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942|回复: 0

[上海] 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1:19
  • 签到天数: 73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971
    发表于 2023-5-23 16: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上海市黄浦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黄浦区区长  沈山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黄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区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的起步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严峻考验,逆势而上,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一)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显著

    全力以赴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和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激活并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逐级包保,统筹推动排查追踪、核酸检测、转运隔离、封闭管控、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物资保障、消杀消毒、垃圾收运等工作。全区团结一心,特别是身处战疫“上甘岭”一线的医务人员、疾控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保供服务人员、下沉干部以及广大志愿者,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力突破资源极限挑战,刻不容缓推进“四应四尽”,有效抑制疫情指数级上升势头,为共同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黄浦力量。

    因时因势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指挥体系始终处于激活状态,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聚焦老旧小区、高龄老人、沿街商铺等重点,提升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完善便捷灵敏早发现机制,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细化场所码、数字哨兵布设颗粒度,督促企业落实场所码扫码查验、员工定期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要求,“场所码”扫码率位居全市前列。完善快速高效应急处突机制,建立专班、组建队伍、制定预案,以快制快,有力处置本土疫情。完善动态调整管控机制,建设区人口综合库,助力科学精准落实防控措施。及时把疫情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变为“保健康、防重症”,加强引导,努力筑牢个人防护、疫苗接种“两个屏障”。

    稳妥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围绕企业痛点与需求,广泛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优化政策环境,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黄浦助企纾困“新十条”、加快经济恢复重振“三十六策”以及商贸、科创、文旅等多个行业专项政策,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介,构建便利的企业申请通道。创新纾困平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推出“金易融”“科易贷”“外滩融易行”等特色金融服务平台及举措,惠及企业近2000家。国有企业减免房屋租金约8.5亿元,惠及租户4000多户;积极推动非国有物业房租减免。在全市率先开放电影院、剧场等文化场所,广受群众欢迎。

    (二)区域经济展现强劲韧性

    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计分析,举全区之力,交出高质量的答卷。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5.33亿元,同比增长0.6%,在全市率先转正,总量和增速排名均为全市第二、中心城区第一。全年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95亿元,同比增长2.6%,总量居中心城区第二;引进内资507.7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7.02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家、市级民营企业总部2家、市级贸易型总部2家;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左右,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融入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召开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第二届大会,发布联盟口号、标识以及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形成“十大行动”“长三角楼宇评价体系”“科创护照”“信游长三角+”等一批创新型合作成果。全力稳外资、稳外贸,召开外商投资推介大会,成立区外资服务基地、外商投资孵化基地,入围“2022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榜单企业19家,走在全市前列;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鼓励企业多渠道参展,意向成交金额2.7亿美元,淮海新天地区域成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组建成立黄浦科创集团、文旅集团;完善国企公司治理结构,支持老凤祥开展新一轮“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区属国企在区域经济恢复重振、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服务业持续创新。在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两大增长极的带动下,“外滩金融”品牌进一步打响,持牌金融机构加速集聚,上银理财、融通财险、恒丰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成功落地,星展证券的首家营业部正式开业,太保集团全资金融科技子公司太保科技落户。创新推动金融产业链、生态圈进一步优化,外滩金融峰会、外滩金融法律论坛、长三角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圆桌会议等一批前沿性、先进性、创新性的高规格活动成功举办;开展“楼宇联盟”“走进上交所”等平台活动,有效促进各方交流互动。

    商旅文持续融合发展。全面融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华润资本、中免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区内免税综合体项目。围绕元旦、春节、“五五购物节”、国庆等重要节点,组织重点商圈各主要商业企业开展80余项品牌特色营销,加快消费复苏;开展“欢乐消费黄浦行”消费券发放活动,有效提振信心,不断增强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获批“上海市夜间经济精细化治理示范区”;推进重点区域数字化转型,豫园商圈获评上海唯一一家“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文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黄浦举办,获评全市唯一一个“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示范区”称号,“江南智造国际设计港”成为上海“时尚消费品特色园区”。文旅品牌引领效应凸显,“演艺大世界”精彩归来,荣获“上海十大文化品牌”称号,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国际喜剧节、国际戏剧邀请展等三大节展成功举办,近20000场演出持续丰富市民游客的观演体验;国家级文化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稳步推进;“豫园地区”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产业新动能持续迸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首届科创大会。加大产业布局力度,中国船舶集团下属海工、海舟等4家子公司、国药控股数字科技、中电浦智、爱士惟、“小红书”、国际信息显示学会中国区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创新机构落户。大力营造科创氛围,成功举办“健康中国思南峰会”、首届中国整形医学产业创新大会、2022全球数商大会、“数字化转型大会”等科创活动,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强协同机制,完善街道、部门、企业集团“三位一体”的网格化、立体化营商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楼宇联合招商,切实提升服务企业的灵敏度、精准度。完善支持政策,发布“区级贸易总部2.0政策”“支持优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黄浦人才二十条”,积极推进政策“免申即享”“精准推送”。锐意创新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向好办、快办转变,开展综合窗口一体化系统建设、“综合监管一件事”“企业云”黄浦旗舰店等市级试点;探索以信用信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完成全市首单“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交易。

    (三)民生服务更具温度和质感

    旧改取得历史性成果。克服疫情影响、资金保障等多重困难挑战,创新突破、克难奋进,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历史遗留“毛地出让”地块全部处置完毕,标志着上海持续推进30年的这项工作实现历史性收官。7个成片旧改地块完成控规调整。马不停蹄启动“两旧”改造,坚持“多策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初步形成三年行动方案;开展零星旧改地块规划及土地绩效提升研究,形成零星旧改地块分类处置方案和时序安排,初步明确小梁薄板房屋分类改造路径。蓬莱路北侧地块零星旧改项目、保屯路211弄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项目一轮意愿征询均高比例通过;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加力推进,190、170街坊项目生效,外滩源二期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开展多种类型就业服务活动,助力应届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本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现就业比例居全市第一。“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作为全国四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联合国2022年世界城市日《上海手册》;深入开展根治欠薪集中专项治理,代表上海市圆满完成迎接国务院专项督查,并取得全国第一佳绩。关心关爱脆弱人群,积极推进“人户分离”等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内涵,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家、老年助餐场所1家、长者照护之家1家,完成适老化改造254户、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100张,家庭照护床位签约356户,市场化运行数量居全市前列。不断充实街道“未保站”服务内容,成功创建全市唯一、全国首批“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实现“儿童友好社区”街道全覆盖。有力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退役军人优待证办理率位列全市第一,黄浦“双拥教育园”正式揭牌。尽最大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扎实做好民生实事,攻坚克难,完成加装电梯101台,完成老旧住房综合修缮2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100户,解决无卫生设施家庭1000户以上;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切实守护好“菜篮子”“米袋子”,新增各类早餐网点22家,完成2家标准化菜市场智慧化升级改造,马立斯菜市场被评为全市首批“示范性智慧菜场”,进一步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优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圆满完成援派干部轮换等各项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社会事业高位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强化“红色思政”品牌建设,启动“青少年创新英才培养登峰计划”,加快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面落实“五项管理”“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名师学习指导”等项目获评国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持续优化托育服务,新增2个普惠性托育服务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第五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新建3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坚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香山中医医院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全市首批“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机构。牵头做好本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代煎配送服务”子项目场景建设,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2.0建设。体教融合结硕果,黄浦小将在市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获金牌数第一。营造浓厚文体生活氛围,有力“护航”2022年上海马拉松赛、赛艇公开赛,成功“奏响”城市草坪音乐会;新增3条市民健身步道、3个市民健身驿站,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四)城区治理效能稳步增强

    城区面貌呈现新景象。深化“三美”联动建设,苏州河夜景优化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完成35条道路、19.26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全区32个进入施工阶段的重大项目均有序建设。打造“公园+”多彩天地,新建绿化5.37万平方米、口袋公园2座,复兴公园“破墙”开放;优化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百余处,努力打造“可以坐下的城市”。贵州西里弄项目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设立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持之以恒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556处。

    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全面落实本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40条”举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凸显,开展“第二梯队”建设,推出“闪亮社区人”项目,不断激发基层活力,壮大基层力量。基层治理品牌内涵持续丰富,服务阵地持续扩大,建成“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195处,覆盖全区所有居委;建成“三会”实践基地149处,基本覆盖全区所有居委;推动“三会”制度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社区拓展到楼宇、园区、商圈;《住户守则》更新迭代,并在各街道深入推广应用。全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高效推进“一街一路”项目一体化统筹设计,高质量完成各街道社区生活圈规划蓝图和行动计划编制。统筹实施“五个文明”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

    城区运行保持安全稳定。成立区城运应急委,编制城市体检报告,充分发挥“一网统管”平台优势,打造城区数字生命体征指标库,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提升风险评估和动态预警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结合“大走访、大排查”,开展自建房、燃气、高空坠物、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电动自行车等专项整治,全力以赴推动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创新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严厉打击民生领域犯罪、“非接触式”新型犯罪,区报警类110警情降幅全市第一。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维稳处置等工作,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重要信访稳定工作任务。

    (五)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政治建设不断强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部署要求,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区政府各项工作中。统筹推进普法和执法,开展民法典等多个专项普法活动;在全市成立首个区级基层依法治理共同体。南京东路街道成为上海唯一入选司法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单位;法律顾问实现“区-街道-居民区”三级全覆盖。行政执法监督持续加强,深入推进“基层执法体制”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组织“政府开放月”活动;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依法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区政府系统全面完成68件区人大代表建议、183件区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并公开办理复文。财政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大收入统筹力度和财政支出管理,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强化三资管理,全面落实房产分类管理。严格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贯彻落实新《审计法》,加强审计监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对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持续加大审计整改和内审指导力度,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国防动员、兵役、退役军人工作,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工作,以及妇女儿童、保密、民防、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在疫情的冲击影响下,依然稳步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区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此,我代表黄浦区人民政府,向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全区人民,尤其是疫情期间昼夜奋战、向险而行的广大党员干部,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民兵预备役、广大志愿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黄浦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黄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稳中求进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在点燃改革创新引擎、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持续提升发展能级等方面还要下更大功夫。二是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任重道远,特别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亟需加强,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治理数字化转型仍需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三是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还要不断提高,特别是稳就业、为老服务、公共卫生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力。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加以改进,并在下一步工作中科学把握面临的形势,系统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十四五”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部署,以及三届区委五次全会要求,以更高的站位,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黄浦肩负的使命任务;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凝聚信心和力量;以更实的举措,紧扣“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发展主线,推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黄浦形成生动实践。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2023年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左右,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演艺大世界”展演数量29000场次以上;“两旧”改造受益居民3500户以上;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2023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踔厉奋发促发展

    坚持“四个放在”,牢牢把握“中心辐射”功能定位,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实现区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落实国家战略布局为牵引,争创发展新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措施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升级版政策,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深化探索“新片区+黄浦区”模式,着力扩大开放领域,更好统筹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建设,进一步做实共享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切实稳定外贸外资;高质量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探索“内外贸一体化”方向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以扩大开放增强服务贸易能级,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彰显黄浦在上海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外资工作机制运行效能,发挥外资服务基地功能和政策集成效应,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发展,提振外资发展信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区属国企集体板块重组,高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全面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明确规划实施后半程的重点任务和要求,推动规划蓝图落地落实。

    大力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科技升级,提高全要素产出效率,促进产业生态繁荣兴旺。进一步锻造“外滩金融”金字招牌,持续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聚焦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两大增长极,吸引头部机构、各类关联项目加速落地;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生态,以金融文化培育为示范引领,全面支持高能级金融行业组织和智库发展,组织各类活动、营造更好氛围,在更高起点上,不断提升“外滩金融”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水平,高标准打造世界级商业地标,全面提升南京路步行街区综合功能,完成世纪广场及周边业态升级,优化完善街区管理机制;布局建设高雅时尚的淮海中路街区,推进尚贤坊等关键节点项目,结合灯光升级打造,开展支马路业态调整和街区公共空间营造;融合打造兼具“东方韵”与“国际范”的大豫园片区,进而贯通豫园、十六铺到董家渡的商业动线;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消费新场景,更好激发消费潜能;强化设计之都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时尚和创意设计产业,吸引集聚全球名品的首店、旗舰店。进一步打响“黄浦最上海”文旅品牌,深化“演艺大世界”建设,精心策划开展“定名五周年”系列推介活动,打造“星罗棋布、多点开花”的文旅新空间,有效带动优质资源集聚和优秀团队荟萃,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文娱综合体。支持艺术品、电竞等产业发展,持续增强文化活跃度、吸引力和品牌传播力。

    积极优化综合发展环境。聚焦优化营商服务,进一步完善大招商机制,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企业住所登记便利化改革,创新实施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探索“全场景”智能服务和“四个一”服务模式。聚焦优化人才服务,进一步完善“1+X”人才政策体系,打响“才聚黄浦”品牌,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人才发展链,实施新一轮人才安居工程,坚持“实物+货币”多元模式,持续拓展安居渠道,吸引各类人才近悦远来。聚焦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规划,精心做好旧改新释放空间的规划落地与功能提升,强化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活化,聚焦外滩金融集聚带、北部片区、金陵路、大新天地等重点区域,强化空间载体和产业要素之间的耦合,促进功能升级。

    (二)创新驱动增活力

    积极把握“科创回归都市”的新趋势,发挥黄浦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壮大经济新动能,助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着力打造科创政策体系。充分把握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阶段的创新规律,深耕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细分赛道,制定出台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和创新的全链条加速机制,切实强化“主管部门+功能性国企+功能性平台”的联动机制,组团实施有针对性的服务,推动更多技术成熟、发展领先的企业落户。发挥金融、专业服务业优势,促进科创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交融共生,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着力优化科创空间载体。围绕降低创新成本,支持科创集团探索市场化运作,切实盘活区内闲置空间,打造高品质科创载体。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势,持续推动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海派智谷智能制造科创平台”等优质创新园区的新一轮发展,吸引更多研发团队、优质机构、创新资本入驻。

    着力打造创新生态圈。大力营造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立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积极搭建跨领域、跨行业的交流平台,大力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碰撞,促进科技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推广更多高质量的数字化场景,实现研发与应用、技术与资本更好对接。

    (三)用心用情惠民生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确保“两旧”改造有序推进。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任务框架,进一步细化“两旧”改造实施计划,高质量推进已启动的零星旧改和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项目。聚焦重点难点,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力以赴完成成片旧改收尾。探索外滩“第二立面”老建筑产权归集新路径,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深入实施社区“微更新”,完成老旧住房综合修缮22万平方米以上,扩大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覆盖面,持续提升居住品质。

    深化民生服务普惠共享。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新业态、新职业的劳动就业指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创业型城区”建设,促进校区、社区和园区创业资源互联互通,提高创业服务精准度。深化“五边形”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联网医院”模式,力争实现街道全覆盖,实施“家庭—小区—街区”整体性适老化改造,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扎实开展妇女儿童纲要规划示范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加快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强化社会救助“政策找人”机制,拓宽困难人员医疗保险资助发现渠道。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多元住房需求,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多品类供应体系,建设筹措2000套、供应1200套。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管,提升主副食品供应水平,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新建1家标准化菜场,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各项工作,提升本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优质示范学校规划建设,完善“紧密型集团学区”办学,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巩固“双减”成效。加强“托幼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服务示范城市。加大健康促进力度,迎接国家卫生城区复评审。进一步完善两大医联体运行机制,引导区属公立医院争创三级医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新增市级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2家、中医示范站点2家。探索卫生与体育、卫生与医保相结合,拓展“功能社区”健康服务。加快区疾控中心改扩建。推进文庙改扩建,区文化中心基本完成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持续推动全民健身,推进“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布局街道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四)精益求精优品质

    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把握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律,着眼全领域、全周期,探索创新治理方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推动城区治理升级。聚焦社会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整合强化治理效能。加强数字治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赋能“一网统管”“一网通办”融合发展。夯实数字底座,迭代升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平台,做实做强综合网格,提升实战能力。打造环境治理标杆,全要素、一体化推进“一街一路”示范区域建设。聚焦山东北路沿线、环龙门村区域、老太平弄及西凌家宅路等“生活圈+”区域以及人民广场、“一江一河”、衡复风貌区等“公园+”区域,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利用效能,优化生活服务体系,推动社区生活圈蓝图和行动计划转化为“实景图”。

    推进城区形象提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创建近零碳排放实践区、低碳社区,实施国家住建部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三期工程。探索“无废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回收服务进小区,巩固提升垃圾分类成效。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围绕南昌路、复兴公园片区,持续推进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打造黄浦“衡复+”优秀案例。优化绿色空间布局、丰富绿化建设形式,新增各类绿化4.5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2座,完成外萃丰弄绿地、董家渡景观花桥项目,全力推动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提高绿化覆盖率、就近服务率和复合利用率,全面展现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的亮丽形象。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大抓基层工作导向,落实“1+N”政策体系,梳理形成街道承担区级部门事务清单,优化下沉准入机制;一体化打造基层队伍,深化推进“黄浦计划”“班长工程”。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理顺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深化“零距离家园理事会”运作和“三会”制度、“住户守则”推广应用,不断增强基层民主协商实效。坚持需求导向,有序推进示范型“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建设,切实提升居民群众感受度。坚持项目导向,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一街一路”项目建设和社区生活圈打造。提升基层法治水平,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委员会实体化运作,积极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五)如履薄冰保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维护城区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着力增强城区韧性。从传统的灾害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提升城区安全性,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统筹谋划,与城市更新、城市体检、智慧城区建设等紧密结合,提升韧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元感知等科技手段赋能安全治理,提高风险早期识别能力。持续强化应急能力、专业队伍和资源储备。运用综合性、系统性手段,提高全社会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提高城区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抵御力、适应力、恢复力。

    全力保障城区安全。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措施,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作科学性和精准度,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做好各领域安全监管,聚焦危化品、燃气、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探索安全生产、消防、民防等领域的末梢精准治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坚决维护大局稳定。加强社会风险管理,落实新形势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推动矛盾化解攻坚,密切关注社情民意,加大人民建议征集力度;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认真解决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高质量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迎检工作,及时发现、依法打击各类侵害群众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驰而不息提效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区政府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着力提升依法决策质量和政务公开效能,重大行政决策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全流程公开。推进区、街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全覆盖,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代表共同参与行政执法监督。大力推广法治文化,持续推动“八五”普法,创新开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试点工作。更加自觉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强化效率政府建设。积极对接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标准、环节和流程,把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贯通起来,通过厘清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综合统筹、加强协调,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盘活资产、优化配置,激发资产潜在价值;加强绩效管理,形成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稳步开展民生和资源环境专项审计。

    打造服务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抓好工作落实,强化跟踪督办。高效完成行政服务中心搬迁工作,提升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持续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质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为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谱写新篇章作出黄浦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以报告中出现先后为序)


    1、长三角楼宇评价体系

    为推进长三角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建立以区位支撑力、科技引领力、服务软实力、经济贡献力、品牌影响力等五个维度为主的楼宇评价体系,为全国首次跨省级行政区域共同提出。

    2、科创护照

    根据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科技领域战略合作协议,以共享科创载体、培养科创人才、加强合作交流、共促科技发展为目的,由各区科技主管部门联合发行的护照。联盟城区内持护照的科创企业,可在其它联盟城区指定的科创载体免费使用短期工位,并获得当地科创服务支持。

    3、信游长三角+

    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推出的一项惠民政务服务,为长三角地区守信游客提供景点、住宿、购物等惠民服务。

    4、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即位于全国或区域性中心城市,达到一定的进口规模,并具备扩大进口的潜力和条件的进口贸易集聚区。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功能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5、长三角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圆桌会议

    旨在推动区域金融市场融合发展和共建共享,加强三省一市在地方金融、新兴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支持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会议采取轮流主办的方式进行。

    6、江南智造国际设计港

    上海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由“江南智造”1区11园共同组成,重点聚焦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数字设计、产品体验等,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为友好、更可持续的高品质发展环境。

    7、国家级文化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

    由国家文旅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1年的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激发行政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机构等参与信用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旅市场新型监管机制。

    8、“两旧”改造

    2022年上海全面启动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其中“两旧”指的是零星旧改、小梁薄板等旧住房成套改造,“一村”指的是“城中村”改造。

    9、蓬莱路北侧地块

    位于老西门街道,东至河南南路,南至梦花街、文庙路,西至曹家街、柳江街,北至复兴东路,涉及居民3594证,为“两旧”改造项目。

    10、190街坊

    位于外滩街道,东至四川中路,南至延安东路,西至江西中路,北至广东路,涉及居民534证,为成片旧改征收项目。

    11、170街坊

    位于外滩街道,东至四川中路,南至南京东路,西至江西中路,北至滇池路,涉及居民386证,为成片旧改征收项目。

    12、“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

    市医保局探索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改革,首批确定22个中医优势病种及支付标准,并对病种的服务效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支付标准的基础上调整支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13、“第二梯队”建设

    为加强社区基层治理,在居民区“两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工作者等基本力量之外,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建立以社区报到党员为主体,志愿者、社区自治团队、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居民区后备梯队力量。

    14、“五个文明”专项行动

    为高质量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开展文明路口、文明街巷、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宣传五个方面的专项行动。

    15、城区数字生命体征指标库

    基于物联感知神经元的规模化部署,融合政府、社会、互联网的多元数据,以海量智能算法为支撑,关联“人、物、动、态”等指标信息,全面认知和呈现城区运行体征,描绘实时、鲜活的城区数字画像。

    16、“四个一”服务模式

    区行政服务中心结合新址建设,通过数字赋能帮办工作,全面革新政务服务模式,包括:以形成企业和个人专属办事档案为举措,实现“一码续办”;以克服物理空间限制,推进相关服务部门线上虚拟入驻、远程帮办为目标,实现“一键呼应”;以圆桌形式围坐“会诊”帮办,实现“一桌联办”;以办件数据直接同步至综合窗口和后台审批系统为方式,实现“一网互传”。

    17、“1+X”人才政策体系

    指以《黄浦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为框架,同时配套制定“门楣之光·黄浦人才”选拔培养办法、人才安居实施办法等区级人才政策,推动出台商贸、卫生、教育等各领域专项人才政策,初步形成覆盖引进、培养、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

    18、“五边形”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集“床边、桌边、身边、周边、手边”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床边有照护——打造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品牌;桌边有“食惠”——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能级水平;身边有帮扶——完善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周边有布点——建设“10分钟”养老服务圈;手边有响应——数“治”赋能助力服务转型。

    19、“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联网医院”模式

    为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升级,帮助社区老人解决就医难题,利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对接具有互联网医院资质的医疗机构,保障社区老人享受到互联网诊疗、线上开药、医保结算、药品配送等健康服务。

    20、“紧密型集团学区”办学

    即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学区和集团内学校之间组织、师资安排、教科研、评价等更紧密,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提高每一所成员校的办学效益,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21、无废城市

    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规范化处置,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2、“1+N”政策体系

    “1”指1个意见,即《中共黄浦区委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N”指若干开放式的文件集合,包括1个行动计划和4个专项文件:即《黄浦区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美好“零距离家园”行动计划》,以及《关于加强新时代黄浦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办法》《黄浦区关于强化党建引领小区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党建引领社会动员的若干措施》《黄浦区区级部门事务下沉街道准入管理办法》。

    23、班长工程

    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选育管用”全过程管理链条,落实“选好”“聘优”“严管”“育强”“厚爱”要求,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勇于担当、情怀厚植的高素质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