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贵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奋进强市、产业旺市、品质立市、实干兴市”工作要求,围绕“活力贵溪、铜都贵溪、数字贵溪、幸福贵溪”发展定位,努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目标任务。
一、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2.32亿元,可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1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8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92.83亿元,增长10.2%。三产结构由2020年的7.8:59.4:32.8调整为6.8:60.7:32.5,三产占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59.8%和34.1%。人均生产总值为109587.4元,增长17.3%,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7176.71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258.55亿元,可比增长11.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url=][/url]
年末常住人口540337人,比上年末减少305人。其中,城镇人口299719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5.47%,比上年末提高1.08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46583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人。60岁以上人口108925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8%,超出老龄化标准6.8个百分点。
[url=][/url]
2021年末全社会就业人数200739人,比上年末减少680人,下降0.3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423人,比上年减少994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34人,比上年增加66人,增长10.4%;城镇登记失业率3.26%;年末农民外出从业人员141985人,比上年减少1232人,下降0.86%;其中,省外务工111532人,比上年减少1209人,下降1.08%。 202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86.14亿元,增长25.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35亿元,增长5.5%;地方税收总收入31.37亿元,增长9.7%,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6.4%,比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 [url=][/url]
二、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951公顷,增长0.04%。其中,谷物播种面积64441公顷,增长4.0%;油料播种面积5289公顷,增长7.4%;蔬菜类及食用菌播种面积7834公顷,下降2.3%。 全年粮食总产量36.69万吨,增长1.2%。其中,早稻14.08万吨,增长2.3%;中稻及一季晚稻5.65万吨,下降2.5%;二季晚稻15.8万吨,增长1.6%,稻谷合计35.54万吨。 全年肉类总产量35573吨,增长19.9%。其中猪肉产量25868吨,增长34.5%;年末生猪存栏147667头,下降16.7%。全年禽蛋产量10333吨,下降7.7%。全年水产品产量26756吨,增长0.6%。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6亿元,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 [url=][/url]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8.8万千瓦特,增长0.4%;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3930公顷,增长14.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5520吨,下降0.8%;农用塑料薄膜(地膜)使用量1355吨,增长0.7%;农药使用量583吨,增长1.7%。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可比增长12.3%。其中,市属工业可比增长20.3%;江铜可比增长5.7%。 [url=][/url]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品中:发电量991505.89万千瓦时,下降3.3%;水泥98.8万吨,下降8.9%;精炼铜123.1万吨,增长9.3%;铜材143万吨,下降0.1%;电光源7342.7万只,增长390.4%。
[url=][/url]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98.02亿元,增长37.0%;实现利润总额73.61亿元,增长22.9%。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0.24亿元,增长25.0%;实现利润总额51.21亿元,增长50.1%。贵溪市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340.02亿元,增长52.2%;实现利润总额27.61亿元,增长30.6%。全年建筑业总产值91.89亿元,增长13.1%;建筑业增加值28.76亿元,增长1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2.8万平方米,增长15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8.5万平方米,下降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8.2%;非国有投资增长17.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3.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亿元,下降20.0%。其中,住宅投资15.6亿元,下降27.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5亿元,增长25.9%。房屋施工面积216.8万平方米,下降1.0%;房屋新开工面积64.6万平方米,下降9.4%;房屋竣工面积25.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9万平方米,增长12.2%;商品房待售面积7.2万平方米,增长268.0%;商品房销售额30.6亿元,增长11.0%。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2.52亿元,增长27.2%。[url=][/url]
2021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全市纳入联网直报电子商务企业223家,共实现电子商务销售12.3亿元,增长36.15%。全市共有 1个电商服务中心,8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全市共有电商企业223家,新增30家,增长15.5%。六、对外经济
全市实际引进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95.43亿元,增长14.5%。实际利用外资16431万美元,增长8.9%。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25亿元,增长11.3%。 全市境内公路里程3484.226公里,与上年持平。年末公交车路数10路,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68辆,与上年持平。年末实有出租车数138辆,与上年持平。 全市通信网络系统固定电话年末用户4.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手机)44.1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6.8万户。 1.全市电信系统固定电话年末用户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6.3万户。 2.全市移动系统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8万户。 3.全市联通系统固定电话年末用户0.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6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5万户。 全年接待游客521.8万人次,增长29.9%。实现旅游总收入 42.3亿元,增长32.0%。 八、金融业
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79.96亿元,增长27.7;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7.32亿元,增长14.4%。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52.48亿元,增长11.7%,其中农村居民储蓄104.18亿元,增长5.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75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7所,初中5所,完小81所,教学点145所,全市共有教师559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4571人,其中初中教师1896人,小学教师2675人。在校学生77624人,其中:高中生11918人、初中生26013人、小学生39693人。 幼儿园232所(其中公办园121所、民办园111所),幼儿园学童14736人。 2021年,全市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学生毛入学率99.9%,高中学生毛入学率94.2%。 2021年全市共获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项,争取项目资金135万元。认定省级瞪羚企业、潜在瞪羚企业各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1家、省级绿色技术创新培育企业1家,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13项,全年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年内新认定高企6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1年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当年新增0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影剧院0家;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9348户,由于互联网普及因素,比上年减少9114户,下降13.3%;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市有医院卫生院36所,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270 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689张。医院、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81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1263人,注册护士1307人。全面实施基础药物制度,基本药物覆盖率达100%。 城镇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覆盖率达100%,全市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群众性晨练、晚练广场舞、太极拳等等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6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5元,增长9.4%。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21年我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24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581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6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5万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核算数。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财政等部门数据不含龙虎山风景管理区。4.社会统计数据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部分数据引自政府工作报告。5.公报数与统计年鉴数不一致时,以统计年鉴为准。6.因省局劳动工资相关数据未反馈,暂时不公布相关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