别合作区框架协议正式签订,漕河泾长三角协同发展产业园成功挂牌,嵊新临港经济区列入省首批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综合性战略平台,城北化工园区通过省级复核。完成全域治理企业1738家,腾出用地2000亩,挖掘能耗3.2万吨标煤。开放型经济加速构建,自贸区绍兴联动创新区(嵊新片区)建设成效初显,外贸出口和RCEP出口额分别增长42.0%和66.2%,进出口增速连续7个月位居绍兴第一。

    4.突出全域和美,嵊山剡水更加靓丽。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完成更新改造4个区块12.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8.21万平方米。开元名都大酒店盛装开业,新时代中心、城市阳台、三江口音乐水秀惊艳亮相。“一把扫帚”管保洁、“一把剪刀”管园林、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模式深入推进。乡村气质全面凸显,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未来乡村4个,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7个。“西白忘忧”上榜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一庭园三基地”入选省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水上诗路”“剡西忘忧”入围省县域风貌样板区试点,“一路嵊风”项目获评部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生态特质全面优化,编制全市“供水污水两张图”,第四水厂正式通水,完成三界水厂、长乐水厂扩容提升;砂石资源整治取得突破。提前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城区21个排水口水质全部达标,创成省级美丽河湖1条,完成山塘水库整治37座。PM2.5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获评“省清新空气示范区”。实施山海协作产业项目15个。

    5.突出共同富裕,百姓生活更加殷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完成144项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同比增长7.5%。新增就业2万人。城市社区每万人社工数达18人。文旅融合出新出彩,高规格成立马寅初研究院,傅全香故居建成开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广受好评,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通过省级验收。小黄山遗址纳入上山文化遗址群保护名单,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公共服务优质优享,成立规模2亿元的上市公司公益基金。浙经院嵊州校区成功签约,镇海中学嵊州分校高中部主体结顶,新城实验学校、蛟镇幼儿园建成开学。获评省特级教师2名,4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人民医院二期正式动建,中医院通过三乙中医医院评审,妇保院及疾控中心项目主体结顶。数字赋能医价改革获列省综合医改“十佳典型案例”。社会大局和谐和睦,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高效打赢“11·22”疫情阻击战,挺住了疫情感染高峰的冲击和考验。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任务,刑事、治安、电诈等警情持续下降,建成全市“15分钟应急救援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前三年平均数均下降40%,顺利夺得平安创建“十三连冠”。

    6.突出自我革新,执行落实更加高效。高质量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10件,满意率均达100%。深入开展“八五”普法,获评省合法性审核与行政裁决“最佳实践”,行政案件败诉率降至2.9%。政府效能持续优化,出台“提高政府执行力十条”,“强执行、快落实、不过夜”和“深入干、带头干、盯着干”优良作风深入人心。强化“七张问题清单”整改,获绍兴示范案例2个。“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黄泽经验获省领导高度肯定。强化财政审计监督,获评省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三公”经费持续下降。统计、老干部、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口支援等工作得到新加强;慈善、红十字、工青妇、残疾人、档案、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干部真抓实干、克难奋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广大建设者,向各位代表、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奋斗蕴含艰辛,经验弥足珍贵。过去一年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只有提高站位、找准方位,才能变“压力”为“动力”。面对“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的超预期影响,我们坚决维护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权威,以“爱嵊州、加油干”的奋斗姿态,围绕“三个年”活动载体争先创优、大抓落实,多项工作走在绍兴前列,为未来发展积蓄了澎湃动力。只有实干当先、奋勇争先,才能变“优势”为“胜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不等不靠不拖,主动出击招项目、争要素、优服务,列入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获批用地指标和新增能耗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在绍兴市年度项目评价中五个单项和总评均位居第一,为未来发展赢得了硬核优势。只有勇于担难、攻坚克难,才能变“痛点”为“亮点”。面对市民对城市品质和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我们动真碰硬,制定了两轮25项攻坚任务和175项重点任务清单,完成了单体最大的白莲堂未来社区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完成了6000多亩重点项目土地政策处理任务,完成了多次搁浅的仙湖路商品房征迁,一批结存多年的重大隐患、重点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拔钉清障,为未来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只有坚守初心、情系民心,才能变“短板”为“样板”。面对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和民生欠账较为普遍的客观现实,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忘我的精神,全力以赴惠民生、顺民意、解民忧,高铁梦、高校梦成功圆梦,共富路、先行村再谱新篇,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经济稳健增长基础仍不牢固,产业结构还不够优,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研发投入强度、亩均效益还需持续提高,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瓶颈”客观存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未达预期。城市形象仍缺少辨识度,城市规划整体性不够,基础配套历史欠账较多,城乡环境不够整洁,风貌建设不够精致,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客观存在。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共同富裕途径还需拓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供水等公共服务供给还有不足,消防安全、建设工地等领域隐患不少。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仍有不足,部分干部的能力水平、理念方法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变革要求还不相适应,工作执行力、落实力和“破难力”还缺“临门一脚”,党风廉政建设还需常抓不懈。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认真解决。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大开放格局提升带来的区位优势,也面临大都市“虹吸”导致的潜在压力;既有“头部”企业招引形成的集群优势,也面临投产效益延后带来的“长尾”效应;既有干部执行力提升激发出的发展活力,也面临“后疫情”时代社会矛盾引发的现实问题。面对这样的宏观大势和微观趋势,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凝心聚力,迎难而上、踔厉奋发。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绍兴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大力弘扬“四敢”精神,突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扎实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全面开展“五拼五比”和“三个年”活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嵊州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六个导向”:

    ——牢固树立工业强市、项目为王的发展导向。坚持内育外引抓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产出推动大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增创嵊州制胜未来新优势。

    ——牢固树立科技赋能、人才兴业的创新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推动创新平台提能造峰、主体多元集聚、生态质优蝶变,真正让创新成为嵊州最鲜明特征和最强大动力。

    ——牢固树立区域融合、大气包容的开放导向。坚持“跳出嵊州看嵊州”,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强劲、更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简政放权、破题攻坚的改革导向。坚持用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共富优享的民生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民本理念,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地方发展和百姓增收的多方共赢。

    ——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敢为人先的实干导向。坚持“不在上游就是下游,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勇担重任、勇毅前行、勇于争先,全方位提升嵊州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软实力。


    三、2023年主要工作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且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持续抓好节能减排推动绿色转型。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1.做强工业主引擎,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真正让嵊州高质量发展的根系扎得更深、脊梁挺得更直。

    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牢牢把握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契机,加快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不断增强产业平台承载力。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优化片区资源整合,加强园区基础配套,嵊州漕河泾产业园承接融合项目5个以上。持续做大三界湾区产业园,支持“三界—章镇”融合发展。谋划设立驻甬孵化飞地。全力打造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积极招引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智能三电系统以及整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项目,谋划建设新能源、碳化硅等研究院,争取列入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全力建设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加快建设两大高速环线,加快推进市物流产业园建设,构建以三界大宗货物港、黄泽内陆无水港、长乐联义港、甘霖冷链云仓、崇仁智慧粮仓为枢纽的物流网络,新增物流规上企业2家以上。

    加快全行业数字化改造。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牵引,完成企业数字化改造150家以上,新增省首台套装备2台、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启动厨电行业“N+X”数字化改造试点,建成投用智能厨电产业大脑,实现厨电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迭代升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组建国有数字产业公司,实现数据资源全域归集共享。

    培育集群化优势产业。积极培育“4173”产业集群,争取“浙江制造天工鼎”。实施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三年行动计划,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新增“小升规”60家、“下升上”30家,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小巨人”企业1家、上市辅导报会企业3家。实施亩均税收、规上工业增加值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确保规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5%、5.5%以上,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长8.5%、亩均税收19万元以上。加快城北化工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家以上。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占25%以上,争创“钱江杯”“鲁班奖”。

    2.厚植创新驱动力,推动新旧动能大转换。更加突出创新深化,启动“1155X”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

    做大人才蓄水池。深入推进“鲲鹏行动”“名士之乡”英才计划等引才工程,实施“嵊籍院士回归”行动。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名以上、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个以上,新引入大学生1万名,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家、“剡青e站”3个。加强新时代工匠培育,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家。

    建强创新主阵地。围绕产业核、科创芯、智慧城目标,加快剡溪创新带建设,推动艇湖科技未来城集聚创新要素。加强艇湖科技城与锐镜科技开发合作,引育企业15家。科创中心、北航(嵊州)科创园、驻杭研发飞地新增入驻企业25家、孵化8家,真丝·领带、厨电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成技术创新10项,新建校地合作共建研究院2个。

    催化企业活力源。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浙江理工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组建厨电“产学研”融合联盟,助力推进巴贝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攻关,新建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0%以上,研发经费占营收比超3.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85%以上。

    3.紧抓项目牛鼻子,推动有效投资大跃升。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抢抓政策窗口期机遇期,加快形成大规模优质投资增量,持续夯实经济稳进提质基本盘。

    健全项目全方位招引机制。深化招商选资“1330”行动2.0版,完善全员全域、共招共享招商体制,制定产业招商行业目录、行动指南和招引路径,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下大力气引育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项目,确保全年招引10-20亿元项目4个,20-50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各2个以上,实到外资1亿美元、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以上。招引上市(后备)企业、总部经济、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

    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开展扩大有效投资“135”行动,严格落实项目管理“936”计划,争取列入省“千项万亿”工程7个、省级重大项目10个以上,确保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100%,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20%、15%以上,争取省投资“赛马”激励。开展工程竣工验收结算清底,深化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抓严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项目全要素联动保障。实施优支出、稳基金、稳融资、争税源、争收入、争资金六大专项行动,加速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优化国企产业布局,拓宽营收渠道,实现营收40亿元以上。推进融资畅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以上,确保政策性融资担保余额4亿元以上。狠抓“四未一低”土地消化利用,腾出用地指标1000亩,再开发低效用地500亩,确保出让工业、经营性用地2000亩以上,挖掘能耗3万吨标煤以上。

    4.打响改革攻坚战,推动营商环境大优化。紧扣“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合力擦亮“嵊利办”品牌。

    聚力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政企对话“三个直通”系列,开展“爱企行动”。实体化组建政务服务管家团队,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档案。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打造执法监管一件事全流程闭环,力争跨部门“综合查一次”事项达20%以上。强化镇村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新增“跨省通办”22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90%以上,浙里办、浙政钉效能提质。精准高效兑现“1+9+X”惠企政策,降本减负10亿元以上。

    聚力优化市场环境。健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定制化”、一般项目“容缺+承诺制”审批改革,小型项目审批保持“最多15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10%以上,力争市场主体增加至8.1万户。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推广应用电子签章互认、远程异地多点评标。实施企业上市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改革,全覆盖打造集成式金融服务工作站。

    聚力优化人文环境。大力弘扬新时代嵊商精神,精心呵护嵊州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协会建设。健全乡贤暖心关爱机制,高标建成市级乡贤馆,实施青年乡贤培育工程。完善社会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全面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快推进信用城市建设。深化军地军民融合改革,创成“省双拥模范城”。

    5.建好“十运”展示窗,推动城市能级大提档。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开展“喜迎十运会、环境大提升、全域共美丽”整治行动,提升城市活力,秀出精致容颜,打造最清洁城市。

    构建内联外畅大交通。动建甬金高速扩容工程,建成金甬铁路嵊州段、527国道甘霖至长乐段,金庭互通、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分别完成工程量40%、65%以上。完成诸嵊高速、527国道三期、312省道工可批复,加快推进余虞嵊新高速、310省道等前期研究。动建启航路东延、甘南线等工程,嵊州南互通西接线北延、开发区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均完成工程量30%以上。新改建农村共富路26公里,争创“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

    赋能片区开发新未来。立足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多规合一”,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和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推动“9+1”片区开发建设,争取建成“引领型”片区1个。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CBD,江南环球港项目建筑主体完工,加快推进华汇新经济产业园建设。实质性启动丽湖区块建设,构建滨水生态景观线,招引金融信息、绿色低碳等新经济产业,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未来城市之窗”。分步推动领带园区转型发展,引育研发设计、智慧仓储等“2.5产业”,打造集生活、数智、科创于一体的“未来城市邻里中心”。

    扮靓城市风貌高颜值。动建白莲堂未来社区和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新建成未来社区6个,改造老旧小区17个,打造标杆性邻里中心2个以上。启动“金角银边”工程,实施城隍山游步道工程(二期),建成口袋公园30个、健身绿道60公里以上。围绕“三江六岸三路一体提升、绿化亮化渠化一体管理”目标,片区式推进城市道路渠化改造,建成城市灯光总集平台。发挥智慧城管作用,高压推进小区违建整治,创建高品质示范街区2个。

    融通内需外贸双循环。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5653”行动,引导吾悦广场、开元广场、浦口城市客厅、环球港四大商圈错位发展,开展车博会、电商直播节等促消费活动,繁荣发展社区新零售、城市夜经济,引进汽车4S店2家。围绕小吃产值“市内市外双百亿”目标,继续实施统标工程,培育小吃产业园3个。实施外贸“1213工程”,深度参与绍兴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跨境电商服务中心,谋划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和进口商品展销区,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新培育省市出口名牌4个,争取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超1亿美元,确保外贸出口增长15%。

    6.深耕共富主战场,推动强村富民大突破。深入推进“富乐行动”,高标打造“共富工坊”,加快构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美丽乡村新格局。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完成耕地功能恢复和农田整治提升5.5万亩,提升改造中型灌区13.26万亩,打造“百千亩方”农田2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1万亩、产量稳定在13.11万吨以上。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打造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家。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星级庄稼医院实现镇街全覆盖。培育推广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嵊情家味”,打造“农生文旅”融合未来农场4个。

    促进农村宜居和美。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专项整治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跨村有偿选位、有偿退出等机制,加快形成“一庭园三基地”示范效应。启动全域和美乡村建设,20%以上村达到和美乡村标准,争创省级和美乡村6个,培育景区村10个,实施崇仁温泉·花筑共富项目。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力争30%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组建市级农业发展公司,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新型耕种模式,力争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深化“两进两回”行动,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薪农人”、农创客等高素质农民200人、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以上,支持三界种粮大队抱团经营。培育低收入农户共富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以上,打造星级“共富工坊”50个以上,力争省级共富试点和最佳实践零突破。

    7.擦亮文旅金名片,推动山水人文大融合。立足剡中大地秀美山水,展示诗路越韵亘古魅力,促进“生态+文旅”有机融合,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传承弘扬越乡文化。加快小黄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完成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五年行动,刘文西艺术馆、商笙伯故居建成开馆。积极创建国家级越剧文化(嵊州)生态保护区,新越剧博物馆、袁雪芬故居建成开放,越剧小镇二期竣工营业,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举办傅全香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摄制发行越剧电影《汉文皇后》。深化文化“三走进”活动,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快王羲之文化园落地,投用文化传媒中心,创成中华诗词之乡。

    做精做优全域旅游。完成省级全域旅游复评,围绕“一山一水”提升县域景观风貌。“一山”是打造“西白忘忧”省级共富美丽乡村示范带,动建西白山滑雪场及配套工程,建成环绕小昆、葛英、三王堂、白雁坑的“西白云路”,培育“云海茶香”“昆仑之家”等精品游线业态。“一水”是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水上游线,中国唐诗之城文旅工程主体结顶,温泉湖项目重启开发,市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开放。完成“微改造、精提升”项目70个以上。积极培育优质旅行社,持续提升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

    巩固提升生态质量。围绕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誓夺“大禹鼎”目标,升级“治水大脑”,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场平完成50%,城东污水主管网复线完工,甘霖、长乐、崇仁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竣工,提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成投用第三水厂,富西水厂完成工程60%,新建农村供水管网250公里。三溪水库启动建设,黄泽江、曹娥江丽湖段综合治理分别完成工程量的30%、35%,整治山塘水库100座。强化砂石资源管理,建成渣土消纳场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个,创成省三星级“无废城市”。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5%以上,PM2.5实现年控目标。加快生态价值变现,完成长乐镇、石璜镇等7个乡镇GEP核算,争取GEP授信50亿元以上。

    8.聚焦群众新期待,推动民生福祉大改善。坚持人民至上,坚守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打响“服务优享”品牌。全力办好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兜底帮扶,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支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复评。建成镇海中学嵊州分校、五里浦幼儿园,浦口、崇仁中心幼儿园异地新建工程主体完工。浙经院嵊州校区项目完成桩基,争创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推动全民健身,高标准举办绍兴十运会、山水挑战赛和王中王围棋争霸赛,力争省级及以上奖牌超40枚。深化健康嵊州建设,新妇幼保健院及疾控中心工程完工,人民医院(二期)项目主体结顶,启动金庭卫生院异地新建,黄泽卫生院扩建主体工程完工,谷来卫生院建成投用,创成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健康县区,争取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省推广。启动市幸福颐养中心建设,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5家,托位增至2800个。打造“扶弱助残联合体”,完成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工程量30%。

    提升“整体智治”水平。贯通承接绍兴“城市大脑”,实现管理运行一屏呈现。深入践行新时代民情日记“六民”精神,打造“民情日记”实践中心标杆阵地,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佳创新案例。加强现代社区基层单元建设,健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同治理体系,打造现代社区“一街道一样板”。有机整合村(社)活动场所,新建村(社)示范性“四中心”15个。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深化“村嫂”“邻舍+”等特色品牌。推进婚俗殡俗改革,创建国家5A级婚姻登记中心,启动殡仪馆改扩建工程。

    守牢“平安嵊州”底线。完善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提升常态化防控能力。扎实推进平安护航亚运专项行动,开展“835”常态化安全隐患治理行动,打好食药、消防、应急等安全组合拳,防范金融、网络、劳资、环保等风险,新建乡镇应急消防站7个,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夯实平安创建“一星金鼎”基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矛盾纠纷调处,进一步做优“九斤姑娘”“羲之”等“嵊里调”区域人民调解金口碑,矛调成功率98%以上,力争创成省级无信访积案县。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我们要更好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是变革争先、科学理政。坚持创优提能,常态化开展部门镇街“亮晒赛马”争一流活动,提高运用数字化理念、变革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基层首创,锻造“善作善成、善思善行”干部队伍,推进镇街和部门间干部合理流动,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共建共治,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工商联、文联、红十字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做好国防动员、老干部、民宗、外侨、气象、档案等工作。

    二是政令畅通、担责勤政。弘扬“大格局、高标准、强协同”工作作风,迭代升级“提高政府执行力十条”2.0版,全面形成“市长围着企业转、局长围着项目转、科长围着问题转”的良好氛围。全力做好“七张问题清单”整改落实,切实提升政府督办刚性和效率。深化重点工作专班化运行机制,力争省政府督查激励有新突破。

    三是公平公正、依法行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标推进“八五”普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培育“枫桥式”法治镇街2个。坚持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行政诉讼案件领导包案化解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行政案件败诉率控制在5%以内。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司法和统计监督,竭尽所能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恪守底线、廉洁从政。扛稳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过更紧日子,强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压减非刚性支出和经常性项目,深化同类批量集采,保持“三公”经费持续下降。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勇攀新高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路子而团结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