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351|回复: 0

[广东] 2021年汕头市濠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天前
  • 签到天数: 723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04
    发表于 2021-6-7 2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汕头市濠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30日在汕头市濠江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汕头市濠江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  许广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汕头市濠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濠江夯实发展基础、释放发展活力、集聚发展势能、提高发展质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汕头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省委李希书记亲自定点联系汕头市及濠江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濠江区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发展前景光明灿烂,我们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五年来,我们聚力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更优,获评“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先锋”称号。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5.36亿元,增长3.8%,连续四年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五年间年均增长7.0%,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和0.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88万元,年均增长8.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7.9 : 54.1 : 38优化为4.5 : 53.6 : 41.9,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年均增长24.2%,项目拉动效应不断增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9.04亿元、增加值36.23亿元(不含保税),分别增长10.6%和8.6%,均排名全市第一,是2015年的1.68倍和1.28倍,工业发展稳步壮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5.29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03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5.85%,其中税收占比从61.86%提高至71.12%,收入总量与质量不断提升。五年间共获上级债券资金支持34.08亿元,其中2020年10亿元,创单年新增债券规模新高,有效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37亿元逐年递增至2020年的42.61亿元(不含保税),年均增长3.2%,国内贸易总体平稳。
      五年来,我们聚力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得到新增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514户,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市场主体近1.5万户,注册资本超156亿元。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统筹设置“大建设”“大执法”等综合部门,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问题。稳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统筹编制资源下沉,下放两批共470项区级行政职权,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践行“最多只跑一次,可以一次不跑”,区行政服务中心前置产业园区,区直六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100%“最多跑一次”。优化办事流程,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减94.98%,即办率94.36%。企业开办一站式全流程1个工作日办结,营业执照1小时出证,政务服务高效便捷。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提供“零门槛、零等待、零跑腿”中介超市服务,办件效率全省第六名,政务服务指标在全市各区县名列前茅。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完成进出口额约240亿元,年均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近2.5亿元,进出口备案企业增至113家,进出口贸易稳中提质。成立香港汕头濠江同乡总会,签订合作机制备忘录,增进濠港两地交往交融。创新发展动能全面迸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1.02%提高至1.5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家,占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数的79.5%;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5亿元,为2015年的2.6倍。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和技师工作站,通过市级众创空间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家,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3.8%,科技创新平台初成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区有效注册商标3787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拥有“金色东湖乡”“濠江建设”“达濠工艺”等10件集体商标,全市排名第二;全区累计专利授权量3518件,现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获中国专利奖8项。
      五年来,我们聚力交通攻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体系呈现新格局。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汕潮揭都市圈互联互通水平。广澳港区加快建设。完成97户涉迁户和553艘涉迁渔船搬迁签约,退迁点前澳埠新村配套项目完成80%,后江乡镇渔港项目完成78%,有力保障广澳港区二期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8公里深水防波堤、10万吨级航道顺利建成运营。港口三期综合项目、疏港铁路启动前期。对外通道加快打通。汕头南站落地,汕汕铁路(濠江段)建设全面铺开,通车后1个半小时可达广州,到深圳仅需1小时。汕湛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实现半小时抵达机场,通航国内外各大城市。“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海湾隧道攻克重重难关实现盾构段双线贯通。牛田洋快速通道(濠江段)进入牛田洋特大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内部路网加快织密。总长61公里、总投资超96亿元的“十八路四桥”分批有序推进,东湖路、河中路中段建成通车,连接海湾隧道和汕湛高速的虎头山隧道双线贯通,濠江大桥二桥顺利试通车,濠江一桥预计5月份通车。磊广大道环境提升等“亚青会”项目全速推进。总投资5.71亿元、近95公里的69条“四好农村路”,已建成西濠线、广澳线等31条近28公里,加快打通“断头路”、消灭“瓶颈路”,实现村内巷道100%硬底化。公共交通加快优化。改造、新建港湾式公交站亭129个,公交线路增至27条,群众出行更方便。大力推进“绿色公交”,投放250辆纯电动公交车,新能源公交占比达99.6%。
      五年来,我们聚力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产业能级实现新跨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区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29家,年创税超5000万元企业14家,上市企业9家。企业服务不断深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坚决落实减税降费等国家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出台“加快产业发展10条优惠政策”“实体经济38条”以及加快酒店服务业发展办法等惠企扶企暖企政策,五年来为企业争取各级扶持资金约4.75亿元。建立政企“直通车”机制,出台服务企业“8大机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培育45家企业升规、30家企业上限,规上、限上企业数分别增至89和33家。要素保障不断强化。拓展平台载体,深化与广澳港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合作互动,规划建设滨海临港产业片区,累计投入37.47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广东省五星级服务园区”挂牌南山湾产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达72.01%。加强用地保障,推进控规全覆盖,规划产业用地2.37万亩,占城市建设用地20.49%,增加1.12万亩。加大土地征收、收购和供应力度,完成土地征收30批次4487亩、收购13宗3808亩、农村集体农用地转用27批次1202亩,组织土地供应87宗8318亩,其中供应产业用地33宗3978亩,是“十二五”时期的1.4倍。加速超8000亩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再利用。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深化政校企合作,举办47场线上、线下招聘会,五年来促进就业1.68万人次。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人才新政18条”,提供住房补助等多重保障,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人才驿站,创造吸引高精尖人才落户的良好环境。产业项目不断集聚。设立区招商服务中心、驻深圳招商服务中心,举办城市经营推介会、企业家座谈会、招商推介会等,五年来共引进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超250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8个。以效率促效益,比亚迪项目从签约到启动建设仅77天,智能终端零部件生产项目2020年产值超16亿元。上海电气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2020年产值超10亿元,风电板块累计签约总投资超160亿元的风电上下游项目27个。集聚10个冷链物流项目,其中金派、大洋等7个项目投产,加快打造粤东冷链物流中心。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技改投资从2015年的4.19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2.29亿元,增长193.32%。“濠江建筑”品牌享誉全国,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建筑业总产值约占全市三分之一。
      五年来,我们聚力环境治理,全域整治优化提升,城乡融合取得新进展。以汕头筹办第三届亚青会为契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绣花功夫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拆出一片新天地。坚持还“山、水、绿、岸、场”于民,五年来累计治理违章建筑约30万平方米。强势推进南岸片区环境品质提升,加快低效厂房、仓库、码头堆场等清拆整治,拆除建筑227宗,腾挪26.57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巩固拆违成果。治出一番新气象。加强城乡精细化管理,大力整治市容“六乱”,全面整顿“六小行业”,清理纠正城市乱象约30万宗,开展常态化文明创建活动,实施交通整治“百日行动”,增设停车泊位2.5万个,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6万宗,城市面貌、城市管理、交通秩序全面提升。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节能减排全面达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快万里碧道精品示范段、智慧河湖信息系统等建设,完成广澳乡镇渔港疏浚26.09万平方米,强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入海、入河排污口和黑臭水体,江河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五年累计建成污水管网96.9公里,全区污水干管总长度达到157.61公里,农村“源头截污、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完成农村厕所革命,建成公厕123座。严格落实建筑工地“6个1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推行保洁市场化,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建出一个新家园。稳步推进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南滨片区美轮美奂,绿地公园、石林湖公园开工建设,潮博中心、英歌广场、滨海广场、观海平台等成为汕头南新的“网红打卡点”。东湖片区活力倍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濠江实验学校实现高质量办学,东湖教育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启用。濠城面貌持续改观,启动“一江两岸”整治开发,茂洲片区新型城镇化PPP项目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在2019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区位列粤东第一。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三年硬任务。在“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评比中,我区成为全省4个获此殊荣的区县之一。
      五年来,我们聚力民生民安,加大保障改善力度,群众幸福指数获得新提升。五年累计民生投入82.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八成以上。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407户964名全部达标退出,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全区保持“零确诊”“零疑似”病例的良好防控态势。基本保障全面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年间新增就业2.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稳步提高。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建成使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面推动“1+8”教育综合改革,投入16亿元新建、修建、扩建教学楼、校舍、运动场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教育信息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坚持“五育并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先后获评“广东省教育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在省东西两翼37个县(市、区)中成绩突出。医疗水平全面提高。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试点单位,区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使用,高标准建成7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发热门诊、2个核酸实验室和10个社区规范化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落地建设。文体旅游全面繁荣。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五年来新增1处国家级和3处省级文保单位,“达濠鱼丸”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凤岗获评中国传统村落,珠浦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葛洲、东湖等获评广东古村落。建设完成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打造了图博文三馆融合的综合文化中心。提质升级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形成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约2000平方米。全力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工作。丹樱、金寿分别被评定为省4A级、3A级农业公园,丹樱农业生态旅游服务成为粤东地区首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滨海古韵乡村休闲游”荣获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节庆经济不断攀升,举办“达濠鱼丸”美食节、英歌舞展演、桃花节等特色活动,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约19亿元,年均增长7.9%。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常态化组织“沙滩体育节”“骑行节”“徒步节”等特色体育活动,新建10个社区足球场,社区文体广场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约2.5平方米,形成社区15分钟健身圈。社会大局全面稳定。有序推进平安濠江建设,深化“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机制,发挥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作用,“雪亮工程”“明厨亮灶”有效运作,联防联控更加深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形势总体稳定,信访工作扎实推进,2020年实现全年零非访。用心打造法治环境,珠浦社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典型案例入选司法部法治创建案例库。坚决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累计破获涉黑恶案件54宗,打掉涉黑组织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4个、涉恶犯罪团伙17个。加快“双拥模范区”建设,落实优抚政策、转业安置、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完善全区68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运作,其中3个获评省五星级服务中心(站)。
      五年来,我们聚力服务提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展示新成效。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立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十三五”期间共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21件,政协提案、建议113件。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坚持依法行政,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全区26个部门发布权责事项5223项,有力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程序。作风建设成效明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狠抓“四风”突出问题整治,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持续提升,群众和企业办事满意度不断提高。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完善和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效防控重点领域廉政风险。与此同时,民族、民政、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海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信访、政务公开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耕耘,硕果累累。全区经济质效提升、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加速崛起、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小康社会如期全面建成。成绩来之不易,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下,全区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结果,是海内外乡亲和各界朋友倾心支持、倾情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向上级驻濠单位,向驻地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濠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清醒认识到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汕头的殷殷重托相比,与新发展阶段濠江的定位要求相比,与全区人民群众、海内外潮人的殷切期盼相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规模不大、集群度不高。存在产业用地布局“碎片化”、使用低效等问题。二是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配套、商业供给、商务氛围相对不足,区域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三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瓶颈。四是民生领域短板较多。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规模不够大、质量不够高,社会治理水平还需要提高。五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公共配套不够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一江两岸”面貌亟待提升。六是营商环境竞争力还要增强。创新创优、比学赶超的信心不足、氛围不浓,一些历史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交通秩序乱、融资难等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汕头市濠江区委关于制定汕头市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汕头市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濠江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五年。宏伟蓝图鼓舞人心、美好愿景催人奋进。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抓住中央、省、市赋予濠江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27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2.4亿元左右,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实现上述目标,全区上下必须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新时代濠江加快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临港区位、土地空间、华侨资源和平台载体等优势,重点坚持“四个围绕”:围绕激发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围绕做大经济堆头、做高发展质量,坚定不移落实产业强区“头等工作”,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引力,以“一江两岸”整治开发“一号工程”为核心,优化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以好的城市品质吸引人才、集聚产业;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汕头“亚青之年”,也是濠江加快“一江两岸”整治开发、推进产业强区的落实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外贸进口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的控制目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视察广东、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定点联系、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政策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46”工程、区委“115”工作思路,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区“头等工作”,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一江两岸”整治开发“一号工程”,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和社会大局稳定,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濠江,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赓续特区基因,弘扬特区精神,着力激活“三大动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双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汕潮揭都市圈发展,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激活深化改革动力。总结深化行政体制综合改革成果,积极学习复制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制度,争取更多改革自主权,探索实施系列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科学有序下放区级行政管理职权,推动发挥广澳街道、滨海街道先行示范作用,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深化与广澳港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合作互动,探索区港联动、港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改革土地生产利用方式,探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模式,完善低效用地市场退出机制。推进国有“僵尸企业”重组试点工作,推动国有企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
      激活扩大开放动力。积极开拓多元化新兴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把握深汕深度协作重大机遇,建立与盐田区、坪山区等地深度协作工作机制,深化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外溢现代产业。充分发挥香港汕头濠江同乡总会、旅港澳头同乡会、香港东湖同乡会等平台优势,健全完善侨情数据库,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内地港人服务站及东湖华侨开放公园、乡村侨驿站等侨文化展示平台,挖掘打造东湖、葛洲等具有侨文化元素、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风貌的“最美侨村”,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交流交往交融,以侨为“桥”凝聚侨心侨力、吸引侨资侨智。
      激活促进创新动力。加快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投入,推动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达30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家(含重新认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至1.7亿元。谋划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探寻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动宏杰内衣—南方医科大学保健产品、一家亲—广州大学韦伯灵芝菌丝球健康产品、广东大豪—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安全与零部件等合作项目落地建设,继续推进上海电气风电—汕头大学风电行业前沿技术开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争取培育新增4件集体商标。
      (二)落实产业强区“头等工作”,强化要素支撑,扎实做好“五大举措”,全面推动“宜业濠江”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定不移落实产业强区“头等工作”,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完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布局,谋划重点项目243个,总投资1368.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2.88亿元,激发南山湾工业园区、滨海临港产业片区等园区活力,加快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强产业集群。突出临港特色,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集聚临港产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旅、冷链物流和传统产业六大产业集群。一是依托风电资源优势,以上海电气风电智能制造项目为核心,集聚以海工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百亿级风电产业集群;加快濠江中欧工业新城、德国第四代转子发动机、汽车整车等项目洽谈对接,打造千亿级汽车装备制造集群。二是以宏俐电子为中心,谋划建设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吸引封装测试、制造设备、关键原材料等上下游企业落地,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是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扶持卫伦生物、健信医药等企业经营发展,推动广东涌泰生物等项目落地建设。四是丰富“海洋文化+旅游”“华侨文化+旅游”“美食文化+旅游”等文旅产品供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互融互促,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堆头。五是加快冷链物流生态圈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集聚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打造18万吨级粤东冷链物流中心。六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濠江建筑创新产业城落地建设,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施工向规划、设计、咨询等领域延伸,配套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家居家具等上下游制造业,稳定房地产市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擦亮“中国建筑之乡”金字招牌。支持工艺纸盒等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以技术改造为导向,进一步扩大机械化、提升附加值、丰富产品线,为“濠”字号工艺产业发展助力赋能。提升远洋捕捞能力,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叠加“达濠鱼丸”等品牌效应,提质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海洋产品附加值,形成生产技术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渔民富裕文明的海洋渔业新格局。
      做活土地空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善控规全覆盖,为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引导高端产业、优质项目、知名企业合理布局。优化滨海临港产业片区,完善现有和新建园区各类配套设施,提升区级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倒排工期推进土地征收任务,优化土地供应,做好台商投资区、南滨片区、渔港片区、南山湾工业区等用地挂牌出让工作。全面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和厂房、撂荒农业用地等,实施“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全速盘活,实现效益原地倍增。
      做精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生命线,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打好“侨牌”“乡贤牌”,发挥侨胞乡贤力量,对接商会协会,实现以企引企、以商引商。构建全民招商引资大格局,建立“招商有功、招商有责”考核办法,形成人人都做招商员、人人都做服务员、人人都做推介员的良好局面。建立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库、合作载体库、产业招商地图“三库一图”和制度化沟通渠道,扩大招商引资信息来源。正确处理项目数量和项目质量的关系,研究制定产业准入、市场化退出机制,牢牢守住环保底线,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性强的优质项目。正确处理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正确处理项目签约和项目投产的关系,落实招商项目跟踪责任制,杜绝重洽谈轻跟踪、重签约轻落地、重开工轻投产等现象。深化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濠江区加快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放水养鱼”“筑巢引凤”打造投资热土。
      做优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全力破除五类突出的顽瘴痼疾,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建立完善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疏解政务服务痛点堵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深化“四免”“秒批”等专项工作,做到审批更高效、办事更便捷。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广“粤系列”移动应用品牌,让平台多联通、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落实服务企业“8大机制”,提升12345热线服务水平,健全政企“直通车”机制,畅通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渠道,做到既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又深入企业一线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最佳“店小二”,实现“保姆式服务”提质再升级。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做实人才保障。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力度,激发人才活力。加快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常态化、动态化公布紧缺岗位需求,精准引才、广纳贤才。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实施“企业办班”“企业冠名班”“生产实训一体化车间”等,推动学生就业、人才培养、产学融合等方面深度合作。提升人才福利待遇,加强人才公寓、子女住房等生活配套保障。
      (三)加快推进“一江两岸”整治开发“一号工程”,促进城乡融合,突出抓好“四大提升”,全面打开“宜居濠江”建设新局面
      以“一江两岸”整治开发“一号工程”为火车头,将助力汕头办好亚青会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城市面貌脱胎换骨、功能品质系统提升,带活人气,带动投资,为产业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一江两岸”品质提升。完善总体规划设计,推进滨海产业平台、马滘片区、青洲渔港片区、濠城片区等控规编制工作,推动母亲河上下游、南北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实现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发展,打造“一江两岸”城市景观带。加快清淤疏浚、污染源整治、非法养殖清理、违建清拆等,还群众清水绿岸。加快马滘、青洲、茂洲、南山湾等片区土地收储,加速项目设计、招投标、审批等前期工作,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倒排工期、并联推进、挂图作战,确保6月初集中启动总投资超50亿元的滨江北路(青洲段、茂洲段)、河中路(达南路-同宏路)等逾10个项目。加快形成以商务商业、体育休闲、品质居住为主的茂洲中央活力区,以特色美食、游艇服务、商业休闲、新兴产业为主的青洲临港经济区。
      抓好乡村内涵品质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和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开展“最雅四小园”创建竞赛活动,年底前完成70%以上涉农社区“三线”整治。开展村庄建设行动,加快形成“美丽城区+美丽乡村”城乡融合“新格局”,完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第二、三批46个美丽宜居村建设;实施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结合“一江两岸”谋划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打造一条近悦远来的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完成全区污水市政管网建设,加快“万里碧道”和智慧河湖项目建设,推进河长制工作示范区创建工作。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挖掘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精细农业“新动力”,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措施,推动河玉围片区基本农田提质改造,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推进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佛手产业提质,大力发展河东“花卉”、岗背“益母草”等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扶持建设2家以上示范带动力强、发展效应显著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千方百计使农民多增收、有奔头。重视乡村人才培养,构筑“三农”人才培养和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新高地”,积极创建粤东乡村振兴实践中心,培育一批乡土专家、高素质农民、农业农村领军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创造良好“三农”人才生态。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挖掘资源资产资金潜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抓好城市综合品质提升。提升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体验,大力引进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深化与碧城(深圳)合作,引入“碧桂园城市共生计划”,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南滨片区配套,加快潮宏基总部大厦、绿地总部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建设南滨酒店、商业风情街。加快完善汕头南站周边配套,与深圳北站新城积极对接合作发展高铁经济,推动站城融合建设高铁新城。加快红星村整村改造和西园里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市更新。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精细化城市管理,狠抓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垃圾渣土等治理,加大公共设施建设维护力度,加强市容“六乱”源头管控,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乡环境。高压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大棚房”整治,清理存量违建、遏止新增违建、严防死灰复燃。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争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列入全国试点地区。
      抓好交通服务品质提升。全力配合广澳港区建设,全面完成前澳埠村、前江临时避风塘沿岸房屋拆除和前江临时避风塘涉迁渔船退迁工作,加快广澳港三期综合项目前期。推进汕头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启建高铁新城基础设施(一期)。加快海湾隧道建设,协同推进汕汕铁路、牛田洋快速通道建设,尽快启动汕南大道、广东沿海旅游公路等建设。加快虎头山隧道及南延工程等“十八路四桥”“四好农村路”建设,拉通濠江一桥、南滨南路,完成“亚青会”基础设施、濠洲路天公岭路段改造,畅通区域路网。加快达濠客运站、河浦客运站前期工作,补齐交通客运短板。持续优化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开通连接区内景区景点旅游公交专线,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交通秩序整治,大力查处违章停车、逆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优化停车泊位规划,规范公交车、共享交通工具营运秩序,努力实现交通秩序根本好转。
      (四)呵护生态环境,承续人文底蕴,努力绘就“三大画卷”,全面擘画“宜游濠江”建设新蓝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序开发山、海、田、园、湿地等自然资源及古城、古寨、古村落、潮汕民俗、美食等多种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绘就山水风光画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修复,加快青山、绿水、扩湿、净海,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近岸海域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快黑臭水体整治,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狠抓建筑工地“6个100%”。加快全域旅游开发进程,出台实施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大型文旅项目,持续推动中海度假村、礐石风景区、巨峰景区、丹樱生态园、金寿生态园等代表性景区和农业公园完善功能、提升品牌、优化服务,探索滨海滨江连片开发、特色产业带动等旅游业发展模式。
      绘就人文历史画卷。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建立健全潮汕文化、开埠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潮乐、书画、灯谜、楹联、英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纸盒、米塑等民间手工艺文化推广发展。落实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属地责任,加快实施历史建筑分类整治,推进英国领事署、达濠古城等一批文物旧址的修缮保育活化。拓宽文化发展阵地,以总分馆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建设,推动数字化建设向社区文化中心延伸。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民俗文化、历史文物等展示场所。配合做好亚青会筹备工作,加快体育场馆等配套建设,拓展徒步节、骑行节、沙滩体育节等特色体育健身活动,营造喜迎亚青会的浓厚氛围,推动全民健身。积极拓展新兴旅游市场,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展销会、推介会,提高濠江旅游知名度。全面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发展智慧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商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绘就烟火美食画卷。结合汕头创建“世界美食之都”,开展“网红美食店”“达濠古城老字号”等美食评选活动,做大“达濠鱼丸”美食节品牌,谋划打造一批集地方美食、特色商品、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美食街区、美食城等,补强美食旅游业态。进一步优化“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建设高标准星级酒店,加快特色精品民宿、农家乐建设,推进旅游新产品开发,让游客食在濠江、宿在濠江、乐在濠江。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完善旅游安全设施和应急预案。
      (五)牢记初心使命,增进民生福祉,重点办好“四大民心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切实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办好教育事业。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164”路径,助力打造汕头教育新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县管校聘”,推行“编、岗、人”动态管理,实现教师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学前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中小学校办学品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南滨学校(暂定名)等14个重点项目建设。科学调整高中学校布局,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扩容提质职业教育,整合区域职教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增设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活力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办好医疗事业。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濠江建设,实施“健康汕头行动”。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区人民医院旧住院大楼及门诊楼改造、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善三级诊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深化医联体建设,完善“1+7+N”区域紧密型医共体,加快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打造重点专科,做强区人民医院。加大全科、产科、儿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打造医疗卫生人才梯队。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强化妇幼、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推进巩卫迎检,助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慎终如始、从严从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落实“人”“物”同防,压实“四方”责任,拓展“平战结合”能力,坚决防止疫情输入。
      办好社会保障事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大产业、就业、金融和消费扶贫力度,增强贫困户内生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保扩面征缴协调督导,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规范慈善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抓好根治欠薪工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市场型和保障型租赁房供应,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退役军人优待优抚和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区”。
      办好民安事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整合党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打造全省基层治理样板。推进平安濠江建设,加快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优化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推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增点扩面,构建全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安全稳定风险分级管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营造平安和谐环境。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引进国家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数据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提升应急反应能力水平。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加速补齐消防公共基础设施欠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今年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总投资超10亿元,继续办好底线保障、就业服务、环境提升、交通完善、纠纷化解、便民服务、健康服务、食品安全等民生实事,落实好“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坚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六)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加强“四项建设”,确保政府工作在新阶段有新气象新作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政府建设中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围绕区委确定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各级政府机构党组建设,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抓好党史学习教育,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法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注重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努力提高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意识,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思想观念的新转变、工作思路的新拓展、发展路径的新突破实现更大作为。坚持以干成事为标准,突出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全力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工作岗位责任制、督查问效制、首交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的良好氛围。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抓好、同步推进、一起落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零容忍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对政府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等重点领域的审计。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努力建设阳光、朴素、廉洁、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蓝图已经铺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美好前景令人鼓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濠江,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濠江新章”!
    附件:
    名词解释
      1.“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加快产业发展10条优惠政策”:2020年9月,濠江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印发《濠江区加快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从“经济贡献奖、固定资产投资奖、产业联动补助奖、物流补助奖、人才配套补助奖”五大方面共十条政策,助推产业加快发展。
      4.“实体经济38条”:2019年10月,濠江区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濠江区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19-2021年)》,出台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换届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支持工业企业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10个方面共38条具体措施。
      5.服务企业“8大机制”:2020年9月,濠江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濠江区强化服务企业工作意见》,针对在濠江区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商贸业、物流业、文旅等企业,出台挂钩联系制、首问责任制、诉求直通制、容缺受理制、并联协调制、限时办结制、跟踪回访制、督查考评制等8大机制,进一步强化服务企业工作,提高服务企业质量,为产业发展壮大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
      6.规上、限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
      7.综合保税区:国务院批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目前国内最高形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免证、免税、保税、退税等政策功能。
      8.“人才新政18条”:2018年9月,中共汕头市濠江区委印发《中共汕头市濠江区委关于印发<濠江区加快人才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出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改进人才评价流动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等6个方面共18条具体措施。
      9.“1146”工程: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聚焦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久久为功推进“1146”工程。其中,第一个“1”指的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第二个“1”指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4”指的是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四个新兴支柱产业。“6”指的是明确六大着力点,即提升省城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全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径、保障改善民生、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等六大方面。
      10.“115”工作思路:区委四届二十次全会上明确“115”工作思路,加快高质量发展。第一个“1”是坚持党建统领;第二个“1”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5”是做好“五篇文章”,即推进产业强区,加快“一江两岸”整治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1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12.“双区”建设: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13.“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2018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包括珠三角沿海7市和东西两翼地区7市。东翼以汕头市为中心,包括汕头、汕尾、揭阳、潮州4市。西翼以湛江市为中心,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市。“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包括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
      14.“四小园”:即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