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措施落地见效,全县经济承压前行,全年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8.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7.36亿元,增长4.4%。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28.3:56.2。
202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3.9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2%,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二、农 业
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亿元(现价),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8.88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0.17亿元,增长11.1%;畜牧业产值3.23亿元,增长7.5%;渔业产值0.12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9亿元,增长5.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71万亩,增长0.3%。夏粮播种面积10.16万亩,下降1.3%;秋粮播种面积9.55万亩,增长2.1%。粮食总产量5.3万吨,增长2.0%。其中,夏粮2.8万吨,增长0.5%;秋粮2.5万吨,增长3.7%。
全县蔬菜面积1.4万亩,下降3.3%,产量3.8万吨,下降4%。园林水果面积1.9万亩,下降9.1%,产量1.1万吨,下降2.8%。
年末大牲畜出栏1365头,增长2.5%。猪出栏7.9万头,下降0.4%;羊出栏5510只,下降3.8%;家禽出栏13.5万只,下降6.7%。年末大牲畜存栏2584头,增长9.5%。猪存栏5.9万头,增长1.1%;羊存栏4515只,增长0.5%;家禽存栏23.5万只,下降6%。全年肉产量6694.3吨,下降1.7%;蛋产量1474吨,下降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增长3.8%,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51.4%,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增长2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增长13.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71.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9.5亿元,增长21.7%;营业成本73.4亿元,增长25.7%;利润总额2.1亿元,下降3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3771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0.89亿度。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总产值完成4.41亿元,增长4.6%。建筑业增加值实现1.3亿元,增长2.2%。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7家,从业人员1122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84.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5.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1%。
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9.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7%,工业投资增长58.3%,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70.1%,文化产业投资下降14.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57亿元,增长129.8%。商品房销售面积 8.98万平方米,增长91.2%;商品房成交套数716套,增长96.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7.82万平方米,增长162.8%。
五、贸易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6.1亿元,增长13.8%。其中,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4.3亿元,增长12.7%;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4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1亿元,增长32.6%。
六、交通和邮电业
2022年全县货物运输量27.6万吨,比上年下降14.8%;货物周转量4368万吨·公里,下降18.1%;旅客运输量240.9万人,增长418.1%;旅客周转量2944.3 万人·公里,增长3.9%。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12.51万元,增长29.6%。邮政业务收入2561.04万元,增长61.2%。电信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4亿元,增长4%;移动电话用户13.6万户;互联网用户4.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0.32万户。
七、招商引资和旅游
2022年全年共有招商引资在建项目26个,实际到位资金68.83亿元,比上年增长36.05%。
全年共接待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7亿元。
八、财政和金融业
2022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0.81亿元,增长13.3%。地方财政支出实现17.2亿元,增长10%。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8亿元,增长12.3%。其中,居民存款74.1亿元,增长11.9%。各项贷款余额29.6亿元,下降3.6%。其中,短期贷款12.7亿元,下降19.1%;中长期贷款12.6亿元,增长17.9%。
九、教育和科学
2022年,全县共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137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37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3所,初中在校学生3930人;小学14所(其中公办12所,民办2所),小学在校学生8750人;幼儿园19所(其中公办11所,民办8所),在园幼儿4463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4.7%。
全年授权专利20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外观专利6件。全年培育认定了2家民营科技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共签订技术服务合同1项,合同成交金额240万元。
十、文化和卫生
2022年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5个,图书馆1个。全年开展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征集宣传语526条、歌词103件、歌曲182首、形象标识30个;开展“千年古关-印象潼关”摄影大赛作品征集活动,共收到作品200余件;组织惠民演出服务80余场,全年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次;推出了“红色故事绘”“名师讲坛”等线上读书服务60余期;“四进零距”文化惠民累计放映公益电影1100余场次,戏曲演出130余场次;在2022年全国“村晚”短视频征集活动中,我县拍摄的年俗短片《“潼”年滋味》展播,荣获“最佳故事作品”和“优秀作品”两项殊荣,被陕西日报、群众网等多家媒体转发,点击量达8000余万次。
全年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55 家,其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县卫生监督所1家,县属医疗卫生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 84个、个体诊所 55个、私营医院 3家。全县医疗机构床位783张,其中县级公立医院511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112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335人、注册护士409人、药师55人、技师66人、其他255人。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22年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71天,达标率74.2%,其中优质31天,良好240天,重污染天数0天。六项污染物浓度中PM2.5年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85微克/立方米;NO2年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SO2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O3-8h第90百分位数浓度153微克/立方米;CO第95百分位数浓度1.4毫克/立方米。
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伤亡事故。
十二、人口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2.34万人,比上年减少0.03万人。出生人口0.08万人,出生率6.6‰;死亡人口0.13万人,死亡率10.27‰;自然增长率-3.67‰。城镇人口6.64万人,占53.77%;乡村人口5.7万人,占46.23%。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982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09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7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2.39∶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7万人次。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10372人,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6553人;城镇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参保5382人,其中灵活就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参保292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3668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529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4858人。截止2022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8户,共260人,支付低保资金234.14万元;农村居民享受低保1011户,共2481人,支付低保资金1121.34万元;城乡特困供养267户,共269人,共计支付199.8万元。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项目投资、非农户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5.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客货运量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邮电数据来自县邮政局;旅游、图书馆、文化馆、图书等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渭南中国人民银行潼关县支行;教育、科技成果、专利等数据来自县教育科技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局;安全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环保数据来自县生态环境局;城镇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医保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