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23|回复: 0

[重庆] 202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2:54
  • 签到天数: 741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9861
    发表于 2024-1-9 09: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发展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实现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总体平衡。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05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3.86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5423.12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0.1:53.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663元,比上年增长2.5%。民营经济增加值17404.40亿元,增长3.0%,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3.34万人,比上年增加0.9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0.3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96%,比上年末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年流出市外人口403.53万人,市外流入人口221.45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98‰,死亡率为8.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1‰。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8,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18。

    表1 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市常住人口
    3213.34
    100.00
    按城乡分


    城 镇
    2280.32
    70.96
    乡 村
    933.02
    29.04
    按性别分


    男 性
    1623.17
    50.51
    女 性
    1590.17
    49.49
    按年龄段分


    0-15岁(含不满16周岁)
    509.05
    15.84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1992.18
    62.00
    60周岁及以上
    712.11
    22.16
    #65周岁及以上
    588.16
    18.30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67万人,比上年减少5.9%。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4%。

    全市农民工总量751万人,比上年下降0.7%。其中,外出农民工509万人,下降0.9%;乡内农民工242万人,下降0.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1.3%。全年住宅销售价格呈回落走势。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1%。

    表2 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
    2.1
    食品烟酒
    3.9
    衣 着
    0.0
    居 住
    -0.1
    生活用品及服务
    1.4
    交通通信
    5.5
    教育文化娱乐
    1.6
    医疗保健
    -0.3
    其他用品及服务
    0.6

    新动能保持较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6.3%、7.5%、12.3%和6.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1%和19.0%。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8%。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1%。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3.23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341.61万户。

    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滚动实施167个“一区两群”区县协同项目,主城都市区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两群”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主城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5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2.87亿元,增长4.1%;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8.68亿元,增长3.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实质运行,双城“1+5”合作协议加快落地。全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增长3.0%。

    开放通道建设有序推进。全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14.8万标箱、货值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4%,占通道沿线地区总运输量的28%;新开辟运行线路78条,通道网络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5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近30%,运输线路覆盖欧亚近50个国家超100个节点城市。沪渝直达快线开行1196艘次、运输集装箱32.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0.3%、17.4%,江海联运可通达环太平洋、大西洋200余个国家和地区600余个港口。拓展国际航空通道,截至年底,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9条,覆盖全球36个国家80个城市。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全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7%。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32天。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96.4%,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库区一级支流水质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为26.4%。全市自然保护区5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完成营造林面积33.33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5.0%。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8.63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0.07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综合单产349.5公斤/亩,下降3.4%。全年粮食总产量1072.84万吨,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夏粮产量122.40万吨,增长1.1%;秋粮产量950.44万吨,下降2.2%。全年谷物产量756.39万吨,下降0.7%。其中,稻谷产量485.24万吨,下降1.6%;小麦产量6.28万吨,增长2.1%;玉米产量256.37万吨,增长0.7%。全年猪肉产量149.96万吨,增长5.6%。生猪出栏1904.43万头,增长5.4%。年末生猪存栏1197.14万头,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27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4%,私营企业增长4.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5%,制造业增长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产业看,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摩托车产业下降6.4%,电子产业下降3.0%,装备产业下降0.3%,医药产业增长6.1%,材料产业增长3.9%,消费品产业增长2.1%,能源工业增长11.3%。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5.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2%,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6.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8.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1%。

    表3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

    汽车(万辆)

    #新能源汽车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笔记本计算机

    智能手机(万台)

    液晶显示屏(亿片)

    钢材(万吨)

    铝材(万吨)

    水泥(万吨)

    209.18

    36.52

    8631.92

    7411.21

    7032.03

    2.82

    1690.59

    238.64

    5316.55

    4.1

    140.0

    -19.6

    -21.0

    -18.7

    -22.7

    28.6

    7.1

    -1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19.1%,股份制企业下降6.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2.6%,私营企业下降5.8%。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比上年增长62.6%,制造业下降1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1%。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4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0369.40亿元,增长4.3%。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8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83.96亿元,下降0.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67.71亿元,增长0.9%;金融业增加值2491.02亿元,增长2.4%;房地产业增加值1668.59亿元,下降5.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795.10亿元,增长4.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323.89亿元,比上年下降2.3%。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3.54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871.90亿吨公里。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0655.37万吨,增长4.3%。空港货物吞吐量41.58万吨,下降13.1%。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76.54万标准箱,其中,铁路吞吐量47.37万标准箱,增长24.2%。

    表4 2022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总量(万吨)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货物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135432.72

    1828.08

    111914.65

    21677.69

    12.30

    3871.90

    292.17

    1063.30

    2513.22

    3.20

    -6.1

    14.8

    -7.6

    1.0

    -15.6

    0.8

    18.5

    -8.0

    3.2

    -0.6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2.11亿人,比上年下降40.0%。旅客运输周转量436.05亿人公里,下降32.4%。空港旅客吞吐量2246.09万人,下降40.0%。

    表5 2022年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总量(万人)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旅客运输周转量(亿人公里)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 空

    21149.01

    4823.61

    14432.14

    377.76

    1515.50

    436.05

    126.28

    77.94

    1.25

    230.56

    -40.0

    -25.8

    -43.7

    -38.1

    -39.3

    -32.4

    -19.4

    -35.3

    -58.0

    -36.8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890.5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5%,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820.21万辆,增长6.9%。民用轿车拥有量289.70万辆,增长5.8%,其中,私人轿车269.87万辆,增长6.0%。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8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301.46万件,包裹业务32.80万件,快递业务10.92亿件。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8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全市电话用户4560.8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962.1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3.2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5108.80万户,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3448.0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60.77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1326.06万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6.08亿元,比上年下降0.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与上年持平,餐饮收入下降1.9%。

    在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1%,饮料类商品增长9.9%,烟酒类商品增长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下降13.6%,化妆品类商品下降4.0%,金银珠宝类商品下降13.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下降7.1%,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7.5%,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增长3.6%,家具类商品下降3.6%,通讯器材类商品下降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增长0.6%,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5.9%,汽车类商品增长4.0%。

    从零售业态看,全年无店铺零售比上年增长8.2%,其中,网上商店增长8.1%,邮购增长21.7%;在有店铺零售企业中,仓储会员店增长21.1%,便利店增长12.5%,超市增长11.3%。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0.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0%,工业投资增长10.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27.6%。

    表6 2022年按产业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0.7
    第一产业
    19.9
    第二产业
    11.0
    #工业
    10.4
    汽车产业
    25.8
    摩托车产业
    11.3
    电子产业
    7.3
    装备产业
    3.4
    医药产业
    7.1
    材料产业
    -4.8
    消费品产业
    19.8
    能源工业
    18.6
    第三产业
    -3.4
    #房地产开发
    -20.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467.60亿元,比上年下降20.4%。其中,住宅投资2608.98亿元,下降20.7%;办公楼投资61.50亿元,下降24.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44.90亿元,下降16.5%。

    表7 2022年商品房建设与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22699.34
    -15.6
    #住宅
    15033.09
    -15.1
     办公楼
    538.01
    -27.2
     商业营业用房
    2446.77
    -15.6
    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2224.17
    -54.4
    #住宅
    1540.96
    -52.3
     办公楼
    35.07
    -66.4
     商业营业用房
    167.39
    -64.4
    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2795.66
    -33.4
    #住宅
    1920.10
    -29.5
     办公楼
    44.09
    -68.8
     商业营业用房
    240.35
    -39.8
    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4438.98
    -28.4
    #住宅
    2968.97
    -40.0
     办公楼
    102.83
    -6.9
     商业营业用房
    356.32
    -4.2
    销售额(亿元)
    3101.59
    -42.5
    #住宅
    2448.75
    -48.8
     办公楼
    112.46
    22.7
     商业营业用房
    276.82
    -9.3

    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4002公里。公路路网密度226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781公里。轨道交通营运里程463公里,日均客运量249.98万人次。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15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出口5245.32亿元,增长1.5%;进口2913.03亿元,增长2.9%。按美元计算,货物进出口1228.3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出口790.89亿美元,下降1.1%;进口437.41亿美元,下降0.2%。全市对东盟、欧盟、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1266.32亿元、1247.58亿元、1134.78亿元,增速分别为-2.0%、0.7%、-5.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2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0.3%。

    表8 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进出口总额
    8158.35
    2.0
     出口额
    5245.32
    1.5
      #国有企业
    188.85
    4.7
     外商投资企业
    2547.42
    -3.9
     民营企业
    2507.96
    7.4
    #一般贸易
    1920.92
    21.5
    加工贸易
    2860.46
    -7.3
    #机电产品
    4497.82
    -4.7
    #高新技术产品
    3377.40
    -10.1
    #笔记本电脑
    1774.73
    -11.3
     进口额
    2913.03
    2.9
      #国有企业
    399.46
    -19.4
      外商投资企业
    1275.56
    8.6
      民营企业
    1233.14
    6.5
    #一般贸易
    1007.23
    -9.0
    加工贸易
    679.49
    24.5
    #机电产品
    1981.45
    -4.0
    #高新技术产品
    1957.12
    6.3

    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68家,比上年下降23.7%。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57亿美元,下降16.9%。截至年底,累计有31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6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6%;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9亿美元,下降27.3%。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7272户,注册资本总额1565.79亿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128户,注册资本12.56亿美元。引进项目485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2873.95亿元。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3.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2.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0%。其中,税收收入1270.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9.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7.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892.8亿元,增长1.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567.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8218.18亿元,增长8.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0051.8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7%,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9365.86亿元,增长7.2%。

    表9 2022年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本外币存款余额
    49567.20
    8.0
    #人民币存款余额
    48218.18
    8.9
    #住户存款
    25458.85
    14.5
    非金融企业存款
    11645.39
    2.5
    政府存款
    7247.37
    6.8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3826.74
    -0.7
    本外币贷款余额
    50051.89
    6.7
    #人民币贷款余额
    49365.86
    7.2
    #短期贷款
    7736.89
    1.8
     中长期贷款
    36193.43
    4.9
    #个人贷款及透支
    19200.66
    -0.8

    全市共有证券公司总部1家,证券营业部200家,证券分公司53家。境内上市公司70家,总股本1010.08亿股,股票总市值9347.16亿元。

    保费总收入981.0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26.63亿元,人寿保险收入520.15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234.30亿元。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342.9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45.19亿元,人寿保险赔付75.28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赔付122.53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66元,比上年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09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13元,增长6.7%。按全体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1105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386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5231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09元。

    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71元,比上年增长3.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574元,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27元,增长3.9%。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3.0%,农村为36.5%。

    表10 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全市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绝对量

    (元)

    比上年

    增长

    (%)

    绝对量

    (元)

    比上年

    增长

    (%)

    绝对量

    (元)

    比上年

    增长

    (%)

    人均可支配收入
    35666
    5.5
    45509
    4.6
    19313
    6.7
    工资性收入
    19178
    5.7
    26556
    4.6
    6921
    8.4
    经营净收入
    5525
    3.1
    5098
    4.2
    6235
    2.0
    财产净收入
    2217
    6.1
    3265
    5.1
    476
    6.7
    转移净收入
    8746
    6.4
    10591
    4.8
    5681
    10.2

    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1.76万人,比上年增长5.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0.32万人,比上年增长0.0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8.4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98.1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99.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47.87万人,增长2.1%,享受生育保险待遇44.69万人次。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2.82万人,下降1.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4.24万人,增长2.7%。

    年末全市共有21.80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5.8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7.80万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9.74万人。全年资助141.76万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17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81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932元/月,其中,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582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382元/月。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截至年底,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新型研发机构179个,其中,高端研发机构82个。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348家。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6919项,成交金额630.4亿元。

    全年专利授权6.6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2万件。有效发明专利5.19万件。

    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78.21万件,比上年增长12.7%。驰名商标162件,地理标志309件。

    年末全市共有产品检验检测机构78家,其中,国家质检中心18个。现有认证机构1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4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46.6万台(件)。全年修订、制定地方标准(不含工程建设、食品安全)211项。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70所,成人高校3所,军队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128所(不含技工校),普通中学1120所,普通小学2637所,幼儿园5667所,特殊教育学校3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99%,初中入学率99.91%,小学入学率99.9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3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3.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9%。

    表11 2022年全市教育主要指标

    指 标

    招生数

    (万人)

    在校学生数

    (万人)

    毕业生数

    (万人)

    研究生教育
    3.47
    10.55
    2.31
    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
    35.06
    106.61
    27.10
    成人本专科教育
    2.88
    6.11
    2.10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13.81
    37.97
    10.68
    普通高中教育
    23.21
    66.33
    20.53
    普通初中教育
    35.05
    108.75
    39.67
    普通小学教育
    33.76
    203.19
    34.40
    特殊教育
    0.46
    2.66
    0.61
    指 标

    入园人数

    (万人)

    在园幼儿数

    (万人)

    离园人数

    (万人)

    学前教育
    24.14
    96.14
    33.92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市共有博物馆130个,文化馆41个,公共图书馆43个,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6%。全年生产电视剧3部、电影18部、电视动画片279分钟。出版各类报纸16187万份,各类期刊3420万册,图书16178万册(张)。全市共有国家级综合档案馆40个、市级专业档案馆1个、市级部门档案馆4个。

    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063.26亿元,较上年下降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72个,其中,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140个。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243个,其中,医院8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38个,乡镇卫生院810个,村卫生室9629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5.0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8.61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4.62万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2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46万人,注册护士11.7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4.5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 7291.3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7平方米,我市获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奖牌33枚,其中,金牌6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2.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2.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0.8%。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7%。

    全年水资源总量373.4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945.2毫米。全年总用水量68.83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7.4平方公里。

    全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点次达标率为97.1%,其中,昼间点次达标率为98.8%,夜间点次达标率为95.4%。全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2.5分贝,声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较好”;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4.8分贝,声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好”。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632人(含道路运输事故次责及以下),比上年下降27.9%;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0起,比上年上升25.0%;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1人,比上年下降32.3%。

    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乡内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5.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6.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8.其他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

    9.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10.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

    11.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本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2.社会领域投资包括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

    13.根据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印发的《外商投资统计调查制度(2022年)》,将外商投资统计口径统一规范为“实际使用外资”指标,即外商直接投资(FDI)。

    14.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低20%的收入家庭为低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

    15.体育场地调查对象不包括军队、铁路系统所属体育场地。体育场地面积是指体育训练、比赛、健身场地的有效面积。

    16.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

    部门排序以文中数据为序: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社保局;市场主体、质量检测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开放通道建设数据来自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自然保护区、林业、森林数据来自市林业局;交通数据来自市交通局;民用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市通信管理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重庆海关;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部分金融数据来自市金融监管局和人行重庆营管部;证券数据来自重庆证监局;保险数据来自重庆银保监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保局;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数据来自市知识产权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委;电影、报纸、期刊、图书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利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市应急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