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1|回复: 0

[江苏] 2024年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4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9896
    发表于 2024-5-10 2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0日在无锡市新吴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区长  章金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新吴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一些超预期变化,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三件大事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挑大梁、扛重任,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这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大事要事多,困难挑战多,取得硕果多。最鼓舞人心的是,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无锡高新区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行示范的意见》,鼓励支持全区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较好地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越来越稳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实现良好开局。最振奋人心的是,我们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牵引,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和两次视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和区委部署,锚定“十个聚焦”,学思践悟、奋勇争先,季季评获奖总数全市第一;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全国首批、全省领先、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全区上下务实担当、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高涨。最温暖人心的是,面对疫情“疤痕效应”、内外需承压、信心预期不稳等叠加难题,全区上下坚持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只争朝夕、奋力拼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感动着每个新吴人。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支撑增信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坚持把“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放在突出位置,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要求,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市场预期和信心持续回暖。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0亿元、增长5.8%以上,全市“经济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2亿元、总量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三、全市第一,增长8.3%,税占比保持88.5%的高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贡献度全市第一。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35亿元、增长9%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4.6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91.15亿元、增长6.4%。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全市第一。进出口总额约3550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占比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5万元,人均GDP全省县市区第一。市场运行稳健向上。落实“苏政42条”“锡政22条”等一揽子稳增长政策,鼓励帮助企业走出去、抢订单、引投资,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7.5亿元;全市率先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签署350亿元规模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抢抓国家专项债券窗口期,获批专项债券28.7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持续扩容,新批内外资企业8057户、个体工商户1.5万余户,增幅均居全市前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270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是去年的2.5倍。居民消费提质扩容。开展新春年货节、啤酒音乐节等“约惠新吴”系列消费季活动,发放各类消费券2000万元,制定“美食之都·购物天堂”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入“东集西市”网红餐饮街区,梅里古镇获评省级步行街、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亿元。“三保”要求全面落实。坚持民生优先,民生支出占比达75%左右,按时保质完成8大类20项人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微幸福”民生工程事项218件,办理“民声留言板”事项4647件,办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8.3万条。发放吸纳就业、公益性岗位等各类补贴2.7亿元,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200场,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帮扶失业人员8187人、就业困难人员1752人实现再就业,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911人,残疾人就业率全市第一。全市率先出台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意见,困难群众服务保障覆盖率连续四年全市领先。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区街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运转高效顺畅。

      二是深谋划实推进,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出台12个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分别增长8.5%、10%、14.9%、10%、14%,物联网MEMS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批集成电路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荣获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第二名。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19.8%、全市第一,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6个。产业质态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7%、较去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到3000亿元,稳居全市第一。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完成工业技改32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超80%;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实现全市零的突破,成功创建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蝉联全省区县第一;新增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1家;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腾退低效用地约1500亩,建成高标准工业载体超80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连续六年获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奖励。发展后劲充足有力。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博世氢能及电气化、电科装备半导体等一批优质项目加速落地,新招引超亿元项目145个、总投资1087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100亿元项目2个。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入围省重大项目数量全市第一,152个省市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投资完成率114.3%,省重大项目开工率、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完成总量全市第一,奥特维二期、航亚科技等17个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三是谋创新提质效,动能转换加速推进。科创平台加快布局。引进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瑞金长三角健康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EDA研究院、长三角特殊食品健康营养研究院等揭牌启用,全国首个中欧疫苗研发与产业合作中心、区块链测评中心签约落地;入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全市第一;西安交通大学储能创新联合体签约成立,技术合同成交额378亿元、位居全市第一;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科创主体更加活跃。新引进科技企业2976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1520家、年度新认定首次超过600家、全市第一,55家企业跻身企业创新积分全国500强,7家企业上榜中国物联网“新物种”企业榜单,9家企业入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入选数量占全市二分之一;2家企业获中国专利银奖和优秀奖,新增上市企业3家。举办“百企千才高校行”等活动30余场,出台“助企、引才、筑巢”安居计划;产业人才实训学院有效留“新”率超八成,引进高层次人才超3100人、全市第一,新增高技能人才超4100人,入选首批省级顶尖人才“登峰计划”1人、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4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入选数全市占比78%。创新生态日趋完善。坚持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新增基金注册规模192.5亿元、增长150%,投放风险补偿类科技贷款19.3亿元,获批省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科创空间不断扩容提效,中电海康一期、亿利科创产业园等园区建成开园,科创载体运营面积超320万平方米;入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建设海外创新中心6个。举办首届中国硅光大会、中国物联网新物种企业大会、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等重大品牌活动,行业创新影响力持续扩大。

      四是谋改革促开放,内生动力有效激发。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两城四区”六大功能区总体规划落地,基本实现“功能区+街道”运行体制全覆盖。集成化创新改革成效明显,“龙头+”创新生态机制、“平台+”创新促进机制等不断优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启动,明确打造五大集团十大公司,全面锻强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基层治理机制持续优化,创建“吹哨报到”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综合改革,推出“出生一件事”等系列便民场景改革措施,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营商环境打造成效明显。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治理“一网统管”。不断推进企业开办“110”改革,优化商事登记流程,全省率先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全生命周期全链通办;深化“三提三即”改革,探索“联合竣工验收”2.0版,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拿地即开工”到“竣工即投用”全链审批服务;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入选全口径权责清单编制全市唯一试点区。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为涉外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畅通双循环的关键举措。密集启动全球招商,开年即组织全市首个境外招商团外出招商,全年举办境外招商活动11场,新批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5个。与锡山区合作共建新综保区,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启动建设;召开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合作开发30周年大会,推动新一轮战略合作;2个园区入选省级国际合作园区示范案例。探索自贸联创区开放新路径,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高效运行,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保区“保税+”新业态扩容发展,上港ICT(无锡)中心揭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35亿美元、增长约8%,总量全市第一。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项目23个、协议资金2.07亿美元,创近年新高。全面启动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区共建,推动青海零碳产业园、宜川工业园规划建设,对口支援协作取得新成效。

      五是强功能优品质,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无锡太湖湾科创城、无锡新加坡科创城、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文商旅配套日趋健全,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暨交响音乐厅、伯渎河体育中心、伯渎河文化中心等重大设施加快推进,高新万达开业运营。京杭运河无锡段跨度最大桥梁—菱湖大桥建成通车,春达路、黄山路等7条道路顺利竣工。改造安置房小区6个、18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42台。完成拆迁面积150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有效加强。聚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24处,新增“垃圾四分类”小区12个、省达标小区45个,拆除违法建设435处、80万平方米,打造区域性综合提升单元10个,新改建公厕20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78个,新改建公园游园15个,新增绿地46公顷,积极构建“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城市生态更加良好。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涉气项目411项,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均位居全市前列。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治理,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1033家、入河(湖)排污口整治357个,改造管网12公里,智慧水质实验室通过认证,完成太科城片区全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国省考重点断面优Ⅲ比例100%,水源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要求;有序推进太湖治理工程14个,太湖藻情形势为2007年以来最好,实现连续十六年安全度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完成首轮环境化学物质统计调查。

      六是惠民生增福祉,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公共服务高标准优化。大桥清晏校区、金桥鸿山校区开办,锡师附小空港校区合作签约,新增“锡教名家”等高层次教师9人,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全市五连冠,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评估认定,中考成绩创历史新高,无锡科院牵头的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名单。推进以瑞金无锡分院为龙头的区域医联体建设,成立“五大中心”,鸿山医院、区中医院新址启用,创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社区医院1个,获评省健康区。打造全市首个“适老生活体验馆”“智慧餐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获省级督查激励,通过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省级评估;打造全市首个园区托育点,每千人托位数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文体惠民精彩纷呈。精心筹办“白玉兰”文化惠民演出工程、“玉飞凤”精品文艺创作展等文化活动,举办无锡交响乐团首演暨新年音乐会,荣获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获评全省唯一“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完成钱穆钱伟长故居活化利用工程。举办全区第八届运动会,赛事规模、参与人数再创新高。有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实施“彩虹圆”共创计划,开展“最美人物”走基层等互融共建活动,深化“幸福自治楼道”创建,人人参与共享文明创建成果。乡村振兴深层面推进。夯实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三新”优秀项目1个,鸿山农业产业园、七房桥村葡萄休闲特色园获评市级园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治”专项行动,长效管护合格村比例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全面纳管处理。建设和美乡村,大坊桥村跻身“中国传统村落”,七房桥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七是守底线保安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平稳有序。开展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现规上及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素质能力测试全覆盖,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7%、20%。加强包容审慎监管,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措施。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持续推进“精网微格”工程,构建“1+6+N”三级贯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区级综治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省级示范观摩点。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化解率居全市前列。公检法三方加强联动,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防范风险惠及长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保交楼”,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风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综合施策,政府性债务率稳步下降。有效防御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最大程度保障生产生活秩序。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着力“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切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59件、政协委员提案122件。将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推进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同时,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国防动员、双拥、档案史志、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既有拼搏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区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广大市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驻区各条线部门及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我区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还不够稳固;创新策源力还不够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有大的突破;环境质量常态达标、提质增优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不充足;安全生产、消防等领域本质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与人口水平不匹配,政府职能转变仍需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对此,我们将切实采取措施,全力加以解决。

    2024年主要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持续发力“十四五”规划后半程的关键之年,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肩负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做的工作依然千头万绪,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时刻保持蓬勃的朝气,总是保持充足的干劲,务实举措、勇挑大梁、走在前列。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锚定目标、奋发进取,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吴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综合各方面因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投资410亿元左右;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14.5亿美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今年将全面贯彻区委“重大项目提速、创新发展提质、改革开放提升、狠抓落实提效”四大行动的部署要求,勇挑大梁、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实干立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高新区走过了31年的漫长征途,创造了引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在新吴人的血脉中镌刻了实干基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要求新使命、面对心中的远大梦想,唯有实干。做好经济工作,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稳字当头、实字为先,找准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以扎实有效举措提振市场预期、社会信心和发展动能,筑牢经济发展基础。

      着力改善社会预期。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等各项政策,实施好全区“政策措施22条”,严格执行减税降费系列政策,力促内外资各类市场主体信心回暖。持续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稳定生产、开拓订单、提速发展。坚持把外资作为重要支撑力量,一如既往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全要素保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全面落实“民营经济31条”等政策,聚焦全区“实施方案21条”,加强民营企业资源要素保障能力,落实个体工商户转企业相关政策,助推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保持有效投资增长。着力“双招双引”,综合运用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新招引超100亿元项目2个、超50亿元项目3个、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亿元项目100个,力争引进先进制造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高端软件项目150个、数字创意项目15个、高端商贸项目86个,未来产业项目200个、总投资300亿元。聚焦备案开工率、项目竣工率等“五率”,加大海力士七期、华虹二期、村田三工厂等重特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0亿元,新竣工项目30个。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实施政府投资重大项目84个,总投资140亿元。

      着力激发消费潜力。落实全省恢复和扩大消费“22条”等政策措施,培育新型消费场景,办好“约惠新吴”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稳定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数字、健康等新型消费。推进新地假日广场二期、奥特莱斯二期建设。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振住房消费“景气指数”。

      (二)坚持产业强区,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做强重点产业集群。支持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垂直整合力、行业影响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聚焦产业链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提升,新增主辅分离项目100个、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150家以上。全面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加快中国联通光电通信产业园、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三期等特色园区建设,推动朗新科技产业园二期、中关村科技创新园二期扩建工程等园区竣工投用。

      培育龙头链主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产业链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50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以上,力争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以上,让“小块头”释放大能量。紧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主链产业”,培育更多“链主企业”。推进华虹、58同城、中电海康等龙头企业生态圈建设,发挥产业链吸附效应,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完善总部经济政策支持和服务管理体系,支持本土企业总部化发展。

      狠抓产业转型提质。培育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生活性服务平台。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精准发力打造更多数字化转型硬核成果。更大力度落实“智改数转”,分批分类开展企业数字化诊断,完成“轻量化改造”项目48个,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及示范企业200家以上,完成工业技改投入300亿元。坚持集约集聚发展,启动新一轮产业园区优化提升。

      (三)坚持创新兴区,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科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平台为枢纽、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生态。

      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围绕未来产业“5+N”格局,发力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测、氢能和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细胞基因和合成生物、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等5个主导型未来产业,探索谋划深海空天、硅基光电等N个前沿性未来产业,量身定制配齐“八个一”。构建以基础研究带动技术突破、以技术应用引领产业链发展、以产业繁荣推动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实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更多应用场景;加紧项目导入和企业培养,实施孵化与加速计划,力争更多企业进入“首发阵容”。

      做强科技创新引擎。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汇聚国字号、省字号创新平台,支持华进半导体争创国家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创新中心,加快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揭榜挂帅”,攻关创新链关键“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产业链关键“硬科技”产品。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力促创新主体成长。实施科技项目招引“373”计划,新招引30个上市后备科技项目、700个符合高企培育科技项目、3000个高质量科技项目。打造高企、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雁阵梯队,新招引科技企业3000家,科技性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2500家,新增市级以上“三类企业”30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50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研究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等政策,加快人才工作联络站、人才飞地建设,打造好“青年人才驿站”,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超260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超3000人,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20个,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培育体系,探索实施“百企百楼科技赋能”计划,运营好“科创飞地”“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具有新空间、新模式、新产业、新生态“四新”特征的新型科创载体,开工建设科创载体超10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超100万平方米,确保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创响“高新金融谷”综合金融服务品牌,放大母基金撬动作用,加强与并购基金合作,强化基金的资源导入整合作用,完善国有类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办好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生态圈系列会议、中国半导体设备年会等品牌活动,组织优质项目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营造浓厚双创氛围。

      (四)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激发内在动力活力

      强化改革开放双轮驱动、纵深推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发展破解瓶颈制约、打开更广空间。

      打好改革组合拳。持续深化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管理办+街道办+国企”运行机制。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化培育发展体制机制。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动,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政务流程的全面优化、系统再造和数字化提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一院一品一特色”建设,建强紧密型医联体。“深化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中心联动医养服务发展模式,建立整合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任务,通过资产证券化、组建SPV公司等方式盘活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促进国有资产提质增效;全面启动园街国企整合。落实好国防动员改革各项任务,抓好民兵整组和兵员征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完成好“五经普”任务。

      构造营商强磁场。坚持“无难事、悉心办”,对标世界银行新一轮宜商环境评估体系,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方面持续加力。推进“审批—监管—执法—信用”全链改革试点,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集成,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深入实施“审慎执行+信用修复”专项行动。

      迈出开放新步伐。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全面接轨上海大都市圈新路径,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升级焕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平台,申报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争创省级外资总部集聚区,全力争设江苏自贸区无锡新片区。放大2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示范效应,争取新获批省级中韩国际合作园区。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检测维修、离岸贸易外贸新业态,提升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等载体开放能级。鼓励外企利润再投资,开拓更多股权投资、QFLP基金等外资新业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新综保区建设,建设区域性空港枢纽,打造“双循环”对外开放桥头堡。扎实推进东西部对口支援协作、南北合作共建。

      (五)坚持产城融合,推进城市能级跃迁提档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统筹谋划功能布局,因地制宜更新改造,深耕细作城市管理,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发展能级。

      提速两城四区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两城四区”功能区建设,持续完善功能配套。以“一号工程”定位推进无锡太湖湾科创城建设,启动CBD核心区建设,打造“湖湾明珠、科创名都”。围绕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做强航空航天产业园、生命科学创新园等园区。加快建设无锡新加坡科创城,深化国际开发合作,重点推进专精特新产业园,启动第一岗未来十字街区建设,打造国际化新型城区。以商贸服务为重点,与综保区协同发展,打响无锡粤港澳服务贸易区新名片。按照“创新街区+产业园区”模式,推进中德、中法、中瑞等产业园建设,构筑中欧产业创新合作新优势。推动鸿山旅游度假区早出新形象,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最具特色的现代旅游度假区。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大运河(伯渎河)文化带建设,加快规划、启动建设大运河文化生态科技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化基地、大运河文化生态展示区。统筹实施城市更新,重点推进华光锅炉厂地块省级试点项目、外下甸及硕北2个市级重点项目,导入总部办公、现代金融、高端商业,打造高品质城市客厅。畅通路网体系,协同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5号线建设,全力保障高浪快速路、G312国道新吴段改造顺利竣工。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道桥管网工程建设,推进京杭大运河、望虞河等沿线闸站建设。持续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对18个、12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实施改造。确保完成市征收拆迁工作任务,其中市级攻坚项目15个。

      深化城市精细管理。以绣花功夫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巩固“新街吴韵”道路街巷更新治理成果,更大力度推进美丽街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区域性综合提升单元。加大立体绿化及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群众“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的宜居生活。统筹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管护、环卫保洁等业务,促进“专业服务+指挥平台+行政力量”有机融合。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既管好城市秩序,又留住城市“烟火气”。

      (六)坚持绿色低碳,打造美丽中国样板示范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两山”理念,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新吴”建设。

      污染防治再加力。扎实开展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强化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管控措施,突出抓好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治理,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把新一轮太湖治理作为标志性工程,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等工程,持续开展涉磷企业、氟化物整治提升,推进全域水生态修复,打造35条美丽幸福河湖市级样板工程,确保38条河道水质优Ⅲ比例100%、市考以上断面达标率100%,确保太湖安全度夏。以“无废城市”创建统筹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示范区建设、一般工业固废等污染防治,分类推进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整治,开展好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治理。

      环境监管再加强。继续推进“绿刃”“两打”等专项行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推动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

      绿色发展再提速。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发展。探索推动绿电认证、碳足迹认证与国际认证接轨,引导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争创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生产生活创建行动,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实践创新基地。

      (七)坚持共同富裕,推动民生福祉扩面提标

      牢牢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根本立场,双管齐下统筹抓好文化“软实力”和富民“硬支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切实打造文化强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更加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内在精神、时代价值,讲好新吴故事、展示江南之美、传播中华文化。推进“1+3+10+N”文体设施落地,启动2个片区级文体中心选址,加快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提升等文旅项目建设,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消费新项目、新场景。打造“4321”文化工程,打造国家广告产业园、电子竞技产业基地、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无锡1969创意工厂等4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挥好伯渎河文化中心、伯渎河体育中心、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个文化载体效能,靓化“玉飞凤”“白玉兰”2个文化品牌,打造1支高水准交响乐团,举办“无锡交响·世界听见”音乐季等活动,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化省级书香城市示范区建设。

      持续强化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促增收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结合起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研究形成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的有效举措。加快区级“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好“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做优“一院一品”特色医养服务,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扎实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行动”,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扶残助残、双拥共建、优抚安置等工作,持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锡师附小空港校区、新吴实验文治学校、天一新吴分校等学校建设,依托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强化教育内涵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注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持学业质量检测水平和中考成绩位居全市第一方阵,打造新吴教育高质量发展名片。启用爱思开无锡医院,完成硕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搬迁,挂牌区级妇幼保健院,支持瑞金无锡分院创建“三甲”医院,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聚焦人口发展新形势,统筹婚嫁、生育、养育全链条服务,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持续健全资金、建设用地支农机制,抓好1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1.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开展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实施一批街村联建、村村联合发展项目,再增一批“千万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三清三治”专项行动,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打造吴韵美丽乡村风光带,描绘更多生态画卷,留住更多乡愁记忆。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统筹推进为民生实事项目、“微幸福”民生工程和“民声留言板”事项,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遴选提出8大类25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人代会审议票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八)坚持安全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安全、护稳定、防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谋划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健全完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平台互通、资源共享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强危化品、城镇燃气、厂中厂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深入实施消防安全提升年行动,严防死守“两易一密一新”等重点场所,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加快“全域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推广,打造新吴“城市安全大脑”。

      着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纵深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源头治理三年攻坚,提升矛盾化解工作能力和质态,依法依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专项治理,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化网络安全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严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做好房地产领域、建筑行业、大型企业、政府性债务等风险排查化解工作,坚决防止各类风险叠加碰头,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保持金融市场安全稳定。健全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体系,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严格落实防汛防台责任,做好粮食、能源、水资源等应急储备,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九)坚持勤廉务实,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区委《关于开展“勇挑大梁、狠抓落实”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坚持忠诚为政、依法行政、务实勤政、廉洁从政,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全面展现政府工作新业绩新风貌。

      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底色。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完善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落实机制,持续提高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落实能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要求,确保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

      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提高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效,强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稳妥推进基层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根基。

      锤炼实干担当的过硬作风。牢记“三个务必”,勇挑大梁、狠抓落实,锤炼斗争本领,进一步调优状态、调高标准、调快节奏,在攻坚突破、克难奋进中开创新局。树立“一盘棋”观念,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用好一线工作、典型引路、闭环督办等方法,突出小切口、颗粒度,着力抓落实、求实效。

      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履行“一岗双责”,规范基层小微权力运行,严防群众身边“微腐败”,扎实推进巡视巡察和各类督查反馈问题整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为干部减负,为实干赋能。严格控制政投类项目成本,持续压减“三公”行政支出。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资金监管,做好国有资产清查利用,让廉洁用权、干净干事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太湖浩渺,激荡澎湃力量;吴韵悠扬,奏响奋进乐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定信心抓发展,埋头苦干勇争先,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词注释

      1.“四个走在前”: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四个走在前”具体指: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

      2.“四个新”: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四个新”具体是指: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3.“十个聚焦”:2023年7月,省委第十四届四次全会聚焦具有牵引性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十个方面必须着力推进的工作安排。“十个聚焦”具体是指: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美丽江苏建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城乡基层治理、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4.“新物种”企业:以数据作为主要驱动要素、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备受投资者青睐且数量稀少的新经济企业。目前认定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哪吒企业、数字驱动的瞪羚企业为新物种企业。

      5.“两城四区”:无锡太湖湾科创城(新安)、无锡新加坡科创城(旺庄)、无锡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硕放)、无锡粤港澳服务贸易区(江溪)、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梅村)、无锡鸿山旅游度假区(鸿山)。

      6.企业开办“110”改革:在企业开办全流程实行“一件事”“一次办结”“零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办效率、提升办事体验感。

      7.“三提三即”改革:通过评估论证再提前、审批服务再提效、验收发证再提速,实现重大项目策划即入库、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用。

      8.“垃圾四分类”:垃圾以“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个分类为主。

      9.“无废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0.全国数字农业农村“三新”优秀项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评比推介,每两年开展一轮数字农业农村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三类项目评比。

      11.“三清三治”:清理各类垃圾、清理违建违放、清理家河家塘,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田风貌。

      12.“1+6+N”三级贯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1个区综治中心+6个街道综治中心+N个村(社区)综治中心三级贯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13.“八个一”: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一份产业研究报告、一个产业政策、一批特色产业园、一个研究机构(平台)、一支投资基金、一个专家智库、一张产业链招商图谱。

      14.SPV公司:为满足特定的金融需求而创建的公司,通常用于资产隔离、资产证券化、灵活融资、分散风险和优化税务等。

      15.QFLP基金:由外国投资者参与投资设立的,以非公开方式向境内外投资者募集资金,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股权投资活动的企业。

      16.“1+3+10+N”文体设施:规划建设1个区级文化中心、3个片区级文体中心、10个“十分钟文体圈”级文体设施、N处基层社区级文体游园。

      17.“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聚焦老年群体“三难”(就医难、照护难、康养难)突出短板,以推进“三中心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呼叫服务中心)为抓手,以实现“两个融合”(社区居家融合、医养康养融合)为导向,推进社区居家医养服务发展。

      18.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行动”:盯住3类群体(政策认定的低收入群体、专项救助帮扶的困难群体、其他重点关注群体),认真落实6个机制(主动发现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分类施策机制、统管联办机制、动态更新机制、巡访关爱机制),精准实施10项工程(兜底保障工程、医疗救助工程、圆梦助学工程、温暖安居工程、就业促进工程、法护平安工程、扶老助残工程、急难纾困工程、社会共助工程、服务优享工程)。

      19.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