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 “12345”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602.8亿元,比上年增长3.7%,经济总量跃居全市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05.7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95.8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0.1:25.3:74.6。分产业看:金融业、工业、批发零售业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6.8%和4.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万元,增长2.7%。民营经济增加值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7.3%,高于全区GDP增长3.6个百分点,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1.3%,较2021年提升1.4个百分点。
图1 2018年—2022年GDP总量及增速 注:2018年GDP总量采用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后的历史数据; 2019-2021年GDP总量采用年度核算修订后数据; 2022年GDP总量采用初步核算数据。 图2 2018年—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 注: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采用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后的历史数据; 2019-2021年产业结构采用年度核算修订后数据; 2022年产业结构采用初步核算数据。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4.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9.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户数28.0万户,年末户籍总人口6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9万人,男性年末户籍人口31.9万人,女性年末户籍人口33.5万人。
表1 2022年年末户籍人口情况
图3 2018年—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注:2018-2020年常住人口数据为第七次人口普查修订后的历史数据。
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万人,比上年增长61.8%。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海尔热水器、麦格纳宏立、平伟汽车等45家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值161.8亿元,增长3.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8%。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3]实现产值491.4亿元,增长68.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6.7万辆,比上年增长2.3倍,印制电路板25.6万平方米,增长8.9%。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6.3%。全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09.0亿元,增长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至26.1%。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出台打造最优营商环境10条措施,开发上线“小江都能办”服务平台,建立“百千万”联系服务市场主体全覆盖工作体系。“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870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江北一窗”受理。高效率助企纾困解难,解决市场主体诉求超3000件,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22.5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近2.5万户,增长21.6%。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7%。全年农业产值1.8亿元,增长5%,其中农业和林业产值分别为1.0亿元和0.6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575.0亩,粮食产量2297.0吨,蔬菜产量6419.4吨,水果产量1315.5吨,生猪出栏1674.0头。
图4 2018年—2022年粮食产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位居全市第一位。1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68.4亿元,增长28.2%。其中,汽车和家电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01.9亿元和16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3%和1.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6.9元,比上年减少0.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1.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6%,比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
图5 2018年—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表2 202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 | | | | | | | | | | 229.3 | | | | -5.3 | | | | -7.5 | | | | 27.5 | | | | -14.0 | | | | -4.5 | | | | 8.9 | | | | |
全年区内注册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产值133.4亿元,比上年下降17.6%,施工面积401.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1%,竣工面积159.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3.2%。
图6 2018年—2022年注册建筑业产值及增速 四、服务业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4.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1.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8%;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1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下降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下降0.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3.7亿元,比上年下降13.1%,营业利润105.5亿元,增长5.3%。 全年公路里程418.5公里,比上年增长2.7%。其中,等级公路里程365.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53.0公里。全年公路和水路客运量156.3万人,货运量2811.5万吨,客运周转量18032.8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89557.2万吨公里。 全年邮政业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21.9%,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4.5%。 五、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6亿元,增长4.0%;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2.1%;住宿餐饮业下降0.2%。
图7 2018年—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20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为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后的历史数据。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110.1%,粮油、食品类增长0.6%,通讯器材类下降4.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7.2%,日用品类下降10.0%,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9.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5%,化妆品类下降8.1%,烟酒类增长0.3%,金银珠宝类下降17.5%。 六、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1%,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3%。民间投资[4]比上年增长2.0%。工业投资增长25.0%。基础设施投资[5]增长43.2%。
图8 2018年—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5.0%。其中,住宅投资下降5.4%;办公楼投资下降62.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9.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1.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9%,年末待售面积263.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16.7万平方米。 七、对外经济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955.3亿元,增长41.4%。其中,出口359.2亿元,增长62.4%;进口596.0亿元,增长31.1%。货物进出口逆差236.8亿元,比上年增加3.8亿元。对“一带一路”[6]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340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5.6%。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7]进出口额477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近50%。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新增外资企业34家,增长31%。 图9 2018年—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八、财政金融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2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全年区级税收收入58.4亿元,下降1.9%。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8.1亿元、10.6亿元、2.9亿元,分别占税收比重31.0%、18.2%、5.0%。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全年全辖区税收246.6亿元,比上年下降5.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税收分别为0.04亿元、60.1亿元、186.5亿元。金融保险业、商贸业和制造业分别完成税收70.3亿元、73.8亿元和56.7亿元,占全辖税收比重分别为28.5%、29.9%和23.0%。 图10 2018年—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全年各类金融机构近500家,区域性以上金融总部92家,初步形成以传统金融为主体,以新型金融机构和功能中心为支撑,以专业中介为配套的全领域金融发展格局。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业银行总行、分行和一级以上支行共71家,年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19068亿元,增长7.5%;资本市场服务业证券机构47家;保险业总部、分公司和支公司49家,保费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10.6%(按可比口径),其中人身险55.2亿元,财产险48.3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08元,比上年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88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70元,增长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92,比上年缩小0.02。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571元,比上年增长7.7%。 图11 2018年—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12 2022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7.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7.9万人,增加0.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4.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5.1万人,增加2.3万人。年末全区共计发放失业保险金784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0.5万人。年末全区共有3974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3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77人享受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28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服务机构9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共计1004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2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床位数2350张。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拥有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新型研发机构8个。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320家。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545项,成交金额达到7.1亿元。 全年专利授权46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51件。有效发明专利3347件。 全年商标申请数11410件,商标注册8337件。截至年末,累计有效注册商标79171件,比上年增长7.8%。 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6所,普通小学38所,职业中学2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幼儿园170所。专任教师6841人,招生数2.9万人,在校学生数10.6万人,毕业生数2.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24个。公共图书馆67个,藏书量103.5万册。电影院18家,影剧院座位数2.1万座席,电影演出场次23.3万场,观影人数196万人次。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91.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GDP比重5.7%。 年末全区共有旅游企业110家,旅行社门市181家。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14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5%。海外旅游人数近1万人次,下降1.6%。国内旅游总收入达117.6亿元,增长15.0%。全年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62.5亿元,比上年下降0.8%,占GDP比重3.9%。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6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473张。全区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66人,注册护师和护士9600人。全年婴儿死亡率1.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4‰。 年末全区共有大型体育健身场馆3个,人均体育占地面积2.1平方米,拥有等级运动员100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全年蓝天天数达到308天,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0.5%、13.8%、8.3%、8.3%。地表水监测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稳定保持在100%。 全年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营造林2700亩。 初步核算,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消费量3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4%,能耗增速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1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生产电力消费175508万千瓦时。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5人,分别较上年下降22.2%和16.7%。
注释: [1] 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5] 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6]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7]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行业统计标准: 1.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有总承包、专业承包资质和劳务分包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4.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业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5.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6.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道路交通建设来自区交通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办;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城市管理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和区医保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安全数据来自区应急局;市场主体、专利、商标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民政福利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