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77|回复: 0

[江苏] 2022年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21:19
  • 签到天数: 73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971
    发表于 2023-2-13 2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工作报告

    —— 2022年1月25日在新吴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新吴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章金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新吴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顺利实现“十四五”开门红,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是聚焦产业谋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经济发展稳健有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71.06亿元,增长11%、增速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43.3亿元、增长12.5%;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29.87亿元、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554.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进出口总额568.7亿美元、增长13.3%,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90亿元,服贸基地综评全省第一;实际使用外资13.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4.66亿元、增长9.6%;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约568亿元、增长22.1%左右、总量全市第一。项目招引成效显著。紧抓“双招双引”这个牛鼻子,精准绘制“6+2+X”产业链发展图谱,成立产业链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班,深入实施“百渠工程”、海外及国内一线城市驻点、会展定向等招商措施,新批超亿元产业项目145个、总投资超65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狠抓项目全周期管理,46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投资总量连续5年全市第一、125个区级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122%,32个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产业质效持续提升。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5%、20%、15%、15%,全市占比均位居第一,入选省区块链发展集聚区、省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个、市级智能车间(工厂)53家,入选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地区。3家企业分别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长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组建155亿元融资银团,亿元GDP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1.3%,完成拆迁腾换、开发建设、企业自改、政府包租共计3380亩。

      二是一着不让抓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创新主体更加活跃。新招引科技企业2450家、增长65.5%;新认定高企351家、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累计入库达到1540家、全市第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企业5家,入选全国硬科技企业之星100强企业8家,入选苏南自创区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36家,入库市“三类企业”331家,均位居全市第一。“龙头企业+人才团队+创新项目”引才模式深入推进,申报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项目60个,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10人、市“太湖人才计划”项目55个,新增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高技能人才4000余人;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双创周”启动仪式上与我区领军人才企业海斯凯尔连线。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全面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聚力打造科创城“智核”,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朗新科技产业园、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太湖湾创新基地、海尔物联生态网示范基地等一批龙头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微纳园四期“开园即满租”。新增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等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载体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入选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个、全市占比71%,技术合同收入达141.9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6%。创新环境日趋完善。构建“1+X”优势人才政策体系,实现人才项目落地即支持,拨付飞凤人才基金2.39亿元;启动“高新金融谷”建设,引进设立股权投资企业66家、规模达164亿元,落户百亿级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2支,全区基金规模达到569亿元。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建立企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全市率先推进“一园一基金”体系建设,通过“拨改投”推动园区角色向“房东+股东”新模式转型,拨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5.41亿元、惠及企业1070家,425个科技项目获得省市区三级风险补偿贷款15亿元。举办第六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无锡)闭门研讨会、“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活动,区域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精准施策促改革,开放水平更加趋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严格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出口退(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免税额213.5亿元;拨付产业升级资金38亿元,惠及企业6679家次。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成立全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认真落实能耗双控任务,有效落实“双线告知”等稳预期举措,电力供应保持平稳。新设内资企业7708户、增长22.5%。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打响“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开展全省唯一县(区)审批服务便民化试点,实现区级“一窗服务”,街道、村(社区)“全科政务”,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灵活就业“一件事”改革成效获国办肯定;深化“办照即营业”改革,发出全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分段审批、分段发证”新模式和个性化定制“多证联发”套餐,实现不同类型项目“拿地即开工”;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跨区域投标成为常态。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锡新通”建成投用,惠及企业1.2万余家。巩固提升基层“三整合”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国企改革“1+N+M”政策体系,国企市场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服务型综保区建设,打造苏南国际贸易港,成功试点机场-综保区“区港联动”,区港货物实现快速流转分拨。启动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建设,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生物医药),创成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展综保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完成无锡跨境电商三大中心建设。规划布局中欧低碳产业园、国际集成电路创新集聚区、中新合作创新示范园等6大国际合作新载体,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新设立外资企业104家,新增省级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家,新批药明合联、亚新半导体等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16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

      四是多措并举提品质,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精心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积极谋划大运河沿线和空港机场片区功能布局,强化路网体系规划布局。深入推进太湖湾科创城、鸿山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全力推进新风路、叙康路、安鸿路等路网建设,长江路美丽宜居街区塑造等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试点,实施大运河新吴段整治提升、伯渎河二期工程,安置房开工7377套、建成5848套,完成长欣公寓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房屋征收拆迁180万平方米、攻坚拔点项目36个。春城农贸市场等一批商业配套建成投运。区域环境明显改善。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街景出新、城市亮化、道路绿化等专项行动,加快城市数字化管理,试点“城市管家”全新治理模式。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新增绿地51公顷,新改建公园游园5个,完成72条道路形象提升。全力优化停车秩序,新增学志路等停车位8100个,新建改建公厕86座。在全市首创物业“红黑榜”,老旧小区实现物业进驻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进疫情防控公共能力建设,疫苗接种率全市领先,开展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压力测试,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有力提升。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划分75个安全生产专属网格,建立问题隐患“回头看”制度,组织开展“小园区、厂中厂”专项整治,对危化品、城镇燃气、群租房等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实施蓝天、碧水、净土重点工程1618个,新建江苏电科等危废处置工厂、新增处置能力30万吨,全力开展“1+7+60”条河道整治,全区5个国省考断面首次全部达到优III水平,连续14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PM2.5平均浓度29.9微克/立方米、下降15.1%,降幅位居全市前列。

      五是千方百计优供给,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建成我省首家新就业产业园,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250余场,发放稳岗留工相关补贴1.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3万余人、大学生2.4万余人。全面开展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发放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1557.66万元。全区储备粮充足,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围绕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完成10大类73项民生实事工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微幸福”民生工程,“12345”热线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SK医院启动建设,公卫大楼建成启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市唯一参加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创建的县(市、区),顺利通过省级评估。深化与上海世外、无锡金桥、梅村高级中学合作办学,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所、幼儿园12所。有力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建成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家、区域性助餐中心9家、街道级日间照料中心6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1家,入选省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2个。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扎实有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之风落地生根。伯渎河文化中心、伯渎河体育中心启动建设,鸿山墓群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梅里古镇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社会治理精细入微。“一感两率”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建成“平安前哨”78个,6个街道全面建成专职网格员队伍,全面建成“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多元解纷体系。落实村(社区)书记“六突出六加强”工作机制,全面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认真开展金融、房地产、政府债务、能源、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隐患大排查,社会大局始终和谐稳定。严格开展食品药品执法检查,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复评。乡村振兴富有成效。聚力打造“醉美鸿山”乡村振兴示范区,引进“吴越春秋”重大文旅项目,建成全市首个智慧农业云平台和无人农场,3个农业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荣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均增收3000元。

      各位代表,随着2021年发展任务如期实现,新吴区第一届政府圆满完成承担的历史使命。过去五年,是新吴发展史上变革深刻、影响深远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也是克难奋进、砥砺前行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这五年,我们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等多重因素考验,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政府作风持续转变,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年来,我们聚力打造产业高地,经济实力在应对挑战中跃上了新台阶。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积极打造实力更强、质量更高的现代产业高地。GDP年均增长7.7%、全市占比由15.5%提高到1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五年累计实现1039.3亿元、年均增长8.7%、全市占比由18.35%提高到20.27%;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8%、全市占比由21.1%提高到26.0%;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全市占比由25.5%提高到33.1%。坚持项目为王,年均招引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00余个,华虹、SK海力士二工厂等一批百亿元旗舰项目建成投产,阿斯利康、先导、闻泰等龙头企业实现园区化发展,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均创历史最好水平。3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物联网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集成电路产值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产业质态显著提升。发展“三大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31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家灯塔工厂和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国家级园区;完成重点企业“工厂总部化”168个,省级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全市占比达到40%以上;发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作用,跨境电商产业园、航空物流产业园等一批园区规划落地。

      五年来,我们聚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质效在动能转换中迈出了新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抢抓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机遇,高新区排名大幅提升,有力将科技创新的最强活力转化成产业转型的最强动能。出台“创新12条”激活创新活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7件、是全市平均的2.6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7%、70%。建有“芯火”双创平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省产研院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31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4家。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家,软件园连续4年获国家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微纳园获评全省首个“亚洲最佳孵化器奖”。新增上市企业14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从378家增加到1000家、增长2.75倍,获认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全市第一。集聚各类人才29.4万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6人,国省市三级人才项目申报入选总数连续多年位列全市第一。

      五年来,我们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在思想解放中实现了新跃升。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改革应对变局、用开放开拓新局。以“区政合一”为主抓手,深入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保持了高新区精简、统一、高效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打响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品牌。全力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6+2+X”产业体系,科技园区运营体制、国资运营管理体制、双招双引工作机制、综保区转型升级机制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财税、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地方政府性债务综合监管、企业安全环保共治等创新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综保区“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无锡国际邮件互换局、药品口岸、冰鲜口岸等顺利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企业达到11家,在全省率先开展全球检测维修业务、达到8家,综保区整体实力位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五。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集成电路及生物医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出了无锡中韩集成电路产业园、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合作品牌,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517.3亿美元、全市占比由49.6%提高到53.8%,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多年保持13亿美元左右的高位态势,带动开放合作由制造向研发、销售拓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一,全面增强“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欧美组团”的影响力,区域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来,我们聚力建设美丽城市,城乡品质在攻坚克难中展现了新面貌。全面优化城乡布局规划,基本形成了“一心三轴五板块”的空间结构,勾画出了现代化、国际化主城区的雏形。狠抓重点工程建设,投资87.34亿元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172个,飞凤南路、长江路等一批道路工程顺利完工,万达广场、梅里古镇等一批商业配套建成投运,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功能日趋完善。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公交线路持续优化,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全域全覆盖推进垃圾分类,完成110条道路包装出新、58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2.1万个停车位建设,推进公园游园和绿道规划建设,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大生态、大绿化,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净增19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新建安置房34184套、493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7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整治66.7万平方米、安置房小区改造234万平方米,征收拆迁692万平方米,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仗,实施治水、治气、治土等重点工程5200余项,PM2.5浓度较2016年下降42.3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全省首个高标准农田3.0版、全市首个智慧农业云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面构建“三资”管理“1+6”组织体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充分享受农村改革红利,获批建设鸿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七房桥、大坊桥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大坊桥荣膺全国文明村。

      五年来,我们聚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在共建共享中交出了新答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逐步从“补齐短板”向“打造样板”转变,书写了民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民生支出五年累计50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提高到70%以上,完成民生实事项目256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从4.74万元增长到6.9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孤残儿童养育标准均位居全省第一,区残工委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建立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实施教育集群化办学,投资约35.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9所,新增国家级特色学校18所、省优质幼儿园20所,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104人、全市第一,同学段正高级、特级教师数全市第一,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水平均跃升至全市第一。建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7家,引进国际医院2家,上海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凯宜医院等建成运营,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示范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首创“1+3+N”复合型居家养老模式,创新开展医养融合“家庭养老照护床位项目”。实施“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中国高新区马拉松赛首站赛、第三届中俄网络媒体论坛、高新区第七届运动会,构建了“1+3+10+N”文体设施布局,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着力守护城市安全,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巩固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成果,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党建+网格+警格”综合治理机制,平安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此外,科普、史志、档案、文保、侨务、对台、外事、民族宗教、国防动员、人防、双拥、应急管理、对口协作、南北共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聚力作风效能建设,政府建设在实干担当中走向了新阶段。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廉洁勤政全过程,精心组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高站位、实举措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市、区委具体办法,始终保持“四风”问题纠治高压态势,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5%,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扎实推进普法活动,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全面优化提升。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结区人大代表建议385件、区政协委员提案454件。

      过去五年,我们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在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持续强化“争第一、创唯一”的共识,找准目标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增创核心优势,才能巩固提升在区域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产业强区,才能释放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动能;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造福群众的理念,回应社会期盼,解决现实问题,维护和谐稳定,才能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大力弘扬“高新区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敢于迎难而上,强化责任担当,才能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驻区各条线部门及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我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不够到位,创新发展基础仍然薄弱,资源环境承载矛盾更加凸显;产城融合发展格局还需深化,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领域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还需增强,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少数干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新吴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时代风起,巨浪奔涌,新吴的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我们既面临着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双重责任,又承担着补齐短板与扩大优势的双重压力,也肩负着建设高质量落实新发展理念标杆示范区和争当无锡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先导引领区的双重任务。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中美经贸摩擦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方国家对华“卡脖子”等因素交织,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同在。虽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总体趋势依然向好,尤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不断拓展经济增长和改革发展新空间。从发展态势看,未来五年是区域竞争加剧的攻坚突破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为各地发展划出一条新的起跑线,综合比拼将进入白热化状态,千帆竞发、争相赶超的竞争态势更加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压力更加明显,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争第一创唯一”,千方百计抢出“加速度”,在率先中领先、在领先中领跑。从自身实际看,我区产业门类全、创新基础好、制造能力强、产业韧性足、开放步伐大、营商环境好,发展能级逐步跨越,产业发展质效齐升,内生动力不断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区域战略的融入期、产业升级的窗口期、城市形态的成熟期、社会民生的提质期。国家和省级多重战略形成叠加效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强化“强富美高”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政策支撑,理应积极作为、大有所为。我们将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实现新跨越,层峰之上再攀新高。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奋力建设高质量落实新发展理念标杆示范区,争当无锡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先导引领区。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打造“六个新吴”:

      ——打造产业强劲发展的实力新吴。发挥“区政合一”体制机制优势,持之以恒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倍增,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全面发展,“6+2+X”产业体系成为最耀眼产业地标,到2026年,GDP年均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万元,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高精尖特”产业重要承载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新吴。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核心战略,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有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融合,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倍增,国际化科技人才、国家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太湖湾科创城初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新城,高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开放新吴。积极抢抓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深度融入RCEP、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争取更多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头部民企等优质资源落户,全球要素资源统筹配置能力有效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具影响力,世界格局中的新吴地位更加凸显,全市开放型经济桥头堡和主阵地优势全面巩固。

      ——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品质新吴。以“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为发展导向,全面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导入国际元素,打造一批国际街区、国际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高品质城区建设的城市格局、功能定位基本形成,新吴特色、江南韵味进一步彰显,国际化现代化品质城区的形态面貌充分展现,成为各类人才追求向往的魅力之地。

      ——打造吴地文化特色的文明新吴。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丰富、文化产业壮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更多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文化自信彰显、道德风尚良好,成为过得硬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区。

      ——打造群众富足安康的幸福新吴。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普惠于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创出新吴经验。

      这“六个新吴”既是今后五年为全市勇做“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作出应有贡献的目标任务,也是建设高质量落实新发展理念标杆示范区、争当无锡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先导引领区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部署要求,咬定目标不动摇,弘扬“高新区精神”,艰苦奋斗、接续奋斗,提升稳定经济贡献度、放大创新发展示范度、彰显改革开放首位度、凸显城市治理显示度、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展现新吴担当、作出新吴贡献。

    2022年主要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区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承前启后、履职尽责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党代会精神,奋力建设高质量落实新发展理念标杆示范区,争当无锡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先导引领区,为无锡走在全省现代化建设最前列扛起新吴担当,以优异成绩庆祝高新区建区3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45亿元;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力争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确定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以及“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也充分考虑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和新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和发展趋向。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今年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更富特色的产业体系

      聚力项目招引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抢抓央企外迁出京、军民融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坚持专业化招商、加强精细化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抓好存量二次招商,加强与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头部基金的对接合作,新招引超亿元产业项目100个以上、超50亿元项目3个、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100亿元项目2个。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升级“拿地即开工”模式,加快推进华虹一期扩产、先导智能产业园、海力士七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136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95个政府投资项目,为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努力在高层次产业上作出示范,支持地标性产业加快发展,放大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效应,放大生物医药“产业链+朋友圈”招商模式的乘数效应,发展光伏组件及装备、锂电池及正极材料。突出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旗舰型企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一心四板块”商贸发展空间布局,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梅里古镇、新地假日广场等特色示范街区,推动7个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5%。前瞻布局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卫星互联网、元宇宙等前沿技术领域未来产业,抢占更多先发优势。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深度促进两化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改造,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投资60亿元以上,新增省市智能示范车间(工厂)50个。挖掘更多隐形冠军,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深入推进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坚持“拆建租提”多措并举,拆迁腾换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开发建设、政府包租、企业自改等“二优二”土地面积3200亩,推动“工厂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变。

      加大资源要素供给。坚持政策靠前发力,坚决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支持发展民营企业系列政策措施,构建紧密政企发展共同体。推进金融赋能产业发展,扩大“金程高新”等政府基金规模,建强“高新金融谷”,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等市场化形式,借用基金、债券等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加快实现“股权投入+无偿拨款+贷款贴息”等产业政策和产业基金协同,全区基金规模达到700亿元。强化用能调配,稳妥实施能耗双控,加快推进220千伏鸿声变、110千伏锦鸿变等重大项目配套电力工程建设,提升用能保障水平。破解项目建设用地制约问题,推动土地资源优化整合,盘活存量土地2500亩。

      (二)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更强动力的创新中心

      引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努力在高精尖创新上形成样板,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加速推进太湖湾科创城建设,推动科创产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组织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加强与上海、深圳等高成长企业集聚地区的合作,引进科技企业2000家以上、净增高企4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培育入库100家、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入库1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家。用好人才天使投资基金,招引高端领军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开展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试点,引进高层次人才800人、高技能人才2200人以上,引育领军人才创业项目180个以上。

      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优化“八个一”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建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鼓励民营科技载体专业化发展,支持东庄、北邮国昊等争创省级以上品牌,推动更多专业科技园区跻身全国先进园区行列。加大龙头企业赋能型科技园区招引力度,加快中电海康、朗新、海尔等龙头科技园区建设速度,谋划建设未来科技产业园,推动生命科学创新园二期、微纳园五期、软件园五、六期建设,科创载体投用80万平方米、开工8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孵化机构2家。招引高层次军队退役人才,探索尚戎军创营建设。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引建一批“国字号”“省字号”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中船海洋探测技术研究院融入太湖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无锡国家“芯火”双创平台、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省产研院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二期、江南大学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定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分类认定支持政策,推动无锡北邮研究院,北大、西安交大未来创新中心落地发展,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加快推动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吴分中心落户。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更有活力的发展机制

      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矛盾制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健全改革推进激励机制,打造更多具有新吴烙印的改革品牌。发挥开发区简约高效的体制优势,通过理清功能定位、优化架构体系、创新人事制度等举措,推动开发区体制创新、机制增效。坚持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不见面”审批、“一件事”改革,推进“办照即营业”“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全面升级,深化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区域通办、全程网办。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完善职责准入、资源下沉、权力调整、全员培训、考核评估和信息共享等“六大机制”。加速国资公司市场化改革步伐,突出推进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

      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坚持以开放抢抓发展的重大机遇,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引导外资在重点产业链和现代产业领域扩大投资,确保实际使用外资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推动更多投资类、管理咨询类、科技服务类外资项目布局落子,新增区级总部企业100家、工厂总部化50家、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2个以上,提升总部经济的规模能级密度、资源配置能力。制定促进外贸稳增长政策意见,结合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推广保税维修监管模式,深入推进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外贸增量,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融合向更强能级奋进。探索制度型创新路径,推动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打造“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样板区,加快布局建设国际集成电路创新集聚区、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中欧低碳产业园、服务型综合保税区、国际贸易港、中新合作示范区等6大国际合作新载体,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努力争创更多国家级、省级开放平台和特色园区、国际合作园区新载体。发挥综保区“五个中心”带动辐射功能以及开放前沿区域的叠加优势,提速综保区扩区进程,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充分发挥无锡港国家二类口岸功能,加大空港枢纽经济建设力度,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物流枢纽;加强与机场集团的规划和功能整合,启动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创建工作。

      (四)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更具魅力的现代都市

      整体布局注重全域谋划。对接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放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战略区域之间的联动融合,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评估,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构建531行动规划体系,形成科学稳定的规划空间结构和功能格局。加强苏锡一体化路网体系规划,以硕放国际枢纽机场为核心,理顺空港交通体系,稳定轨道交通和城市主干道路交通系统,加强货运交通组织研究。加快推进科创城整体城市设计,确定1.6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集中资源、聚焦建设、快出形象、形成声势。

      完善功能推进建设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加快太湖湾科创城、空港新城、鸿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做好站前广场、伯渎河等重点功能区的控规深化、城市设计、开发建设,推动文体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建设。依托市场化力量,采用TOD、EOD等模式,推进太湖湾运河带精品建设先行示范区、地铁沿线重点片区等基础建设,加快人才公寓、商务酒店等功能配套建设。推进机场周边路网快捷化、跨望虞河通道方案落地,扎实推进G312新吴段快速化改造、菱湖大桥、高浪路和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建设,启动城南路南延、兴昌路南延等项目。全力拓展发展空间,完成征收拆迁项目63个、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攻坚拔点项目21个,新建安置房18万平方米。以整个城市为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突出推进科技园区数字化建设,超前谋划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高水平推进5G、车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实施“新街吴韵”品质工程,全域推广“城市管家”,加快推进科创城门户道路形象提升,全面落实巷长制、微路长制管理,完善道路街巷综合评议系统,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巷管理规范的国际化特色精品街区,推进环卫一体化作业改革,打造最干净城区。启动外下甸、硕北片区市级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视觉形象建设工程,强化城市色彩和形态管理,实施伯渎河景观工程、美丽河湖工程、美丽街区工程。启动实施11个小区267.8万平方米的改造工作。推进公园绿地、城市绿道和绿廊建设,提升城区绿地景观品质。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发挥AI系统智能化、信息化优势,高效解决动态性城市环境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科技装备“卡脖子”问题,以“国字头”项目为牵引,建设“智慧+绿色”农业示范区。串联院士文化、千亩葡萄、稻香风景等村庄特色,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推进“吴韵江南”美丽乡村风光带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3个规划发展村的农房更新。推动农村改革持续深入,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继承、抵押、担保贷款,推动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五)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更加怡人的优美生态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零碳科技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积极利用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新增绿色工厂3家以上;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为双碳行业提供新吴解决方案。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加快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落实“点位长”制,重点推进以VOCs为主的工业废气长效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标。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断面长制,加快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市级考核河道80%达到III类水质、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改善土壤环境,加强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风险防控,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高土壤安全利用水平。

      着力建好生态家园。打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收官战,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节点小景、口袋公园,让市民转角见绿、出门入园。扎实做好高浪路高架及主要桥梁隧道品质提升、高架桥下空间更新、城市道路微更新项目,推动城市建筑、道路、绿地等形成精致和谐的整体街景。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建立全链条闭环模式,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长效机制,建设全域全覆盖垃圾分类先行区。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等,打造更多生态廊道,构建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的一体化生态格局。打造零碳城市,弘扬绿色文化,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推动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

      (六)持续民生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更多福祉的幸福家园

      让保障更有温度。加快研究探索共同富裕的办法和路径,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缩小收入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强化“免缓返降补”各类就业优先政策,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加强“扶志”“扶智”,强化“造血”“换血”,全面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扎实做好双拥工作,优化征兵优抚政策。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发展公益慈善组织,拓展创新慈善载体形式,积极培植先进慈善文化,鼓励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让供给更有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要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中小学6所,以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区域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为引领,推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打造优质品牌学校,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探索实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实施“上海名院—区内医院”学科共建,做大做强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推动“照料+智慧+康养”特色养老模式,推进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100%。深化殡葬改革,推进落实殡葬设施专项规划。落实三孩生育养育配套支持政策,推进优生优育,建设区域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大妇幼健康保障力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学校、智慧体育等应用示范场景,以数字化推进民生服务更加均衡精准。

      让文明更有深度。加强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推动形成楼道自治新吴样板,推行“百姓自治积分”项目,加强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构建文明城市共建共享格局。一体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体系建设,打造文明实践共同体。深入实施“彩虹巴士”项目,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凸显国际特色志愿服务的独特优势,打造文明实践高新品牌。

      让文化更有厚度。健全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推动电竞游戏、网络影视、互联网广告、高端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头部企业和总部项目的招引培育,协同推进鸿山旅游度假区、梅里古镇、太湖湾沿湖观光带建设,挖掘吴越文化资源,扩大“泰伯庙会”“吴文化节”参与度和影响力,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按照“1+3+10+N”文体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无锡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伯渎河文化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全域布设现代化阅读设施,建设“鸿山奇境”等更多具有江南特征、新吴特色的重大文旅融合项目、文旅载体。以江抗东进纪念馆、锡东烈士陵园和区双拥公园为基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围绕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策划“吴风新韵、品味新吴”系列活动,做优做强“玉飞凤”“白玉兰”等文化品牌,有力提升吴文化影响力。统筹梅里商周遗址保护利用,推进鸿山墓群本体保护三期工程。

      各位代表,2022年,区政府纳入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共8大类、32项,与会期间请各位人大代表审议票决,区政府将紧盯目标加快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的“民生含量”和“民生温度”。

      (七)持续提升本质安全,加快建设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原则,立足于防、更重于控,落实好“早发现、快处置、强救治、提能力”十二字方针,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全面提升应急调度、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应急转运、社区管控等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平急转换、平战结合长效机制,推进疫苗接种,做好群众防疫教育引导,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屏障。

      打好安全发展纵深仗。从细从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圆满收官,扎实开展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强化安全生产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严执行值班值守等规定,强化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安全风险预报预警和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和长效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

      打好社会稳定攻坚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力量下沉,健全辅警、城管、网格员、社区等管理制度,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各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人民调解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用好“有事好商量”平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平安新吴建设,提高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控制力,持续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常态化,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有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切实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自觉落实“两个确立”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贯彻到新吴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新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自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完善行政决策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深化行政复议制度改革,提升政务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依法接受党内监督、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国家监察、司法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强化审计监督,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始终坚持勤政务实。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倡导比学赶超、进位争先,营造干实事、讲实情、求实效的浓厚氛围。加快城运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加强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加快实现“数据上云、服务下沉”,打造“整体智治、高效运行”的现代数字政府。坚决保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成果。锤炼为民务实清廉好作风,狠抓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坚决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控政府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坚决把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以政府系统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勇毅才能迎难而上,实干方能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建设高质量落实新发展理念标杆示范区、争当无锡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先导引领区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词注释

      1.“6+2+X”产业:物联网及数字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六大地标性先进产业,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高端商贸和临空服务两大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技术领域未来产业。

      2.“三优化三提升”:在全区《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出,“三优化”,即进一步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综合环境、载体模式;“三提升”,即进一步提升园区的产出效益、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3.入库市“三类企业”:为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扶持和靶向培育,市科技局组织开展市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简称“三类企业”)培育库入库申报工作。

      4.“1+X”优势人才政策体系:1是指飞凤人才计划及其升级版,X是指区内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教育、民政等产业、行业人才政策。

      5.“双线告知”:政府及供电部门依据上级要求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前,企业服务部门和供电保障部门同时告知企业按照统一计划进行错峰用电,以确保民生基础用电和全区电网安全。

      6.灵活就业“一件事”改革:个人灵活就业者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新吴旗舰店一次办理营业执照、社保登记、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和公积金登记。

      7.“多证联发”套餐: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的拿地即开工服务,即一次性办理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证和施工许可证,为企业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优质高效服务。

      8.基层“三整合”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

      9.国企改革“1+N+M”政策体系:1是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N是指国资监管层面制度清单,M是指国有企业层面制度清单。

      10.“1+7+60”条河道整治:全区开展的重点河道整治工程,1湖是太湖,7河是望虞河、伯渎河、走马塘、大溪港、冷渎港、大运河、张塘河,60是指6个街道各10条重点河道。

      11.“一感两率”:群众安全感、网格员知晓率、工作满意率。

      12.村(社区)书记“六突出六加强”工作机制:我区印发《关于建立“六突出六加强”工作机制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即突出思想武装,加强政治建设;突出后备储备,加强源头培养;突出队伍锻造,加强选拔使用;突出业务提能,加强教育培训;突出担当作为,加强鼓励激励;突出作风过硬,加强管理监督。

      13.创新12条:我区印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意见》,全文分为“打造全链条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培育体系、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构筑全链条区域研发创新体系、完善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四部分共12条内容,简称“创新12条”。

      14.“三资”管理“1+6”组织体系:区级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小组,6个街道挂牌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办公室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对村级资产和收支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和全公开民主监督。

      15.“1+3+N”复合型居家养老模式: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效整合进老年人家中,1是指在老年人家中设立一张护理型床位;3是指融合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和长期照护保险三项政策保障;N是指以老年人需求为前提的多种医护服务。

      16.“1+3+10+N”文体设施布局:全区文体设施布局结构体系,1是指1个区级文体中心,3是指3个片区级文体中心,10是指10个“15分钟生活圈”级文体设施,N是指N个基层社区级文体游园。

      17.“一心四板块”商贸发展空间布局:“一心”是指以太湖湾科创城为核心的商贸发展空间极核,“四板块”是指由硕放国际枢纽港、旺庄江溪产创活力区、梅村吴韵梅里园、鸿山魅力新水乡组成的商贸服务重点板块。

      18.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批生效的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6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非东盟4国。

      19.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

      20.“八个一”科技园区管理模式:按照“一个特色园区、一个发展规划、一套精准政策、一个运营平台、一个孵化支撑、一支配套基金、一支专业队伍、一套服务体系”的标准,优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21.综保区“五个中心”:先进制造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检测维修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

      22.531行动规划体系:五年建设规划、三年行动纲要和年度实施计划。

      23.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规划设计方式。

      24.EOD: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

      25.“彩虹巴士”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架构体系,发挥六大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全区志愿服务资源,链接各街道文明实践所和区内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形成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促进文明实践项目孕育、孵化、成长与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