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782|回复: 0

[广东] 2022年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48
  • 签到天数: 75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356
    发表于 2022-5-31 14: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4月19日在光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光明区人民政府  蔡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光明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高质量高颜值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关键年份。
      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0+10”工作安排和区委“1+2+3+2”工作要求,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契机,牢牢把握光明科学城发展窗口机遇期,起而行之、高举高打,圆满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科学城创新生态,光明科学味道更浓、创新动能更劲
      聚焦于“领”,科学城上层架构日臻完善。搭建世界一流科学城“四梁八柱”,正式出台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启动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政策“软实力”迈上新台阶。优化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市区联动体制机制,编制实施重大设施、重大平台等“六重”五年行动计划,推动落实38个重大项目,加快提升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和成果产业化效能。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管理方案,编制完成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计划,实体运作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运营主体,“投建运转”一体化实施路径更加明晰。
      致力于“显”,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建成,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封顶。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入驻。材料基因组设施开展设备采购招标。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加快前期工作。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正式启用。大科学装置核心区一号路开工建设,变电站、高压线迁改等基建工程同步扎实推进。
      着眼于“创”,科技创新力量加速壮大。主动参与国际科技竞合,率先申请发起合成生物“BT-IT融合”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圳湾实验室成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深圳基地,入驻科研团队80余支、科研人员800余人。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3个国家质检中心高效运行,制订国家标准20项,累计服务企业2284家。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加快前期工作。与华为共建科学城产业联合创新基地,成立智能制造及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4大平台。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19个,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战略任务96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739件,各类创新主体获得国家、省级专利奖8项。
      落脚于“用”,科研成果产业化探出新路。全国率先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构建全国首个“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入驻企业20余家。建设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深圳大学共建创新验证转化基地。全区新认定科技创新产业园6家,入驻科技企业超100家。围绕疫苗和免疫治疗、高端医疗元器件、锂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打造7大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成功举办中国合成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全国首届脑与健康科技光明产业大会、光明科学城成果转化大会等系列大型活动。
      服务于“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编制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打造“规划+计划+办法”人才政策体系,全区高层次人才数量翻倍。向科学城重点人才配租住房3161套,发放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8114万元。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全年资助项目1514个,拨付资金2.4亿元。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搭建光明科技金融在线平台,引入金融机构23家,发布科技金融产品50件。引进世纪北斗、明脑信息等30家科技服务业企业。与博士科技、南部知光等合作共建转移转化基地,实现技术转移机构“零突破”。
      二、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光明经济综合实力逐级推升、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稳固。坚持稳中求进、变中求新,深入落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扎实开展“大抓项目、大抓固投”行动,完成年度十大攻坚克难任务,实现了负重开局下的发展“逆袭”。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85.3亿元,增长12.9%,增速“十三五”以来首次突破两位数,排名全市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8亿元,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4.2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880.4亿元,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9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增长9%。新增商事主体1.9万余家,增速全市第一。高质量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达到109万,光明成为全市最具人口活力的城区之一。
      “双高”发展标识更加鲜明。召开光明“双高”发展大会,充分凝聚全区后发争先、争创上游的发展决心。先后构建8项“双高”工作机制,实施生态、建筑、市政等全领域“双高”执行标准,扎实开展12大重点专项行动,实施各领域“双高”项目129个。成立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市率先发布高质量高颜值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形成40余项“双高”标志性成果。市考核区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工作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高标准承办第三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获省市领导高度肯定。高质量高颜值已从理念转化为抓手和标尺,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追求和行动自觉。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坚实。全力落实市“20+8”产业集群规划部署,重点布局超高清视频显示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发展合成生物等5个未来产业集群,打造马田、公明、凤凰、玉塘等4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等36个重大产业项目,华星光电T7项目达产,康泰生物新冠疫苗实现量产,贝特瑞荣登北交所“市值一哥”,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701.4亿元,占GDP比重54.6%。大力推进“两个一千万”工程,筹集高标准产业保障房513万平方米,盘活储备创新型产业用房超40万平方米。完成工业企业“小升规”205家、“规进高”150家。全区规上企业达1475家,国高企业达1700家,本土上市公司达2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84家。
      综合空间利用更加高效。全年整备土地352公顷,连续6年全市第一;城市更新供应土地32公顷;扎实开展李松蓢、长圳等5个利益统筹项目;拆除消化违建525万平方米。出让龙光玖瑞府等9宗居住用地共16.9公顷,出让兰度生物等7宗产业用地共47.9公顷。推动出台原光明农场地区城市更新“1+5”文件,困扰光明数十年的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实施产业空间提质增效行动,启动“5+8”共9.5平方公里连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强力推进轨道13号线车辆段周边2平方公里大片区综合开发,完成签约、清租“双100%”,移交土地51公顷。高效完成2362亩基本农田整改补划。
      三、实施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在先行先试中凝练光明经验,光明改革层次更深、开放水平更高
      改革效能进一步释放。全市率先形成“1+3”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推出“大科学计划机制改革”“环评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等8个综合改革示范点,在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围绕“完善企业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领域开展76项改革,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融合发展、科研平台“白名单”、特殊物品清关、税收制度改革等12项综改授权事项,为深圳深化改革、先行一步提供“光明方案”。
      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楼上楼下”创新综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新机制,被国家发改委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一网统管”改革项目获全国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成果奖。光明区获评2021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受到中央政法委、国家信访局高度肯定。光明区获评全省首批“三全育人”建设试验区。欢乐田园获评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甲子塘、迳口等4个社区获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科网格、多网合一”改革获评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大精彩案例”,“红水工”计划获评全市党建引领示范项目。
      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促进更多全球优质资源汇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大湾区总部签约落户。推动科研材料通关便利化,基本解决实验室进口材料通关问题。释放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效能,引进上德数据、华拓半导体等17个港澳项目。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完成选址,国际化街区标识系统加快应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信泰光学、东江精创等企业拓展沿线新兴市场。2020年全球招商大会24个项目全部落地,完成投资84.5亿元。成功举办2021年光明招商大会,签约重大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超900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
      四、瞄准深圳北部中心定位,全面提升空间资源价值,城市科技韵更浓、现代感更强
      精心优化空间格局。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构建“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城市形态加快向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城区转变,中心区综合功能全面增强,街道组团错位协同,生态田园都市更具魅力。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契合科学城发展之需,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升19%,科研空间占比扩展至6%以上,产业空间100%调整为新型研发和一类工业用地,科研经济承载力显著增强。
      精彩打造全新地标。以深圳市科技馆(新馆)为代表的深圳北部科技地标加快建设。以西方美术馆为代表的国际文化地标正式落户。以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一期)为代表的一流体育地标已经建成。以虹桥公园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地标新晋顶流。以国际汽车城(一期)为代表的商贸地标正式营业。以凤凰广场为代表的超高层研发办公地标主体封顶。以蓝鲸世界、乐府-星河、大仟里-天虹商圈为代表的消费地标逐渐成型。
      精品开发重点片区。全年完成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投资439.6亿元。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加快建设,华裕路高标准建成通车,公园大道、光辉大道、塘明路北段主体竣工;2平方公里科学公园正式动工,科学城体育中心等一批全市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光明云谷一期住宅、产研用房主体结构封顶,国际会议中心启用,“三横四纵”路网基本成型,科学城智慧公园加速建设。凤凰城开发圆满收官,累计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产业、商贸、文化艺术等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现代化城区形态基本形成。
      精美塑造城区形象。实施6大片区景观提升,重点打造33个高颜值景观项目,城区形象更显“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建成百草园、凤凰公园等公园19座,打造花漾街区3个。贯通6个碧道项目共30公里,完成大顶岭精品绿道提升6.8公里。建成花园式景观大道30条,完成道路“白改黑”20条。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实施比例位居全市前列。清理违法户外广告1.2万处,开展道路立面刷新10条。虹桥公园获评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中大附七景观提升项目荣获ELA年度十大景观,茅洲河碧道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碧道。
      精准补强基础设施。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轨道6号线支线及其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加快建设;深莞增城际光明城站线位初步明确;公常路下穿改造工程隧道通车。加快建设科学大道东段等33条道路,建成通车15条;打通断头路6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76条。完成248个工业园区供电环境升级改造。全社会用电量11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光明燃机电厂正式开工,光明环境园加快建设,能源生态园顺利落地。新建燃气管道15.5公里,完成天然气改造25.4万户,新增点火19万户。新增海绵城市7.7平方公里,建设改造供水管网106公里。完成25个小区二次供水提标改造和31个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
      五、把牢城市生命体征,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光明社会大局更稳、治理效能更高
      疫情防控严密高效。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成功应对“5·21”“6·14”疫情考验。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疫情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严格落实全市抗疫各项要求,妥善处置“2·13”疫情,快速实施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力保障群众生活和城区基本运行,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全市率先建立完善隔离酒店、医院等重点场所应急预案,有效填补同类事件应急处置空白。全市首创区级疫情防控大数据系统,数据清零时间缩短至2小时。全年完成疫苗接种269万人次,其中全程接种113万人次。区疾控中心顺利开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新建群众诉求一类服务站点26个,累计达到198个,服务37万余人次,诉求化解率达99.9%。圆满完成43家社区股份公司换届。构建新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15部门+6街道”联合执法系统、重点企业智慧监控系统,建成投用首个区级安全教育基地。成功抵御“狮子山”“圆规”台风等自然灾害,实现亡人事故“四个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更加稳定。实行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6%。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投诉处理满意度全市第一。持续建设“雪亮工程”,新建视频监控点1.7万个,新增城中村视频门禁1.5万套。对违法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全年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8.5%,电信诈骗、盗窃等突出警情下降超三成,打掉涉黑涉恶团伙37个,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城市管理精细智慧。发布《光明科学城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搭建区级视频共享平台,打通城管、应急等行业领域和街道属地智慧监管通道。推动基层数据融合治理,数字化城管系统、智慧安监、警务助手等6个系统完成融合。实现城中村物业管理全覆盖,社区物业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成全市首个区级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防治管理平台,完成剩余14处危险边坡治理,实现411处全部销号。完成963公里道路坍塌隐患检测。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升级改造集中分类投放点1064个。
      污染治理成效显著。顺利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保障工作。开展大气环境质量五项攻坚,制定10大类、6种污染物综合排放清单,完成47家涉VOCs重点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实施打击非法成品油联防联控,空气优良率达91.4%。全力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辖区河流水质指数同比下降40%,15条干支流Ⅲ类水质占比87%,达到20年来最好水平,茅洲河(光明段)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饮用水源水质持续100%达标。受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双100%,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实现双100%。“环保顾问”党建品牌荣获“新时代全国机关基层党建新成就”全国百优奖,区水务局获评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
      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打造“民生七有”新标杆,光明民生保障更强、公共服务更优
      教育事业成果丰硕。光明高中园教学楼封顶,市第十五、第二十二高中正式开学,新增高中学位3900个。新改扩建中小学6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260个。引进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合办义务教育,与深圳中学合作办学。引入市二幼等6所优质幼儿园,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成立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学位140个。推行集团化办学,成立8个教育集团和7个幼教联盟。全年引进正高级等教育人才112名,招聘国内外名校应届毕业生教师561名。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精简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执法检查,课后服务实现100%覆盖。
      卫生体系层次丰富。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临床与转化基地落户光明。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区妇幼保健院加快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一期)完成规划设计,全市首家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构建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的基层医疗集团运行体制机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80人,新增社康中心9家,新增家庭病床697张,建床数全市第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达205个,家庭医生签约32.4万人。
      住房安居答卷喜人。落实房住不炒,全市率先实施加强房地产监管若干措施。筹集建设公共住房7916套,新增供应3289套。全市最大公共住房项目凤凰英荟城开始配租,供应房源9672套;建成全市首批可售型人才房九樾广场。红坳村搬迁安置房工程完工。超额完成商品住房“双百万”目标,供应面积13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5%;销售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去化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
      文体事业多彩纷呈。隆重发布科学城体育中心、羽毛球运动中心等“光明区十大文体设施”。高水平运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精彩呈现《天鹅湖》《倚石听声》等70多场高端演出。文化馆、图书馆建成总分馆服务模式,全年举办惠民文体活动3000余场。成功举办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广东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等各类赛事活动98项。光明区获评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持续扩大文体资源社会开放程度,23处学校和社会体育场所实现“一键预约”。
      社会保障牢固有力。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组织校企定制等各类招聘活动74场,向企业精准匹配人才1.6万名。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服务21万人次,发放补贴超1亿元。集体经济效益持续提升,集体资产总额增长9.5%,更多发展红利惠及社区居民。加快建设民政残联综合服务中心,发放保障资金500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助金9300余万元,惠及4.5万人。持续开展辖区困难群众帮扶,保持脱困零返贫。
      帮扶协作精准高效。全面完成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任务。拨付财政帮扶资金1700万元,开展教师、医生等人才交流684人次。帮助田阳、田林引进华润电力、潞城风电等项目,总投资36亿元。探索建立两地协作、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关爱稳岗四项机制,提供5800个优质岗位,开展12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47家企业举办定向招聘会,新兴纺织公司获评省级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
      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履职尽责本领更高、政务服务能力更强
      政府系统党建持续强化。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认真落实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全市率先建成“党史+方志”二合一党史馆,编纂光明首部志书。
      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升。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6项制度,制定区政府规范性文件11份。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积极回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关切,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147件、政协委员提案109件,公开政府信息2万余条。深入推进“放管服”,顺利完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政务服务效能更加凸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体运行,建成光明科学城国际仲裁工作站,提供知识产权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将更多资源下沉基层,推动159项服务在区、街道和园区政务大厅无差别受理。全市率先推出“秒报秒批秒证”一体化改革,为科学城人才制定283项信用办服务,74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网办。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构建职能部门与街道互评机制。
      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年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285宗。排查廉政风险点1529个,制定针对性措施1822条,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1156项。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起,整治群众身边“微腐败”59宗,持续精简“文山会海”。加强政府投资、专项债规范管理,强化重点领域跟踪审计,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2项。创新打造VR“廉明馆”廉政教育基地。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政府一般性支出压减5%。
      同时,统计、物价、档案、保密、国家安全、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双拥共建、群团、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工商联、慈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望奋进之路,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维护核心才能上下一心,始终将“两个确立”作为忠诚信条,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156平方公里光明大地上凝聚起开创未来的强大信心和决心。胸怀大局才能开创新局,始终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应对风云激变的致胜法宝,在承担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中锚定发力、乘势登高,顺应深圳所需、竭尽光明所能,为“深圳速度”“先行示范”写下崭新注脚。积累胜势才能再起新势,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和第一代创业者的风骨情怀,接好接稳科学城建设接力棒,善积跬步、甘为台阶,在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一步步奔赴未来。人民至上才能拾级而上,始终将光明发展“大图景”与群众生活“小确幸”紧紧相连,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光明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我们应对一切风险、一切挑战的最大底气!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工作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光明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光明向新而行、跨越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体现在创新生态上,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格局没有完全打开,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外溢效应没有充分释放,成果产业化体系链条还不健全。体现在产业能级上,科技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还未完全成型,优质连片产业空间支撑不足,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体现在公共服务上,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商贸体系层次不够丰富,内外交通还不够通达便捷。体现在政府效能上,区街联动还不够高效,部门协同还需提升,干部队伍打大仗、打硬仗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为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按照市委总体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引领全区上下感恩奋进再出发,集中力量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
      一、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方位彰显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进一步加快重大科研载体建设。建成投用一批:开展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大设施联调联试,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式运行,全面建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加速建设一批: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推进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深圳理工大学永久校区建设。前期启动一批:加快推进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前期工作,争取腾讯量子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落户光明。
      进一步增强“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深入落实市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联合发起合成生物大科学计划,推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重点专项,主动承接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点新材料、生物医药、脑神经认知等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光明科学城发展指数,集中展现前端科学探索、前沿技术创新、高端人才集聚等科学内核,彰显“科学浓度”。举办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中以创新合作论坛、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继续办好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合成生物大赛、脑与健康科技产业大会,积极筹办光明科学城科技期刊,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创新影响力。
      进一步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在治理结构、成果产业化、人才集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奠定法律基础。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若干意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力争实现R&D占GDP比重9%以上。修编《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制定《光明区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核心节点和关键领域加大政策供给。持续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高效运行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构建科学城创新激励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公益基金和“光明科学城建设卓越贡献奖”,开展“改革创新奖”评选,营造勇于先行、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开展阵地协同,加强与特拉维夫、播磨等全球著名科学城合作交流,努力促成全球大科学城联盟,深化科研机制、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学习借鉴;加强与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协同配合,共建大科学设施和科研平台,延伸共享科研样本通关、国际大科学计划跨境合作等先行先试政策,携手创建深圳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第一方阵”。强化产研协同,搭建“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供需平台,支持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组团创新,精准匹配企业研发需求和科学城科研力量,开展1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科教协同,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承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满足企业发展共性需求和技术创新需要。
      进一步荟聚各方创新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高地计划,构建“聚才、育才、留才”工作体系。强化“聚才”,出台人才高地计划若干措施,靶向精准引进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试点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以综合贡献、承担科技项目、高端人才显示度等为评价导向,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积分制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完善用人单位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制度;谋划设立光明科学城科技经纪人学院,搭建成果转移智库,吸引培育掌握前沿技术、产业需求、成果评价、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深化“育才”,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培育系列专项行动,重点培养科技型企业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重点支持青年人才参与关键领域攻关和创新创业。做好“留才”,优化完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努力营造“住房无忧、教育无忧、生活无忧”的人才服务环境;搭建辖区高校与驻地企业就业供需平台,吸引毕业生扎根光明发展。
      二、聚焦三大领域、强化三大服务,打造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科研经济生态圈
      试点打造科研经济先行样板。瞄准合成生物领域,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三年计划,争创工程生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制定发布行业标准、创新指数、蓝皮书和重点企业榜单,新建专业化园区2个,提供高标准产业空间10万平方米以上,全链条打造全球合成生物产业高地。瞄准脑科学领域,出台《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引驻脑科学领域重点研究机构1家以上,推动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推广“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模式,鼓励社会主体共建创新联合体,配套建设专业化园区,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区。瞄准生物医药领域,围绕深圳湾实验室布局建设光明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一期临床试验基地,用好创新药、免疫治疗等中试验证转化基地,改造提升高科创新中心、卫光生命科学园等专业化园区,形成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科研经济圈层。
      强化科技信息服务。重点围绕光明科学城主研领域和创新生态,提供最新、最快、最便利的科技信息服务。聚焦科技前沿信息,打造涵盖学术思想、科学发现、科技文献、专家人才、科学数据的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构筑科技信息大数据资源与服务体系,提供科技战略决策信息服务。聚焦产业前沿信息,高标准建设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汇集全球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场景新应用等前沿信息,建立数据治理平台、智能分析引擎、应用服务矩阵和运营支撑体系。聚焦“IT+BT”融合发展,开工建设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构建全市首个科研云,提供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数据存储计算服务。
      强化科技转化服务。围绕成果确权,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试点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为知识产权交易和证券化提供关键保障;开展科学城专利优先审查和快速确权,试点开展重点领域专利导航,提供全生命周期培育保护。围绕概念验证,打造全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开展项目筛选、技术论证、市场分析、转化对接等,助力成果产业化迈出第一步。围绕中试小试,推动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深度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延伸发展卫光生物疫苗等7个首批中试基地,引进专业服务机构2家。围绕检验检测,加快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等检验检测平台,为生物、药品、新材料制品提供检验、检测、鉴定服务。围绕产业孵化,实施成果转化空间专项,新建一批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提供创新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
      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建设全过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吸引资产管理、科技银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各类市场主体聚集,规划打造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大厦,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平台作用,打造科技创新概念、种子、天使基金体系,助力科技型初创企业跨过“死亡谷”。设立科技支行,提供更多科技信贷产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推出更多科技金融产品,持续探索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专利综合保险等科技保险,谋划发行中小微企业增信专项债,推出投保联动、投贷联动、投债联动等组合金融服务。
      三、着力夯实科研经济引领下的现代产业基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示范城区
      打造龙头引领、聚集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围绕全市“20+8”产业布局,推动“8+5”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至56%左右。持续增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行业主导地位,加快建设华星光电超高清视频显示、旭硝子新型电子显示、宝龙达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贝特瑞新材料、电连5G高性能材料、锂电池材料中试验证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疆智能飞控、振邦智能控制、智能传感中试线等重大项目,推动西人马等重点企业落地;加速壮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加快亚能生物、帝迈生物生产研发基地、高端医疗元器件中试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联影等重点企业落户;大力发展精密仪器设备、安全节能环保、现代时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得润电子研发中心、安吉尔节能环保等重大项目,推动钟表、内衣等传统时尚产业向更高价值攀登。
      打造组团分布、承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空间。扎实推进马田、公明、凤凰、玉塘4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打造西南直角产业带。全力攻坚“5+8”连片产业用地整备,年内推出十万平方米以上大型产业地块10个,释放产业用地109公顷,出让产业用地6宗以上。聚焦“建设一批、提升一批、认定一批”,继续实施“两个一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智衍创新大厦、恒泰裕华南医谷等特色产业园10个,启动建设定制化国有专业园区10个以上;开展老旧工业园区综合提升大会战,改造玉律等老旧工业园区10个以上;制定工业上楼及特色产业园区建筑规范指引,新认定云智科技园、研祥科技工业园等科技创新产业园区5个以上;全年供应符合研发需求、产业导向的高标准产业用房400万平方米以上。
      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产业社区。率先在轨道13号线车辆段、薯田埔片区试点打造适应科研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社区,推动产业要素融入城区肌理,形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形态高端、人文生态和谐”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瞄准企业“研发+智能制造”需求,统筹规划平方公里级产业空间,大开间设计、模块化集成、专业化定制,高标准打造“研发+制造+创新”复合型产业空间。积极探索“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生产生活新方式,一体配建青年公寓、学校、医院,点状布局运动驿站、休闲书吧、口袋公园,提供多元活力、信息共享的社交场景,满足新一代研发人才和产业工人居住需求。
      打造更有温度、更加优质的现代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指标体系,落实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要求,出台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全面修编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靶向出台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实施“滴灌式”精准供给。构建区、街、协会、商会“四位一体”新型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区街两级企业服务中心职能,联合行业协会、商会组建服务专班,让企业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具黏性。坚持爱企护企,深入实施“柔性执法、联合执法、服务执法”,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和自觉;完善三级挂点企业服务和街道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加快企业服务平台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实现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举办“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重点解决久拖未决的企业关注事项。坚持稳企强企,实施辖区重点企业增产保障计划,为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资源;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储备池、准规上企业培育库、拟上市企业服务清单,精准推动“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项目供地“九通一平、配套先行”计划,推行“拎包可入驻、拿地即开工”等供地新模式。
      打造面向全球、靶向精准的现代化招商格局。构建全新招商体系,出台专门招商政策,成立区级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组建专门招商队伍,遴选专业招商伙伴。建立全新招商机制,实施合伙人招商,加强与市商业联合会、深圳上市公司协会等9家机构合作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遴选行业关键人,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引入上下游优质企业;探索金融招商,用好国企股权投资平台,开展股权招商、基金招商。拓宽多元招商渠道,面向全球精准绘制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招商图谱,按图索骥“敲门招商”;高规格办好光明招商大会,开展各类招商活动不少于50场,力争引进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产业项目1个以上、十亿级产业项目5个以上。
      四、聚力提升深圳北部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型中心城区
      让城市空间更有品质。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全面优化空间格局和建设指标配置,强化科技创新与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深化“双高”8大机制,贯穿城市建设运维全过程;实施“总设计师+总建筑师”制,高水平开展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标性建筑设计,合理管控城市色彩、天际线和建筑立面等形态要素,全面增强城市现代感、国际范、科技韵。以绣花功夫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完成城市更新供地20公顷以上、土地整备入库100公顷以上,消化违法建筑12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土地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让开发重点更加突出。全力建设三大片区:高规格启动大科学装置核心区开发,实施片区总师制,规划设计1平方公里“科学家谷”,依山傍水配套科学公馆、科旅之家、美术馆与特色运动馆,打造“可研可闲、宜聚宜游”的科学家园和山水绿谷。高水平建设光明中心区,深化附加图则和城市设计,稳定光明站枢纽布局,实现“三横两纵”主干路网建成通车,全面增强区域核心功能。加快建设科学公园、深圳科技馆、西方美术馆、光明书城等一批精品地标。实施楼村第一工业区、狮山工业区等城市更新、利益统筹项目,推动科学环廊设计实施、Idea空间落地运营。将光明云谷打造成为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科研经济先导区,增强科研支撑能力,导入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生物标准物质及质控品研发中心、首台套技术装备评价中心等3个科研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制定云谷产业空间一张图,新建改造高标准产业空间40万平方米以上;提高综合服务品质,高水平运营国际会议中心,建成通车“三横四纵”路网,加快建设科学城智慧公园、科学公寓、情景式商业等配套设施。前瞻谋划三大提升:推动茅洲河功能品质再提升,高标准开展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打造生态优美、业态升级、服务完善的城市新客厅;推动凤凰城经济能级再提升,有序实施光明城站TOD开发,先行启动城站西侧用地开发,加快集聚总部和研发企业;推动科学城科技创新集群再提升,规划“总部+研发”楼宇经济圈,研究布局科学城创新广场。
      让交通体系更加通达。持续优化外部通道:强化光明城站与重要交通枢纽及功能片区间的快速通达能力,增加直达深圳市中心、香港西九龙和内地重点城市的列车班次。积极争取深广中轴、深莞增城际光明段纳入近期建设计划。推动轨道6号线支线建成通车,加快轨道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建设,力争“科学专线”、18号线、29号线纳入全市轨道五期规划。加快形成环光明高快速路网,深度研究龙澜大道北延、燕罗快速东延、南光高速北延实施路径,增进区域中心互通互联。打通深圳机场直连通道,协调外环快速宝安段加快建设。提升高速通达能力,启动建设龙大高速光侨立交、南光高速光侨立交、外环高速白花立交。打通对外出行堵点,全力协调福龙路拥堵节点立交改造。系统优化内部循环:全年新立项道路30条以上、新开工10条以上、新建成20条以上,打通断头路8条以上,新改扩建慢行系统30公里以上。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以上,推动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系统高效衔接。加快马田等3个物流场站建设,构建客货分离交通体系。
      让城区管理更加智慧。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政务网络、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F5G+5G+X全光科研专网等项目建设,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构建立体高速信息网络。构筑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建设城市“块数据”中心,试点构建光明科学城“一主两副”区域BIM、CIM数字孪生城市。启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升级大数据、视频共享、物联感知等能力中枢,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字化协同应用,实现经济运行、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公共服务等领域精准高效运转。全面开启“一网统管”建设,加快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消防、智慧街道等项目建设,打造“条块结合、扁平一体、多级联动”的“智理”体系。
      让城区形象更具格调。实施光明“山水连城”计划,贯通茅洲河—光明小镇—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塑造“一河九水合两明,百里青山入繁城”的城市风貌。全年贯通碧道15公里,新建远足径、郊野径、城市绿道45公里以上;新建续建公园14个,建设“口袋公园”“门前绿洲”18个,让绿色距离群众更近。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古树名木三级管护制度,实现“一树一档”、在线核查。打造4处“空中客厅”“会客大堂”,评选“光明十景”,为八方来客全景展示光明城市新形象。着力提升城区商贸能级,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商贸项目,加快国际汽车城(二期)、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提升蓝鲸、乐府等商业综合体运营水平。注重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利用,重点活化合水口古村、公明老墟、迳口旧村、光明糖厂等历史风貌,打造民间博物馆群、侨文化博物馆、石榴籽公园,让光明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城区运行更加低碳。加快编制碳达峰、碳中和“1+N”方案,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厂、光明环境园、能源生态园,落地建设分布式光伏、氢能源等重点项目,打造国际汽车城近零碳排放园区等一批绿色试点,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创建水生态修复典范区,深化水务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不少于500个,新增海绵城市5.5平方公里,逐步实现优饮水入户、生态水入河、再生水入厂,争创全省节水典范示范区。树立科学城绿色建筑新标杆,积极推行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全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
      五、持续完善全过程、全周期管理治理新模式,让城市运行更为安全、更有韧性、更可持续
      拉紧疫情防线。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毫不松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健全“人防+技防”体系,抓好“人、物、环境”同防。强化高风险岗位人群、重点地区来返人员健康监测,紧盯入境物品运输投递全链条消杀防护,加强隔离酒店、定点医院等重点场所规范化管理,落实好“白名单+电子哨兵+场所码”等防控措施,全面阻断病毒传播渠道。落实“快、准、狠、扩、足、专、精”流调要求,加强专业化、信息化、实战化培训,全面提升快速精准流调能力。加强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应急处置预案演练,扎实做好医疗资源、隔离场所和应急物资等储备。加强新冠病毒疫苗第三针免疫接种,确保重点人群全覆盖。
      守牢安全红线。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安全生产“1+6+N+6+1”运行机制,整合区安委会、行业主管部门、职能部门、街道、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多方资源,全面理顺综合监管、专业监管、行业主管和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监管效率和协作水平。建设三个平台:实体运行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打造监测感知“一张网”,全面强化燃气、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安全防护;开工建设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成消防场站3座,完善5分钟消防救援圈;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加强学校、医院、企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安全监管。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危化品、燃气、粉尘涉爆等10个重点领域整治;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行动,强化“四不两直”巡查督导,防止隐患回潮;深入实施全民应急防灾能力大提升行动,织密“预案+演练+培训”全方位、全覆盖安全网。
      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2.0版,新增街道级示范点2个以上,保持诉求化解率99%以上,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创文点位精准地图,构建精细化文明测评体系,升级“光明文明通”治理平台,深化点位长和全科网格机制创新,制定科学城城市文明公约,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探索“物业城市”治理模式,选取一个街道试点开展“城市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行市容、环卫、园林等集成管理,深入整治背街小巷城市顽疾,新增1个五星级宜居社区。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新增400个“宜停车”泊位,建成3个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让广大群众停车更便利。深化“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实施“法治护航、与企同行”专项行动,推出家庭法律顾问计划,开展公共法律服务5000场以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争当“两山”示范。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严格执行开发建设生态保护“光明标准”,强化治理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天蓝水秀、生态宜居”示范城区。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打好“提气、净水、减废、降噪”攻坚战:完善大气网格化监控体系,一体推进尾气、扬尘、油烟整治,全年削减VOCs排放150吨以上,保持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2%、PM2.5年平均浓度稳定达标;排查整治各类涉水污染源,加强河流跨界联防联控,保持辖区15条干支流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现受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100%安全利用;持续建设无废城区,实施危废产生、贮存、处置全过程监管,实现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加强市政工程管理,实施“地面、地下”一体统筹,极力避免反复开挖、噪音扰民等问题。
      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群众幸福质感
      扩大优质均衡教育。增加学校学位供给,建成启用光明高中园,加快国际学校落地,新改扩建学校7所,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公办学位1.46万个;打造6个以上托幼一体化试点。形成高质量品牌效应,加快深圳中学合作办学项目落地;促进深圳外国语、深圳小学到光明办学;推动光明中学、光明高级中学等跻身名校序列;引进培育名校长2名,建设名师工作室33个,推出千堂名品课程。打造科学城教育“双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新增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学校20所、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15个;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基地5个,遴选生态文明特色学校5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8场。夯实优质教育底座,强化辖区高校与基础教育衔接贯通,积极构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依托社区学校开办“家长课堂”等特色课程不少于200场,覆盖80%以上家长;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打造一批“双减”示范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
      提升医疗卫生实力。加快建设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区妇幼保健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年内建成投用,完成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引入1-2所高水平专科医院。深化医疗集团改革,构建医院、社康、疾控中心深度融合的医防协同体制,实现医疗数据全面整合、互认互通。提高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试点开设国际特需门诊,提供双语诊疗服务,开通国际医保卡应用渠道。谋划建设高端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国际化、定制化“深度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布局社区医院6家以上,打造群众“家门口”社康服务示范点6个以上,新增全科医生100名以上。
      提高住房安居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住房,加快建设长圳二期等7个公共住房项目,建设筹集不少于4000套,供应不少于6000套,持续压减平均轮候周期;探索实施更加灵活的科研人才安居政策,保障各类人才“来深有房住、留深有长租”。严格落实房住不炒,全年建设供应商品房不少于110万平方米;启动规模化租赁试点,筹集房源不少于1000套;持续规范房屋租售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完成5万户管道天然气、8个小区优质饮用水管网、12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4500个,完成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做强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鸣艺术节、“仲夏之声”等十大文化品牌;打造皮划艇、马术、山地自行车、足球、醒狮等十大体育赛事;加快建设光侨游泳中心、玉塘文体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区,打造最具想象力、探索性的少儿图书馆和主题公园,加快建设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高水平运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为市民奉献文化盛宴60场以上。加快建设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讲好光明故事,加大在顶流媒体、头部新媒的宣介力度,持续提升光明热度。开展“科学引领、光明在前”“国际友人进光明”“光明夜话”等系列活动,多角度延伸光明城市流量。
      优化就业服务能力。全力建设光明科学城人才港,完善人才资源引进、培养、服务功能,打造智慧型人才基地。布局建设三级就业服务阵地,设置就业服务专区,优化升级光明就业网,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打造一批优质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省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开展职业指导及创业活动15场以上。举办招聘及校企交流活动60场以上,实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实施“技能光明”行动,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等技能培训,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建成6家“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发布家政服务岗位1万个。
      实施民生关爱工程。打造光明新村、玖龙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提供集“老幼共托、医养照护、助餐爱善”等60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加快建设区级社会福利院,提供床位280张;改造提升区级残联综合服务中心,面向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综合服务。加强对低保群众关心关怀,做好曙光助学、重大疾病救助等慈善品牌项目,实施千场助医、助学、慰问活动。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和双拥共建,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高质量完成双拥模范区中期考评。深化田林县、田阳区、汕尾市城区对口帮扶,加强西藏察隅县对口支援。
      各位代表,区政府初步拟定了13大类35件民生实事,涵盖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群众普遍关注领域,请大会予以审议并票决,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七、聚焦服务效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全面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
      坚持忠诚是为政之魂。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完善党建引领重大项目攻坚机制,擦亮科学城党建品牌。坚持清廉是立身之本。持续把制度做全、把笼子扎牢,实施“纪审联动”,排查防范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廉政风险。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肃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管好用好政府“钱袋子”,继续压减“三公”经费,把宝贵资金用在光明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坚持法治是行政之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落实依法治区。依法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监督,强化审计问责,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奋进是成事之道。建立完善以实干为导向的政府运行机制,强化部门、街道一体化协同联动,实施争先创优季度评估。大力培养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的“T型”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干部履职能力、专业水平和创新素养,在攻坚克难最前线练兵识才,在新使命新要求中淬炼铁军,继续书写光明干部“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创业新答卷。
      各位代表,同志们!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湾区东岸的科学之城峥嵘初显,鹏城北部的科创高地锋芒渐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冲刺姿态,大胆探索、奋楫笃行,凝聚起“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同开创屹立于湾区之巅的科学之城、未来之城!为深圳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六重:指重大设施、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集群、重要机构、重点团队和重大项目。
      BT-IT融合: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
      PCT国际专利:指于1970年签订的在专利领域进行合作的国际性条约,于1978年生效。该条约提供了关于在缔约国申请专利的统一程序。
      20+8:指深圳市重点发展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8大未来产业,具体为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产业、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新材料、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共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共8大未来产业集群。
      8+5:指光明区重点发展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5大未来产业,具体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共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合成生物、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共5大未来产业集群。
      专精特新企业:指企业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5+8:指为有效增加产业用地收储,光明区计划分梯度推进的13片连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5”即5片近期攻坚实施的连片产业用地;“8”即8片需加强规划统筹研究的连片产业用地。
      四个零发生:2021年实现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伤亡事故、火灾死亡事故及关键敏感节点亡人事故“四个零发生”。
      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VOCs:指“能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规定方法测量或核算确定的有机化合物”,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为50-260℃。常见的VOCs有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三氯乙烷等。VOCs参与大气环境中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其对区域性大气臭氧污染、PM2.5污染具有重要影响。
      R&D: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死亡谷:指在全球业界,从科技研发到企业初建,实现基础研究到产品化的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性极高,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被形象地比喻成“死亡之谷”。
      “两个一千万”工程:指力争用五年时间,新建改造和存量纳管高标准产业空间各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
      隐形冠军: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或者掌握的核心技术居于行业领先,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
      单项冠军: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单项冠军”由工信部组织评审认定,分为示范企业和产品两类。
      总师制:指政府为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重点地区精细化管理,而选聘的领衔设计师及其技术团队。
      Idea空间:指结合科学家工作生活特征提出的空间场所类型,不同于会议中心等正式空间,是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的空间场所,鼓励跨专业、跨学科交流碰撞,目的是让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和市民得以碰撞灵感、分享知识。
      TOD开发:指充分利用交通枢纽周边未建设用地,按照站城一体化理念打造以商业为主导的枢纽综合体。
      科学专线:即地铁6号线支线再南延,线路起于6号线支线南延光明城站,止于福田保税区,串联光明科学城、九龙山科技城、深港创新合作区等重要创新极核。
      F5G+5G+X:指F5G与5G高效协同、互相补全,构建无处不在的“双千兆”信息网络体系,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对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化的网络创新需求,共同赋能千行百业,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的数字化发展。
      块数据:指在一个物理空间或行政区域(包括市、区、街道、社区等)将涉及人、事、物的各类“条”数据封装成“块”,以“互联网思维”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数据平台。
      BIM:指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IM:指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1+6+N+6+1:即1个区安全管理委员会;区安委会下设6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为区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区消防安全委员会、区建设安全专业委员会、区燃气安全专业委员会、区工矿商贸安全专业委员会、区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N个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6个街道安全管理委员会;1个技术支持机构,即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物业城市:指在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探索过程中,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大物业”,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的方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