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91|回复: 0

[浙江] 2023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7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105
    发表于 2023-6-2 11: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湖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反复冲击、经济循环受阻、社会运行承压等超预期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等各方面的监督和支持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总载体、总抓手,系统谋划推进“六个新湖州”建设,扎实开展“三聚三保三落实”助企纾困稳进提质攻坚行动,克难而进、奋力前行,全力落实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扎实起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50亿元,增长3.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和0.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674.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7.3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7.5%和1.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1044元和44112元,增长4.5%和6.8%,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1。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精准防控,全力降低疫情影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创新实施“湖州通”“大物防”等常态化防控举措,以最快速度、最小范围、最低代价精准处置172起输入性疫情。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多渠道做好防控物资供应,第一时间落实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重症监护病房床位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全力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实现有序转段、平稳渡峰。落实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做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供和人员货物保通保畅,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广大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卓绝努力!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政策供给,全力抓实助企纾困。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第一时间全面顶格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实施稳进提质“7条”等政策措施,健全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全年为企业减负235.4亿元,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23.7亿元,兑付涉企政府性补助补贴资金61.1亿元,三项指标占全省份额均超过经济占比。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的情况下,各级党政机关压减20%非刚性、非重点支出用于助企纾困。落实每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企业大走访大服务等机制,先后排摸解决实际问题2.1万余个。出台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完成进出口总额1629.6亿元,其中出口1500.1亿元,分别增长9.3%和10.6%。大力促进消费复苏,开展“活力新湖州·2022金秋十惠”等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3.8亿元,拉动消费3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有效投资,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实施“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建立“月亮晒、季赛马、年考核”推进机制,省“4+1”重大项目开工率100%,125个“十百千万”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76.2亿元,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建设170个、竣工投产123个,带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入选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制造业重大项目数全省第1,争取政府债券264.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34.6亿元,分别占全省份额6.3%、5.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2.1%,增幅全省第1,其中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9.6%和50.8%,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46个基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5万亩,新供工业用地1.3万亩。系统重塑招商引资新体系新机制新打法,构建“链长+链主”产业链招商模式,打好“基金+股权+项目”专业化招商组合拳,新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323个,其中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达到56%,吉利高端纯电车型、方正电机、卫蓝固态电池等百亿级项目成功落户。获批全省首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实到外资15.8亿美元,增长48.9%,增速全省第1。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稳进提质,全力加快产业升级。千方百计稳住工业大盘,推进结构调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1.7、3.7和3.8个百分点。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27位,比上年提升2位,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加快培育以绿色智造为特质的现代产业体系,八大新兴产业链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32.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创成省级“新星”产业群4个,数量全省第1。半导体及光电产业起势成型,新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36个。攻坚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施工业全域有机更新,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8.1万元。建筑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梯度培育市场主体,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市场主体逆势突破50万户。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增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5个,列入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数全省最多,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成为多式联运全国示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8%,增速全省第2。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行田长制,整治耕地“非农化”4.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14.4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加快培育“八业千亿”乡村产业,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80个,认定未来农场20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8%。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首位战略,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国务院批复我市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3,预计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五谷丰登”计划全面实质性推进,累计落地项目71个、集聚人才2.2万名,西塞科学谷引进科创项目24个。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集聚各类人才1126名,孵化和引进产业化项目51个。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落户,莫干山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居全省第4,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区县全覆盖。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62家。招引“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项目169个,引进大学生10.6万名。入选省“鲲鹏行动”顶尖人才2名、国家引才计划72名,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7.9件,居全省第2。长兴县、安吉县创成国家创新型县,数量全省第1。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改革突破,全力激发内生动力。一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获批国家级试点5个,新增省级以上试点106个,构建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体系等3个项目获省改革突破金银奖,“工业碳效码”“数智绿金”“一指减负”和绿色金融促进条例等分别入选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最优规则”。着力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设立民营企业家节,开展“乡贤大走访·共建新湖州”等活动,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数稳居全省前列,青年发展综合指数居全省第2。“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基本定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有序落地,人防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全域覆盖。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战略融入,全力提高开放能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积极参与省“四大建设”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入选“2022年度活力城市”案例。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湖杭高铁建成运营,沪苏湖高铁、杭德市域铁路、湖杭高速公路、苏台高速公路、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等项目加快建设,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2+8”平台综合实力五年倍增行动,10个平台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80亿元,南太湖新区与上海张江高科合作打造半导体产业园,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进入开发建设加速期,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建设扎实起步,长兴开发区入选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赴杭州、苏州、深圳、成都等地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推介,成功举办“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走进湖州”等活动。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城乡融合,全力提升建设品质。加快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启动中心城市总体设计,完成西塞山片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做优城市形态和功能组团,南太湖未来城39幢产业大楼全面结顶、主地标提速建设,高铁枢纽、高教园区、小梅山等重点区块加快建设。整体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42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凤凰湾、潮音新村、慈感寺等重点区块征收工作。城市内环北线快速路、104国道李家巷至施家桥段改建等项目建成通车。7个风貌样板区、8个未来社区获省级命名,新增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8个。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域拔除废弃线杆,全面“清零”无物业管理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全国领先。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组团式未来乡村11个,创成省级未来乡村20个。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9个,复垦建设用地5700亩。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人文赋能,全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化宋韵湖州建设,成立市文史研究馆,《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落户湖州,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加快建设,长兴“金钉子”入选全球首批国际地质遗产地名录,安吉古城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紫笋茶和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市非遗馆等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浙江有礼·湖州典范”市域文明实践,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建成城市书房14家、文旅驿站15家、乡村博物馆82家,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452个。举办第十一届湖笔文化节、第十届南太湖艺术节,电视剧《问天》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获批省级“江南文化探源”研学旅行产业试验区,南浔古镇、太湖龙之梦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德清、长兴、安吉三县连续四年全部进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10。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先行示范,全力建设生态文明。持续攻坚污染防治,清新空气示范区实现县级全覆盖,新建和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10公里,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五水共治”蝉联金鼎,获得全省首批“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135公里,建成省级美丽河湖14条。深化林长制,梁希科学技术奖颁奖地落户湖州。承办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推动“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创新联合体落地。设立省工业碳效评价与改革创新中心,建立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成立市两山生态资源运营公司,实体化运作湖州绿色交易中心,推动GEP核算扩面应用,入选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和全省首个双碳认证试点城市。我市成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入选“全球自然城市”平台和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共富惠民,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全市财政民生支出443.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7%,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普惠均等可及,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荣获“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推进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试点,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8%,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85%。在全省率先构建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实现困难群众年医疗费用个人负担不超过1万元。新建成启用幼儿园12所、义务教育学校5所,投用学位1.1万个。成立湖州师范学院沈家本法学院,启动实施湖州学院新建等项目,建成启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综合医改绩效评价连续四年居全省第1,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工建设,市第一医院扩容改造、市中医院异地新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完善育幼和养老服务体系,新增有托育机构的乡镇(街道)20个,率先实现村(社区)规范化“向日葵”亲子小屋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投用乡镇(街道)老年餐厅84家,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565张。杭州亚运会相关赛事筹办工作有序推进。德清县、安吉县获评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
      这一年,我们聚焦聚力安全发展,全力推进除险保安。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完成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平安指数持续领跑全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效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推进矛调中心标准化建设,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6%。加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前三年平均分别下降38%、42.1%。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抗击“轩岚诺”“梅花”台风,扎实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
      过去一年,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退役军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奋斗饱含艰辛,成绩殊为不易。过去一年,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挑战,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大战大考中,展现了湖州担当,彰显了湖州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湖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湖州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运行深度承压,一些企业和行业面临较多困难,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没有达到预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下更大功夫;城市能级仍然较弱,优化功能、提升品质需要向深处发力,空气质量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群众期盼;政府系统一些干部逆周期调节的工作能力还不够强,争先理念和卓越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坚决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湖州撤地建市4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研判,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回升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发展中还有不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仍然具备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特别是从国际看,进入后疫情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到来,为湖州提供了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的历史性契机;从国内看,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新征程,跨周期逆周期调节政策密集出台,必将有力引导预期、增强信心;从区域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加快规划建设,把湖州推上了“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舞台;从自身看,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起势,“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汇聚起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只要我们集中精力不分神,抢抓机遇不懈怠,创新作为不停步,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干出新业绩、谱写新篇章、开创新局面。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总的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定实施生态文明立市、创新发展强市、改革开放兴市“三大战略”,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的,致力稳进提质、聚力攻坚破难、着力回升向好,全面实施“大招商大引才大建设大发展”行动,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加速呈现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美好图景。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出口占全省份额基本稳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一)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在打造实力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实体经济是实力湖州之源。必须始终与市场主体并肩作战、风雨同行,努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奋力突破地区生产总值4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两个关口,努力把湖州的综合实力做得更强。
      迭代优化政策供给体系。落实好支持企业稳生产拓市场扩投资“10条”,全力推动一季度“开门红、开门好”。聚焦省“8+4”经济政策体系,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制定实施“56条”配套政策,全市安排财政资金230.7亿元用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政府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40%。迭代“一键兑”,努力让政策资金精准直达快享到市场主体。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50亿元,绿色贷款增速快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120亿元以上、政府债券200亿元以上。用好资源要素“蓄水池”制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万亩以上,争取更多项目纳入能耗单列清单。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加快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全面推进“2+8”平台综合实力五年倍增行动,10个平台规上工业总营收达到65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推动各平台与国内头部园区运营主体深化合作共建,利用比较优势导入优质资源。支持南太湖新区加快建设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地,支持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智造新高地和跨省域产业合作新典范,推动其他8个园区平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放大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开放合作效应。
      持续攻坚“十百千万”重大项目。落实省“千项万亿”工程,滚动推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超200个,完成年度投资480亿元以上。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生产力布局,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突出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双六率”管理,滚动实施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0个,开工建设卫蓝固态电池、屹丰汽车、图达通车载激光雷达等项目,加快建设蜂巢能源二期、国康光电、富特车载转换器等项目,建成投产立讯精密、创世纪数控机床、捷威电池等项目,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以上。聚焦交通、能源、水利、科技、城市建设、农业农村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优结构、补短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成太嘉河后续、环湖大堤后续、安吉两库引水和西部水厂等工程,谋划实施湖州水网建设。
      高水平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对接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八大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出台半导体及光电产业等专项支持政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八大新兴产业链营业收入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实施万物智联强市2.0行动,建设“云上芯湖州”智慧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深化工业全域有机更新,新增连片整治区块10个以上,整治“三低”企业1200家,腾出低效用地1万亩。打好“金象金牛”“凤凰行动”“雄鹰行动”等企业培育组合拳,新增上市公司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隐形冠军”企业20家、现代小微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新增“品字标”品牌企业30家以上。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确保1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实现营收2800亿元以上。出台支持商贸业发展政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回暖。加快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积极创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5万标箱。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5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以上。
      (二)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撬动,在打造活力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创新制胜未来,开放提升能级,改革催生活力。必须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坚决落实三个“一号工程”部署要求,一体贯通创新、开放、改革,加快建设“双循环”长三角区域重要战略支点。
      大力塑造科创新优势。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五谷丰登”计划,力争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25位,奋力夺取科技创新鼎。大力培育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展“生态+科技+产业”创谷经济,锁定半导体及光电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新型实验室,做强环西塞山科创走廊。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建设,促进莫干山高新区提质发展,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促进在湖高校学科优化和内涵提升,增强科研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创建高水平师范大学,推进湖州学院新建、湖州职院迁建、浙江交通职院长兴校区建设等重大工程。发展研究院经济,引育八大新兴产业链高能级科研平台6个以上,支持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提能升级。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家以上。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件以上。实施“1113”招才引智工程,引育顶尖领军人才100名以上,招引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300个以上,引进大学生9万名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6万名,力争“鲲鹏行动”取得新突破。加快“青创新城”建设,营造爱才成才、近悦远来、有口皆碑的一流人才发展生态,把湖州打造成为青年人才向往之城。
      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1168”招商引资工程,全面落实新体系新机制,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超3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0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链主型项目12个、世界500强直投项目6个,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超过60%。完善和细化“2456+节能减排”准入标准,主攻沪苏杭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行全领域分赛道招商、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导入式成建制招商、以商引商链条式招商等新打法,高效运作长三角(湖州)招商引才服务有限公司,发挥好招商特战队作用,务实高效举办“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合作洽谈系列活动,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加快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实到外资16亿美元。
      全力稳外贸促消费拓市场。实施“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150场次以上,新增外贸实绩企业600家以上。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国家级试点,推动童装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开展2023“活力新湖州”主题促消费系列活动,促进汽车、家居、家电等权重商品消费和住宿、餐饮、零售等生活服务消费,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商圈建设,优化县域商业体系、社区“15分钟生活圈”和农村消费新场景,争创放心消费示范城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扎实推进“1211”综合交通重大项目促开工攻坚行动,着力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高水平交通强市。加快打造“通勤高效”的轨道交通网,加速建设沪苏湖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等项目,启动建设高铁湖州站西站房,基本完成南浔站和湖州东站站房主体工程,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宜湖高铁等项目前期。加快打造“内联外畅”的现代公路网,全线贯通湖杭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苏台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市区联络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德安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长兴西至浙皖界段改扩建等项目,推进合温高速公路、318国道市区段改建等项目前期,谋划打造城市内环快速路系统,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50公里以上。加快打造“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基本建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内河中心港。
      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10+N”便利化行动,用好“政企恳谈会”“营商月评议”等载体,打造“以企为贵”营商环境品牌,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深入实施第三轮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抓好各级项目联审联批中心建设,深化“减证便民”行动,创新迭代“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智能秒办”等政务服务。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应用系统集约建设、全面贯通、实战实效。全面推进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亩均论英雄”改革3.0版。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三地联动”和“三位一体”农合联等重大改革。高水平打造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
      (三)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打造品质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城乡均衡发展是湖州的显著特色和比较优势。必须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水平优化城乡规划设计。强化系统思维,加快完成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形成“一体两翼双副、一湾两廊四片”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推进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设计和品质提升规划,加强重点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综合交通、市政基础、村庄建设等规划的科学修编与落地实施,严格依照规划推进城乡建设。
      高品质推进城市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湖光里的都市封面”,加快建设南太湖未来城,推进中央商务区总部、金山湖滨湖阳台等项目建设,招引一批高端区域性总部,抓好后续运营管理。着力打造“风景中的创新名片”,突出产城融合、科教一体,加快建设西塞山科学城,稳步推进高铁枢纽、西塞东坡、高教园区等区块建设。着力打造“湖山间的文化客厅”,融入城市休闲、文化展览、生态展示等功能,加快建设长田漾生态文化区,推进新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和湿地公园等项目规划设计。着力重现“街巷里的厚重文化”,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建设老城历史文化区,打通市河沿线文化展示路径,串联莲花庄至项王公园城市文化步行道,激活历史文脉,差异化、特色化植入新业态功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微改造,建设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和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着力打造“典藏中的名胜古迹”,开展南郊风景区整体规划研究,谋划菰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吴兴新青年特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加快南浔太阳酒店、德清江南之源、长兴龙山文体中心、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等城市地标建设。深入开展风貌整治提升,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6个、未来社区4个,争创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2个以上,新增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5个以上。
      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应,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20.3万亩以上、10.59亿斤以上。聚焦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八业千亿”乡村产业,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超150个,建设未来农场15家以上。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快水产、湖羊等种业振兴,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构建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50家。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全面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5个整治项目。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7000名。
      高标准加强城乡精细化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桥梁道路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水平,打造精致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围绕“一居一品”“一巷一品”,打造“美丽小区”“美丽街巷”各100个。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系,全面开展违法建设、噪音扰民、停车难、农贸市场临时疏导点等专项整治。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并重,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农村管线治理,分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推进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利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在打造人文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神纽带。湖州的人文之光闪耀古今,必须赓续历史文脉,创新文化发展,加快文化建设,努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打造毘山、七里亭等考古遗址公园群落,着力塑造一批文化地标。传承振兴湖学文化,创新发展丝绸、书画、茶等传统文化,推动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促进历史经典产业和“老字号”创新发展,努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推动公共文化优质共享。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艺术乡建全域行动,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70个。推进文艺精品攀峰计划,全力冲刺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国家艺术大奖。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打造流动展示点100个以上,开展文化走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极限之都·户外天堂”等区域品牌,实施文旅高峰塑造工程,完成文旅重大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浙北秘境”示范带、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打造“新青年、新经济、新业态”南浔古镇,推动太湖龙之梦全业态对外营业,高品质打造长三角休闲娱乐中心、中国江南文化体验中心和国际乡村度假中心。培育露营休闲、旅游会展等新兴业态,壮大滨湖旅游、乡村度假等优势产业,构筑文旅产业生态圈,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深化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建设,完成“微改造、精提升”省级示范点150个。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加快市文旅集团整合运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提升产业运营水平。
      奋力冲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实施“四全”典范力提升行动,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攻坚,培育文明典范单元50个。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打造文明实践示范带10条,扩大“浙江有礼·湖州典范”品牌影响力。深化绿色文明生活指数集成改革,实施“光盘行动”,培塑具有湖州辨识度的绿色生活金名片。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城市,提升全民科学、人文、健康素养。
      (五)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在打造美丽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绿色是湖州最鲜明的底色。必须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使命担当,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优“治理”、做精“低碳”、做实“转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实施三年攻坚行动,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高标高效推进水环境治理,完成太湖沿岸纵深10公里范围内所有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快建设杨家埠和城南污水处理厂,理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体制,确保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交接断面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比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深化河湖长制,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实施“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标志性项目12个。全力以赴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加强臭氧和颗粒物协同治理,确保市区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率完成省下达指标。靶向施策推进治土清废,加快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8%,所有区县达到省级“无废城市”三星级标准。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加快全域消除废弃矿山。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接省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结构调整,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大力推进绿色储能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实施龙王山抽水蓄能电站等能源项目,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1%。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社区,打造全省绿色认证先行示范区。实施能耗“双控”攻坚行动,腾出用能空间50万吨标煤以上。放大2023国际绿色低碳创新大会效应,着力导入创新技术和高端资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先行。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高水平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迭代GEP核算、绿色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率先在全国建立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指标和评价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绿色城市指数,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大对濒危物种和特色物种的保护力度。推动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长三角(湖州)中心实体化运作和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高质量发展。
      (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在打造幸福新湖州上实现新突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面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在一件一件办好民生实事、一步一步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行动中,让广大老百姓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渠道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深化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试点,深入推进“扩中提低”行动,推动更多群众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帮扶困难人员就业4000人。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
      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保扩面提质行动,稳步提升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互补衔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进一步健全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困难群众综合保障率稳定在8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提高到1.3万元以上,新增公积金缴存职工7.8万人,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以上。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建补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0家以上,新增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15家、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580张。优化生育政策,推进婚育友好型社区创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新增托位1000个。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多方位打响“学在湖州”品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新建成和改扩建幼儿园6所、义务教育学校6所。推动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全市“安吉游戏”实践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0%以上,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新居民随迁子女100%保障入学。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普通高中提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
      多举措推进“健康湖州”建设。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科学开展疫情监测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纵深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推动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提档升级,加大中医医联体和妇幼健康联合体推进力度,建设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体。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建、市第一医院扩容改造、市中医院和市妇保院异地新建等项目。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高质量承办杭州亚运会相关赛事,全方位展现湖州之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多元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争创平安湖州建设“十七连冠”。加强经济金融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能力建设,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切实防范化解涉企涉众风险。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拔钉除患”专项行动,持续“减一般、防较大、遏重大”,做好防汛防台抗旱等防灾减灾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调解提质增效,优化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警务新体系,建设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各位代表,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社会评的理念,我们通过广泛征集、深入论证、反复征求意见,梳理形成了2023年度十二方面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确定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我们致力于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克难攻坚、实干争先中努力做到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我们全面提升行政效能,聚焦“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大发展”,建立健全“六个新湖州”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了大干实事、大抓落实的浓厚氛围。我们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政务公开,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我们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一年,我们要全面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聚焦高线突破、底线兜牢,坚持大干实事、大抓落实,全力建设高水平现代政府,推动形成“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发展氛围,充分彰显政治清明之美、干部勤廉之美、大众奋进之美。
      (一)永葆政治本色,铸牢忠诚之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持并完善“第一议题”等学习制度,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打造学习型政府。
      (二)践行服务宗旨,厚植为民之心。始终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上心事”,实施新时代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打造“闻风而动、事不过夜”“闻风而动、政企同心”“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工作品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常态长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15%以上,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三)突出实干争先,展现担当之为。大力弘扬雷厉风行、创新实干、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建立市政府年度重点和综合性工作“2+2”推进机制,扎实推动“六个新湖州”标志性事项、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扬长补短事项、区县标志性点位“四季看变化”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理顺部门协作机制,坚持分工到位、责任到人,明确每项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突破性抓手和保障性措施,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全面落实干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想干敢干者放下包袱,让实干能干者脱颖而出。
      (四)推进依法行政,夯实法治之基。巩固深化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培育一批省级示范乡镇(街道),擦亮“家本故里·法治湖州”金名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客运出租汽车管理、车辆停放管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等领域,配合支持人大立法。认真贯彻实施地方性法规。推进执法司法信息共享省级试点,强化行政复议主渠道建设。开展“八五”普法中期评估,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智库建设,更好发挥市咨询委、市文史研究馆等咨政建言作用。
      (五)坚持自我革命,固守勤廉之本。一刻不停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深入推进清廉湖州和廉洁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市委“五张责任清单”落实机制,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围绕财政资金分配、国有资产运营、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审批监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让廉洁用权、干净干事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踔厉奋发迈新程,勇毅前行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而团结奋斗!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