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遵义市播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实务创新,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锐意进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双清零”;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教育卫生事业长足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率先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开展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摸清家底;全区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经济发展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84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41.19亿元,增长15.0%,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26.46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35.86亿元,增长5.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8%、42.9%、41.3%;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1.1%、67.4%和21.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6.4和2.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658元。 在第三产业中,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73亿元,增长5.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53亿元,增长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6.6%;金融业增加值14.25元,增长4.3%;房地产业增加值5.78亿元,下降17.3%;其他服务业72.83亿元,增长6.9%。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5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30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38.05亿元,增长7.2%;林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3.1%;畜牧业增加值10.24亿元,下降5.6%;渔业增加值3.58亿元,下降25.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3.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822公顷,比上年下降0.7%。其中:夏收粮食作物面积13861公顷,增长1.8%;秋收粮食作物面积40628公顷,增长0.2%。油料作物面积22532公顷,下降9.9%;油菜籽面积20239公顷,下降11.3%;蔬菜面积69145公顷,增长3.0%;烤烟面积2713公顷,增长16.3%;药材类面积2795公顷,增长676.4%;水稻面积14575公顷,下降9.8%;玉米面积5767公顷,增长7.7%;小麦面积1267公顷,增长1.9%;薯类面积21062公顷,减少0.5%;豆类面积5830公顷,增长22.4%。 主要农产品产量
完成营林和森林资源“一张图”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组织开展上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验收3.6万亩,兑现种苗补助费1017万元;全区本年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59.27%。 年末出栏生猪80.14万头,比上年增长4.8%;牛3.23万头,下降5.9%;山羊7.85万只,下降3.1%;家禽246.94万只,增长7.9%。年末存栏生猪60.10万头,比上年增长7.7%;牛9.35万头,增长1.3%;山羊9.16万只;家禽235.59万只,增长2.3%。肉类总产量8.71万吨,比上年增长9.8%。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存栏情况
大力实施绿色“稻+”工程13.08万亩,全区水产品产量13631吨,比上年下降2.0%。渔业水产品产量完成1.3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87亿元。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0%。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非公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3.7%。轻、重工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7%和85.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四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3.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5.8%;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6%。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1.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83亿千瓦时,增长1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使用0.63亿千瓦时,增长24.0%;第二产业使用16.05亿千瓦时,增长3.0%,其中工业使用14.86亿千瓦时,增长2.0%;第三产业使用4.73亿千瓦时,增长10.0%。 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36家,比上年末增加25 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全年能源消耗总量458.06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1.487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及工作目标计划涉及项目160个,项目总投资1041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45亿元,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4.6 %。其中,第一产业下降9.6%;第二产业下降13.7%;第三产业下降1.7%。按重点领域分: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3.9%;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5.2%。 全年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75.32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5.13亿元。其中:现房销售4.87万平方米,期房销售70.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9.06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8.53万平方米,其他7.73万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50亿元。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共1188公里,已完成1045公里;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全长15.45公里,已完成投资9.1亿元;南龙快线,全长18.88公里,已完成投资8.27亿元;三沙货运码头,已建成投入使用,货物吞吐能力100万吨,有500吨级泊位1个,堆场面积11000平方米,完成投资5600万元;完成南环高速全长建设53.5公里,于2019年6月建成投用;遵仁高速播州区段长8.9公里,本年完成投资5.6亿元;遵余高速播州区段长41公里,本年完成投资7.4亿元;翁马铁路播州区段长51公里,完成投资3600万元。对5条公路52.4公里进行大中修改造,对7条公路83.3公里进行绿化,计划总投入7089.63万元。 全区178个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公路运输客运量18584万人,客运周转量637099.8万人/公里;货运量4560.7万吨、货运周转量721254.2万吨/公里;水路运输客运量45.1万人次,货运量50.2万吨;审批52个行政许可事项,其中:货运企业14家,客运企业1家,客运站场1家,客运班线报废新增11个,延续经营25个。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年度诚信考核9294本,办理新增道路运输证266本,审验道路运输证1878本,换发线路标志牌及副卡106张,新增办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3075本,换发、补发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2815本,注销货运车辆道路运输证156件。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收入6.16亿元,比上年下降14.1%。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53万户,下降10.8%;移动电话用户67.92万户,下降5.1%;网络宽带用户13.07万户,增长9.3%。 六、商贸经济及市场主体环境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0.5%。分城乡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4%。 分行业营业额看:批发业增长0.5%;零售业增长0.1%;住宿业增长2.5%;餐饮业增长3.4%。 全区全年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9609户,其中今年新增市场主体14500户。全年企业年报率97.25%,个体年报率96.65%,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76.66%。全区有140家企业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报298项标准,涵盖338种产品;指导申报专利437件,获得专利授权数169件。播州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已于9月成功通过国标委验收组验收。全区实施“互联网+登记”服务电子化登记共1891件,做到行政审批“零见面”。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涉企政务服务清理优化不断深入。全区调整优化涉企审批项目办事流程、办事指南共108处,精简申报材料83项,取消证明材料106个,涉企项目审批时限压缩率提升到66.53%,实现了“企业开办”2.4个工作日限时办结。切实加强代办服务工作。先后为92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41家企业(项目)提供代办服务61件(次),代办事项办结率为100%。全区实现区政务大厅公安业务服务区、民政事务服务区“一窗”通办,启动了企业开办服务区、项目建设服务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一窗分类受理和“一窗”通办比例已达73%。全年全区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平台共受理完成业务141.2万件,其中区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受理业务26.2万件。 七、旅游发展 实施区级(2000万)以上文旅重大项目5个,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乌江古村落旅游景区、水泊渡旅游度假区、苟坝红创区核心区3个“1+5个100工程”旅游项目有序推进,其中,乌江古村落核心景区开工子项目185个。古韵安村、水韵乌江风情小镇、花茂村、大发天渠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新建旅游厕所5座,完成卫星定位5座。参加了第23届都市旅游节暨中国城际旅游交易会,开展专题宣传推介1次。举办了黔川渝政协第六次协作会议,成立了黔川渝金三角旅游联盟,黔川渝金三角入联盟旅游企业54家,搭建了三地旅游市场发展交流和营销平台。团结村、花茂村成功申报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寨,团结村被省文旅厅评定为甲级乡村旅游村寨。全区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164.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旅游综合收入249.19亿元,增长7.8%。 八、招商引资 全区累计实施省外招商项目253个,引进到位资金344.89亿元。新签约引进省外产业类招商项目150个,计划总投资509.36亿元,新开工项目149个,开工率达99.33%,新投产项目90 个,投产率60%;其中省外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36个,总投资 472.25 亿元,占引资总额的92.7%。成功引进前 500强企业“ 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个,引进上海玖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桑宜进出口有限公司、广西怀爱保温建材有限公司等优强企业投资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194.68亿元。 九、财政税收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0.59亿元,比上年下降8.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6.18亿元,下降4.5%。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4.64亿元,比上年下降17.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48.82亿元,比上年下降12.8%。从财政八大项支出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1亿元,下降4.1%;公共安全支出2.28亿元,增长17.8%;教育支出14.32亿元,增长4.9%;科学技术支出9014万元,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6亿元,增长12.2%;城乡社区支出4.19亿元,增长144.6%;卫生健康支出5.99亿元,下降28.2%;节能环保支出1.01亿元,下降29.0%。 十、教育和科技 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448所,其中幼儿园216所,完全小学130所,小学教学点64所,初级中学22所,九年一贯制5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教职工11471名,其中,幼儿园2649人,小学4341人,初中2473人,高中1647人,特教学校46人,工读学校14人,中等职业学校301人;学生144840名,其中学前教育23114人,小学67216人、初中28248人、高中18566人、特殊教育307人、育新学校7人、中等职业学校738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6%, 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5.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义务教育按要求开展新生入学预登记工作,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原则;全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新增区级及以上示范幼儿园13所、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5所、区级示范幼儿园8所,公办幼儿园人数占比64.7%;各类示范学校40余所,南白中学、市二十一中、二十二中示范性高中复评工作启动;开展特色示范学校申报工作,区职校利用校内场地建成了“前店后厂”汽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服装、旅游、汽修、建装等校内外实训基地5个,市级旅游服务公共实训基地1个。 全区精准建立学生资助应助台账,发放各类资助资金7011.86万元,惠及学生7.23万余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使用资金5876万元,受益学生77100人。严格执行小学划片招生、免试入学、小升初整班平移政策,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3.2%,28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学校办学条件投入一所、完善一所、达标一所,2289名学生安置率100%。 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培养出一大批最美少年,泮水中学学生顾欣瑶在地震来临之际“临危不惧,指挥同学有序撤离”事迹受到国家主流媒体报道;枫香小学葫芦丝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展演;在省第十二届“贵青杯”系列比赛中共获一等奖11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2个。全区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52.71%,11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9亿元。全区共有40家企业进行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经费22035.8万元,R&D人员808人;有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家科技型企业备案,13家企业参与科技型企业成长遴选,3家获得补助。2019年技术市场交易额17824.3万元。2019年兑现创新奖补助资金98.77万元。 全区组织42个科技项目参加省市验收,验收通过36个,结题6个;组织申报省级项目45个,市级项目37个,其中立项12个;积极推荐4家科技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备案科创板后备企业。2019年获得省级项目立项6个。 2019年,有27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全区,并全面覆盖坝区和贫困村。组织各领域专家深入平正仡佬族乡葛藤村、三合镇马坪村、三岔镇高山村、洪关乡小坝场村、新民镇、龙坪镇开展专项技术服务和培训共计6期,其中:科技扶贫专项培训3期304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176人次),科技特派员培训3期108人次。组织开展科普统计培训及统计工作,全区有统计科普专职人员143人,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23人,女性科普人员51人、农村科普人员99人、科普讲解人员5人、年度实际投入工作量304人/月,注册科普志愿者33人。
十一、卫生和社会保障 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685个,区级医疗保健机构4个,三级综合医院播州区人民医院1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控中心1个。镇(乡)卫生院19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村卫生室532个,民营医疗机构125个,其中:一级综合医院22个,门诊部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诊所62个。 全区编制床位数2092张,其中:区直医疗卫生单位1400张,镇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4162张,其中:区直机构开放2018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98张,民营医院开放946张。 职称人员总数2764人,其中,区直医疗卫生单位1633人;镇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8人;民营医疗机构职称总数383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97人。 全区共计出生人口14687人,同比减少1589人。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88.43%,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88.94%,政策外多孩率4.09%。落实节育手术5727例,手术落实率90.86%。 全区新农合已参合640129人,参合率97.33%人,筹资4.85亿元,其中:个人筹资1.41亿元,中央省市配套3.2亿元,区级配套0.12亿元,利息及其他收入0.1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缴66848人,共计39371.92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缴129874人,共计22753.05万元。严格贫困人口落实参保资助政策,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并取消封顶线,大力推进“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医保工作服务,实现贫困对象动态参保率达100%,全年补助贫困对象各类参保费用723.38万元;做到贫困对象慢性病应办尽办,全年完成11978人集中现场筛查审核,现场办理慢性病证11325个;贫困对象因病住院31391人次,医药费用10395.89万元,共补偿8393.22万元。 全区全年享受农村低保9967户,共计23003人,享受城市低保1985户,共计4557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140元/年/人,增加204元/年,增长幅度为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50元/月/人,增加14元/月,增长幅度为2%。全年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0393.31万元,其中:农村低保7916.5万元,城市低保2476.81万元。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4373人,共计412.2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684人资金373.8万元。发放特困对象1798户1824人(新标准845人/月)特困供养金1684.15万元;发放农村低保和特困户季节性缺粮粮食救助、需救助的对象为4274人、救助粮食33.62万斤。针对分散特困供养失能、半失能对象197人和集中供养特困对象475人,共发放护理补贴483.54万元。下拨各镇(乡、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84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450.38万元,累计救助人数2203人。 建立完善了区、镇、村三级台帐,开展了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检查督导,各镇(乡、街道)落实对全区4422个留守儿童、861个困境儿童的监护主体责任,完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台账,加强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信息系统的监管,关爱救助落到实处。加强对平安手环使用情况的监管,划拨资金16.66万元为4164块平安手环续费。发放100名孤儿生活费138.98万元,发放31名在校孤儿“福彩圆梦·助学工程”助学金9.3万元,办理收养登记8例。 实施“公建民营”敬老院2家,争取上级资金135万元建设的养老服务项目共9个,包括省级城乡养老机构改造项目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扩建改造项目1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项目5个、市级小城镇建设帮扶项目2个。发放高龄补贴875.97万元,共惠及高龄老人93914人。 十二、文化、体育 完成了南白、播南、影山湖、桂花桥、龙坑5家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分馆建设,新建图书延伸服务点8个,实现了文化数字化共享服务;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城区白龙小区、新民镇红磷小区、三合镇刀靶、城区芶江、城区三岔、鸭溪镇酒业大道、西坪镇凤凰大道7个省级易地扶贫搬迁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任务。区图书馆、区文化馆、镇级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区级场馆免费开放接待人数约60余万人,镇级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每周达56小时,其中图书馆达到72小时。按照免费开放要求,开办了中老年文艺、青少年舞蹈、爵士鼓、乐理基础等培训班,免费开展社会文艺辅导,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引进了大型花灯剧《月照枫林渡》《一路芬芳》等大型剧目,不断丰富群众生活。 花茂村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第七批文化产业“三个一”工程文化产业示范村项目,母先才陶艺馆非遗土陶制品获特色文化产品项目资金支持,遵义九天仡佬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获优秀演出团项目资金支持,围绕花茂村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启动非遗小镇和非遗工坊建设,扶持古法造纸、土陶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开发了花茂七景布、手工纸手提袋、卡通手绘工艺小伞等文创产品10余类。 杨辉墓、苟坝会议会址2处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文本制作、测绘、拍照等工作。不断加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公祠安全维护,启动了陈公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修缮工程项目建设。已完成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拍照、建档。成功申报黄糕粑制作技艺、陶器烧制技艺(土陶烧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3项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展非遗深度普查,启动苗族芦笙舞、马蹄杨氏纯天然草木药曲制作技艺等1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市级资金围绕花茂村非遗小镇建设,积极扶持花茂土陶、古法造纸产业发展。 播州生态体育公园内投资268万元,建成全省首个生态足球场,并正式开放。播州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目前已完成地勘、可研、初步设计,正在进行建设单位招投标,计划总投资约2400万元。实施镇级农体工程3套、村级农体工程12套、全民健身路径3套。开展了全区体育场地普查,全区场地数量1057个,总面积79.16万平方米,人均健身面积0.97㎡。按照“月月有活动”的要求,开展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系列体育活动、首届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八人制足球邀请赛等赛事活动,举办了亚特拉斯国际男篮四国篮球邀请赛等大型赛事,组队参加全市文体旅游系统第一届运动会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全市职工运动会等赛事。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及体育协会的作用,积极举办门球、棋类等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余场次。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69.18万人,比上年增加0.34万人。人口出生率16.74‰,自然增长率11.1‰,死亡率5.64‰,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以女性为100)111.6:100。 全区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88317户,总人口882293人。其中:乡村人口441453人,城镇人口440840人,户籍城镇化率49.97%,比上年提升1.7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458893人,女性423400人,男女人口性别比(女性=100)108.4:100。 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84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工资性收入13871元,经营净收入18610元,财产净收入1887元,转移净收入281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245元,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648元,衣着消费支出1659元,居住消费支出3157元,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166元,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650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9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292元,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44元。 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6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工资性收入4882元,经营净收入7176元,财产净收入162元,转移净收入358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13元,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3741元,衣着消费支出559元,居住消费支出2942元,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725元,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973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503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73元,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97元。 2019年,播州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2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1.5%和8.3%,连续3年实现“双降”目标。 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310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719人;公益性岗位限额管理,共开发公益性岗位人员8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严格控制在3.5%以内。组织各类现场招聘会18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为 8000余名求职者提供了服务。扎实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279人。全年申报高级职称初审400人,中级 237 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02万元给予贴息,审核发放场租补贴 1173.12万元。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完成了28家企业4145名职工的稳岗补贴申报审批工作,按期兑现稳岗补贴资金 156.17万元,完成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4552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2017人;失业保险参保39418人;工伤保险参保5965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54515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415人;职业年金参保16415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28971人。 2019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42242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3.35亿元,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79048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1.28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3453元。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7588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2.04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80448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88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5780元;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77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097.6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62011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67.6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3242元;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4477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1.20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76631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31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9332元;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4885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1.33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75367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43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7771元。 十四、脱贫攻坚 建档立卡贫困户24225户87625人。2014—2018年累计脱贫17802户71408人,出列贫困村61个。2019年,脱贫6423户16217人,剩余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全区开展建档立卡人口自然变更录入5次,累计增加2358人,减少2520人。建立挂帮“321机制”,7544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贫困户挂帮实现全覆盖。挂帮干部全年累计走访帮扶对象30多万次。优化调整第一书记5人,驻村干部43人;从区直单位优选45名骨干增加驻村帮扶力量,驻村干部由326人增加到371人;驻村干部争取协调资金2916万余元,支持发展项目72个,宣传党的政策方针10万余人次,遍访群众3.4万余户,召开群众会1428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932个,培训群众1.1万人次,帮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35人。对脱贫户和边缘户开展动态监测,将边缘户217户804人,脱贫监测户190户773人纳入监测范围。 对投入资金15.8亿元建设的2341公里通村通组硬化路进行验收、审计等扫尾工作,撤并建制村和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全部通硬化路。专班牵头全面核查农村居民饮水情况,确保饮水安全精准到户。全区投入资金3174.34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83个,4.2万余人受益,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投资5835.49万元,改造电路1250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贫困村通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全区投入资金1.03亿元,提档升级通讯基站119个、新建基站228个,涉及113个行政村3583个村民组,全区行政村信息通讯实现全覆盖。配套建设搬迁点各类服务站(中心)126个,平价购物超市25个,新建卫生室7个。完成14168人户籍迁移,办理市民证210人;新开发140个公益性岗位保障零就业家庭就业,吸引小微企业入驻21个,解决搬迁劳动力138人就业。全区搬迁户有劳动力7812人,已就业创业6183人,就业率79.15%,实现了户均1人以上就业。 全区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4552人。通过返乡创业带动、扶贫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沪遵劳务协作直通车”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渠道促进就业,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7792人,已就业26519人。创设公共服务岗位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138人,兑现2813人各类就业补贴420.19万元。 全区累计发放各级各类资助资金6682.36万元,资助学生6.9万人次,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374.71万元,资助学生7642人。实施教育改薄项目18个,投入资金1340万元,补充教师344人。贫困人口医疗参保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24225户87625人,在家贫困户签约率100%;兑现2018年、2019年合医资助799万元。建立了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工作制度,为贫困群众就医提供了坚实保障。截止2019年,全区贫困人口住院3.14万人次,补偿8393万元;重大疾病门诊和住院1781人次,补偿1030余万元。 全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29.66万元,区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6.5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71个,竣工率达100%。覆盖贫困户15618户53385人。兑付补助资金1159.75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58户;投入补助资金2567.70万元,实施住房补短板5955户7233件;组织开展贫困户住房质量安全复评,出具住房质量安全评定结果1.89万份,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及时将“三无对象”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保障范围。目前,贫困户纳入城乡低保对象7489户19570人,特困供养1298户1320人,孤儿70人。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教育、科技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技局);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区投资促进局;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数据来自区住建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邮电数据来自区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区电信、联通、移动公司;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广旅新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扶贫数据来自区扶贫办;安全生产事故数据来自区安监局;农业相关数据来源于区农业农村局、区统计局;林业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国土数据来源于区自然资源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播州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播州区调查队。本公报中涉及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相关指标因统计改革,省、市仅评估指标增长数据,以上指标公报总量数据为统计监测数据,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