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18|回复: 0

[西藏] 2022年昌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21:19
  • 签到天数: 73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971
    发表于 2023-3-13 20: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昌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2月23日在昌都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民生事业获得全面进步。坚持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瞄准民生领域短板和弱项精准发力,持续实施“十件实事”和“十二项民生工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3.84万户19.46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接续三年获得全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优异成绩。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52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3万人增收。“十项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268个,9.9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8万户。符合条件的83424名群众全部纳入政策兜底。20余万名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油路、从毡房到洋房的进步。

    人民生活跃上大台阶。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出实招、求实效,实现了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采取深挖潜力、产就结合、转变观念、政策引领等举措,提高市场、区外就业组织化程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71.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实施“十大增收措施”,产业带动、项目促进、资产流转、政策扶持综合发力,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4年的19256元、6616元增加到2020年的35915元、13100元,分别增长0.87、0.98倍。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对标“一个接近”精准发力,教育“五个100%”目标基本实现,新改建各级各类学校280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乡(镇)幼儿园、“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 11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或自治区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1.4%,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有力,“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全面加强,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得到彻底综合防治,市创“三甲”、县(区)创“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村(居)卫生室提质改造全部完成,“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落实落地,昌都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6.9%,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40.7/10万、3.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1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市县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实现全覆盖,红色遗迹得到系统开发保护,成功举办了昌都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和六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运动成为时代新风尚,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7%、98.72%,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中华文化归属感、认同感显著提升。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指挥机构,健全防控体系,启动一级响应,坚决落实“四早”和“四集中”要求,制定“六个统一”“六个一”防控措施,织密防护网、筑牢隔离墙,确保了全市洁净无疫。加强防疫能力建设,加大冷链食品检测力度,市、县(区)13个P2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投用,市疾控中心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多措并举筹措防疫物资,援昌省市企业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鼎力支持,“米袋子”“菜篮子”等生活必需品得到有效保障。调运30吨藏猪肉驰援武汉,向友好城市尼泊尔吉日市捐赠20.2万元医用物资。

    (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抢抓机遇、系统谋划,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开创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六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主动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笃行高质量发展之举,厚植长远发展优势,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地方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117.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2.5亿元,年均增速9.6%(可比价),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亿元增加到18.15亿元,年均增速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2亿元增加到63.1亿元,年均增速11.9%。经济从高位运行步入高质量发展,为顺利开启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活力充分释放。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国有企业及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取消和下放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73项。“两个代办制”“一次办结制”“双随机、一公开”等全面落地,市县乡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非涉密项目100%在线审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投运。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23.06亿元,非公经济组织和注册资本年均分别增长13.4%、18.4%,累计到位招商引资资金260.2亿元,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在党中央、区党委的关心关怀下,援藏结对关系进行重大调整,累计落实援藏资金62.1亿元,实现援助力量增强、领域拓宽、成效提升。新业态新动能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三次产业结构从17.5∶40.9∶41.6优化调整为13∶41.5∶45.5,推动了结构变革,实现了历届班子的夙愿。

    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立足资源禀赋,优布局、建体系,创基地、强龙头,育品牌、促升级,“五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从40%提高到57%,粮食连年稳产增产,建成种养基地71个,培育龙头企业24家,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957件,特色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5%。绿色工业加快发展,玉龙铜矿改扩建年产13万吨、卡玛多菱镁矿50万吨项目竣工生产,高争水泥二线、芒康海通水泥、八宿海螺水泥同期点火试生产,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3%。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六年实现旅游收入101.7亿元,年均增长18.9%。数字产业多点发力,“智慧昌都”完成投资6.83亿元,电子政务内外网等12个项目建成投用。昌都经开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达到1052家,完成入库税收36.18亿元,3家公司已申报上市。

    基础条件全面改善。聚焦筑根基、打基础、破瓶颈,基础设施实现量的突破、质的提升。川藏铁路开工建设,G214线昌都至加卡段建成通车,累计建成团结路、幸福线1243条,六年新增公路里程4451公里,11县(区)全部通畅,乡(镇)通畅率达到95%,建制村全部通达、通畅率达到75.2%,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80%,邦达机场二期改扩建竣工投运,每周航班达到77架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4G网络全覆盖,5G信号实现主城区覆盖。各族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用电更加可靠、饮水更加安全、通讯更加方便、环境更加宜居。

    (三)生态环境得到系统保护。树牢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获得国务院第五次大督察“深化土地集约利用、着力破解用地保障难题”通报表扬,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学校、社区创建实现全覆盖,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成为广泛共识。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湿地、冰川、高寒草甸等天然水资源涵养区保护持续加强,划定自然保护地1114.5万亩,累计营造林近175万亩,防沙治沙0.35万亩,消除了“无树村”“无树户”,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排污许可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化环境污染闭环监管,零容忍开展环境执法,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转办案件和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玉龙铜矿、卡玛多菱镁矿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河湖长责任全面压实,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100%,主要江河干流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聘请三方机构质量调查显示,群众对垃圾处理、水环境质量、空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满意率分别达98.8%、95.6%、96%、95.3%。

    (四)城乡建设实现一体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中心、创建新区、发展特色重镇,基本形成了以昌都市主城区为中心、10县县城为主体、重点乡(镇)为联结的城镇体系。统筹城镇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协调推进“大县城”、边疆明珠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桥梁、隧道实现互联互通,城市市政道路、公园、广场、体育场等休闲生活设施更加完善,给排水管网、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亮化绿化实现社区、街道、单位全覆盖。实施棚户区改造3.2万户,建成保障性住房7.86万套,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承载能力大幅跃升,城镇化率大幅提高。深入实施“三整治、三提升”行动计划,村容村貌整治、村庄绿化、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物治理、厕所革命一体推进,公厕布局基本满足需求,农村户厕普及率达34%,配备农村垃圾转运车1188辆、村级保洁员14848名,建成村级垃圾集中收集点874个,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五)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健全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12345”政务服务热线开通运行,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建议和提案办复率均达100%,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作风,集中精力抓落实、干实事、求实效,政府公信力全面提高。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厉行勤俭节约,积极稳妥化解债务存量,“三公”经费逐年持续压缩,树立了政府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六年来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把舵定向、关心关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科学指引,离不开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对口援昌省市企业的无私援助,是全市党政军警民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对口援昌省市企业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昌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四五”时期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

    (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用好用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赋予西藏的优惠政策,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强做大绿色工业,培育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打造旅游文化业,扶持发展数字产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和产业带,推动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按照“提升国道、打通乡村、发展航空、建设铁路、保障能源、畅通讯路、提高公共配套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以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运输机场为骨干,普通国省道为主体的区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电网骨干网架,加强昌都电网与西南电网互联,实施特高压输变电设施和城区电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努力提升电网装备水平,提高供电保障质量和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工程”,加快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步伐,规划新建具有调蓄功能的水源地工程,推进实施重点灌区与节水增效工程,提高全域供水保障能力;聚焦数字经济,强化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加快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主动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积极打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经济协作区域中心城市和藏东南经济圈核心城市。全方位加强与对口援昌省市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紧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双语教育普及工程,推动学校提质扩容,促进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努力建成藏东区域性人才培育中心和教育高地。加快健康昌都建设,加大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提升医疗设施服务供给能力,推进特色医养体系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文化文物保护机制,完善公共文化网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品质,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努力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双创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坚持自主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就业同向发力,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加快构建促进城乡居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建设、政策惠民等举措,努力拓宽增收渠道,着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政策性、财产性收入,推进共同富裕。

    (三)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完善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按照“四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产业后续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织密兜底民生底线。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计划,补齐设施短板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大力培养乡村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牧区交通、水利、农田、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建制村道路硬化和自然村通畅工程,统筹推进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绿化、照明、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强化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突出沿边界、沿江河、沿交通干线、沿旅游景区,推进“大县城”和边疆明珠小镇建设,加大城镇道路、给排水、防洪排涝工程以及“智慧水务”建设力度,实施县城现有自来水厂扩容提标项目,开展棚户区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管理,探索建设高原生态暖房和城镇供氧工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群众合理向城镇集中、安家落户。

    (四)着力筑牢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划定“三区三线”,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繁殖地、栖息地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研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天然草地保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科学推进宜林地全域绿化。加强监测执法能力建设,构建跨行业、跨区域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良好开局

    2021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区党委九届八次全会、区党委九届九次全会暨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工作,对于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可比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继续保持经济高质量平稳增长势头。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动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特色产品“二品一标”认证,打造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农作物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9%,粮食产量稳定在19万吨以上,培育专业合作社20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实施玉龙铜矿、卡玛多菱镁矿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川藏铁路砂石料供给基地,提高绿色建材生产供给能力,年内生产铜金属6万吨、水泥200万吨、氧化镁35万吨、天然饮用水9000吨以上。推进芒康千年古盐田民俗旅游5A级景区建设,规划打造G318黄金旅游线,创评3—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力争旅游收入达到21亿元。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牢牢抓住“十四五”启动有利时机,主动靠上衔接,积极争取和实施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改善发展条件。按照“七纵八横四联”公路网布局,全力配合做好川藏铁路昌都段建设,开工建设G318线竹巴笼至林芝段重点路段整治改建(然乌过境段)、卡若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站等,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力争建制村通畅率达到77%,符合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85%。推进城市道路桥梁、排水防洪等项目建设,启动部分县城供水提升改造和高海拔县城供暖工程,规模建设5G基站。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统筹推进“大县城”、边疆明珠小镇及芒康、江达、贡觉、丁青四大副中心城市建设,扎实做好芒康机场前期工作,持续开展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市建设与管理力度,启动10个边疆明珠小镇建设,完成保障性住房3440套、棚户区改造4036套建设任务。

    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深化拓展援藏工作,主动对接援昌省市企业进一步拓展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启动实施“十四五”援藏项目,推进教育、卫生组团式援藏向基层延伸。做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经开区产业园区载体,深化央地合作,强化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推进产业链招商、大数据中心招商、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援藏省市渠道招商,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8%以上。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吸引力,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高效组合、聚集发展,全年力争各援藏省市引进1—2家优势企业入驻昌都,经开区新增注册资金同比增长10%以上。

    (二)推动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压紧压实属地、部门、社区、家庭、企业主体责任,继续坚持和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响应、救治保障、社会动员、舆论引导、依法治理制度,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县)区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和发热门诊功能,规范和完善冷链食品检验检测流程,加大市场物资调剂和物价监管力度,坚决守护好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正确处理高校毕业生政府就业与市场就业、区内就业与区外就业、自主就业与创业就业关系,健全完善就业工作定期调度、分析、推进机制,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力争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自治区级创业载体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不断提升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组建专班持续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深化不断线服务保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次以上。加强与对口援藏省市企业对接,拓展就业援藏领域,完善重庆、天津、福建就业服务站功能,认真落实区外就业落户、住房、探亲等鼓励补贴政策,力争区外就业800人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基层组织体系和全社会参与机制稳定,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不间断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动态清零因病因灾致贫群众。做好扶贫资产产权移交,组团式扶持做强做优做大扶贫产业,完善利益分配联结机制,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推进宜居型住房建设,强化农牧区饮水工程维修养护,补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织密兜底民生底线,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深入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巩固提升“五个100%”成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全过程,加大薄弱学校与学科建设,持续深化“联盟办学”,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和“互联网+教育”,压紧压实控辍保学“一把手”责任,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师实绩考核,改善中小学校冬季供暖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前、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优质卫生基层行活动,加强县级藏医医疗服务体系和制剂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分级诊疗和县域医共体,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设施,延伸对口帮扶和组团式医疗援藏深度,进一步简化医疗费用报销程序,力争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化系统和动态管理系统、每个县1—2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C级),为全市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落实低氟茶补贴政策。推进县级融媒体、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力争实现文化网络平台监控全覆盖。建立全市标准统一、数据集中、服务延伸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推进未成年人中心以及农村高龄、失能和留守老人乡(镇)级老年人服务站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补短板与强根基并重,硬环境与软环境兼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扶贫产业与富民产业,聚焦粮食、特色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三大主导产业,正确处理大产业与小产业的关系,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七大种植业”“五大养殖业”,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紧紧围绕建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持续深入开展“三整治、三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厕所革命”,因地制宜确定农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术规范和治理模式,积极推广房前屋后种树和清洁能源使用,力争年内改造户用厕1万座,县域周边、国道沿线村庄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每个传统村落和旅游村落至少建设1个公共厕所,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牧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提高到35%。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和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促进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富起来;挖掘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创作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牧民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讴歌农牧民新生活、农牧区新发展、农牧业新变化,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推动群众生活振兴。围绕提高群众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通过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扶持发展生产提高经营性收入,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鼓励农牧民群众流转资产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不断拓宽农牧民就近就业增收空间和渠道,促进农牧民收入总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引导群众科学生活、健康生活、文明生活,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四)推动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守护好昌都生灵草木、山山水水,筑牢永续发展基础。

    强化安全屏障建设。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持续推进芒康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开展生物生态安全本底调查,有序推进藏东自然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挖掘、保护与开发,加大芒康滇金丝猴、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年内完成贡觉拉妥和边坝炯拉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启动丁青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申报。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统筹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着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改善生态系统,加大经济林木种植和营造林建设力度,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保护、重点区域植树造林和重点流域造林,加强江河源头区、草原、湖泊、湿地、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治理,年内建成休牧围栏160万亩、人工种草15万亩。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节能环保类企业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编制污染防治规划,深入开展水、土壤、空气污染防治及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置,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管理,规范危险废物处置,加强噪音治理,推进县城及以上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确保县城及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在100%。

    (五)推动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坚决带头贯彻党中央、区党委决策部署,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始终,进一步完善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参与、风险评估等机制体制,持续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建设,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确保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坚持树牢勤政为民理念,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深入基层一线听取群众呼声,把更多财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提高政府执行力,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督查制和问责制,加大对重点工作跟踪问效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努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吃拿卡要等行业乱象,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厉行勤俭节约,严控政府债务和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各位代表,市第二次党代会绘就了“十四五”宏伟蓝图,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已经吹响,形势催人奋进,机遇稍纵即逝,新时代、新使命,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挑战。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