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强富美高”新仪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3.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亿元,可比价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47.49亿元,可比价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02.61亿元,可比价增长8.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401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52.3∶44.0调整为3.5∶51.6∶44.9。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数13580户,从业人员132317人,其中当年登记2140户,从业人员11052人。个体工商户登记数40501户,从业人员77307人,其中当年登记6970户,从业人员12225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按常住人口计算,年末城镇化率为57.2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非食品价格上涨2.3%;服务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7%。从消费结构看,构成CPI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同比全部上涨,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5.2%、衣着上涨4.2%、交通和通信上涨4.2%、居住上涨1.8%、食品烟酒上涨1.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1%、医疗保健上涨0.2%。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7.49万吨,增长10.9%。其中:夏粮产量6.68万吨,增长48.5%;秋粮产量20.81万吨,增长2.6%。油料总产量0.41万吨,下降21.2%。蔬菜总产量28.45万吨,增长1.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8.83万亩,增长14.1%;油料种植面积2.49万亩,下降20.1%;蔬菜种植面积10.72万亩,增长0.9%。肉类总产量19150吨,下降10.4%;牛奶总产量150吨,下降44.4%;禽蛋总产量1.42万吨,下降5.1%;水产品总产量7470吨,下降6.7%。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施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河道疏浚治理等农水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推广休耕轮作、土壤深翻、综合种养,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成省休闲农业精品村2个、省主题创意农园2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组建家庭农场10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推进农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4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完成粮食中心库二期仓容建设,新增烘干中心6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向好。全市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173.97亿元,增长12.0%;其中市本级工业开票销售收入905.38亿元,增长1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48.39亿元,增长9.1%;其中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04.48亿元,增长8.4%。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407.28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348.94亿元,增长8.9%。在列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6种,下降的有19种。其中:金属冶炼设备、水泥、混凝土、无纺布等产品产量增长20%以上;初级形态塑料、变压器、民用船舶、移动通讯设备、纸制品等产品产量下降20%以上。
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45.74亿千瓦时,增长3.9%。第一产业用电量0.19亿千瓦时,下降4.1%;第二产业37.84亿千瓦时,增长2.3%,其中,工业用电37.57亿千瓦时,增长2.3%;第三产业3.08亿千瓦时,增长1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63亿千瓦时,增长10.5%。
建筑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37.04亿元,增长14.5%;竣工产值198.34亿元,下降22.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61.37万平方米,增长2.3%;竣工面积733.64万平方米,下降1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市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7.95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87亿元,下降8.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5.74亿元,下降1.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54.42亿元,下降1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7.92亿元,增长19.7%,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74.25亿元,增长152.9%。
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共实施重大项目169个,完成投资231.86亿元。2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19个项目参加扬州4.18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较好完成扬州年度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全年新开工项目22个,其中工业8个、服务业5个、农业8个、基础设施1个;竣工投(达)产项目31个,其中工业竣工5个、工业达产15个、服务业竣工4个、服务业达效2个、农业竣工5个。大众新上Tharu生产线、美好装配式建筑仪征生产基地、江苏传化柏泰公路港一期、江苏电信仪征数据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并序时推进;省园艺博览会旅游开发、石柱山国际康养城、富威尔扩建、宝陆汽车零部件扩建、升信无纺复合底布、天雅车用地毯等项目竣工或投入运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57亿元,增长8.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11.64亿元,增长8.0%;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7.93亿元,增长7.6%。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22.64亿元,增长21.6%;零售业零售额90.90亿元,增长4.5%;住宿业零售额1.31亿元,增长6.0%;餐饮业零售额14.71亿元,增长11.4%。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87亿元,下降1.4%;限额以下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3.70亿元,增长10.6%。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向好。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9047万美元,增长69.0%;不含扬州化学工业园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4003万美元,增长74.0%。全市进出口总额170837万美元,其中,出口65625万美元。不含扬州化学工业园区,进出口总额55642万美元,其中,出口41653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577.53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073.91万人次,公路货运量502.88万吨,水路货运量1956万吨,铁路货运量11.73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94820辆,增长8.5%,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85699辆,增长6.7%。
邮政电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40亿元,增长14.4%;电信业务收入4.36亿元,增长2.9%。全市电话用户84.09万户,增长0.2%。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3.13万户,下降4.4%;移动电话用户70.96万户,增长1.1%。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74万户,增长11.9%。
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旅游景点14处,旅行社及分支机构50家,星级旅游酒店饭店6家。全年接待旅游者482万人次,增长58%;旅游业总收入48.6亿元,增长55%。
八、财政、金融业
财政运行稳定增长。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92亿元,增长6.5%,其中税收收入44.04亿元,增长6.2%,税收占比86.5%。市本级(不含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83亿元,增长5.0%,其中税收收入38.32亿元,增长4.4%,税收占比85.5%。市本级(不含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8.39亿元,增长1.5%。其中:城乡社区支出6.00亿元,增长48.0%;公共安全支出3.72亿元,增长17.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65亿元,增长15.8%;教育支出10.09亿元,增长6.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99亿元,增长6.3%。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55.11亿元,增长0.8%;其中住户存款331.46亿元,增长8.3%;企业存款177.93亿元,下降4.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52.44亿元,增长12.3%;其中:短期贷款175.07亿元,增长11.1%;中长期贷款263.29亿元,增长10.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各类专利申请受理4834件,其中发明专利591件;专利授权33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3件。建成扬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全市共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8项,全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获立项12个。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25人、优秀博士39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有序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大仪镇中心幼儿园、城北幼儿园进行室内装修施工,明年投入使用,实验小学东区校项目研究通过,实施仪征中学等一批暑期维修工程,加快推进南师大二附高中华兴分部及实验中学综合楼、报告厅建设。全市省优质幼儿园比例76.5%,省现代化小学比例96.6%,省现代化初中比例100%,省三星级以上高中比例75%。全市各类学校86所,招生17336人,在校生58046人。其中:幼儿园34所,招生5650人,在校生12446人;小学29所,招生4314人,在校生23604人;初中17所,招生3899人,在校生11930人;高中4所,招生2605人,在校生7078人。3-5周岁幼儿毛入学率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净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8%。共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省、扬州市特级教师16人,扬州市首批中小学特级班主任3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才培养对象4人,扬州市级骨干教师58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3333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957小时,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98%。年末电影放映单位8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9个,全年艺术表演观众32.7万人次,文物展览参观1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45.17万册、件,书刊文献外借22.27万册次。
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成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完成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主体工程,人民医院创成三级医院,与上海东方医院开展合作共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84个,比上年增加5个;拥有床位数2690张,增加30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98人,减少6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170人,增加86人。全年诊疗318.76万人次,增长4.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7个、体育馆8个、游泳池馆8个,教练员16人、等级裁判员164人、等级运动员84人。圆满承办省运会赛事5项,国家青年垒球队训练基地落户仪征。全年运动员获奖牌总数115枚,举办体育竞赛表演125次。完善村、社区文体设施,年末全民健身活动设施869个。
十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通过省厅专家论证,老城区与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初步成果。相继启动滨江新城区域城市设计、北门区域城市设计、前进路沿线区域城市设计编制工作。持续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整治临街临水低矮危旧房屋4.5万平方米,实施危房解危1.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7.4万平方米。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新建、改造城市综合性公园1个、社区公园1个、街心游园5个。启动“多城同创”,接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项目90项。全面接管仪化区域城市管理职能,实施环境整治项目16项。
镇村特色更加鲜明。结合乡镇产业发展,推动集镇道路、绿化、文体、商业等设施建设。实施集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9项,数字化城管二级平台实现园镇全覆盖。有序推进铜山、月塘、新集、刘集等特色小镇建设,扎实开展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和项目招引工作。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日益提升,创成全国文明村镇3个,江苏最美乡村3个。加大村级增收减债力度,化解村级债务8550万元,实现零债务村60个,所有村集体收入超过55万元。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完成11家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淘汰整治燃煤小锅炉和工业窑炉。推进城市内河水体整治,强化污水达标排放监管,完成月塘水库应急水源地达标建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7.3%,市控以上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危 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以枣林湾全域绿化、S333、S353景观廊道建设为重点,实施绿化重点工程35个,新增造林9500亩。S353生态绿廊获全国林业创新创业设计铜奖。我市被评为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4个、示范村3个。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0258人,减少2775人。其中:男性人口280927人,减少1746人;女性人口279331人,减少102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21‰,较上年下降1.9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67‰,下降1.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4‰,下降0.8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06万人,较上年增加0.28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62元,增长8.7%;人均消费支出19442元,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00元,增长8.1%,人均消费支出23163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8元,增长8.7%,人均消费支出15321元,增长7.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48.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64.38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日趋完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7.18%、97.59%、97.51%,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0万人、17.74万人、9.54万人。开展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扶贫,落实危房改造、大病救助、子女就学等扶贫措施,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脱贫率96.1%。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64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7884元提高至8568元,城镇“三无”老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644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7868元。新增住房保障家庭101户。住房公积金扩面0.57万人,使用公积金10.1亿元。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部分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机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