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铜陵市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克难奋进抓发展,实干攻坚保稳定,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郊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5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9.8亿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63.2亿元,增长3.2%。三次产业结构为7.4:51.7:40.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2.6%,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万元/人。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29%。 二、农业、林业和水利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116.9公顷,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56.6公顷,增长1.6%;棉花播种面积302.2公顷 ,下降15.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432.6公顷,同比持平;蔬菜、瓜果播种面积2902.9公顷,增长3.8%。 全年粮食产量173421.1吨,比上年增长1.0%;油料产量12832.20吨,增长1.5%;棉花产量267吨,下降12.7%;蔬菜、瓜果总产量79573.6吨,增长1.4%。 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8.33千头,同比增长10.4%;全年生猪出栏36.2千头,比上年增长0.3%。全年主要肉类总产量10230.7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猪肉产量4140吨,增长0.04%。禽蛋产量8055吨,比上年增长2.8%。全年水产品产量23568吨,增长3.6%。 年末,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示范农业合作社5个,省级示范农业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1家,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处;新增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大户等经营主体150个。 全年完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省级考核验收3个,新开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个;完成农村改厕700户。 全年,全区完成人工成片造林1146亩,完成省级森林抚育5000亩,其中省级森林抚育示范片3280亩;完成封山育林项目3000亩;完成退化林修复200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4家,全年现价总产值同比下降(下同)8.2%,按可比价计算,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5%。区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8亿元,增长0.5%;实现利税4.2亿元,增长70.7%;实现利润5.2亿元,下降74.0%。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729281元/人,下降7.8%。 全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中,螺纹钢产量137.5万吨,下降26.9%;钢坯产量147.0万吨,下降23.0%;水泥产量(不含熟料)921.1万吨,增长0.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04亿元,可比价增长10.0%。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产值40.6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0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87万平方米,下降27.49%;房屋竣工面积19.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0.9%。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78.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7.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8.1%。工业投资下降17.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亿元,下降20.4%。商品房销售面积7.8万平方米,下降55.2%,商品房销售额1.8亿元。 在建项目153个,其中,房地产项目2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4个。 五、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25亿元,下降0.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2亿元,下降7.4%;金融业增加值10.23亿元,增长10.0%;房地产业增加值6.13亿元,下降3.6%;其他服务业19.43亿元,增长1.9%。 六、财政收支及国内外贸易 全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8.37亿元(含海关税)增长36.13%。其中,上划收入19.74亿元,增长56.7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增长4.51%。分级次看,乡、镇、办事处共组织收入3.54亿元,增长9.34%;经开区及区本级共组织收入24.83亿元,增长41.05%。主要税种完成情况如下: 增值税增长50.01%;企业所得税增长1.34%;个人所得税增长1.5%;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8.57%;房产税下降8.27%;印花税增长17.99%;车船税增长333.1%。 全年全区共完成财政支出14.41亿元,下降4.49%。从预算级次看,乡、镇、办事处共支出1.95亿元,增长14.71%;区本级(含经开区)共支出12.45亿元,下降6.93%。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亿元,比上年下降1.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共计75家。 全年全区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7.96%,其中出口额4190万美元,同比增长680.7%。 七、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和旅游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62所,其中:初中8所,小学27所(含4个教学点),幼儿园27所(公办10所,公建民营5所,民办12所)。共有学生数14044人,其中:初中生3042人,小学生6765人,幼儿4237人。共有教职工1680人,其中:中学教师427人,小学教师703人,幼儿园教职工550人,其中:公办园教师228人,公建民营及民办园教师322人。 全年,创建市级一类幼儿园1所;新办公办园3所,扩建1所,新增公办学位870个;完成2所小学改建公办园项目及1所公建民营幼儿园回收工作。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新建学校运动场3个,功能室改造学校6所;智慧学校城乡全覆盖目标。撤销教学点4个,调整1所小学为教学点。 建成1个托育机构,新增5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增加托位380个,成立老年大学72所,线下登记学员9200人,线上注册学员4129人。 全年,组织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增长34.6%。全年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增长138.8%。全区共授权专利2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件。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48件,高价值发明专利99件,增长32%。 全年共推荐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遴选科技特派员62名,服务全区62个行政村,获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补助6.2万元。与省农科院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所合作,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获省级支持资金14.8万元。全年累计完成9个批次39家企业进入“科技贷”企业库,全区7家企业获得“科技贷”贷款。全年共争取市级创新创业专项资金295.5万元,惠及企业39家次。开展了区级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工作,兑现资金129.7万元,惠及企业40家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个。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单位98家,其中区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区卫生监督所1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4家、民营医院5家、个体诊所及门诊部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家、村卫生室66家,养老机构卫生室4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人数78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93人,医师(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285人、注册护士268人,实有床位数535张,配备救护车2辆。 年末,区图书馆馆藏图书总计188158册(件),其中,电子书100000册,当年新增图书约5219册。全区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郊区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0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62个、社区阅览室11个,电子阅览室9个、室外舞台10个、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1个、市级农村文化大院1个,建成灰河乡马洼村农民文化礼堂。 全年,区文化馆开放共接待群众25389余人次,农家书屋62个。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2505册次,借还人次约603人次。全区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应急广播在线率达到90%。 年末,我区现有区级以上文物2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2家。 全年举办快乐健身赛事19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2个,健身路径13套,打造健身步道约2.3公里。 全年,全区国内旅游人数131.88万人次,下降17.32%;国内旅游花费9.29亿元,下降19.86%。全年,全区景区接待人数39.88万人次,同比下降35.47%。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公安系统数据,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53272人。全年出生人口1248人,出生率为4.92‰,比上年降低1.4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446人,死亡率为5.70‰,比上年提高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78‰。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22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37元,同比增长5.6%。按常住地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0元,比上年增长6.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8元,增长8.4%。全年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3522元,同比增长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319元,增长4.4%。 2022年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0.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2%。认定就业援助对象0.0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0.04万人,开发开发青年见习岗位0.03个,安置0.02万人;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0.3万人次,其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0.08万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0.1万人次、就业技能培训0.12万人次,举办各类招聘会138场次。 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5.99万人,养老金发放3.86万人,发放率达到100%。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0.15万人次,发放老字号人员补助1.94万人次。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1%,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7.6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考核1个国控断面稳定达标,3个省控断面总体稳定良好。 全年共实施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4个、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2个、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项目3个。全年完成水质检测149次,检测结果均达标。 全年召开环评办理为企服务会2次,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1个,告知承诺制审批4个,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36个,豁免项目7个。 全区安全生产重点行业和领域为资源开采、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三大行业。全区境内非煤矿山3座;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27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2家,冶金企业1家,重点建筑施工工地3处,渡口3处,消防重点单位64家,重大危险源2处(3级1处,4级1处)。 注: [1]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本公报增长下降除了特别说明均为同比数据。 [2] 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农村农业发展部分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数据来自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水利建设数据来区水利局;进出口数据和招商引资来自区商务局;旅游、文化、体育数据来自区文旅体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信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委;环境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