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48|回复: 0

[四川] 2022年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51
  • 签到天数: 717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382
    发表于 2023-3-7 2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22日在成都市成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成华区人民政府区长  袁顺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成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成华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锚定“1556”总体发展思路[1],坚持“三先三升”工作取向[2],扎实推进“631”重点项目建设[3],聚焦经济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工作”[4]精准发力,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区经济总量五年跨越5个百亿台阶、比“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前一年迈过千亿元大关,综合竞争力提升至全国百强区第91位,连续四年蝉联全市目标绩效考评先进单位,较好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2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总量持续位居五城区第一,工业增加值完成36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1%,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5.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88%,税收收入完成62.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93%。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培育形成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两个“3+3”产业体系[5],着力构建“1+N”都市工业空间布局[6]和“三轴八圈”现代商贸空间格局[7],万象城、王府井、龙湖滨江天街、万科天荟等一批顶级商业综合体建成投运,打造甲级和超甲级写字楼8栋、税收亿元楼宇10栋,培育准独角兽企业6家,“四上”企业达到779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金融业增加值增速等指标持续领跑五城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0:28.6:71.4。积极抓创新、聚人才、添动力。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集国家省市级双创载体10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6个、国家省市级专家人才519名,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22家,4家企业实现并购上市,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从85家增加至238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从4.2亿元增加至3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450亿元增加至650亿元。全面强改革、优机制、破瓶颈。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工作部门、街道、社区分别优化调整为26个、11个、83个,探索产业功能区“员额制”改革试点,组建千亿级规模的成华发展集团,5家区属国有企业晋升AA+信用等级,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产城融合格局加快构建。坚持以“中优”部署要求重塑城市经济地理,调减传统低端仓储物流用地1725亩、调增公服用地和公共绿地5325亩,相继完成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产业功能区规划设计和“两图一表”[9]绘制,各产业功能区齐头并进、特色发展格局加快呈现。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全面完成区域总体规划编制,北湖生态公园一期、熊猫广场等生态人文场景建成投用,全面完成熊猫基地二期建设,片区生态价值加速向经济价值转化。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盘活存量楼宇110万平方米,建成投运高品质科创空间50万平方米,加快培育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三个百亿集群,竞争力跃居全省产业园区第四位。东郊记忆艺术区实施“工业遗产、文创园区、文旅地标”三位一体打造,活化利用16处5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建成8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获评中国高质量发展最具投资价值园区。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完成城市级TOD设计和“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建成投运万象城二期等160余万平方米产业载体,获评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发展区建成投用世茂大厦等37万平方米产业载体,成功打造天府四川金融博物馆、亚太并购大厦,商务商贸、金融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新北天地商贸旅游发展区建成投用泛悦城市广场等8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蓉欧+家需求”地位持续巩固,升仙湖商务区建设破题起步,获评中国西部门户枢纽经济新高地。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公园城区品质持续优化。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统筹推进城市五级绿化体系建设,建成投用17个共2672亩城市公园、290余公里绿道、630余亩小游园微绿地,新增立体绿化1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5%,成功打造二仙桥公园婚姻登记处等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公园城市建设实物量位居五城区前列。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完成51个站点TOD站城一体化设计,新开通地铁4条、站点22个,新建、整治道路277条,打通断头路30条,形成“7环13射”城市骨干路网[10],建成区路网密度提升至8.13公里/平方公里。策划50个城市有机更新单元,完成300余处空间品质提升、11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打造、120处景观照明工程,呈现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和“2+11”特色街区[11],“中优”工作综合考评蝉联全市第一。环境治理切实加强。纵深推进厕所革命、城管革命,完成“两拆一增”点位521个,整治背街小巷236条,新建、改造公厕179座,打造全市最美街道15条,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问题整改,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6年同期增加83天、PM2.5浓度下降34.4%;完成方家河等31公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北湖生态公园升级改造,出境断面水质达标考核排名稳居五城区前列;完成226家“散乱污”经营主体整改,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城区。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引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合作富有成效。全面加强与日本白滨町等6个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互动交流,与资阳乐至县等8个区(市)县建立协作机制,引进华灏鲲鹏等重大产业化项目125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4家,实际到位内资1639.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0.9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0亿元、较2016年增长63%,开放型经济综合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三位。文商旅发展品牌日益彰显。持续擦亮“熊猫之都、东郊文创、枢纽服务”三大文商旅融合品牌,完美文创公园等优质文创项目建成投用,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入选全国文旅消费示范点位,圆满举办蓬皮杜双年展、女子重剑世界杯赛等重大交流活动100余场,文创产业增加值、旅游收入实现翻番,获评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亲商重商环境持续优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国际化营商环境政策3.0版,推出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承诺制”等437项改革举措,累计减税降费33.68亿元,企业开办进入“4小时+零成本”时代,市场主体总量翻两番,获评中国最佳国际化营商环境城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区。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市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社会保障坚实有力。民生支出26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每年稳定在7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7.3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建成人才公寓56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棚户区1.3万余户210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312个,既有住宅增设电梯160余台,建成安置房项目23个、安置3.3万余人;投入1.7亿元援助丹巴县脱贫摘帽,连续四年获评全省援藏援彝工作先进集体。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建成投用公服设施325处,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5所、新增优质学位4.6万余个,汇聚“四七九”、嘉祥、渥太华等优质教育品牌,高中教育质量实现“十二连进”,获评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培育打造市二医院龙潭院区等6所三级医院,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获评全国首批健康促进区;建成养老机构29个、老年助餐点40个、日间照料中心105个,养老床位数居五城区第一,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至81.55岁,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统筹推进“六馆四中心”[12]区域文化设施建设,新增多宝寺壹号艺术中心、几何书店、毛边书局等城市文化名片,实现社区文体活动室全覆盖,建成区公服设施规划实施率提升至80%。基层治理增效创优。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杉板桥、和美、下涧槽等45个示范社区,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等活动,全省全面依法治区示范试点工作卓有成效,“社区法律之家”等经验在全国推广,智慧成华、平安成华建设扎实推进,违法犯罪警情实现五连降,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工作,慎终如始打好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遭遇战。
        五年来,我们坚定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入践行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三问四深入”等活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落实领导干部宪法宣誓、干部学法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406件,多渠道受理解决群众诉求60余万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5%以上,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政府总体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相关规定,大力纠治“四风”和群众身边“微腐败”问题,全面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认真落实省委巡视、省经责审计整改要求,“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4.7%。
        此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双拥共建、市场监管、机关事务、信访、保密、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切实加强,防疫、防灾减灾、地方志、档案、民宗、侨务、粮食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文联、社科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
        各位代表!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五年的发展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历届区领导班子接续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省市各部门、离退休老同志、驻区企事业单位、驻区部队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成华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离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全区人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支撑不强、发展质效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人均GDP、地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仍处于五城区靠后位置,上市企业、“四上”企业等稳定税源支撑不足,房地产税收“一家独大”格局仍未改变,转变发展方式、释放发展潜力还需持续用力。二是城市功能配套不够、环境品质不高、空间形态不优等现实依然存在,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基本配套和优质资源短缺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老旧片区点多面广、占建成区总面积超过30%,安置房、烂尾楼、断头路等城市建设“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公共服务供给还需久久为功。三是安全基础不牢、风险防控不细、治理效能不高等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问题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交互叠加,城市消防、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各类矛盾风险进入高发易发频发阶段,城市治理服务和安全管理还需不断加强。四是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眼界不宽、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等差距依然存在,个别部门和干部干事创业劲头有所减弱,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担当,改革创新精神和勇争一流意识还需加紧提升。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保持高度警醒、强化底线思维,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未来五年和2022年工作安排
        未来五年,是成华追赶跨越、竞先发展、提质升位的关键五年。按照区第八次党代会关于“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成华”的决策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府工作,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1556”总体发展思路,鲜明“三先三升”工作取向,扎实推进“631”重点项目建设,聚焦经济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工作”精准发力,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硬核强劲、创新驱动、繁荣文明、安全韧性、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成华。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力争达到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在全国百强区排名争先进位。确保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上。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成华。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全力抓好城市更新行动“五大攻坚工程”,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实践“两山”理念的先锋城区。
        一是着力做精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积极构建多中心组团化发展格局。优化重要轴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各组团打造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功能片区,推动城市多中心、串联式、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五横五纵九组团”空间格局[13]。2022年,重点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编制完成蓉北商圈升仙湖商务区、凤凰山(成华)片区城市设计,开展理工大学站TOD站城一体化设计。积极实施立体化集约式开发建设。秉持“整体规划、成片打造、分步实施、优先配套”原则,完成绕城以内大宗批发市场搬迁,腾退转型1000亩低效工业用地,加快推动八里庄二仙桥、熊猫北湖等12个重点片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成都东站、龙潭寺东站等TOD综合开发项目,高品质呈现3个片区整体形象。2022年,积极探索科学绿化、ABO[14]等模式推进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保障TOD综合开发用地。积极推动可持续均衡性更新改造。梯次推进“6—15—30”片区更新[15],基本完成中环、成华大道沿线组团更新,全面完成5个城中村和136个老旧小区改造,推动老城功能形态加快焕新。2022年,加快推进八里庄工业遗址等“6+6”城市更新项目[16],新启动崔家店西片区等6个片区更新,完成38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二是着力做优城市功能品质。坚持建设管理两手抓,全力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服务便利”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面提升基础承载能力。加快构建15线56站轨道交通线网,全力保障地铁8号线等3条在建线路按期投用,扎实抓好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华段、成南高速复线入城段等道路建设,建成通车道路80条,全面消除15条存量断头路,建成区路网密度提升至8.7公里/平方公里;完成3个输变电项目建设改造,构建覆盖全域、安全稳定的燃气供应网络,力促应急避难、抗震、防洪、排涝、消防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2022年,开工建设道路74条、竣工投用30条,打通槐柳四路等断头路6条,新建成5G基站500个。全面提升公服配套品质。开展新一轮公服设施攻坚行动,高品质建设100个以上公服配套项目,加快实施30个特色街区项目,大力构建“三环四路多节点”城市景观照明体系[17],景观照明建筑达到500座以上,建成区公服设施规划实施率达到90%以上。2022年,推进二仙桥西片区综合体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建设路大街等5处空间品质提升,打造明珠路等5条特色文旅街区。全面提升精细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爱成都?迎大运”等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打造背街小巷精品街区30个、环境卫生管理示范街50条,每年拆除违建12万平方米以上,积极争创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先锋典范城区。2022年,全面完成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实施“两拆一增”点位60个、背街小巷综合整治6条。
        三是着力做好城市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呈现公园城区大美风貌形态,全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公园城区打造。大力构建“一屏一链四脉”[18]公园体系,统筹推进12个城市公园、200公里城市绿道和百万平方米城市绿地建设,全面抓好增花添彩、立体绿化和“金角银边”打造,加快建设9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和10条示范街区,全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2022年,重点推进高铁城市公园二期等3个市政公园、30公里天府绿道和5个小游园微绿地建设,新增立体绿化1.4万平方米、“金角银边”点位30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压紧压实河长制、林长制责任,深入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加快实施3个碧水蓝网示范项目,完成老旧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主要河渠优良水体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深化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全面管控工地源和移动源污染,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2022年,完成全区排水管网病害治理,实现锦江二级支流石湃渠“消Ⅴ”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7%、PM2.5浓度不断下降,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促进“碳惠天府”机制落实,积极推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鼓励熊猫基地等重大生态工程碳汇开发,探索推进10个生态空间价值转化项目;探索建立“无废城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完成2座加氢站建设,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2022年,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启动海滨公园等城市公园综合运营改造,完成500个充换电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二)深入实施“产业提质”行动,奋力建设硬核强劲的现代化新成华。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重点,全力抓好产业提质行动“五大提能工程”,做强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引擎”,加快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载体集成”的发展格局。
        一是持续夯实经济增长底盘。坚持把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增长的源泉,大力促进企业提质增量,不断厚植区域经济竞争力。着力抓好企业引优育强。深入落实优质企业培育、总部企业招引、民营企业繁荣三个计划,建立“动态遴选、靶向招引、精准培育、激励扶持”工作机制,构建“年度净增数、实际贡献度、政策兑现率、服务满意率”责任体系,力争2026年上市企业、亿元税收企业分别达到6家、40家,新增民营企业5万家以上、民营经济贡献率突破50%,总部经济规模突破2000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20%。2022年,力促东方希望西南区域总部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增民营企业1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40亿元。着力抓好企业上规入库。强化部门、街道联动,制定“新招引、近规、达标、在库”企业培育四本台账,完善企业落地、上规培育、入库统计、巩固提升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2026年全区“四上”企业达到1500家。2022年,力争新增“四上”企业150家。着力抓好企业服务增效。完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定期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支持企业上市和市场化融资,深化“银税互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帮助1万家中小微企业融资100亿元以上。2022年,构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力促天府股交中心成华分中心等金融机构落地,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15亿元以上。
        二是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全市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支撑、以都市工业为重要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都市工业增效提能工程。聚焦培育都市工业“3+3”产业体系和做优“1+N”空间布局,大力推动低效用地腾退转和闲置产业载体盘活,支持千里倍益康、硕特科技、航电微能源等“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能源开采、金属加工、食品生产等传统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积极促进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打造一批引领型示范性“未来工厂”。到2026年,力争引育工业工程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软件设计关联企业300家以上、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都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实现翻番,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2022年,引进埃斯顿等重大产业化项目12个以上,都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40亿元。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崛起提能工程。聚焦壮大现代服务业“3+3”产业体系和优化“三轴八圈”空间布局,加快打造两千亿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巩固发展现代商贸业,加快打造“2个枢纽商圈+6个百亿商圈”,深入实施消费升级“三百三千”计划[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达1100亿元;特色发展新兴金融业,大力实施新兴金融“1231”攻坚行动[20],招引泛金融企业100家以上,产业基金规模突破300亿元,数字金融交易额突破700亿元;聚集发展枢纽服务业,发挥成都东站、成都北站“三铁”叠加效应,实施两大枢纽TOD综合开发,培育高端商务、精品商贸、酒店会展等业态,挖掘拓展城际消费市场;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业,统筹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多点”空间布局[21],培育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科技、健康服务等新业态,加快打造全市领先的医疗健康产业集聚区。2022年,重点推进金地西南总部等31个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力促龙光世纪中心等项目竣工投产,引进私募基金机构20家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00亿元、数字金融交易额达20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0亿元以上。
        三是持续加强载体集成打造。坚持把楼宇作为“站立的开发区”,把产业功能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大力推动楼宇经济量质齐升、产业功能区连片成势。加快提升楼宇载体利用效益。实施楼宇经济“双千”培育计划,推动存量楼宇物业二次开发、提档升级。到2026年,全区楼宇面积突破1100万平方米,等级楼宇和专业特色楼宇突破50栋,楼宇经济规模突破2000亿元,楼宇产业聚集度达75%以上,入驻企业属地注册率达80%以上。2022年,加快建设260万平方米楼宇载体,力争新创建甲级写字楼1栋、专业特色楼宇4栋;实施楼宇企业联合攻坚行动,确保企业入驻率达80%以上、属地注册率达75%以上。加快提升产业功能区发展水平。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围绕做大做强“熊猫国际度假、文创会展、国际商务”三个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大熊猫文旅品牌核心承载地和世界旅游名城首选目的地。2022年,加快建设“一中心两馆三场四街区”[22],大力推进熊猫生态广场、熊猫生态公园一期等项目。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着眼增强都市工业极核功能,加快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新经济?生态城”。2022年,加快打造“一核四园”[23],推动金地威新等8个项目实现开工、联东U谷等5个项目加快建设、卡诺普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建成高品质产业载体90万平方米以上。东郊记忆艺术区围绕壮大音乐艺术、数字文创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引领中西部、辐射全国的文创高地。2022年,抓好合信K101等14个重点产业项目,梯次推进10个特色文创园区建设。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以TOD站城一体化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全国领先、中西部一流的枢纽经济集聚区。2022年,启动成都东站TOD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一期建设,力促和悦广场等5个项目开工、丝路大厦等8个项目加快建设,新增产业载体3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发展区聚焦总部经济、金融和商务商贸业发展,加快打造智慧物联产业新高地和都市生活体验型示范商圈。2022年,加快推进油服网西南总部等项目建设,引进总部项目1个以上、金融企业3家以上。新北天地商贸旅游发展区以“蓉欧+家需求”“枢纽+门户经济”“商旅+体验消费”为主线,加快打造以综合枢纽、门户口岸、商务极核为特征的城市级商圈。2022年,加快推动天府国际动漫城等3个项目建设,落地高能级项目4个以上。
        (三)深入实施“动力转型”行动,奋力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新成华。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改革为抓手、开放为路径,全力抓好动力转型行动“五大创新工程”,不断蓄积发展动能、厚植发展优势。
        一是充分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融合,加快打造充满创造力、富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着力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主动融入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三区一城”创新协作,依托猛追湾片区大院大所建设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提升打造环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引育高新技术企业260家以上、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60亿元。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争取布局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及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完善“微创智能工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在地转化30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2022年,加快建设全省工业软件科创中心和四川省产业功能区(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示范园,培育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6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双创载体1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着力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完善人才项目双招双引机制,擦亮“东骄华章”人才品牌,做强“成华HR联盟”,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50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名以上,技能人才总量达15.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2022年,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0名以上、技能人才5000名以上。
        二是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关键领域瓶颈障碍,持续激发成华转型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产业功能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更加专业高效灵活;探索数字化改革,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深化新一轮区属国企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推动区属国企改革转型、创新发展,到2026年区属国企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元、自持物业650万平方米以上。2022年,力争成华发展集团获评国际BBB-(投资级)、国内AAA信用评级。深入推进“放管服”综合改革。推进政务服务“秒批秒办”、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等改革,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实现100%事项网上可办、95%事项一窗受理、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2022年,推行国际化营商环境4.0版,基本实现企业缴费事项网上办,全程网办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区属公立医院改革,完成国家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稳步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员额”一体化管理,深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发展示范行动,纵深推进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
        三是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抢抓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机遇,用好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不断开创立体全面开放新局面。不断强化门户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双枢纽、双门户”[24]优势,融入“148高铁交通圈”,加强与成都“两场一港”、四川自贸区、成都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合作,探索“办公在成华、业务在口岸”合作新模式,争取市内免税店试点。不断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持续深化与大竹县、荥经县等区县合作,探索构建“总部+基地”“研发+转化”“配套+消费”等新型产业协作关系,着力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不断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大经贸、大招商、大合作”格局,充分发挥南南合作促进会成都办事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成都造?全球行”“万企出国门”等国际商贸交流活动,深度融入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到2026年,新引进高能级500强企业30家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100个以上,年实际到位内资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元。2022年,力争新引进高能级产业化项目18个,实际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35亿元。
       (四)深入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奋力建设繁荣文明的现代化新成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全力抓好文化赋能行动“五大营建工程”,加快打造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先进区。
        一是全面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坚持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为统揽,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积极抓好核心价值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学习小站”等资源,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2022年,打造核心价值观示范点3个。积极抓好先进典型选树。扎实推进“四德”建设,持续打造“成华榜样”“最美人物”等示范引领品牌,开展好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等评选活动,着力营造见贤思齐、敬规崇德的浓厚氛围,不断传递道德正能量。2022年,推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最美家庭,打造家风家训示范点1个。积极抓好文明实践拓展。持续深化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做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教育引导、公共服务等功能,不断弘扬文明新风尚。2022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5个,开展书香成华全民阅读等活动500场以上。
        二是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聚焦赋予城市公共文化生活更多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着力健全城市文化体系,推动以美好文化生活传承文脉基因、彰显城市魅力、演绎时代精彩。持续建优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六馆四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提档升级,推动社区美空间实现全覆盖,打造民间博物馆等文艺新空间,实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00平方米,优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2022年,新增文艺新空间20个、社区美空间5个,成都自然博物馆6月前开放运营。持续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活化利用“六古”“三老”文化遗产[25],加强成都面人、四川清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孟知祥墓大遗址公园、羊子山遗址公园建设,推进18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志书年鉴编修,传承城市文化根脉。2022年,重点实施101仓库等2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持续加强新时代文艺创作。出台文艺精品扶持政策,抓好文艺创作“千百十任务”[26],发布文艺创作清单、设立文艺创作奖项,力争《大东郊之激荡岁月》《小倩》等作品获评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打造名家工作室20个,推出精品力作2部,创评文艺新星和艺术匠星200名。持续拓展区域文化传播交流。办好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承办中国游戏行业年会等全国品牌活动,着力打响天府银杏艺术季等区域特色活动,构建“周周有看点、月月有精彩、年年有大戏”的多层次文化交流体系。2022年,举办音乐演艺、民俗游园、体育运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00场以上,完成成都大运会排球训练等相关任务。
        三是纵深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用好用活“两站、两品、四地标”[27]等特色文旅资源,抓实抓好“五创争先”任务,全面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抓好旅游名区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熊猫基地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完善旅游驿站、旅游大数据平台等文旅配套,加快推进Discovery华人国际探索世界、功夫熊猫国际演艺综合体等重大文旅项目,着力创响国际顶级大熊猫IP,推动旅游总收入突破45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全面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2022年,做好大熊猫IP顶层设计,推动熊猫地球村等项目落地,确保熊猫基地二期元旦开园运营,实现旅游收入340亿元以上、游客接待量2400万人次以上。全力抓好文创名区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加快建设DMV国际音乐产业社区集群等重大文创项目,高质量呈现量子界数字文化产业园等文创地标,推动光线动画等龙头企业投运,力争举办中国电子竞技娱乐大赛等游艺赛事,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2022年,力促国信国际电竞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加快天府设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抓好东郊记忆等4个文创园区提档升级。全力抓好消费名区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发展夜间经济、数字消费等新业态,拓展智慧零售等新平台,营造熊猫光影艺术秀、音乐公园等消费场景,加快打造“望平坊—电视塔—东郊记忆”特色消费街区、“昭觉寺—动物园”特色消费群落,集成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年不打烊”的文旅消费大餐。2022年,引育首店30个以上,争创省级川派餐饮消费区、省级电商创新基地。
        (五)深入实施“治理提升”行动,奋力建设安全韧性的现代化新成华。把握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律,全力抓好治理提升行动“五大改革工程”,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平安成华”。牢牢守住城市安全防线,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坚决守牢社会稳定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诉源治理”“五调对接”,推动“群众工作之家”提能增效,抓好“治重化积”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依法严打严防各类违法犯罪,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6%以上。2022年,高标准完成党的二十大、成都大运会等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力争实现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区“十连创”。坚决守牢安全生产红线。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扎实开展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市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规范化建设,力争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火灾起数“双下降”。坚决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基线。深化“互联网+”食品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校园、养老机构、网络餐饮和“三小”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药物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坚决守牢应急管理防线。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协同响应机制,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防汛减灾工作,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综合防范能力。2022年,力争建设一类应急避难场所1个,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实现省级安全社区全覆盖。
        二是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和谐成华”。加快推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持续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健全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好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持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效能提升。持续推动基层自治共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和“五社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新培育社会组织100个以上,探索“社区+物业+社工+商业”小区治理模式,打造共商共担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022年,完成“爱成都?迎大运”城市共建共治共享项目176个。持续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深化社区规划师制度,创办社区规划研创学院,持续推进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建设,规划打造北湖社区等9个未来公园社区,营造邻里、消费、生态、文娱、服务等社区生活场景,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2022年,推进社会组织支持体系和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联动发展,加快“新山—东林”体育特色社区综合体建设,打造主题社区5个以上、营造特色社区场景22个以上。持续推进社会依法治理。巩固拓展全面依法治区示范试点成果,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法治示范社区建设评价体系,擦亮“法治街区”“红色律所”“公益法援”等品牌,争创全国“八五”普法先进单位。2022年,系统谋划成华“八五”普法规划,营造“法治惠民”十大场景,深化依法治企示范试点和人民调解“五化联动”改革试点。
        三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智慧成华”。主动融入“智慧蓉城”建设,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样板,建设全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争创全国“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建设典范城区。完善智慧成华顶层设计。编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职能部门+运营公司”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统筹布局智能感知、网络传输、存算融合等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城市服务管理各领域智能感知设备部署,推动“光网+5G”双千兆全域覆盖,建设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28]节点,推进“数字孪生街道”[29]、智慧社区、智能小区建设,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孪生城区。增强城市大脑中枢功能。建设城市运行平台,搭建“多脑协同”智慧治理架构,强化部门系统集成和数据资源整合,构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体系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动指挥调度体系,力争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聚焦民生服务、政务服务、城市运行和社会诉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公共安全、交通出行、安全应急、生态环境等领域智慧应用,丰富“天府市民云”成华板块,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2022年,实施“智慧成华”三期项目建设,打造6个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场景、11个智慧韧性示范社区。
        (六)深入实施“民生改善”行动,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成华。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全力抓好民生改善行动“六大幸福工程”,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典范城区。
        一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强化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保障,确保幸福路上不落一人。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社会福利、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制度,开展“助困扶弱”暖心行动,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医疗救助对象100%资助参保,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六大类48项帮扶项目,助力丹巴县全面乡村振兴。2022年,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以上。积极促进就业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成华工匠”培育五年计划,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撑体系,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完善慈善行为激励政策,加强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6年,新增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社区就业创业载体11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22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扎实抓好住房保障。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全面完成16个安置房项目建设,配建人才公寓25万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逐步实现“租购同权”。2022年,确保完成天鹅片区等9个安置房项目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500套。
        二是不断做优重点民生服务。持续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公服设施建设攻坚,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34所、新增优质学位3.9万个,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突破90%;加快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30],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6所、省市示范类学校50所,培养特级教师及市区学科带头人800名以上、省市知名领航校(园)长20名以上,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2022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新增优质学位1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以上,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0%以上。着力优化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围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全面升级“一综合+三专科”区属公立医院体系[31],建成投用省第一中医医院,全区三级医院达到10家,新增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位;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抓好“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华西妇儿专科联盟”建设,建强疫情防控屏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2022年,建成投用区六医院香山长岛医养结合点位及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点位,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院等4家医院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8%以上。
        三是不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推动适老适幼环境改造,大力营造尊老爱幼社会氛围,积极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服务设施攻坚行动,完善“一院一中心多站点”布局[32],深化长照险助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实践,积极探索“物业+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等服务模式,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每千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平方米,养老设施规划实施率达80%,人均期望寿命达82.52岁。2022年,建成投用东华社区综合体等6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全覆盖,健全“岁月厨香”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实施200户困难及空巢独居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大力推进托幼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制定托育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完成25个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引导大型商超、公园景区、车站普及母婴室,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力争五年内每个街道普惠托育机构不少于1家,每千人拥有托育托位8个以上,着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2022年,编制《成华区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实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
        (七)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奋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践行新思想、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主线,加强政府系统干部“七种能力”建设,努力建设求真务实、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是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优答卷。
        二是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行“柔性执法”“3+N”行政执法[33]等新模式,积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三是全面加强效能政府建设。坚持时间工作法、问题工作法、效果工作法,强化政府工作人员专业理性、精进务实作风,建立重点任务年度推进、责任分解、考核评估工作机制,高质高效推动区委决策事项落实,抓深抓细“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定期评选“百优十佳”民生实事项目,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四是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相关规定,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重点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非刚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监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同志们!初心凝聚力量,使命呼唤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1556”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新使命,紧扣建设“六个现代化新成华”新任务,鲜明“三先三升”工作取向,扎实推进“631”重点项目建设,聚焦经济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工作”精准发力,奋力谱写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努力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力量!

        名词解释和说明
        1.“1556”总体发展思路:指区委七届十次全会确立的“一个工作主题、五大目标任务、五大兴区战略、六大行动计划”总体发展思路,即“成于中优,华在文商”工作主题;“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公园城市建设领先区、西部门户枢纽活力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典范区”五大目标任务;“产业立区、文商兴区、改革活区、品牌强区、环境优区”五大兴区战略;“城市更新、产业提质、动力转型、文化赋能、治理提升、民生改善”六大行动计划。
        2.“三先三升”工作取向:指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奋力推动成华在五城区争先发展、在全市抢先发展、与国内对标城区竞先发展,力争实现成华经济发展增速、经济总量占比、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升位,确保成华高质量发展‘一年一突破、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工作取向。
        3.“631”重点项目建设:指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六大行动计划”和“31项重点工程”,即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包括:城市有机更新、公园城区“五化”、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交通畅行、碧水蓝天净土“五大攻坚工程”)、产业提质行动计划(包括:产业功能区升级、现代服务业崛起、都市工业增效、新经济梯度培育、新兴金融聚势“五大提能工程”)、动力转型行动计划(包括:科技协同、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高水平开放合作、营商环境创优、东骄引才兴智“五大创新工程”)、文化赋能行动计划(包括:天府文化润城、文体设施、文商旅融合发展、文旅特色IP、文化品牌“五大营建工程”)、治理提升行动计划(包括:共治聚力、平安共创、法治护航、城市智治、场景营城“五大改革工程”)、民生改善行动计划(包括:就业增收、教育强区、全民健康、颐养康乐、保障扩面、全龄友好“六大幸福工程”)。
        4.经济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工作”:指区委七届十二次全会针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商圈建设、都市工业、新经济新赛道、科技创新、投资工作、培育新消费、人口经济、城市更新”等经济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工作。
        5.两个“3+3”产业体系:指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构建“总部工业、楼宇工业、新型工业和数字通信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都市工业体系;构建“现代商贸、文化创意、都市旅游”三大支柱型服务业和“枢纽服务、医疗健康、新兴金融”三大成长型服务业体系。
        6.“1+N”都市工业空间布局:指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打造以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为支撑,以N个产业社区(街巷)、特色楼宇为补充”的都市工业空间布局。
        7.“三轴八圈”现代商贸空间格局:指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做优“中环路文商融合发展轴、二环路主题商贸发展轴、成华大道文化旅游发展轴,东客站商圈、北站升仙湖商圈2个‘门户枢纽商圈’和猛追湾建设路商圈、昭觉寺商圈、华润万象城商圈、杉板桥商圈、驷马桥商圈、熊猫基地北湖商圈6个‘百亿商圈’”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
        8.“专精特新”企业: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9.“两图一表”:指产业全景图、产业生态路径图、重点企业及关联配套企业名录表。
        10.“7环13射”城市骨干路网:7环(即一环路、二环路、中环路、荆竹路—人民塘路、三环路、熊猫大道—青龙环线、绕城高速)和13射(即北星大道、金凤凰大道、川陕路—蓉都大道、府青路—成绵高速、建设北路—蜀龙路、成华大道—成金青快速、物流大道—成致路—华盛路、致兴路—成赵路、龙港路、航天路、二仙桥西路—成南高速、新华大道—成洛路、蜀都大道—迎晖路—成渝高速)城市骨干网络。
        11.“2+11”特色街区:指新华坊特色街区和东郊记忆艺术特色文旅街区2个区级特色文商旅示范街区,以及熊猫地球村特色文旅街区、羊子山古蜀文化创生街区、龙潭客家文化休闲特色街区、新北天地商贸旅游发展特色街区、Discover发现之旅特色主题街道、和美社区和文化文创特色街区、420工业文旅街区、地勘路咖啡文化产业街、石油路特色街区、万象城特色商业街区、滨江东里潮趣特色街区等11个街道级示范街巷。
        12.“六馆四中心”:指成都自然博物馆、区历史博物馆、区美术馆、区体育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中演华天艺术中心、川剧中心、非遗中心、体育中心。
        13.“五横五纵九组团”空间格局:指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构建沿成华大道、蜀都大道、蓉都大道、成洛路、蜀龙路五条主干道,策划打造集交通轴、产业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多轴合一”的五大综合廊道;把一环路、二环路、中环路、三环路、四环路,分别策划打造为独具特色、彰显魅力的五大主题发展轴;策划打造猛追湾建设路组团、华润万象城组团、东郊记忆组团、熊猫基地北湖组团、东客站组团、龙潭片区组团、昭觉寺组团、驷马桥组团、北站升仙湖组团九大组团城市空间布局。
        14.ABO模式:指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15.“6—15—30”片区更新:指策划包装覆盖成华全域的50个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计划每年启动不低于6个,“十四五”期间累计启动不低于30个、完成不低于15个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
        16.“6+6”城市更新项目:指2020年启动的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小龙桥市井文化特色街区、龙潭新型产业园区(一期)、崔家店南路中烟(一期)特色街区、下涧槽片区(一二期)等6个城市更新项目,以及2021年启动的龙潭新型产业园区(二期)、崔家店西片区2号地块、崔家店东片区、猛追湾熊猫电视塔文旅休闲片区(一期)、槐树店片区、铁塔厂市民特色街区等6个城市更新项目。
        17.“三环四路多节点”城市景观照明体系:指沿一环路、二环路、锦江环线和府青路、新鸿路、建设路、东西轴线(成华段),以及多个节点打造的城市夜景光彩体系。
        18.一屏一链四脉:“一屏”指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成华段);“一链”指铁路绿丝带;“四脉”指锦江、沙河、方家河、东风渠。
        19.消费升级“三百三千”计划:力争到2025年,打造100个城市特色消费新场景、塑造100个知名消费新品牌、引进100个国际国内新首店,建成商业消费载体1000万平方米以上、“四上”企业突破1000家、全区社消零总额突破1000亿。
        20.新兴金融“1231”攻坚行动:即立足“新兴金融聚势提能”一个主题,着重打造“资本财富科学分配”“并购要素协同耦合”两大新兴金融集聚高地,聚焦“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并购产业”三大主攻方向,奋力打造集政产学研用投于一体的特色金融产业聚集区,实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效”一个最终目标。
        21.“一核一带一区多点”空间布局:“一核”指东客站高端医疗服务核心发展区;“一带”指北湖—熊猫基地健康旅游示范带;“一区”指龙潭智慧健康产业集聚区;“多点”指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片区发展健康保险等服务,东郊记忆文化创意功能区发展健康教育等领域,其他区域共同发展健康养老、中医药保健、第三方社会服务和医药流通等相关产业。
        22.“一中心两馆三场四街区”:“一中心”指天府熊猫演艺中心;“两馆”指生活艺术馆、城市展示馆;“三场”指功夫熊猫剧场、熊猫音乐剧场、川剧场;“四街区”指熊猫主题娱乐街区、熊猫文创街区、音乐潮流街区、活力商业街区。
        23.“一核四园”:“一核”指华灏鲲鹏西部产业基地;“四园”指联东U谷?成都新经济园、东广人工智能谷产业园、金地威新创新产业园、四川省产业功能区(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示范园。
        24.“双枢纽、双门户”:指成都北站、成都东站,成都向北、向东门户。
        25.“六古”“三老”文化遗产:“六古”指古台、古道、古刹、古桥、古墓、古镇;“三老”指老厂房、老建筑、老街区。
        26.文艺创作“千百十任务”:指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文艺创作任务,即创评千名文艺新星、艺术匠星,建立百个“名家工作室”,推出十部彰显成华特质的精品力作。
        27.两站、两品、四地标:“两站”指成都东站和成都北站;“两品”指大熊猫和工业文明“两大品牌”;“四地标”指天府熊猫塔、华润万象城、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动物园。
        28.边缘计算: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其应用程序在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边缘计算处于物理实体和工业连接之间,或处于物理实体的顶端,而云端计算,仍然可以访问边缘计算的历史数据。
        29.数字孪生街道:以物理街道为基础,叠加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数字信息,全面对接现实街道的空间结构和功能载体,实现高效率运作、提供高质量服务。
        30.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教育双向开放协同发展行动、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建设行动、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发展行动。
        31.“一综合+三专科”区属公立医院体系:指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升级“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区老年病专科医院”区属公立医院体系。
        32.“一院一中心多站点”布局:指构建一个社区小型养老院、一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多个养老服务站点互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网络。
        33.“3+N”行政执法:指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到位,构建律师随队执法、群众随案监督、服务随件联动等执法新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