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719|回复: 0

[江苏] 2022年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1:19
  • 签到天数: 73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971
    发表于 2023-2-14 2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2日在赣榆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李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赣榆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后发先至”目标追求,有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本届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483.2亿元增加至7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5亿元增加至34.8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72万元、1.47万元增加至3.91万元、2.25万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做大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经济量质并举。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实施企业培育“三大行动计划”,金田塑业、中碳能源等过1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5家,新海石化、镔鑫钢铁稳居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产值连续稳定百亿元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096亿元,实施“三千技改”项目218个,完成技改投资455亿元。2021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821亿元,较2016年增长96.5%。项目招引成果丰硕,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39个,亿元以上项目461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7亿美元。主导产业支撑有力,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525.6亿元,较2016年增长62.5%。园区功能日益增强,海洋经济开发区完成区位调整,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海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品质提升,设立10个镇级工业集中区、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现代农业稳产增效。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入选国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市级农业产业园实现镇级全覆盖。粮食、水产品产量连续五年保持51.6万吨、40万吨以上,生猪生产实现稳价保供。新增高标准农田34.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7%,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设施渔业集中区、紫菜产业园、青口渔港经济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持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合作社169个、家庭农场125个,获评“两品一标”产品59个,金公果业入选省级农业品牌目录。

     现代服务业提速增量。电子商务跨越发展,完成交易额505亿元、快递上行量2.89亿件,年均分别增长30%、58.5%,中菲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投用,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签约入驻,获评省农村电商示范区,位列淘宝农产品电商销售第8位,海鲜、紫菜荣获国家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赣榆成为全国海鲜直播网红集聚地。商贸物流提档升级,嘉会城、吾悦广场建成运营,京东物流分拣中心建成投用,顺丰冷链开工建设。全域旅游深入推进,启动抗日山片区整体开发,创成秦山岛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区7个。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枚印章管审批”实质运转,全市率先建成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启用云昇广场政务服务中心,1193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完成柘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开发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市场化运作,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产权“三联四通”赣榆模式和“1+15”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全省推广。

     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件。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实施产学研项目184项。创新主体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50家,新海石化获省长质量奖,天富食品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人才支撑保障有力。深入实施“海州湾英才计划”“542英才培育工程”,新增省“双创人才”10名、市“双创人才”23名、科技副总30名,引进各类高端人才540名。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制定出台“电商直播人才20条”,开展各类培训8000人次,培育电商直播等本土人才2000余名。累计兑现各类人才扶持资金5000万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彰显特色,城乡品质全面提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各类规划修编。北部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完成,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加快新城建设,完成琴岛天籁片区景观工程、秦山岛保护开发利用工程,海州湾大厦、海洋科技馆竣工投用,义塘、徐福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滨海美丽画卷逐步呈现。推进城市更新,完成牌坊街、玉带路等房屋征收改造项目15个,征收面积达97.6万平方米,改造提升金海路、盛世路等道路12条,全面打通文化东路、华中北路等断头路8条。提升宜居品质,开展青口河沿线综合整治,建成白鹭公园,打造滨海最美白鹭栖息地,新增绿地面积260万平方米,湿地新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极大提振全区人民的城市荣誉感和发展自信心。新增停车泊位1.6万个,硬化背街小巷1000余条,安装路灯8900套,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小盘垃圾填埋场。强化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专项整治,完成70个无物管小区、537栋单体楼整治,改造新世纪花园等老旧小区4个,启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强化“两违”管控,拆除违建75.5万平方米。

     镇村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村庄规划编制308个,深入实施新型小城镇“九个一”工程,国家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8个,改善13407户,韩口渔港新村入选农房改善第二批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垃圾一体化转运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进厕所革命,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27.1万户,建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3%,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受国务院督查组肯定推广。全面启动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清水进城行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五年来,我们坚持夯实基础,综合配套日趋完善

     港口功能不断拓展。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赣榆港区总体规划优化方案获部省联合批复,临港综合物流园获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完工,疏港二通道一期、外环路、起航路一期建成,三突堤吹填陆域2700亩,11公里管廊架全线贯通,王集水厂主体完工。累计完成吞吐量1.1亿吨,集装箱26.5万标箱,“一体两翼”北翼港区快速崛起,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连盐、青连铁路开通运营,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用。204国道大修,228、233国道养护工程完成,242、267、402省道赣榆段建成通车,完成县道大中修55.6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02.1公里,等级公路总里程达2699.5公里,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开展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五项行动”,全面营造“畅安舒美”交通环境。

     要素保障不断增强。莒城湖水厂建成投用,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铺设供水管网6900公里,关停农村小水厂98个,青源水务股权顺利回购,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创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区。新建天然气管网183.8公里,民用燃气覆盖率达92%。新扩建110千伏以上变电站10座,变电总容量达311.1万千伏安。入选国家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持续增强。新建5G基站692个,政务大数据中心、新型电力系统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建成投用。

     五年来,我们坚持精准施策,三大攻坚取得实效

     聚力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前一年完成35941户、81238人建档立卡人口脱贫攻坚任务,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落实扶贫资金5.7亿元,建设产业园区5个,实施产业项目162个,建档立卡人口人均收入从5186.9元增长至14385.8元,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聚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7个。全面落实“河长制” “湾长制”“断面长制”,建成投用6.5万吨新城污水处理厂、6000吨朱稽河沿线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镇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规范泥鳅、紫菜、南美白对虾养殖,国考断面优III类水质达85.7%,近岸海域考核点位水质全部达标。实施大气管控十条措施,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率稳步提升。加强危废规范处理,建成危废系统资源化处置项目,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绿化造林14.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8.47%。

     聚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服务更加优化,新增金融机构2家,江苏沃田进入新三板创新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实现翻番。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为89家小微企业转贷5.76亿元,1.2万家企业接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3”管理,全面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环境明显改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率保持在绿色区间,金融生态区全省综合排名上升20位。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善民生,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落实“六稳”“六保”各项措施,减税降费3.67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10套、2.1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5%以上,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83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金额提高至610元。建成养老护理院及医养中心4家,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59张,建成儿童关爱之家14个。

     全方位发展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校安工程35.5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和安幼儿园、义塘路中小学、赣榆第二高中等学校86所,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全市“二十三连冠”,创成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卫生事业优质发展,启动区中医院迁建,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康复医院通过二级专科医院验收,成立紧密型医共体2家,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区乡贤馆建成投用,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开展“乡音·乡韵·乡情”文化展演等活动90余场,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9场。

        多举措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1+18”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开展企业主体责任专题行动,组织安全生产专题宣讲478场。修订各类应急预案92个,实行“安全券”制度,投入专项资金2.28亿元,城市消防、森林防火、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顺利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有序转入“三年大灶”,聚焦海洋渔业、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关闭取缔企业210家,拆解涉渔“三无”船舶1552艘,500艘乡镇渔船全部退出生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5.88%、79.45%。

     多元化加强社会治理。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作用,投入3.55亿元,投用核酸检测基地、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坚决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深化平安赣榆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健全“369+”多元融合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各类赴京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87%、88%。“八五”普法全面启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方敬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八连冠”。实施殡葬改革,建成镇级公益性公墓20个。工会、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民族宗教、档案、气象、地方志、外事侨务、红十字、关心下一代、老龄、对台事务、新闻出版、科普、供销、见义勇为、优抚安置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变作风,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法制度,全面提升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662件、政协提案613件,满意率均高于98.5%。畅通民情民意渠道,“12345”政务热线办结率达99.2%。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全面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赣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赣榆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公共服务质量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政府自身建设仍待加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区加快实现新时代“后发先至”的关键五年,根据区第二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一系列讲话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经略海洋,加快海洋强区的现代化跨越,围绕“建成苏北第一区”重大任务,推动“主导产业大爆发、基础设施大突破、城市功能大提升、山海特色大彰显、民生福祉大改善、综合实力大跨越”,奋力实现赣榆在新时代的“后发先至”,谱写“强富美高”新赣榆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超1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70亿元,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和群众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做大经济总量,建设实力赣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优化“4+10+N”产业发展布局,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速崛起北翼产业港、江苏“北大门”,铺就发展“神路”,建设现代湾区,在更高层面上跨越进取,建成苏北第一区。到2026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

     ——彰显山海特色,建设美丽赣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美丽赣榆建设为主抓手,坚持“做大城市、向海发展”,围绕打造“百里蓝湾”目标,沿海渔村串点成线,滨海生态有效保护,展现城市生态特色,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滨海风光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谋划、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到2026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海特色风貌充分彰显,美丽赣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进改革创新,建设活力赣榆。坚持改革引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化创新驱动,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一批高水平产学研项目,构建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科创中心。到202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提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平安赣榆。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平安赣榆建设,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持续深化网格化治理,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织紧织密疫情防控网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到2026年,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筑牢民生保障,建设幸福赣榆。主动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推动医疗卫生均衡发展、银发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夯实初等中等教育质量,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新突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深入挖掘海洋文化,持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到2026年,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2022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全区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深入推进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经济质量

     建强园区载体。围绕“4+10+N”园区产业定位,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全面做强园区经济。经济开发区,加快纺织产业园、光伏产业园规划建设,集聚要素资源,推动太平洋金沙石英、荣发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实现光伏产业产值过百亿,加强与自贸区连云港片区联动创新、联动发展,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园区创新创业活力。海洋经济开发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推动丰海高新材料丙烷综合利用、华电LNG接收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钢铁、石化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创成智慧化工园区,加快西区建设,拓展临港产业发展空间。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集疏运体系,完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功能,开工建设粮油码头、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粮油食品国际港、中国沿海知名粮油产业加工基地,打造港产城融合粮油产业样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发展新版图,推进与海州湾新材料产业园融合发展,聚焦海洋特色,围绕新材料、机械装备、海洋食品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力促金凌创联、瑞坤新材料等20个项目投产达效,加快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做江苏海洋特色发展集聚区。镇级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全面达到“四有”标准,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突出规模培育和品牌创建,推动西棘荡循环经济产业园、班庄镇石材产业集聚区等特色园区转型发展。围绕“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目标,加快提升港口能级,完善临港产业基础配套,建成防波堤二期A段,推进10万吨级航道南延伸段一期、三突堤皮带输送机、赣榆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完成吞吐量1700万吨、集装箱4万标箱。

    加快项目建设。坚持优机制、强建设,加大领导挂帅领战、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滞后项目挂表督战力度,不断提高投资完成率、新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竣工达产率,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坚持优服务、强保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对内挖潜增效,全力做好新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快速审批机制,加快推动立项、选址、用地、环评等手续办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水平。全力推动总投资534.5亿元的71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

     强化招商引资。四大园区、镇级工业集中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围绕各自产业方向,紧盯大型央企、知名外企、头部民企,开展招商活动。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外资与内资并重,科学编制和运用产业链、创新链图谱,深化研究链式招商、基金招商,积极开展委托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力争引进过10亿元项目5个,过亿元项目40个。紧抓RCEP实施契机,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20亿美元。

     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新建海后海产品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加快九里海产品电商创业园、峰叠物流中心建设,宝鲜乐冷链建成投产,依托中菲跨境电商产业园,创成省级跨境电商孵化基地,积极参加连云港电商发展大会暨518网络购物节,加快电商直播人才认定,打造全国规模第一海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全面擦亮赣榆电商特色品牌。加快完善区镇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成区级寄递物流园区,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规划建设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临港综合物流园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实现本土优秀文化的有形表达。加快抗日山片区整体开发,串联秦山岛、大树村、徐福村文化街、计斤古城等旅游景点,打造4A级旅游景区2个,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二、强力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各项任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发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和税收征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政银企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规范运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

     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蓝湾科技孵化器、钢铁石化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人才互动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新增重大产业创新平台2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00个,实施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8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家,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注册商标2600件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60件、授权50件以上。

     筑牢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实施“海州湾英才计划”,继续办好“凤还巢”系列活动,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做优人才成长环境,新建人才公寓150套。强化人才精准招引,新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00名,申报省、市“双创人才”20名。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特色、育特长,新增电商直播、特色林果等乡土人才1000名。

     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放管服”重点任务,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政策96条,推进“一件事”改革,实现“一事包办、部门联办”,放宽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畅通市场准入、变更及退出全生命周期途径,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实现准入后“一证准营”,进一步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放大“榆快办”品牌效应。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健全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三、强力推动城市建设,全面彰显滨海特色

     加快滨海特色塑造。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一核一带、三廊三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布局,加快北部城市副中心建设,引导西南部城镇组团发展。突出海洋元素,推进海滨大道绣针河至白鹭公园段沿海风貌塑造,提档升级海滨大道,精心装扮柘汪、海头等沿海城镇,做精塑美特色渔村,精工雕琢地标景观、重要节点小品、纪念雕塑,建设临海生活慢行、骑行系统,打造“百里蓝湾”最美风景线。整合琴岛天籁、徐福片区城市设计,加快完成“黄海仙境”秦山岛保护开发,串联白鹭公园、心海湖、滨海栈桥、通榆河,全面彰显“金沙碧海、岛城相望”滨海特质,着力塑造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沿海特色城市风貌。

     加速城市品质提升。加快融入主城步伐,完成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构建交通“大外环”,开工建设204国道城区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402省道城市南环段建设,推进G15赣榆北互通前期工作。加快重点片区开发,义塘片区学校、景观绿化、道路全面完工,打造优质教育示范区,徐福片区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区。优化城市路网,完成“一纵一横”城市主干道改造,完成金海路两侧立面出新,新改建便民道路4条,建设健康步道10公里,整治怀仁路等低洼易涝片区2个,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15平方公里。加快老城出新,坚持“成片、沿线、多节点”思路,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0万平方米,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公园城市,整治提升沙汪河沿线景观带,新改建街头游园5个。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市容秩序整治,扎实推进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等综合整治,推进智慧停车建设,新增停车泊位2005个。安装路灯402套,新改建公厕16个。规范物管公司运营,打造智慧物业小区3个。推广扬尘智能监测等科技应用,实现智慧建筑工地全覆盖。推进建筑垃圾处理、废品收购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全域垃圾分类示范区。深入开展“双清”行动,强化“两违”管控。

     四、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促进富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增高标准农田7.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9万亩以上,总产52.6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稳产保供。落实恢复生猪生产各项政策,做到保供稳价,创建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8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发展,统筹海洋深度开发和海岸高效利用,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建设青口渔港经济区、设施渔业集中区、石梁河生态渔业示范区,全面运营紫菜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建立分类管护机制,推动管护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民住房2210户。提档升级农村公路40公里,改造危桥4座。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储社会化运作模式,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改厕质量,加强长效管护。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2个,培育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

     加快富民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围绕渔业、林果、柳编等产业,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200人次,新增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4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扶贫产业项目8个,带动脱贫人口就近就业。推动“农业+”多元发展,打造“一村一品”魅力村庄3个。投入水库移民扶持资金1.18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库区移民收入。

     推进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清水进城行动。充分发挥水库资源效益,深入开展碧水畅流、生态修复、乡村建设、道路通达、文旅融合“五大工程”,推动库区高质量发展。探索石梁河水库经小塔山水库、青口河到城区调水路径。建设环库路村庄截污示范点8个,完成新沭河送水通道沿线16个村庄截污纳管及排口整治,库区周边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完善库区周边交通网络,实施233国道、245省道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7条。推进生态网箱养殖、民俗民宿体验区、鱼鲜特色美食街等富民项目建设,举办“起鱼节”等特色活动,打造幸福河湖建设新标杆。

     五、强力推动环境保护,全面筑牢绿色屏障

     守好蓝天防线。全力提升空气质量,常态化开展建筑工地、道路交通、餐饮油烟等污染源治理,持续强化重点企业VOCs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集中攻坚重污染天气,推动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标。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光伏发电、燃气管道、集中供热等项目建设,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做好碧水工程。深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加快兴庄河、青口河综合治理,完成青口河以南片区市政污水管网建设,赣榆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使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整治,建设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个、污水管网60公里,镇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提高20%以上。强化重点入海入河排口精细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进一步规范泥鳅、紫菜、南美白对虾养殖,整治河湖“两违三乱”,推动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深入开展“三河两地”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河道34条。

     当好净土卫士。积极开展“清废行动”,推进生活垃圾飞灰填埋场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危废系统资源化处置项目,实现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大生态红线区域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力度,强化矿山宕口治理,加快岸线生态修复,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绿化造林1000亩,林木覆盖率达28.68%,有效提升碳汇能力。做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全面排查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六、强力推动安全生产,全面守住安全底线

     聚焦重点抓整治。深入推进“三年大灶”专项整治,围绕“1+2+9+1”方案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高压态势,严格落实“港长制”,实现涉渔“三无”船舶动态清零,规范养殖船舶管理,提升渔船组织化管理水平,健全危化品全链条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重点场所火灾防范,持续整治“百吨王”等道路交通安全顽疾,常态化开展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抓好工矿商贸、建筑等领域风险点管控,确保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聚焦责任抓规范。深入贯彻新《安全生产法》,坚持将安全教育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各环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完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持续强化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实现重点领域三级标准化、小微企业标准化全面达标。推动企业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装备和工艺,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聚焦基础抓提升。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森林防火等安全设施配套,深入推进基层消防监管队伍建设,建成投用渔港渔船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结果运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社会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常态化联演联训,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七、强力推动惠民利民,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做好疫情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持续落实“可知可控、精准防控”措施,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持续提升11类180项应急处置能力,规范有序运行集中隔离点,投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院,全面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能力。做好防疫物资储备,支持恒舟、迈兰达等生产企业加快发展。扎紧“两站一码头”、农村社区等重点关口,强化进口冷链货物和高风险人群防控,做好医疗机构风险排查和院感防控。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优化公共服务。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实施校安工程,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2所,义塘路中小学、赣榆第二高中建成投用,城南高中创成四星级高中,赣榆高中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赣榆中专创建国家优质中职学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社会培训机构运营,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快健康赣榆建设,推进国家卫生镇复审,迁建区中医院,规划建设区妇幼保健院,新建海头中心卫生院和官河卫生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创建省级健康镇1个、健康村5个。推进文化惠民,持续开展“三送”活动,举办大中型文艺演出50余场,群众性体育赛事3场以上。

     完善社会保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升级完善“五星级”劳动力市场,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扩面。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稳步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持续加大“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启动2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沙口村全市首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完成400户困难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擦亮“榆乐养老”服务品牌。加快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培育普惠性照护服务机构3个,新建儿童关爱之家1个。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56套。

     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赣榆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建强基层网格,推动社会治理向末端延伸,着力构建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网络文明环境。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集中治理重复信访,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坚持法治赣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实开展“八五”普法,营造良好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从严抓好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全力保障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加强招投标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提升诚信赣榆形象。巩固殡葬改革成果,推进镇级公益性公墓建设。持续深化双拥共建,促进军地融合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将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职责,学习新思想、践行新理念、增强新本领。畅通服务渠道,坚持一线工作法,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发挥好区长信箱、“12345”政务热线作用,运行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优化服务品质,创新行政方式,倾力办好民生实事,追求精细精准精致,努力用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打造效能型政府。全面提质,着力简化办事流程,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打造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速,切实增强政府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围绕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大项目,紧盯时间节点,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面提效,健全政府工作推进、协调、督查体系 ,推进权责制度化、流程标准化、运行高效化。

     打造法治型政府。强化学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制度,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自觉守法,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大力营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

     打造廉洁型政府。坚守廉政底线,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加强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厉行勤俭节约,严管严控政府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强化预算约束,突出绩效导向,全力以赴促发展、保民生、补短板。树好廉洁形象,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完善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营造清正、廉洁、清明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加快“强富美高”新赣榆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