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炎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县上下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1.3亿元,同比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44.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同比增长2.7%、4.2%、7.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同比下降4%、28.6%。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7.0:44.1:38.9调整为15.5:40.7:43.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9%,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51.5%和29.5%。 二、农业 全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3.1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农业总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2.5%;林业总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3.6%;牧业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6.0%;渔业总产值0.3亿元,同比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9.7%。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9万公顷,比同比下降4.4%;油料种植面积0.26万公顷,比同比增长3.6%;蔬菜种植面积0.3万公顷,比同比增长3.5%。 全县粮食总产量8.2万吨,同比下降5.2%,油料产量0.4万吨,同比增长5.3%,茶叶产量331吨,同比下降1%,水果产量74882吨,同比增长9.4%,蔬菜产量10.3万吨,同比增长3.5%。猪、牛、羊肉类产量0.74万吨,同比增长10.4%,禽蛋产量0.08万吨,同比增长3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规模工业企业111家。其中亿元产值企业30家。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85.1%。工业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2%。 全县建筑业增加值7.88亿元,同比下降1.5%。资质等级建筑业总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5.6%,非国有投资同比下降0.6%。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6.7%,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3%,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1.4%;民生工程投资同比增长88.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7.5%。 全县施工项目个数 168 个,同比下降4%。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1个,同比下降6.1 %。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完成投资占全部亿元项目投资的比重为24.9%;在建市重点项目28个。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0%。商品房销售面积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1%。商品房销售额2.9亿元,同比下降44.6%。 五、国内贸易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亿元,同比增长2.6%。按城乡分,城镇零售额32.7亿元,同比增长2.6%;乡村零售额6.1亿元,同比增长2.3%。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同比增长13.6,2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增长26.3%,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1.6%,日用品类同比下降3.6%,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增长21.1%,五金、电料类同比下降14.7%,汽车类同比增长6.8%。 六、交通、邮电 全县公路客运量63.33万人,同比下降60.9%。旅客周转量679.7万人公里,同比下降48.5%。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1.96万辆,同比增长7.3%;本年新注册汽车0.16万辆,同比下降6.8%;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2.13万辆,同比增长7.2%。 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18亿元,同比下降2.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亿元,同比增长8.7%;电信业务总量0.8亿元,同比下降7.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1亿元,同比增长5.45%。其中,税收收入4.76亿元,同比下降3.5%;非税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38.4%。地方财政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4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分别增长5.5%、95.8%,卫生健康支出同比下降3.8%。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2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0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7.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4.3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16.5亿元;中长期贷款23.7亿元;票据融资4.1亿元。全县存贷比为77.2%,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全县全年保险收入1.99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寿保费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6.4%;财险保费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38.9%。理赔支出0.67亿元,同比增长23.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82个,其中公办教育机构45个,民办教育机构37个。全县在校学生24571人,同比下降3%。其中普通中小学生20159人,同比下降0.83%;中等职业学校421人,同比增长8.8%;幼儿园3991人,同比下降13.56%。全县专任教师1616人。全年共发国家奖学金、助学金203.9万元。 全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6亿元,同比增长9%。全县科技机构1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9件/万人。授权专利47件,同比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7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0.51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 全县体育场地770个,体育馆1座。开展全民健身项目6项次。 全县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19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145张。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6人,注册护士435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万人,乡村人口12.6万人;人口出生率5.26‰,死亡率7.4‰,人口自然增长率-2.1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86万人。城镇化率为57%。 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1元,同比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62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0元,同比增长7%。全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6.8平方米,人均消费支出16762元。
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0.16万人,同比下降0.14%。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14.1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49万人,其中在职人数0.9万人,离退休人员0.5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7万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467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48.7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61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917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06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4种。全县设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已批准建设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3.49%。完成造林面积650公顷。 初步核算,全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8.3%。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8天,空气质量达标率98.4%。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核算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情况。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