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035|回复: 0

[上海] 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1:19
  • 签到天数: 73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971
    发表于 2022-4-2 2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松江区区长 李 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松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工作,对今后五年及2022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松江改革开放和发展史上具有新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两个大局”,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一个目标、三大举措”,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以实干实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平台,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历史方位和战略空间实现开创性突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创新成果列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先后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典型案例、全国高质量发展十大地区之一,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得到中央、国家部委、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并总结推广,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市级媒体争相聚焦报道。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2017—2021年,地方财政收入从163.98亿元增长到250.1亿元,年均增幅8.8%,总量跃升到全市前列,连续72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040.45亿元增长到1750亿元(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预计数),绝对量年均增长1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51.71亿元增长到205亿元(2021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预计数),绝对量接近翻两番。规上工业企业达1526家,规上工业产值达4355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达49家。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418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二。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外贸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市第二,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全国第四。
    ——城市能级和品质实现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完成,依法、铁腕、稳妥开展“五违四必”综合整治,拆违2100多万平方米,啃下了多年想啃但没有啃掉的硬骨头。完成旧住房改造436万平方米,老城换新颜,群众得实惠。作为上海五个新城之一,松江新城被赋予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高铁开工,9台23线的“松江枢纽”咽喉区域施工建设。首创即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三全”工作机制,发扬事不过夜精神,连续作战、顽强作战,抓实“早、快、广”疫情防控体系,科学精准迅速处置突发疫情,全区上下用担当和奉献守护城市安全、群众安宁。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2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被评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16年来四度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获评全国信访“三无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6万元,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对口帮扶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海县和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提前实现脱贫摘帽。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面彰显战略优势
    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形成高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根本、现代服务业为重要保障的经济发展格局。围绕“6+X”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尔、腾讯、恒驰、正泰智电港、顺络电子等一大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落地,集成电路领域聚集超硅、豪威、新阳、移远通信、台积电等重点企业121家,人工智能领域聚集科大智能、库卡机器人等重点企业842家,生物医药领域聚集昊海生科、复宏汉霖、同联制药等企业2952家。深化产业联盟与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与中国商飞等头部企业强化产业链合作,松江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和上海西南五区携手共建产业链创新链联盟的“中心节点”。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从3.7%上升到4.5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6家,五年接近翻两番,数量位居全市第三。以创新型经济引领“五型经济”发展,G60脑智科创基地、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研发平台集聚,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G60星链”等体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在12英寸大硅片、光刻胶、新型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领域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连续两年代表上海接受世界银行测评,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提升作出重要贡献。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争取和落实央行“15+1”金融支持政策,在全市首创“政府+园区+担保+银行”四方协同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新机制,科创板企业上市数量位居全市前列。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区域,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法治研究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深入实施“1+10”人才政策,引进紧缺急需人才2万多名,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55家。
    (二)聚焦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提升
    高起点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有轨电车T1、T2线投入运营,日均客流量2.6万人次。全力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进入施工前期最后阶段。建成启用翔昆站、金山铁路支线春申站、车墩站公交枢纽,累计新辟调整公交线路94条。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打通辰塔路等区区对接道路11条,G60松江东、G50九杜路等高速立交匝道建成通车。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完成733万平方米居住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民防工程总量达到276万平方米。
    生态松江建设迈上新台阶。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887.24公顷。河长制、纳管制、网格制“三制并举”,基本完成雨污混接系统改造,清拆整治黄浦江上游二级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4%,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建成天马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湿垃圾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等重大固废处置设施,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建成广富林和松南郊野大型生态空间、天马生态廊道,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森林覆盖率达18.5%,蓝绿交织绘就生态松江底色。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构建运行。“一网统管”形成“多格合一”松江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建成区、街镇两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一网通办”打造全方位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一业一证”改革走在全市前列。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三个美丽”建设成效凸显。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智慧公安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三)坚定文化自信,“上海之根”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
    “人文松江”影响力不断扩大。实施两轮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影视之都”。广富林文化遗址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构建面向长三角的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建立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出版《松江人文大辞典》首卷。全面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
    科技影都集聚度逐步提高。完成上海科技影都概念性总体规划。影视产业链体系显现雏形,高科技影视基地、影视培训教育和影视公共服务平台加速集聚,昊浦影视基地启用,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星空综艺影视制作研发基地等一批重大影视项目加快推进。
    全域旅游美誉度持续提升。形成“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格局,全域旅游路线和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广富林文化遗址、醉白池公园、上海影视乐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浦江之首、深坑秘境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佘山世茂洲际酒店、广富林希尔顿酒店、宰相府酒店、G60科创云廊、松江印象城等高品质配套设施建成营业,“云间粮仓”文创园成为时尚打卡地。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健全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完成城乡居保、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居保基金管理受到国家人社部督查肯定。累计投入88.18亿元用于提高征地养老和城镇居民养老人员等群体保障水平。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实施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完成松江社会福利院改扩建,推广全市首家农村互助式“幸福老人村”养老模式。长护险试点累计为2.5万名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深化“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筹措各类租赁房源6.6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3.27万套,区属动迁安置房新开工2.8万套、竣工2.2万套,安置在外过渡动迁居民2.1万户。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力推动教育强基础、建高原、攀高峰,引进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上外附中云间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学校67所。解决16幅历史遗留教育用地,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大班额”问题。落实“双减”政策,素质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医院成为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筹)并升级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方塔医院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筹),泗泾医院升级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医院成功创建市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新建、迁建和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新增体育活动场地114万平方米。松江人民对政府实事项目满意度名列全市前茅。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信访、统计、档案、史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乡村振兴形成示范样板。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三园”工程亮点纷呈。获评全市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乡村振兴农民满意度连续多年全市领先。家庭农场持续深化,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粮食亩产、生猪出栏量、绿色食品认证率位居全市前列。开展“大棚房”专项整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4556户,形成乡村振兴示范村“黄桥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9万户居民接装天然气,叶新公路实施改建拓宽,247条农村公路完成提档升级。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全市首家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过去五年,我们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政府系统作风持续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批评和意见525件,办理政协建议案、提案878件。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最令人感动的是,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彰显了抗击疫情的“硬核”担当。最令人自豪的是,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彰显了“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的新时代松江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奋进新的赶考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各位代表!松江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唯实唯干、拼搏奋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松江区人民政府,向有大爱、有力量、有担当的松江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区域内各单位、企业、高校和驻松部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领机制亟需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土地利用效率需要加快提高。城市能级还需进一步提升,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任务繁重,城乡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松懈,城市精细化管理还要继续下绣花功夫,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有待加快落地,民生服务仍需提质增效。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还要持续提升,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我们要正视问题、直面挑战、敢于担当,尽心竭力改进工作,绝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路走对了,不怕遥远。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五年,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我们高质量建设人民向往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至关重要的五年。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松江新时代不懈奋斗精神,坚持狠抓落实就是忠诚担当,不断增强抓工作的韧劲,持续创造不负新时代、不负松江人民的高质量发展新奇迹。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立足“四个放在”、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以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和松江枢纽为主攻方向,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统筹发展和安全,迈出共同富裕坚实步伐,建设人民向往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

    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议未来五年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基本形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框架,初步建成松江枢纽,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互联互通与智慧智能的数字之城、松江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之城。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加快科创“蝶变”,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增强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国家和上海重大工程,争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松江先行先试、落地落实。紧扣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加强科技联合靶向攻关,实现关键技术、重大装备、重点环节更多“0到1”的突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总量达到3500家,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等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
    加快产业“裂变”,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建设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率先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推进信创产业国家级基地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双向融合,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特色商业。
    加快要素“聚变”,在协同开放中提高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对接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借鉴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制度创新。落实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加快国际国内“两个扇面”优质要素资源集聚。更大力度推动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大力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动,加快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二)坚持“科创、人文、生态”卓越价值取向,基本形成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框架

    高标准深化新城规划。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精心编制和实施松江新城单元规划、专项规划和松江枢纽示范样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创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

    高水平建设具有集中度、显示度的重点区域。建设“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推进枢纽创芯岛、站前商务区等首发项目,逐步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地标性建筑簇群,打造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建设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发展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广富林路高端品牌商业商务集聚带。加快推进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打造华阳湖中央生态水域和特色滨水岸线。建设新城西翼产城融合功能区,加强东北部城镇圈建设,推进洞泾未来湾规划建设。

    集聚更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扩建学校48所,建成上外附中云间学校、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和松江实验学校等优质学校,实施松江二中、松江一中改扩建,构筑环大学城基础教育新高地。完成松江开放大学迁建,创办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华策影视学院。深化健康松江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市一医院南部院区二期、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方塔医院总部院区等建设,启动九院尖端医疗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引进国际化医疗资源。落实公共卫生建设“1+7”文件,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新建工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体育强区,优化并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引进和办好更多高水平赛事。强化民生需求导向,建设15分钟步行可达、全龄友好的社区生活圈。

    (三)着眼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链接重要支撑,初步建成松江枢纽战略支点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松江枢纽”。建设内联外通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到2024年与沪苏湖高铁同步建成9台23线16万平方米的松江枢纽站体,通达80%以上长三角主要城市。构建综合交通中心和便捷交通换乘网络,引入站体高架系统,形成松江枢纽交通集散体系。建设多式联运全国高铁货运智慧物流中心,提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供应链服务和组织能力。

    构建“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深化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推动市域线嘉青松金线、东西联络线等重大交通干线规划落地。提升中运量公交网络密度和覆盖面,增强公交线网运营服务能力。启动沪松快速道路建设,新增G60莘砖公路、S32玉树路等匝道。构建新城快速环路高架,提升松江交通便利度。

    (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奋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深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稻米、生猪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区域主导产业。建成南郊国际农产品资源配置中心,打造叶新公路花卉产业集聚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内涵。

    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加大农民进镇进城和宅基地平移集中居住力度,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中连片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促进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持续壮大和规范管理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五)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彰显人文松江文化特质

    打造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实践新样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弘扬新时代松江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建好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厚植“上海之根”人文历史名城时代新内涵。实施人文松江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人文松江标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建设“二陆”读书台、松江博物馆新馆、松江档案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上海展览基地。发挥人文松江研究院功能,加大对文化“精品、优品、新品”的支持力度。举办上海艺术书展、平复帖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建设全域旅游近悦远来的诗意栖居地。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建设山城连景、水陆联动、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旅游目的地。持续发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完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上海松江农创园、浦江之首、“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等文旅项目。加大下塘、仓城、府城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推进辰山植物园5A级等旅游景区创建。

    (六)坚持“两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美丽松江

    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落实双碳行动方案,开展低碳示范创建,大力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化约束性指标管理,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单位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加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天马再生能源资源利用中心作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常态机制。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建设,实现水环境根本性好转,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超过60%。深入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加强重点领域减排。以更大力度做好建设用地减量,实施土壤污染治理行动。

    优化生态绿色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生态空间,构建“片、廊、带”林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19.5%。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营造更加自然、更有品质、各具特色的公园绿地,形成“园城相嵌”的公园体系。

    (七)建设人民城市,创造松江人民满意的高品质生活

    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和稳定就业,完善对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政策衔接,统筹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养老机构床位占户籍老年人口数达4%。

    推进更有品质的城市有机更新。完成300万平方米旧住房改造,加大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力度。开展“城中村”拔点攻坚。加快安置房的筹措和建设,探索多元化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加强人才安居保障。

    深化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化”联动,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努力实现管理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切实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市容市貌常新、景观靓丽常在、城市温度常留。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力,加强“一网通办”线上线下融合,打造高效便捷智能的政务服务生态。完善“一网统管”城运体系,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建设更有安全感的平安松江。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全面落实城市安全运行责任,完善城市安全常态化预防、管控和应急管理体系。

    三、2022年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六届区委二次全会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用政策举措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8%。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以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降低。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勇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以“科创+产业”为抓手,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联动,勇当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以更大作为建设“三先”走廊。
    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数字经济、未来科技等领域,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强九城市产业链深度协作,举办第五届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要素对接活动。建设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完善产业联盟体系,加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上海西南五区联动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G60星链”计划,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
    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组织实施G60重大科技项目。全力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等重大研究平台建设,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强产学研联动,探索建立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壮大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新增30家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院士工作站。运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G60科技创新奖。实体化运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健全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沪苏湖高铁工程建设。加快9台23线松江枢纽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的要素资源配置门户枢纽。推进多式联运全国高铁货运智慧物流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高质量现代物流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强G60科创集团等国资平台,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加快发展以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深化落实央行“15+1”金融支持政策,加快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建设。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0家。深化九城市“一网通办”试点,拓展一批异地通办事项,逐步实现涉企通办事项登记标准的统一。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安居工程。
    (二)全面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聚精会神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发力“五型经济”,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力度,开工建设G60“科创之眼”、国科、亿帆等重点产业项目70个,海尔卡萨帝、顺络电子等80个项目竣工投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首台套设备、首测试场景等创新成果先试先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增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紧扣产业发展导向,加大招商安商稳商力度,做到依法科学统计,不断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密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增民营企业3.6万户。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90公顷,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更新,支持企业增资扩股、增容扩产。加强惠企政策精准供给,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全面提升消费能级。围绕集聚高品质消费供给,优化新城商业布局和功能,推进松江枢纽TOD建设,推动广富林文化遗址等特色商圈业态升级,提升黎明广场、地铁9号线TOD及周边商业品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办好“五五购物节”“松江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出台支持首发经济发展政策,引进培育商贸平台型企业,扩大文旅康体休闲消费,发展提升健康养老消费。出台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外资研发中心8家,积极拓展研发、销售、金融等功能。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的机遇,持续扩大利用外资,实现合同外资15亿美元、到位资金7亿美元。推进外贸“优进优出”,做强松江综合保税区功能,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三)加快建设人民向往的现代化松江新城。聚焦重点地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强化功能引领,进一步完善新城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城公共交通功能提升,全力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建设现代有轨电车T2线西延伸。推进沪松快速路、G60莘砖公路匝道、S32玉树路立交规划建设。建成南永丰、9号线九亭站、佘山站等公交枢纽,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配置。深入推进“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加快外部新建、周边共享、内部挖潜等项目实施,完成3个综合治理先行项目和1个公共停车场库建设,新增社会公共停车位1600个。地下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完成建设。
    深入推进城市生态宜居。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整治河道11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项目。松江污水厂和西部污水厂改扩建项目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7%。落实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完成思贤公园等10座公园改建,建成4处开放休闲林地,打造一批滨水空间示范区域。
    持续发力人文松江建设。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投入运营,打造面向长三角展示松江新城软实力的文化新地标。加快“二陆”读书台项目建设,区职工综合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推动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编纂好“一典六史”。举办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海(国际)创意设计双年展等品牌活动。加快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建设,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星空综艺影视制作基地完成主体结构建设。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提升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能级,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着眼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让乡村成为松江的亮丽底色。
    做优做强都市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蔬菜产量,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深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提升地产农产品品牌显示度。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提高种源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努力打造高精尖农业标杆。大力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加强合作社、企业带头人培养。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进示范村片区化联动发展。再推动1900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一批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路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诗画田园。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着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资源要素统筹能级,积极拓展新业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完成本轮农村综合帮扶,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五)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聚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因时因势、精准有效完善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隔离场所、医疗机构等高风险源管理,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冷链物流等闭环管理措施,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做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
    聚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推进科技部火炬中心G60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试点建设,深化松江新城G60数字经济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的活力和动力。加快生活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医疗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场馆、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力度,拓展智慧停车应用场景,大力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加快治理数字化,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推出一批零跑动、零材料、免申即办、智能速办事项,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加快建设城运平台二期项目,推出15个标杆应用场景。完成政府部门信息化职能整合优化。
    全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强化智慧公安深度应用,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聚焦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高层建筑、电动自行车、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从严从细压实安全责任,强化隐患源头治理。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
    (六)用心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持续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落细减负稳岗扩就业等举措,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开展就业专项帮扶、职业技能提升等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会待遇标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新增养老机构床位600张、护理型床位400张,启用运营松江社会福利院,健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深化长护险试点,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推进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新增11个公办托幼一体点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2%。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健全残疾人、孤儿福利制度,推进阳光助残工程。
    提高市民居住质量。实施60万平方米旧住房改造,加快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启动石湖荡镇塔汇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住房保障供应力度,区属动迁安置房开工6000套、竣工5000套,安置在外过渡动迁户1000户以上,供应区属公共租赁住房1688套以上。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健全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体系,持续精准补齐短板,着力提升住宅小区运行安全水平和居住环境品质。完成6个易积水住宅小区防汛能力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五育”融合育人。实施第五轮“强师兴教”行动计划,推进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新开办学校10所,建成上外附中云间学校,启动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等优质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深入实施健康松江行动。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一医院南部院区二期、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方塔医院总部院区、牙防所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做实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康复等功能。启用广富林、九里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泗泾、石湖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启动方松、洞泾、泖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
    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进“美丽家园”建设行动,新增550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完善15分钟生活圈功能,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新增早餐供应网点50个,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推进“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居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新建及更新市民健身步道15条、健身点80个、多功能球场5片,积极引进和承办重大赛事。
    (七)着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理念、市场的意识、法治的思维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实践贯穿其中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果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
    建设高水平法治政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深化落实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政务公开。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和整改。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深入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在更多领域推行告知承诺。深入开展综合监管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以精准有效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全面推行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事”就近办、集成办、极简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依托松江新城开发集团等平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建设。
    锤炼严实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坚持节用裕民,继续带头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上。健全街镇居村减负常态化机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优化“12345”热线、信访服务和人民建议工作机制。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公务员队伍不断增强创业本领、担当自觉和工作韧劲,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艰难困苦,尚未玉成;筚路蓝缕,不懈奋斗!
    各位代表!我们身处伟大的新时代,必须创造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汇聚起奋力创造新奇迹的磅礴伟力,高质量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名词解释

    1.“三全”工作机制:即松江在疫情防控阶段与G60九城市联动,形成的全流程管控、全行业保供、全空间覆盖的工作机制,有效支撑和保障了物资需求。
    2.“6+X”战略性新兴产业:“6”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战新产业,“X”指节能环保等若干战新产业。
    3.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指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反映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程度的重要指标。
    4.“四网融合”:指以各级交通枢纽为节点,将国家铁路网、上海轨道交通网、松江有轨电车网、松江地面常规公交网这四个网络有机融合,实现公共交通之间的高效转换,打造集公路道路、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静态交通等交通形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5.“三个美丽”建设:即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6.“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由廉租住房、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征收安置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
    7.“双减”政策: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着力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8.“三园”工程: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
    9.“五位一体”: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10.“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
    11.“三大任务、一大平台”: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三大任务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重大平台。
    12.“四个放在”: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13.“四大功能”: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
    14.“四大品牌”:2018年上海提出将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作为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15.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主要是以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等为中心,在一定半径范围内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社区。
    16.“五育”融合育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