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稳定向好,社会大局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5.2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4.0%[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1:28.8:57.4调整为17.2:28.1:5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338元。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 77.99万人,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6.3万人。202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3.85‰,人口死亡率5.21‰,人口自然增长率-1.36‰。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人数6763人,比上年增长12.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1人,比上年增长8.1%。城镇登记失业率3.2%,较上年持平。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一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1%,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33.9%,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25.8个百分点。二是在市场销售中,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增长20.7%。三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改投资增长38.2%,快于全部投资30.8个百分点。四是在市场主体中,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249户,增长0.54%,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3.75万户,增长7.7%。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2.4万亩,增长0.14%;粮食产量43.36万吨,增长0.93%。全年生猪出栏18.63万头,增长0.18%。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7.86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9.0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3.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7万平方米。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3亿元,下降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5亿元,下降2.1%;金融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2.0%;房地产业增加值11.8亿元,下降2.2%。全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 全年货物运输量1953万吨,比上年增长5.7%。货物运输周转量417958万吨公里,增长5.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908万吨,增长1.9%。全年旅客运输量901.95万人次,下降4.3%。旅客运输周转量42807万人公里,下降1.11%。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5.76万辆,比上年增长40%,其中私人汽车5.71万辆,增长43%。年末民用轿车拥有量4.22万辆,增长3.6%,其中私人轿车4.0万辆,增长0.7%。年末全县高速公路里程54.35公里,增长56.6%;一级公路里程达56公里,增长24.4%;境内公路里程3406公里,增长0.6%。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电信业务总量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总数2.68万户,下降4.1%;移动电话用户47.83万户,增长6.4%。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39万户,增长13.3%。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96.5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47%。国内旅游收入22.04亿元,下降17.79%。年末全县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处,旅游线路7条,旅行社4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9.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2%。工业投资增长49.8%,其中技改投资增长38.2%,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168.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3亿元,比上年下降45.5%。商品房销售面积20.2万平方米,下降34.1%。商品房销售额8.0亿元,下降50.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3.5万平方米,增长27.3%。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亿元,比上年下降1.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5亿元,下降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亿元,下降1.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销售额84亿元,餐饮收入10亿元。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0%,肉禽蛋类增长30.1%,日用品类增长66.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2%,中西药品类增长41.8%,家具类下降51.1%,通讯器材类下降33.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7.6%,汽车类增长12.4%。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6亿元(含留抵退税),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税收收入8.6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3亿元,增长0.1%。重点支出项目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544.8%,教育支出增长12.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6.7%。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77.8亿元,增长14.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4.2亿元,增长22.4%。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8元,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70元,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6元,增长6.9%。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38.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07万人,全年为461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年末全县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5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0.0万人。 年末1804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345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34所,当年招生0.75万人,在校学生2.52万人,毕业生0.9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当年招生数0.26万人,在校生0.53万人,毕业生0.1万人;普通小学40所,当年招生0.39万人,在校生2.41万人,毕业生0.39万人;幼儿园60所,在园儿童1.09万人。 年末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项。全年专利授权量302件。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61亿元。 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9%,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9%。 十、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62个,其中医院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个、村卫生室19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疫病防治院(所、站)0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75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00人,注册护士1061人。全县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73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7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582张。全县全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186.52万人次。 全年发展二级裁判员2人,发展三级裁判员10人,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发展二级运动员1人。全县有体育场馆1个。全年共举办百人以上体育健身活动18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总人数3万人次。 全年建立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950个,社区服务中心214个,社区从业人员1801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52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县已发现的矿种为20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0种(含亚矿种),其中金属矿种6种,非金属矿种14种。 全县有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2座,城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以上天数300天。全县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全县当年人工造林面积203.2公顷。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4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615起。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0.74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0.04万公顷,全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0.36亿元。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主要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卫生数据来自县卫健委;机械总动力数据来自县农业农村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人员救助供养、社会福利彩票、社区服务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数据来自县人社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保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县教体局;公共交通、旅客运输、货物运输、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县交运局;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民用轿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县公安局;电信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移动宽带接入用户来自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邮政业务总量来自县邮政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县人民银行;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电视、广播、旅游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居民收支、粮食、畜牧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枞阳调查队;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各类技术合同数据来自县科技局;矿种、人工造林面积数据来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环境数据来自县生态环境分局;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受灾情况等数来自县应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