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091|回复: 0

[广西] 2022年河池市宜州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1:16
  • 签到天数: 729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309
    发表于 2022-6-13 19: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河池市宜州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2日在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戚  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承前启后之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和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6%;财政收入达10.02亿元,增长6.6%,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11.8%。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靶向发力,引领乡村振兴承前启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宜州区列为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年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全产业链项目、以奖代补项目25个,完成巩固脱贫惠民项目35个。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380.6万元、发放学生各项补助金4310.65万元。大力实施消费帮扶,通过国家级认定消费扶贫产品27家241个产品,产品消费额达9.1亿元。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06户404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着力在塑造乡村“形、实、魂”上持续发力,扎实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2个精品型村庄、10个设施完善型村庄、1812个基本整治型村庄及“两高”沿线19个村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并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屏南乡合寨村、安马乡木寨村荣获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社区)称号,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加快推动“十大百万”产业提质增效,桑园改造面积、糖料蔗新种面积、肉牛羊饲养量、生猪出栏量、水产品养殖量等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目标;推进刘三姐歌乡、宜州桑蚕茧、天下合寨等6个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成功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省级核心示范区3个;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20家民营企业与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对共建;成立区、乡、村三级集体经济公司161家,村集体经济实现211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充盈农村发展之“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三聚三促”乡村治理先进经验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经验推广,石别镇清潭村获评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筑牢乡村文明之“魂”。

    (二)我们攻坚克难,助推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力挖掘产业优势和潜力,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种植面积62.63万亩、产量18.94万吨,列为全国产粮大县。提质发展桑蚕产业,桑园面积38万亩、鲜茧产量8.18万吨,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宜州区获国家批准创建广西宜州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1年3月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单;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获评自治区五星级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德胜镇上坪村获评全国第11批“一村一品”村镇(桑蚕)和全国第1批桑蚕“三品一标”基地。稳步发展蔗糖产业,糖料蔗种植面积31.5万亩,原料蔗产量预计达139.2万吨。水果面积13.21万亩、产量17.18万吨。肉类总产量2.8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31万吨。工业振兴加快推进。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2.09亿元,增长17.1%,工业投资完成3.2亿元。新奥能源集中供热管网工程、蓝湖—龙头35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博冠公司年产8.5亿只纸塑模塑制品、皖维公司锅炉节能技改、茧丝绸产业园标准厂房、丝绸印染等项目顺利推进。五和博澳公司桑枝综合利用(二期)、深圳同益新公司丝绸智能化全产业链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统筹推进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洛东产业园水电路网建设,试行“标准厂房代建模式”,广西茧丝绸轻工园建设有序推进,轻纺城、丝绸之路、桂华丝绸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强化工业企业上规培育工作,实现厦鑫科技、恒源达丝绸等10家企业上规入统,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2.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速。旅游业加快恢复,龙洲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古龙河景区扩建、六妹景区、马伶湖国际艺术谷等项目有序推进,成功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承办首届中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接待国内外游客663.69万人次,增长19.31%;旅游总消费101.13亿元,增长17.28%。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万商国际商业博览城开工建设,商贸物流城、城南综合农贸市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培育彭厨餐饮、鼎运大饭店、耕饭农庄等7家服务业企业上规上限,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30%、19.6%、32%、42.2%。推动电商双向融合提速,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8700多万元。

    (三)我们精准发力,促进城乡面貌大幅改善。精心谋划推动一批城建、交通等重大项目,金宜一体化加快推进,实现城市品质、功能双提升。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完成城区浙大路北段、刘三姐大道、中山大道、迎宾大道等城区主干道“白改黑”改造提升工程并顺利通车;高家堡道路、环城道路及景观提升建设(二期)、龙江河北岸自然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等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宜州汽车总站、广西玻璃钢厂等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141套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启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轴承厂、染织丝绸总厂等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加强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面积8032.33平方米,清退土地面积3.2万平方米。实施城区美化亮化工程,严厉打击违章占道经营行为。积极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宣传报道创城工作信息5000多条次,发放《做文明市民  创文明城市》等创城资料10万多份。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宜州区列为自治区第一批交通强区建设试点单位,谋划含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客货运输场站、智能交通等7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55.62亿元。开工建设荔波至河池、河池(宜州)西过境线、柳州鱼峰至宜州3个高速公路项目。完成福龙乡翁同村至旧村屯、安马乡古育村至古直村、三岔镇保旺屯等75条村级道路建设,完成德胜镇弄相村至冲谷村等37条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项目建设。宜州新区建设要素保障卓有成效。配合做好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宜州工作,全力保障宜州新区及河池市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抽调481人参与宜州新区土地房屋征收丈量工作,完成项目建设约1万亩土地的征收,发放征地补偿款3.91亿元。

    (四)我们真抓实干,致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改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64.64%,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7%,PM2.5均值29微克/立方米,PM10均值46微克/立方米。保护水源安全,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加快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完成10个行政村的11个污水处理站点建设。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9家,立案11起。宜州区被列为自治区“三线一单”成果应用试点县(区)、河池市林长制3个先行试点之一,林长制工作经验在自治区林长制工作会议上推广。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地下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刘三姐镇流河社区、屏南乡合寨村、安马乡木寨村、龙头乡高寿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称号,1人获评全国优秀河长。

    (五)我们开拓进取,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综合评定分值排河池市前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新政务服务中心搬迁,整合窗口42个,实现便民利民“一站式”服务。推行办理新设企业“开办即开户”、新生儿“出生即入户”“不动产登记+水电气过户+有线电视过户”“一站式”办理等便民利民“微改革”。36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区通办,16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升级“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推行“网上办事”和不见面审批、全程网上可办率达86.8%。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德胜镇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积极开展“区长服务企业接待日”活动,受理诉求45件,办理率100%。“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已完成创建信用乡镇11个,评定信用村102个,评定信用农户数9.35万户,完成采集并录入农户信用信息14.69万户。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额达122.46亿元。“三企入桂”项目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均超额完成河池市下达任务。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99亿元,利用外资151万美元,超额完成河池市下达任务。

    (六)我们以人为本,推动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实现2021年无新增确诊病例。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2.5亿元,开展学前教育、城镇乡村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及中小学校教学设施购置。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学校29所,排查整改校外培训机构23家。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中、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高考一本上线503人,首次突破500人大关,考取清华大学1人、北京大学1人、浙江大学8人;中考总分2A+人数为343人,总分为A人数727人,位居河池市前列。不断强化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区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康复楼(一期)开工建设,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区人民医院北山分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辖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4.74万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3个,累计签约23.21万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紧密型医共体2家,20家乡镇卫生院参与医共体建设。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4.4%、99.97%。城镇、农村新增就业人数92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发放各项社会救助补贴约1.1亿元,惠及群众3.2万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增五和博澳公司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亿余元。壮歌茧丝绸公司获评自治区级桑蚕产业星创天地;宜州农业科技园区获评广西首个以桑蚕茧丝绸产业为主导的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EGO宜州科技扶贫创业园获评自治区级众创空间。稳步发展文体事业。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智慧广电”应急广播等一批项目竣工验收,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宜州区(刘三姐歌谣)获文化旅游部授予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挖掘申报“龙头红薯粉制作技艺”“百姓歌”等2个项目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宜州运动员兰俊宜荣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滑板项目女子街式赛亚军,彭秋萍在全国残运会上荣获1金2铜。

    (七)我们凝心聚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巩固和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第三季度扫黑除恶群众满意度在广西排名第11位。持续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共破获毒品案件54起,打掉贩毒团伙7个。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破案数、破案率、刑拘、逮捕、移送起诉五项指标同比上升,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明显改善。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完成158个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2019年—2020年度宜州区被国家信访局授予国家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称号,2021年达到信访工作“三无”标准。德胜镇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宜州区综合应急救援队被授予“广西应对突发事件突出贡献先进集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稳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

    (八)我们立根固本,助力政府建设提质增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扎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整治“四风”。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7件,政协提案73件,办复率均达100%。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实现宜州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36件,调解736件,调解成功712件,调解成功率96%。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审计监督、依法统计、政务督查、政务公开等工作扎实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征兵等工作得到加强,军民融合进一步发展。机关事务、民族宗教、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外事、科协、侨务和台湾事务、供销、气象、地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融媒体建设、机要保密、档案、党史和地方志、残联、非公经济等工作各有特色亮点,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区委的科学决策、区人大的有力监督、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历任老领导、老同志、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驻宜解放军官兵、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宜州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稳增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市容市貌有待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欠账多,生产要素瓶颈明显,民生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少数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持续发力。对此,我们将认真对待,着力破题、切实解决。

      

    二、全力抓好2022年各项工作,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党代会和区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明确了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兜底民生底线等措施,必将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自治区、河池市围绕工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号角,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政策优惠、产业资金扶持等,必将为宜州加快产业提质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河池市行政中心完成搬迁、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宜州等,必将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辐射效应。我们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六新河池”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主动融入河池市“一城三地”发展战略,推进“两化三融合”发展,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加快实施工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文旅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将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足五年“过渡期”政策,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杜绝出现规模性返贫,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上档进位。加强衔接资金的监督管理使用,确保衔接资金落到实处。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宣传,确保脱贫人口包括边缘易致贫户“应贷尽贷”。继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对脱贫攻坚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维护,确保各类项目发挥良好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实施高标准农田1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9万亩、粮食产量达19万吨以上。统筹发展桑蚕、甘蔗、油茶等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一片一特”格局,桑园面积稳定在38.2万亩、产量达8.2万吨,新种植糖料蔗(含翻兜复种)面积达8.8万亩、产量达140万吨以上,油茶种植总面积达5.8万亩以上。加强与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河池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支持德胜镇、刘三姐镇做强桑蚕产业。继续抓好肉牛、肉羊、生猪和水产品等生态特色养殖产业,做大做强牧原、然泉、辽大等生态养殖企业,支持庆远镇发展生态水产和渔旅融合项目。推动宜州蚕丝绸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宜州五百亿丝绸产业园区,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蚕桑优质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宜州桑蚕茧”品牌影响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文化、旅游、康养、服务等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全面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完成刘三姐歌乡田园综合体建设,完成宜州桑蚕茧、天下合寨等5个田园综合体规划编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争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商(协)会参与脱贫村共建工作,共建率达70%以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乡村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要求,分类指导、科学编制,逐步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进“三清三拆”和国道242线两旁、刘三姐歌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内以及汕昆高速沿线的841栋特色农房塑造,不断完善“三微”“四化”“五网”“六改”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村公共照明、屯内道路硬化和公共服务设施“两延伸”等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实施一批饮水保障工程,打通农村“断头路”20公里,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全面推进工业振兴,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按照自治区“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总要求,深入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力争年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围绕河池市打造桑蚕茧丝绸千亿产业集群目标,推进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建设,打造以桑蚕茧丝绸产业为核心的二轻纺织集聚区。配合推进同益新、轻纺城、华为机器视觉、洛东PCB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桐昆化工等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皖维公司技改、2000万米印染、博冠公司技改及年产8.5亿只纸塑餐具、五和博澳桑枝综合利用(二期)、桂华丝绸加工、朴茵蚕蛹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茧丝绸校地合作,实施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形成茧丝绸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于一体的加工产业集群。围绕传统优势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凯立木业、德晶木业、博庆、博冠、皖维、琦泉、长寿泉、万越、德胜酒业等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2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250MW农渔互补光伏发电、72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110MW光伏发电项目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强化园区支撑能力。围绕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落地,实行标准厂房建设“定制模式”,重点推进河池·宜州工业园区茧丝绸产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实现招商项目“拎包入住”。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园区供水、供电、集中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路网扩建提质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全力推进河池·宜州工业园区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龙达路、茂源路支路、同福路、四桥路、广轴路等路网建设以及园区配套的排水排污、供电照明、美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加大洛东产业园建设力度,培育人工智能制造产业,承接人工智能半成品组装加工,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及储能产业。积极谋划石别北山新工业园区、怀远现代林木加工园区建设,推动土地、资本、标准厂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继续实行工业企业上规入统奖励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强化服务企业效能,实行特派员联系服务工业企业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要素保障,提高服务企业质量和水平,助力工业企业扩大生产、开拓市场。精准做好能耗调度,全力保障皖维、博庆、博冠、凯立木业等产值贡献高、增加值率高企业用电需求。

    (三)全面推进科教振兴,厚植转型发展新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深入推动政产学研紧密合作,以项目带动技术研发,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提升。积极创建自治区乃至国家级的创新型县(区)。树立“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科创兴”的理念,建立以大学和新型科研机构为支撑的科创城。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年内至少完成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凯立木业、琦泉、新奥和博冠等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广西宜州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辐射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孵化、中试、生产基地,培育省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个,争取落户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上水平。持续推进“千企技改”工程,加强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规划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以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推进一批绿色制造重点项目。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EGO宜州“互联网+”科创园项目建设。突出创新人才支撑。坚持“人才+项目”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积极与浙江大学、河池学院等区内外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完善住房、社保、就医、子女入学等人才保障政策,力争引进一批紧缺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争创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区,加快职业教育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各类熟练技术工人。努力办好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宜州工匠。

    (四)大力推进文旅振兴,全力保障服务业提质增速。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发展。坚持做强“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推进全域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加快实现特色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合打造庆远府、刘三姐大剧院项目,重点推进刘三姐故乡风情旅游区、六妹景区、古龙河漂流景区扩建以及龙洲岛旅游度假区、马伶湖国际艺术谷、怀远古镇修复提升等项目建设。打响“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文旅品牌,深挖自然山水风光、生态康养、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整合精品景区,培育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产品;有针对性策划旅游宣传活动,持续举办广西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壮族三月三•宜州嘉年华、宜州歌仙庙会等活动,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万商国际商业博览城、城南综合农贸市场、宜州农贸购物中心、商贸物流城、宜州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等重点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划行归市”工作。升级改造乡镇农贸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抓好农产品网销品牌培育,建立“宜州产品”网络营销体系,鼓励扶持生产企业在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专营店、淘宝店等网络销售终端。继续开展电商人才培育,抓好“电商直播带货”。

    (五)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现代化城市品质。以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宜州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城镇化体系建设,提升城镇现代化品质水平,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形成较高首位度的中心城区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化体系,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力和凝聚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配合做好九街十八巷片区改造。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抓好浙大南路、高家堡东路、高家堡西路中、西段等城区外环路网项目建设;推进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龙江河北岸自然生态修复提升工程、中山大道西段、龙溪路西段、宜畔路、月山路、西屏路、鹤岭路、龙达路等城区路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白改黑”项目。启动宜州区城南停车场及配套工程、江滨西路片区道路及景观建设工程、城区“白改黑”二期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梳理排查中心城区交通路网断点、堵点,确保道路畅通。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及周边土地征收,盘活中山大道、龙溪路和山谷路等城市主干道两侧零碎、闲置地块。谋划启动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提升城市形象。狠抓城市建设管理。持续开展“门前五包”工作,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市容市貌大整治。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大打一场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重拳打击违法占地、私搭乱建,完成城市主干道两侧“两违”整治;坚决抓好城市规划区工地管理、扬尘治理,完成中心城区现有工地喷淋系统安装、工地进出口车辆冲洗台建设;持续抓好交通秩序、营运管理工作,完成城市出入口不停车治超设备安装、城区临时停车场增设,补强城区警力严查交通违法行为;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及处置等工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管网和排水设施。积极推动“交通强区”项目建设,全力配合推进河池(宜州)西过境线公路、梧州至乐业高速公路(鱼峰—宜州段)、罗城至宜州、宜州至上林、河池至荔波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金宜一级公路完成改造,推进沙埔至欧洞农村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二隘至怀道路面提升工程项目,力争完成省道S305宜州经北牙至龙头二级公路、怀远至安马二级公路等续建项目建设,并完成冲脉至流河公路修复建设。

    (六)加大项目建设攻坚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把高质量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狠抓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成立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专班,将国家、自治区和河池市出台的各项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主要政策作为向上争取工作的重点方向,建立完善向上争取工作机制,形成目标任务清晰、领导带头推动、部门常抓不懈、进展掌握准确、考核紧密结合的工作局面。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河池发展重大专项进行谋划,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工业振兴、重大基础设施等事项;针对发展短板进行谋划,切实解决制约城市污水管网收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针对不同投资渠道进行谋划,从中央预算内投资、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领域分门别类进行专项设计。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制定宜州区领导负责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专班工作方案,成立工业振兴、重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建设、文教旅卫、新区建设六个项目专班,建立重大项目月调度、日常调度、督查通报三项机制,统筹土地、资金、能耗指标等要素保障,着力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堵点难点问题。每个季度组织开展一次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全年统筹推进1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7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率达95%以上,中央资金支付率达75%以上。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统筹调整能耗指标,针对电力电量“双缺”情况,抓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做好科学有序用电调度,精准做好能耗调度,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退出。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坚决防止双控“一刀切”“运动式”减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大建设用地供给。全面盘点盘活辖区内土地资源,拓宽补充耕地渠道,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安排、产业规划布局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用地调整,科学规划供地时序,提升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加快推进宜州新区、洛东产业园、大任产业园及宜州城区的征地拆迁工作,全力保障河池市8个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七)深化改革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坚持“环境为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大财政蛋糕,发展壮大城区经济。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推行更多便民利民“微改革”,全面实施无差别“一窗受理”,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基本实现高频服务事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自助办”。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间。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不求人、办事省时间。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全面提升监管效能。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推动降低水电气等要素成本。深入开展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升工程,提升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财金联动,扩大“桂惠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受益面;引导金融机构投放优惠利率贷款,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扩大新增信贷规模,不断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广应用,2022年5月底前全部完成16个乡镇工作任务,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运转流畅的“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合作,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等。坚持规划先行、净地等候、精准招商,加大“四企入宜”招商力度,实行项目全方位、全周期、全链式动态跟踪服务,加快项目落地见效,争取一批中央直属企业、大型上市公司、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宜州。全年新签约产业项目10个以上。

    (八)强力攻坚污染防治,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殷切嘱托,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力争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PM2.5、PM10达上级下达的目标。全力推进园区集中供热工作,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管控,推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推进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计改造,努力实现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项目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治理各类噪声污染,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九)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坚固防线,压实压紧“四方责任”,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持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稳妥有序做好大规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断提高人群接种率。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体系。新(改、扩)建学校13所,完成投资5.59亿元,逐步解决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优化布局调整,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继续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福利待遇,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民办教育、老年教育创新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点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群等群体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强化就业服务保障,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优化养老托幼服务供给,建成宜州社会福利院。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短板,加快推进区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康复楼(一期)、区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区人民医院北山分院门诊住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加强对民族医药的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刘三姐歌谣、彩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继续推进“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不断完善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重点加快体育中心综合体项目、新华文化中心(宜州书城)、档案馆综合楼、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

    (十)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法治宜州、平安宜州建设,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形成立体化防控体系。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巩固拓展“五治融合”宜州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保持禁毒高压态势不放松,开展重大涉稳问题化解攻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深化“智慧公安”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抓好“雪亮工程”、信访服务、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社会综合治理软硬件建设,争创国家级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抓好民族乡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社会氛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加强食品药品、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公共安全水平,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安防工作。

      

    三、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治理效能优化提升

      

    今年是我区加快弯道超越、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工作有更大的作为,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将坚持不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一)强化引领,筑牢忠诚之魂。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推动中央、自治区、河池市和区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振奋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今年全区实施的重点工程多、开工建设的项目数量多,萎靡不振、松松垮垮,只能贻误时机,坐而论道、无所事事,必定影响事业。在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前,我们既要头脑冷静、科学务实,更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时刻保持工作第一、事业第一的拼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敢担风险、敢抓敢干的闯劲,事事树立大目标、大追求,时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先人一步谋事,快人一拍干事,不断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途径、打开新天地。

    (三)狠抓落实,增强政府行政执行力。执行力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关键,我们要深入开展作风大排查大整治,大力破除干部作风“八弊”顽疾。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切实增强解决问题、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服从意识、执行意识,决策前积极建言献策,决策后不折不扣执行;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方式方法,打破现有分工,抽调精兵强将,打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攻坚战。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健全决策机制,加强绩效评估,严格责任追究,推进工作落实。

    (四)勤政为民,提高政府公信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常办聚人心、暖民心的好事,倾注真情帮困、扶弱、济难,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急需处,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言必行、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加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信息、行政审批,为群众生活、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以沟通消除隔阂,以服务增进感情,以真诚共建和谐。

    (五)廉洁从政,树立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以制度制权、理事、管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查单位小金库,加大对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监督下运行。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实行公用经费零增长,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上来。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使命在肩,唯有奋力担当;蓝图绘就,定当百倍努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与全区各族人民携手共进,谋发展之道,行务实之举,办惠民之事,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宜州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三清三拆”:即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拆除旧房危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广告、招牌等。

    2.“两高”沿线风貌提升:即高速路、高铁沿线风貌提升。

    3.“五治融合”:即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

    4.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即由国家信访局从2016年起开展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创建活动,各地向国家信访局推荐,审核通过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表扬,并进行授牌;“三无”指无进京越级上访、无大规模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极端恶性事件。

    5.“六新河池”:即经济繁荣新河池、宜居宜业新河池、活力开放新河池、生态秀美新河池、文明和谐新河池、风清气正新河池。

    6.“两化三融合”:即产业化、城镇化,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

    7.河池市“一城三地”:即加快建设“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建设。

    8.乡村振兴: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具体战略方针。

    9.“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0.“三微”“四化”“五网”“六改”:“三微”即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四化”即亮化、美化、绿化、文化;“五网”即电网、路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排水网;“六改”即改房、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沟渠。

    11.“千企技改”工程:即以高成长性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一批产品技术优势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领先的行业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培育新动能。

    12.“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13.“四企入宜”:即央企入宜、湾企入宜、民企入宜、外企入宜。

    14.“枫桥经验”:即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

    15.“雪亮工程”:即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6.“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7.“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8.田园综合体: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19.“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20.“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构建信用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评级,构建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将市场的契约精神与农村的“熟人社会”充分结合,探索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1.“八弊”顽疾:一是尸位素餐、不想干事;二是精神萎靡、不敢担当;三是粗枝大叶、不负责任;四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五是因循守旧、不思革新;六是慵懒散拖、不讲规矩;七是小成即满、不求上进;八是虚假浮躁、不讲真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