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474|回复: 0

[江苏] 2023年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2:54
  • 签到天数: 741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9865
    发表于 2023-5-24 18: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工作报告

    —— 2023年1月4日在新吴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新吴区人民政府区长 章金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新吴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高新区成立30周年,也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起始之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一些超预期变化,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挑大梁、扛重任,有力应对各方面困难挑战,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振奋人心的高质量答卷。

      一是综合实力在克难奋进中再上新台阶。经济体量持续攀升。戴牢口罩抓发展,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全力推进经济稳健运行,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0亿元、增长3.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42.1亿元、同口径增长5.6%,总量跃升至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1800亿元、增长6.5%左右,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区第九名;固定资产投资约745亿元、增长3%左右;进出口总额超580亿美元、全市占比达到53%左右;到位外资13.5亿美元,位列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约42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达到7.25万元;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成功举办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年会、中国半导体设备年会等重要会议,荣获市“季季评”高质量发展流动红旗、真抓实干奖、“四争”先进集体共计6次,获奖总数全市第一,新吴的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发展质量持续跃升。聚焦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加大企业培育力度,获得认定国家、省市单项冠军及各类“专精特新”企业122家次、全市第一。持续推进“智改数转”,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5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家、市级标杆89个,均为全市第一,入选全国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省级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扎实推进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拆迁腾换、优化提升工业用地3040亩,开建高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集成电路入选首批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4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3%。发展增量持续提升。新成立的12个产业招商中心尽锐出战,坚持线下“敲门”与云端招商相结合,新批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5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SK海力士七期等2个百亿元旗舰项目成功落地。139个省市区重大项目加速建设,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全市第一,耐思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博世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二是科技创新在蓄势突破中迸发新活力。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招引科技企业2320家,软通开源鸿蒙科技总部等184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发展,入选市“三类企业”351家,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50家,位居全市第一;认定通过国家高企526家,全市占比23.7%;德科立、微导纳米、日联科技3家企业科创板过会上市,亿能电力成为全区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5家企业获评国家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河半导体入选中国“哪吒企业”,14家企业入围科技部“创新积分500强”,9家企业荣登江苏百强企业榜单,3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5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奖,小天鹅荣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华进半导体获批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区获批入围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项目、省科技副总项目等29项。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出台“人才强区”黄金12条,成立区人才发展集团,开展“海外人才招聘月”活动,推动成立哈佛大学无锡校友会、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推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双元制”改革,举办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活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50人。引入科技人才项目2320个,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17人,超过近十年入选数总和。国家和省市人才计划入选项目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创历史新高。重大平台加快建设。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信部验收,引进和建设MEMS先进感知研发中心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硅基光电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4家单位(个人)获“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表彰。筹建未来技术学院太湖创新中心,协议共建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无锡北京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发布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行动纲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文件,开工建设科创载体31个、总面积234万平方米,建成投用62万平方米,中电海康无锡产业基地一期、朗新科技产业园CPU空间等科创载体相继开业。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6家,入选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落地。推进异地创新中心建设,无锡高新区(大湾区)创新中心揭牌运营。加快建设“高新金融谷”,高发集团成为全市首家区级AAA主体国资公司,开展“创新积分贷”试点,推出“锡慧贷”“标易贷”等个性化金融产品,595个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贷款17.2亿元,荣获全市唯一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三是改革开放在全面深化中凸显新优势。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纵深突破。构建全域“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框架,优化“园街合一”管理体制,区与园街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入推进。基层“三整合”改革不断深化,探索构建了“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新格局。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吹响全市街道层面“第一哨”。建成全市首家政务服务“融驿站”,作为典型获全省推介。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用”全链审批,率先试点企业开办“全链通2.0”,全市首创市场主体证照“一码通”。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更快更好更省”,完善“三个一”管理体系。经济领域改革力度更大。落实“锡政50+12条”“新吴区10条”等政策,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房地产健康发展等实施意见,拨付停业补助等资金5.9亿元,惠及企业6599家次。为各类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1.3亿元,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收14.95亿元。搭建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汇聚基金超300支、规模超650亿元。获批各类专项债券38亿元、金融工具支持项目4个,其中全省单笔金额最大的基础设施基金项目落地投放。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新增安世半导体、村田电子增资等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4个,签约德国默克、威伊艾姆等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新设外资企业超70家,新批协议外资近30亿美元、增长近60%,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新双方深化合作,启动建设无锡新加坡科创城。开展“两链”护航,及时重启日本、韩国等货运航线,确保光刻胶等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稳定,支持企业借助中欧班列、海铁联运、二类口岸“水水联运”等多种模式快进快出。综保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数字型综合保税区新片区选址,拓展保税维修检测业务,支持保税电商跨境海外仓建设,税收总量及集约发展效益全省同类第一。

      四是产城融合在互促共进中迈出新步伐。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发布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总体规划,编制各功能板块行动规划和城市设计,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从战略到实施的完整架构。太湖湾科创城核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定型,科技园区、科创载体、商业住宅、市政提升、景观改造等各项建设有序展开。菱湖大桥、高浪路快速化、G312新区段快速化改造、地铁4号线2期和5号线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江学路新建工程、新鸿路大修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用。1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稳步推进,新开工建设安居房小区6个、4456套。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开工,新地假日广场“焕新”开街,梅里遗址博物馆开馆,鸿山泰伯文化区上榜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商旅配套日趋健全。完成拆迁170万平方米,完成市级攻坚拔点项目39个,关停益多环保热电厂,困扰我区多年的历史难题有效化解。城市管理更加精细。聚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环卫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公共空间环境日新月异,高标准打造美丽示范街区10个。推进垃圾分类,深化“厕所革命”,开展渣土运输、违规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设81.1万平方米。建成公共停车场12处,新建车位3000余个、新增动态联网车位3.51万个。坚持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新增绿地55公顷,新建改建各类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5个。污防攻坚扎实开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到重要位置,高质量完成各级环保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VOCs、餐饮油烟和扬尘治理,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7.9%,改善幅度全市第一。系统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伯渎河生态治理工程二期等项目顺利竣工,组织入河排污口、涉磷企业整治,实施17项重点治太工程,地表水优Ⅲ比例83.3%,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零碳科技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

      五是社会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新福祉。民生保障有效改善。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的比例超70%,投入55亿元实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75个,办结“微幸福”民生工程51项。全面推动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开展“云上招聘月”等招聘活动200余场,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96人,引进大学生2.3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262人。出台系列稳岗惠企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亿元、失业保险待遇1.38亿元。积极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标,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制定分层分类救助方案,积极发挥财政和以慈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等资源优势,有序拓展保障范围,新纳入保障对象3411人、机构住养特殊困难对象74人。社会事业大步向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8000余个。创新推进跨区域、跨学段合作办学,上海世外附属学校挂牌托管,太科城大桥实验学校顺利开办,新吴实验中学启用,梅村高中空港分校建设扎实推进。抓好“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我区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前五、全市唯一”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启动建设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二期、海力士医院,加快建设区中医医院,空港(硕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竣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实现“十五分钟”医保服务圈全覆盖。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累计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老年人区域性助餐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江溪街道荣获全省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加快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新增托育机构8家、托位数735个。打造退役军人“五星戎耀”服务品牌,获评省双拥模范区。东西部协作和援疆工作深入推进,新吴海州共建的工业园区正式开园。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深化“智慧+绿色”示范区建设,引领推进“未来农场”项目,梁鸿生态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粮食总产量创近5年新高,大坊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四次测评均列全市第一。社会治理扎实有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坚持“防在前、早发现、快处置、强机制、稳运行”,坚持“项目不停工、企业不停产、社会不停摆、发展不停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科学应对“6·28”疫情,以快制快、群防群控,16天实现社会面、隔离点“双清零”,防控能力建设和疫苗全程接种率全市领先,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底线。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载体布局,新成立社区11个,优化调整社区管辖范围26个。高标准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网格化治理创新,实施“精网微格”工程,从源头化解各类隐患。积极探索“数字底座+应用场景”的“一网统管”建设,区街两级城运中心建成投用。有效化解信访积案,有序处置“问题楼盘”,“保交楼”成效初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25%。“区代表市”民兵工作考评荣获全省第2名,民兵参与社会治理和“企业带编”入伍试点成效明显。

      六是自身建设在担当作为中得到新淬炼。职责履行更加规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制定完善区政府工作规则和政府党组会议制度实施细则,举办“政府开放月”,办理落实市、区人大代表建议93件、政协委员提案111件,代表委员满意率再创新高。严格执行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行政复议案件办结率达到100%。持续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强化区级政府专项资金规范管理,严格招商引资项目评审管理,严格管控政府债务。作风转变更加扎实。坚持苦干实干巧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督查落实,完善监督、考评、奖惩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使各项工作有部署、有督促、有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基层一线新情况新问题,虚心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廉洁防线更加牢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抓好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整肃思想、严明纪律。扎实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政府投资、民生保障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监督,筑牢重点领域风险控制防线。坚持厉行节约、量力而行,严肃财经纪律,严控行政成本,“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

      一年来,全区人民武装和国防动员、科普、史志、档案、文体旅、侨务、对台、外事、民族宗教、人防、双拥、应急管理等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各位代表,走过不平凡的2022年,我们深知:新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城市建设的每一处变化、社会民生得到的每一点改善,无不凝聚着全区上下的心血与汗水,无不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努力与贡献,无不见证着72万新吴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驻区各条线部门及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我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仍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够紧密,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生态环境尚不尽如人意,节能降耗还需持续发力;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有待提高,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城市更新还滞后群众期待,产城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仍有短板,老百姓还有不少“急难愁盼”问题亟待解决;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企业债务等领域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政务服务效率有待提升,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建设仍需持续加强,政府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进一步抖擞精神,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科技创新提升年、改革开放提升年”活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争当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展现“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60亿元;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13.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今年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勇立高质量发展潮头

      始终坚持实体为本,以量为基、以质取胜,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切实突出项目为王。围绕“6+2+X”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紧盯“大而强”的头部企业、“小而美”的精品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坚持招商专业化、精准化、高效化,举办包机跨境抢订单、“金秋经贸月”等有声有势的招商活动,全年新招引超亿元产业项目10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特别是确保招引超100亿元项目2个,切实扛好全市项目招引“大梁”。构建“基金+产业”招商新格局,引进产业细分领域头部基金,依托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发展和现代化管理,发挥好项目导入作用。把项目建设这个“助推器”提速增效,推动SK海力士七期、华虹二期、村田三工厂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确保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着力形成实物投资量和经济增量。加强政策引导,让民间资本“敢投、能投、愿投”。着力提升项目产出,鼓励传统内外资企业盘活存量用地,持续提升税收贡献度。

      加快专业园区建设。突出专业园区“主阵地”作用,统筹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完善国有、民营、龙头企业三类专业园区分类指导管理机制。加快软件园五六期、中电海康二期、朗新科技产业园二期、海尔物联生态网示范基地等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打造8个千亿元规模的地标性产业集聚区,形成决战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街道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拆迁腾换工业用地2158亩、“二优二”3953亩。尽早规划建设一批工业载体标杆示范区,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竣工投用50万平方米。发挥“产业链+生态圈”乘数效应,扎实推进SK海力士中韩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华虹集成电路生态圈科技园、朗新科技产业生态圈等龙头赋能型园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入选获批的各类示范园区、试点园区更要加紧实施、大步向前迈。

      着力做强产业集群。增强数字经济引擎动能,发挥好应用场景的牵引,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提速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车联网等“新基建”,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2800亿元,提升“中国物联网第一区”首位度。加速突破集成电路设计与半导体装备两个领域,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均衡发展,产业产值突破1350亿元。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及制剂、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智慧医疗及健康服务,建成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推动高端装备智能化转型发展。依托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动力系统附件等新兴细分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光伏组件及高端装备、锂电池及正极材料、氢燃料电池,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研究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具、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3D打印等可能的万亿级产业,争取尽快布局、尽快入局。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做好业态提升、市场改造、文旅IP打造等文章,推动消费持续恢复,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加强商业、文化、体育、健康等消费跨界融合。

      打响营商环境品牌。推动政策集成创新,加快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以及省市区配套政策落地落实,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体系,持续提振企业信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聚焦工业经济、房地产市场、社会消费等关键环节,构建形式更灵活、渠道更丰富、供给更精准的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体系,解决好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用能等难题。持续用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工作机制,运作好稳增长服务、“两链”护航等专班,力保企业所需“件件有着落”。摸清经济发展“家底”,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弘扬新时代锡商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让民营经济大显身手。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切实把创新作为构筑长远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挥最大能量,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举全区之力推进应用性基础理论研究,下定决心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发挥政府“超前引领”作用,鼓励引导支持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让科技企业和各类人才在科技创新大潮中挑大梁、当主力。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热带生态雨林”,构建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服务体系、资源要素供给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引进具备核心技术能力、比较优势明显的科技企业2000家以上。立足产业创新与时俱进的需求和实际,不断调整和出台定向精准的支持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多层次的培育体系,新增市级以上“三类企业”3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家,通过国家高企认定550家。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金量。更大力度推动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上市,完善后备梯队培育联动机制,新增上市过会企业3家以上。在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的供给上,更多向科技型民营企业倾斜。

      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持续擦亮“才到高新更精彩”人才品牌,出台人才强区实施意见,完善升级飞凤人才“1+X”政策体系,强化高新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配置功能,探索成立人才实训学院,支持区内省部属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推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打造产教联合体、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国内外海外引才联络站、海外人才飞地和离岸研发中心建设,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超100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2700人,引育领军人才创业项目200个。激励本土人才创新创造,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培养,拓展“人才贷”“人才投”等人才金融服务产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让新吴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聚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产创一体,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省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努力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无锡北京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好北大、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以平台导入项目、以平台导入人才。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支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加入创新联合体,弥补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的短板。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培育体系。用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创飞地,建立资源要素联动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实施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方案,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优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坚持“强投资+硬科技”的导向,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机制,梯次培养更多创新型企业,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依托“高新金融谷”,用好基金、债券、担保等杠杆,打造从天使、创投到并购接续助力的基金生态体系,建立完善国有类金融工具,采取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等市场化形式,投债联动、投债结合,精准投、科学管、适时退,为创新人才、科技项目落户发展提供更灵活、更有效的资金支持。

      (三)始终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制度优势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精准疏通“大循环”堵点,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释放内生发展动力。

      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务流程的全面优化、系统再造和数字化提升,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治理“一网统管”,加快城运中心建设,实现“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智慧、一网协同共治”。发挥“区政合一”体制优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颗粒化”改进,提升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创新优化“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深化“园街合一”运行机制。发挥开发区灵活用人机制优势,持续开展雇员制试点、周转池编制等创新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便利市场化登记,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措施,推广“施工许可告知承诺”“联合竣工验收”,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全面建立符合基层实际、运转高效的“吹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治理新格局。不断深化基层管理体制、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支持国企用好市场化思维和手段,增强运营能力和投融资水平,做深改革、做强支撑、做优效益。

      全面升级开放平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接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加快苏锡临界地区同城化发展,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对接合作新模式,乘势而上,积极拿方案、主动争试点、率先享政策。加快与欧盟创新中心合作进度,布局建设欧盟创新中心东部中心。用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开放平台,加快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争取推出“首票”“首单”“首发”等先行成果。积极稳妥推进与新加坡胜科集团深度合作,做大做强新加坡科创城。抢抓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机遇,加强与相城区协同联动,加快临空产业核心区建设,着重培育临空物流、临空服务总部、大数据服务基地、电子商务基地、临空高端商务商贸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数字型综合保税区新片区设立,聚焦先进制造、物流分拨、检测维修、保税开发、服务贸易“五大中心”产业定位,打造长三角跨境贸易新高地。

      提升外资外贸能级。系统梳理重大外资项目招引建设情况,统筹抓好新项目招引和原有项目增资扩股、利润再投,培育发展外资总部。推动外资在股权投资、境外发债等新业态、新模式上扩大开放,继续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项目落地。全面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培育方案落地,做大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持续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建设,培育壮大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以“数”为媒做强服务贸易,研究出台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产业扶持政策,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四)集中精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发展强劲引擎

      突出现代化国际化导向,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现代化、加速国际化,打造最具魅力的科技新城。

      坚持以刚性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坚定落实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总体规划,深度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产城融合三年建设计划,优化产业空间组织和创新型产业空间布局,深化新加坡科创城、中欧低碳产业园、工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城市设计,因地制宜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旺庄外下甸、硕放硕北等街道板块更新,推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枢纽机场,按下重塑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快进键”。提升各类“城市部件”功能品质,强化商业设施提档升级,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氛围。坚持“适度超前、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安排90个新建续建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52亿元。优化交通路网,启动旺庄路公铁立交下穿、黄山路等9条市政道路大修改造,全力支持地铁建设,新开优化公交线路8条,有序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快西气东输新吴段路线调整,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市政管网、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成1个海绵城市示范区。拓展发展空间,完成征收拆迁项目44个、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市级攻坚拔点项目18个。积极探索REITs、EOD、TOD、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等市场化方式,引进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全面盘活市政污水(中水)管网、公共停车位(充电桩)、屋顶可利用资源以及路灯和广告牌等各类公共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运营,有力支撑城市建设。

      坚持以一号工程推进太湖湾科创城发展。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力量,加快导入国际元素、丰富科创内涵、彰显吴地韵味,早日把科创城打造成全区行政、文化、科创、金融中心。优化片区城市设计、区域用地功能和空间布局,完成核心区规划设计,统筹好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功能性的战略平台、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构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交通畅达、环境良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加快推进科创载体建设进度,细化核心区商业配套研究,规划建设高品质酒店,与无锡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形成联动效应,加速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国际化综合社区,加快推进菱湖大道、科研北路、和风路等核心街区景观提升改造工程。

      坚持以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形象。结合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践行“1+11”政策支撑体系,全域推行“城管进社区”。持续深化“新街吴韵”道路街巷更新治理项目,启动第二批美丽示范街区建设,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加快转运中心建设,打造垃圾分类监管平台,持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大公共停车数据接入,统筹全区公共停车资源,建立区域平衡、时间平衡的停车管理格局。树立“公园城市”理念,结合绿地系统规划,有序推进休闲公园游园建设,构建“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健全深化巡防工作体系,推广“城市管家”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干净新吴、秩序新吴、美丽新吴。

      坚持以文化魅力涵养城市气质。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等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汲取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给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江南特色和国际气息自然融合、相互包融的文化强区。用好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库”,加快打造互联网广告、内容创作生产、电竞游戏、文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链,培育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做强吴越文化标识,在住宅小区、商业开发、交通设施、园林绿化、公共空间等设计建设中以及城市家具、城市雕塑中融入更多特色文化符号,让传统美与现代美、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相辉映。优化文体设施规划布局,加快无锡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暨交响音乐厅、伯渎河文化中心、伯渎河体育中心、江抗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完成鸿山遗址本体保护二期工程,建设鸿山遗址公园,打造更多“文化地标”。举办第十届“乐动高新”全民健身节系列活动、“长三角”慢垒球邀请赛、伯渎河皮划艇赛等精品赛事,不断展现城市风采。做强“玉飞凤”精品创作工程、“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好“百姓家门口”文化活动。

      坚持以绿色发展打造良好生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我区环境污染关键指标、重点领域,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重点涉气企业废气治理设施效率,加强建筑工地、拆迁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奋力攻坚VOCs源排放、扬尘等指标,努力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积极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建设,持续推进美丽示范河湖建设、区域水生态修复,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科学高效开展蓝藻打捞处置,加强河道管理巡查考核,开展国省考断面周边“微环境整治”,确保国考、省考断面稳定达标,确保太湖安全度夏。依托零碳科技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加快低碳示范应用推广,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活力。

      (五)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民生难题,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快速发展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大幅提升群众收入水平,擦亮“齐新协力、创吴止境”创业大赛品牌,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社会保险安全网、稳定器作用,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覆盖面。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扶残助残、优抚安置等工作,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个,稳妥开展货币化安置、商品房团购、安置房回购,促进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高水平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用好上海世外、大桥、金桥等“八大系列品牌”,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内涵发展,保持中小幼教育质量全市领先,建强优质教育“六大核心圈”,打造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区。加快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二期和质子中心、海力士医院建设进度,支持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区中医医院交付使用,积极创建二级医院。因时因势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把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变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针对性加强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引导群众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主动排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守好疫情防控“民生线”。聚力关爱“一老一幼”,强化家庭病房、照料床位、养老床位供给,创建省级居家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打造15分钟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圈。

      推进更有成效的乡村振兴。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稳产保供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未来农场”项目建设,激活省级鸿山农业生态园牌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实施集体经济增收“五大行动”,完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让集体经济和农村居民收入两个“口袋”鼓起来。深入推进“吴韵江南”美丽乡村风光带建设,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各位代表,2023年,区政府将继续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微幸福”“市长在线”民生工程,遴选提出8大类、25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人代会审议表决,区政府将根据票决结果,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全面完成,让全区人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六)持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抓细抓实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全力筑牢安全屏障。

      如履薄冰抓好安全生产。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抓安全,持续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和有影响的公共安全生产事件。抓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典型示范、警示教育、以案促改。提升公共安全风险主动预防和精准管控能力,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研判和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细致缜密抓好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用心用情、依法依规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扎实构建“精网微格”,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新吴品牌”。

      一刻不停抓好平安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重点抓好问题楼盘、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领域的排查,切实防范财政运行、金融化债等领域风险,坚决筑牢发展底板。升级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编实建强民兵力量体系,高标准完成“一年两征”任务;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军民融合,推进现役军人家庭关爱中心建设,持续提高双拥工作水平。

      (七)坚定不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展现勤廉务实形象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善作善成,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打造务实、为民、清廉的人民满意政府。

      用忠诚书写初心。以加强政府系统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严肃政治生活,坚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用法治推动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持续提升行政效能。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府信息,广泛接受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用实干笃定前行。倡导学以致用、既懂又清,以务实创新举措加快政府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健全推进、协调、督查机制,强化跟踪问效、行政问责,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优化运行体系,推动财政支出、基金运作、建设管理、国企改革、绩效考核等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深入群众和企业,多听批评声音,用心用情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使工作实效顺民心、合民意。

      用廉洁筑牢底线。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抓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执行省市区委廉政建设各项规定。高标准抓好省委巡视组反馈的5大类27项重点问题整改,加快补齐短板、纠正问题、回应诉求。健全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廉洁从政中树好政府形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财政监管、审计监督,严格绩效跟踪考核,推动政府系统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积极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争当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词注释

      1.“四争”先进集体:2021年10月,市委常委会第4次会议部署开展“争第一创唯一季季评”活动,“四争”具体是指向上争政策、争牌子、争资金、争试点。

      2.“三类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

      3.“哪吒企业”:代指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并获得1亿元人民币以上融资的新经济新物种企业,具有成立时间短、成长起点高、赛道领域新、场景创新强等特征。

      4.锡慧贷:这个产品是基于与智慧新吴平台的合作项目,通过分析新吴区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数据,加强新科贷数字化改造,探索运用创新积分提升企业获贷便利性,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5.标易贷:诚信库中小企业凭借企业信用,以平台企业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为凭证,以银行线上融资系统为依托,以政府平台信誉向银行申请融资需求,享受便捷贷款程序、优惠利率、无财产抵押贷款。

      6.“全链通2.0”:全新的“企业全链通综合服务”平台,可一窗填报并办理企业开办、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资格、社保账户和公积金账户。

      7.“双元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8.“五星戎耀”:是新吴退役军人工作品牌,是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体现,在退役军人中广泛开展争当“光荣之星”“敬业之星”“宣传之星”“公益之星”“文体之星”系列活动,激发退役军人荣誉感、弘扬退役军人正能量、凝聚退役军人向心力,确保退役军人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

      9.“精网微格”:在划定综合、专属网格的基础上,按照再微缩、再优化、再精细的要求,以 100 户左右为基本标准,精细划分“微网格”,缩小监管地域半径、细化责任落实,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定责,确保网格内所有的房屋地址都精准划入微网格,实现精准定位、精准定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张网”。

      10.“一网统管”:是指利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以看见、预见、应急调度为目标,实现线上线下高效处置一件事,做到一网观全域、一网管全城,进一步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

      11.飞凤人才“1+X”政策体系:1就是区“飞凤人才计划”及其升级版,X就是区相关产业、行业的专门人才政策或政策中涉及人才部分,比如卫生健康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中涉及人才的部分。

      12.REITs:指“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向投资者发行收益凭证,募集资金投资于不动产,并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收益的一种投资基金。

      13.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14.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15.“1+11”政策:为推动打造“全国最干净高新区”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研究制定《关于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配套《“城市管家”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城市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城市管理巡防工作制度》等11个支撑文件。

      16.“三管三必须”: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三管三必须是指,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7.第一议题:就是聚焦政治建设这个党的根本属性,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作为党委会、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及其它党内重要会议的“第一议题”,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