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541|回复: 0

[上海]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1:19
  • 签到天数: 73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971
    发表于 2023-5-23 17: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5日在静安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静安区区长  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冲击的考验,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加快恢复重振,区域经济运行彰显厚度

    主要经济指标回稳向好。去年一季度,全区经济开局良好。受新一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二季度经济走势深度下行。随着疫情防控成果的不断巩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的持续发挥,三季度起区域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加快恢复。全年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9.42亿元,同比增长0.34%;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4.38%。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0亿元左右,居中心城区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同比增长1%左右。涉外经济全年实现税收447.79亿元,规模和占比均为中心城区第一。200幢重点楼宇实现税收606.5亿元,亿元楼82幢,其中月亿楼10幢。

    经济发展凸显韧性活力。总部经济持续增能,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类型总部20家,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112家,总部企业全年实现税收147.78亿元,同比增长13.78%。重点产业持续增效,六大产业实现税收638.89亿元,人力资源服务、金融市场服务等行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税收分别同比增长9.27%、6.04%。开放发展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四市共同推出《全球服务商融入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球服务商累计达78家。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引进各类品牌首店163家、位列全市第一,张园西区、锦沧文华、苏河湾万象天地、华山路263上海老字号品牌展示馆等地标性载体全新亮相。创新要素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达480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达10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同比增长17.4%,区内1家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12家企业入选2022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双百名单,市北数智生态园成为全市首批城市数字化转型市级示范区,2022年度城市数字化转型项目获批企业数占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

    市场主体信心持续增强。积极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系列政策,先后发布《静安区关于应对疫情帮扶企业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静安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实施方案》。全年累计退税减税达114.8亿元,为近三年来最高。区属国有企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5.66亿元、惠及2590户。加大政策性担保力度,对餐饮、零售、会展等行业的困难企业提前全额补贴担保费,融资担保贷款金额达20.27亿元。持续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累计走访企业12307家,强化服务专员机制,全力帮助各类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加大招大引强选优力度,战略招商、精准招商成效进一步显现,新赛道、新功能重大优质项目落地取得实效。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国有资本加快向优势企业、主业企业集中。顺利完成第五届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静安交易分团意向成交金额在全市名列前茅。

    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扎实推进服务效能增优,高标准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创新实施“首席数据官”“首发品牌服务便利化”等改革措施。“一网通办”静安频道功能持续提升,已有970项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平台,新增6项事项实现政策服务“免申即享”。“一件事”改革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办件量达2万余件。“好办”“快办”“智能办”自助服务终端持续向社区、楼宇和园区延伸,总办件量超18万件。“一业一证”改革不断深化,共制发行业综合许可证440张。有序实施住所标准化登记改革,推广“标准化申报+集中登记地住所承诺制+租赁备案材料减免”登记新模式。新增46项事项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受理,政务服务窗口好评率达99.98%。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新设企业帮办服务专区”,投用以来累计帮助800余家企业快捷办理公司注册业务。持续推进贸易便利化,AEO高级认证企业累计达11家,进口服装风险评价创新举措惠及35家企业。

    (二)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安全发展工作更有力度

    同心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去年3月起,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全力应对资源力量极限承压的挑战,千方百计做好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流调排查、转运隔离、生活保障等各项工作,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静安贡献。静态管理期间,先后启用23个方舱医院、2个定点医院、15000余张床位和5600间隔离房源,累计发放9批次476万多份生活物资礼包,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群体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超过110万人次,352支居民区配药服务小分队和200人专项医疗突击队尽全力保障就医配药需求。6月起,切实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市,从超常规处置过渡到常态化防控。

    健全常态化防控体系。组建区、街镇两级应急处置专班并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优化“三公(工)一大”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动预警报告、追踪复核、精准流调等环节高效衔接,以快制快做好应急处置。优化核酸检测服务,科学布局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全覆盖推进“场所码”“数字哨兵”布设及应用,督促各类企事业单位落实扫码测温核验、人员健康管理等举措。盯牢铁路上海站等“入城口”,落实来沪返沪人员“落地检”和健康管理措施,做好集中隔离点及境外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持续推进疫苗接种,提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接种覆盖率。及时精准执行疫情防控各项优化措施。

    保障城区运行安全有序。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聚焦建筑施工、自建房、道路交通、燃气、食品药械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问题隐患8032处并全部完成整改,完成3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项目整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对规模租赁、“三合一”场所等风险点实施多轮联合检查,完成30个老旧小区消防基础设施改造,为173个小区新增、改造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推进中兴公园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人均避难面积指标。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加大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执法力度。深化平安静安建设,完善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机制,为老旧居民小区和沿街商铺、单位推广安装简易防盗装置4500个,不断提升社会面巡防管控效能。规范化解信访矛盾,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三)着力破解难题瓶颈,城区建设治理提升精度

    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实施重大工程增速,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用。华兴新城、新中动力机厂(东块)、威海路500号(四季酒店)等10个项目实现开工,苏河湾中心、龙盛福新汇、市北园区18-01、18-03地块等10个项目实现竣工,全年开工面积10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万平方米。安远路桥建成通行,福建北路(天潼路—北苏州路)、云飞东路(共和新路—寿阳路)等5条区内道路完成建设。完成3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建成834个公共停车泊位,上海首个垂直掘进(盾构)地下智慧停车库项目正式开工。持续推动土地亩产增长,有序做好土地出让,推进上勤地块等9幅工业用地转型升级。

    精细化管理效能巩固提升。组建区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健全平急融合工作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优化“一网统管”功能,充分发挥区城运平台调度作用,提升联勤联动实效。丰富数字化治理应用场景,在部分居民区试点打造“数字小区”。升级优化南京西路商业街城运分中心平台,提升街区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感知网络,加强风险动态监测、问题实时处置。

    市容环境品质持续优化。创成南京西路高端商务区、大宁精品居住区等4个市级“美丽街区”片区,完成3条高标准保洁道路创建。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不断优化,完成共和新路桥下空间、北苏州路(浙江北路—福建北路)公共空间、长寿路桥下通道等提升工程。完成28条道路大中修、积水改善和14公里架空线入地工程。建成苏河湾中心绿地、市北铁路公园、天目西路街道119、120街坊公共绿地等项目,静安雕塑公园打开围墙并实行24小时开放,全年建成各类绿地8.67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绿道2.9公里。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湿垃圾日均处置量达372吨。巩固河道水质提升成果,实施42处“末端截流”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扎实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加强数字赋能,全要素社区治理智能平台完成26个场景搭建,并在各街镇推广应用。持续扩大“美丽楼组”覆盖面,推动全区2600余个楼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和品牌。加强党建引领,深化“静邻物业”品牌创建,实现物业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开展城市公益季系列活动,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四)聚焦解决民心所盼,群众生活保障增添温度

    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二级旧里以下零星地块改造,启动陕西北路昌平路、芷江西路街道195街坊等7幅地块征收,完成北宝兴路、宝山路街道153、155街坊等5幅地块收尾。有序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彭一小区、谈家桥等项目稳步推进,彭三小区(五期)677户居民陆续回搬。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完成旧住房修缮改造50万平方米。提速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工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加强住房保障,完成廉租住房申请受理552户,超额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年度目标任务。

    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落实好稳定企业和扩大就业各项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资金4309万元。对有就业需求的本区户籍高校应届毕业生,100%建立“一人一档”、100%提供个性化服务、100%推荐适配岗位。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8592个,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746人,帮扶引领创业988人,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内。实施低保救助和临时救助12.9万人次、救助金额1.55亿元,医疗救助8.17万人次、救助金额3265.4万元。做好退役军人安置扶持,提升拥军优抚服务能级。完成481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老旧小区改造200条无障碍坡道。优化调整早餐网点单位44家、白领午餐网点单位2家,新增早餐示范点11个。新增2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完成3家菜市场标准化建设。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为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布局,久合科技园、彭一小区养老院等项目有序推进。深化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超额完成民政部下达任务。全年新增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个、社区长者食堂1个,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00张。完成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1038户,居中心城区第一。探索社区为老助餐标准化建设,累计供餐238万客,供餐能力保持全市领先。织密独居老人关爱网,基本实现区内60岁以上独居老人社区探访全覆盖。爬楼机公益项目累计服务“悬空老人”7109人次。创新医养融合模式,在部分养老机构开展“五床联动”试点。拓展“为老服务一键通”智慧场景服务内容,累计提供服务35万人次。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增风华初级中学、大宁国际小学两个紧密型教育集团。加强普惠性托育服务,在全市率先打造社区临时托育“宝宝屋”,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占比达58.4%。推进“双减”落地,优化课程设置,做好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加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力度,开展纪念中共二大召开和首部党章诞生100周年系列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行云展览、云课堂等线上惠民文化活动,新建7个文旅融合服务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天后宫、慎余里修缮后正式亮相,苏州河游船四行仓库码头投入使用。优化体育设施布局,新建、翻建7条健身步道,新建2个市民健身驿站、20处益智健身苑点,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实现开工。开展“体育公益配送”服务10.3万人次。精心组织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参赛工作,顺利承办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等国际国内赛事。国防动员、对口支援、妇女、未成年人、青年、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等工作稳步开展。

    (五)切实提升履职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拓展深度

    锤炼过硬政治能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意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自觉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深化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严格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快创建节约型机关,合计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35.57亿元,优先保障公共领域及基本民生需求。严格开展审计监督,深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强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进一步严明财经纪律。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重大事项,不断提高区人大代表建议和区政协提案办理的工作水平,人大代表建议解决率达到83.2%,政协提案予以解决或采纳的达到94.8%。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全区近百万市民群众,向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援沪医疗队伍、基层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城市保障人员、应急处置和消防救援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等,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市属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区部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静安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改革开放仍需向纵深推进,创新发展动能有待增强,区域发展仍不均衡,城区核心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任重道远,特别是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社会治理平急转换机制仍待强化,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仍需提质增效,政府履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作风建设还要持续深入推进。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和挑战,以更有力的担当、更扎实的举措,不断改进各项工作,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待。

    二、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上海正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要素资源多、开放程度高,是全市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和二届区委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四范目标”,大力实施“七增计划”,全面推进“五大工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用静安生动实践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静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6%;新增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完成市下达目标。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完善服务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全力构筑功能区特色优势。持续提升南京西路地区高端商务功能,加快实施城市航站楼、阿波罗大厦等楼宇更新改造,驱动产业功能迭代升级。高标准运营张园西区项目,有序推进东区项目建设,促进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做实政务服务分中心,提升企业办事便捷度。持续打响苏河湾地区滨水商务品牌,做好苏河湾中心、丽丰天际中心、龙盛福新汇等新入市载体的产业导入和项目集聚。扩大苏河湾论坛、人力资源产业峰会等活动影响力,强化功能区整体形象宣传推介。持续增强大宁地区“科创+文创”发展动能,打造芯片设计、数字化安全、智慧健康等科创产业亮点,放大影视创制、电竞赛事、数字文创等产业集聚效应。完成大宁中心广场二期数字化园区建设。持续提升市北地区数智创新浓度,深化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发挥区块链生态谷、市北数智生态园等平台作用,壮大数据智能产业集群。加快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建设步伐,推动走马塘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推进北郊站“站城一体”转型,持续优化区域综合配套环境。

    加快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活力。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升品牌经济、首发经济能级,丰富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场景。围绕合生MOHO、嘉里不夜城等新改建项目,推动商圈功能升级。聚焦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构建更具资源配置力、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引领力的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基本盘,支持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完善持牌类金融机构、外资资管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等发展布局,提高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工程设计等各细分领域专业服务品牌企业集聚度。激活潜能产业爆发力,大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加快提升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集聚度和贡献度。高质量开展投资促进工作,全年引进各类品牌首店165家、持牌类金融机构20家、人力资源机构40家、大数据企业100家、影视电竞企业16家。新增注册企业10000家,引进税收千万级以上项目120个,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20家左右。实施亿元楼培育计划,全年亿元楼数量稳中有升。

    深入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深化落实全球服务商计划,完善全球服务商理事会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城市合作清单项目落地,助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亚太运营总部计划,支持外企、央企、民企等各类总部在静安新设机构和业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类型总部20家。积极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推进保税展示交易落地,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导总部研发中心、开放创新平台落地,优化跨境创业服务,打造多层次的国际化众创空间体系。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0家。支持科技企业参与产业技术研发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静英”人才行动计划,做优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优秀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市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形成涵盖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化服务清单,推行就近办、集成办、马上办,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优化“一件事”服务模式,推动更多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事项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深化“好办”“快办”“智能办”改革,优化全流程一体化办事服务。完善综合窗口功能,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夯实企业服务三级网络,优化问题发现、解决和督办机制,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多贴心服务,增强发展信心。充分发挥“卫企”联盟等平台功能,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和监管执法。持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行业综合监管力度,创新包容审慎监管举措,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坚持融通创新,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未来引领力

    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等平台作用,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主动布局先进算法模型、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提升数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探索建设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打造静安特色的数商产业生态。深化产业资源与创新资源联动,促进数字技术在商业消费、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广泛应用,形成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深化数据治理,分类分级规范共享公共数据,依法保障数据安全,夯实城市数字底座。

    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面向各类人群全周期、多层次的生活需求,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提升“为老服务一键通”实用性,实现区内有需求的独居老人服务全覆盖。优化“便捷就医服务”,探索构建数字化医疗新流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持续做好图书数字资源推荐及线上配送。升级建设“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向市民提供场馆预约、健身电子地图等全方位服务。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改造。

    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持续升级“一网通办”线上平台,拓展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范围,增强“随申办”静安旗舰店服务能力。做优企业专属网页,推广授权代办、政策体检等场景应用,打造个性化涉企专属档案。在楼宇、园区等部署“智能帮办系统”,提升企业办事体验。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建设,打造区应急指挥综合管理平台,强化平急转换、远程指挥、资源统筹等功能。完善城市生命体征监管分析系统,力争实现城市运行风险的“全感知”。健全首席数据官制度,畅通数据共享渠道,探索上线一批“两网”融合应用示范场景。推进南京西路数字街区、市北数字园区等示范项目建设,打造经济、生活、治理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静安模式。

    (三)坚持绿色发展,做实城市精细管理,不断增强环境吸引力

    持续拓展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建设项目审批审查效能,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全程跟踪和帮办服务。南京西路永源浜4号地块、洪南山宅等12个项目实现开工,江宁路54A、晋元北地块等13个项目实现竣工,全年完成开工、竣工各1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平陆路(汶水路—永和路)、南北通道二期北段(芷江西路—中山北路),完成17条道路大中修、积水改善和架空线入地工程。深化产业空间高质量利用,做好低效用地盘活转型和城市更新,推动功能复合、综合发展。

    优化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完成南京西路后街景观商业区、江宁温馨休闲区、威海路历史风貌区、苏河秀带景观区、郁金香公园景观区、中环商业休闲区等6个高品质“美丽街区”创建。推进苏州河沿线全要素整治和精细化管养,实现景观品质再提升。完成广场公园(静安段)整体改造,推进472街坊公共绿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口袋公园”建设水平,创建光复路(长寿路桥—普济路桥)绿化特色道路,全年建成公共绿地5.6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绿道2公里。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提升垃圾回收处置能力。加强河道水质监测,落实精细化养护措施。有序创建无违建示范街镇,打造一批“零违建”居村。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光伏可再生能源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做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积极推动彭浦镇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升级全要素社区治理智能平台,在社区服务、自治共治等领域开发更多便捷场景。深化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做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巩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管,做实业委会规范化运作机制。夯实楼组“微网格”,持续扩大“美丽楼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议事协商、自治互助能力。优化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推进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四)坚持安全第一,筑牢安全防护网络,不断增强应急战斗力

    持续优化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切实保护好“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脆弱人群。强化发热门诊建设,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和统筹调度,加强医护人员力量配置和关心关爱,加大药品物资保障力度,提升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持续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群众加强个人防护、科学就医配药。聚焦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重点人员,做好应急预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转、市民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治长效机制,依托医联体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强化互联网医院诊疗能力,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做实做好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社区健康服务,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优化家庭医生结对制度。加快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利用和现场处置能力。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老年健康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年建设2家示范性康复中心、4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风险场所火灾防控,为15幢高层住宅实施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对80个住宅小区实施充电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进36个平安屋、18个平安商户联盟群防群治建设。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措施。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实施5处老旧工程综合治理和58处公用民防工程养护。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区—街镇—居村三级应急联动网络,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水平,强化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响应、信息共享和资源调度。加大韧性城市理念宣传教育力度,持续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坚持利民为本,办好便民惠民实事,不断增强群众向心力

    大力实施“两旧”改造。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旧区改造和旧住房成套改造,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强化资源力量保障,稳步实施10幅二级旧里以下零星地块改造,涉及旧里面积5万平方米。提速旧住房成套改造,滚动推进全市体量最大的非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任务,启动蕃瓜弄、共和新路802弄等项目。有序开展“美丽家园”建设,实施旧住房修缮改造8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500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360套(间),持续加强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租房管理。

    深入建设老年友好城区。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年新增养老床位475张、社区长者食堂2家、为老助餐点1个。持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级,为500户老年人进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优化实施“老吾老计划”“老伙伴计划”等,增强家庭自主照料能力。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00张。构建长护险智能服务体系,保障失能人员基本护理需求。做优养老顾问服务,建立养老护理员行业工会,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优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细化落实稳岗扩就业等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620人,培训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500名。完善“政策找人”主动发现机制,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有序推进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现免申即享。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和妇女权益保障。全力做好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为全区400户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老旧小区改造无障碍坡道200条。推动更多街道成为上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完成2家菜市场标准化建设。优化调整2家白领午餐网点单位,提升现有网点单位的经营品质和服务能级。

    (六)坚持均衡普惠,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立德树人,启动“三全育人”高标准实践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托幼一体化园所覆盖范围,推广社区托育“宝宝屋”并实现街镇全覆盖。深化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改革,创新升级“三段式”课后服务。夯实初中再加强成果,推进高中分类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各类教育,深入建设融合教育实验区,优化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开展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和项目创建。推进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明德校、市北初级中学、大宁国际学校(小学部)等相关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丰富城区文化生活。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持续打响静安“辅德里”文化品牌。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办好“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等重大文旅品牌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大公益电影配送力度。推进“建筑可阅读”示范区建设,设计静安苏河湾全域文旅地图,做精特色水岸微旅行线路。持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功能提升,打造一批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

    增强体育等事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市民体育公园建设,推动绿色空间与体育设施有机融合,全年新建、翻建10条市民健身步道,翻建2片公共运动场,新建1个市民健身驿站、1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和20处益智健身苑点。推动体育资源共享,开展“体育公益配送”服务10万人次,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向市民优惠开放15万人次。深化体教融合,助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做好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赛事保障。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有序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外事等工作,支持做好青年、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各项工作。

    (七)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增强落实穿透力

    坚决站稳政治立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一步一个脚印,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于成效。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巩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法律顾问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等工作,强化法治能力建设。依法化解行政争议,高效开展行政复议,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水平。深化预算绩效改革,提高财政资金集约使用效益。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严控预算追加事项,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大对重大政策落实、财政资金使用、重点民生项目等领域的审计力度。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

    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严格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明纪律要求,加强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完善工作目标管理、督查考核、沟通协作等机制,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深入分析问题短板,持续提升政府履职效能,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国际静安、卓越城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