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4335|回复: 0

[江苏] 2018年扬州市邗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17:4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966

    主题

    2975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14
    发表于 2020-1-17 09: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0-1-17 09:17 编辑

    2018年扬州市邗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全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全面做好稳定增长、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生态优化、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结构更优、动能更强、质态更好,生态优化取得新进步,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强富美高”新邗江建设迈上新征程。

    一、综合

           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区(含蜀冈-瘦西湖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16亿元,可比价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36481元,按美元兑人民币年均汇率1:6.6174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625美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1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65.02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569.04亿元,增长10.8%。剔除蜀冈-瘦西湖景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8.69亿元,可比价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59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49.51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518.59亿元,增长10.8%。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53170元,按美元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3147美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2.3:39.3:5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全区净增加个体私营企业12832户。

           财税收入平稳增长。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02亿元,增长9.6%。其中税收收入48.91亿元,增长14%;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1.5%,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39亿元,增长9.1%,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八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5.3%,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55亿元,增长3.4%。粮食播种面积28.25万亩,粮食总产量12.9万吨,其中:夏粮总产3.24万吨,秋粮总产9.6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12万亩。生猪出栏10.76万头,家禽出栏174.49万只。年末生猪存栏3.62万头,家禽存栏38.27万只。肉类总产量1.07万吨。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区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82个,其中列入2018年名录的家庭农场34个,经营面积6942.6亩。全区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39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18家,县级16家。新增设施农(渔)业0.92万亩。新增省级农产品品牌目录1个,新增3个有机产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7.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向好。全区3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10.3%。按企业性质分:集体工业产值增长13.5%;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增长11.4%;民营工业产值增长9.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9.8亿元,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42.63亿元,增长9%;实现利润41.19亿元,增长2.8%。

           特色产业增长发力。机械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业和生物健康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6.6亿元,增长7.7%。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业130.8亿元,增长11.1%;生物健康业76.5亿元,下降0.1%;机械装备业409.3亿元,增长8.1%。纺织服装业、节能环保业、新型建材业三大特色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65.5亿元,增长19%。其中:纺织服装业77.1亿元,增长5.2%;节能环保业57.8亿元,增长28.8%;新型建材业30.6亿元,增长46.7%。

           建筑业发展良好。全区126家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4.03亿元,其中施工总产值393.56亿元。新签合同399.80亿元,施工面积1889.0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3.09万平方米。荣获参建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荣获中国安装之星、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等各类专业国家级奖项14项。建筑产业园获得市级产业园批复,创成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5%。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4.9%,制造业投资占全区项目投资比重为74.2%。房地产投资增长64.3%,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0.7%。

           重大项目推进卓有成效。98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69.52亿元。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组织外出招商拜访106批次,成功举办生物医药产业论坛、微电子产业峰会,推动源川碳纤维、嘉峥机械等60个重点项目落户。“三新”项目认定率保持全市领先,联亚生物、联成开拓、边城酒店等22个项目开工建设,振华电子、和天下PC管廊、中集琼花苑等18个项目顺利竣工,完美二期、国泰大厦等22个项目达产达效。

           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位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215.41亿元,同比增长64.3%。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142.5亿元,增长104.8%;办公楼投资4.43亿元,增长180.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1.16亿元,下降33.3%。施工面积807.22万平方米,增长10.6%,其中新开工面积329.80万平方米,增长16.1%。房屋竣工面积140.32万平方米,下降39.8%。商品房待售面积为89.16万平米,下降5.4%。

    五、国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

           消费市场稳中趋缓。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62亿元(含瘦西湖景区),同比增长9.5%。按区域分:城镇零售额318.04亿元,增长9.5%;乡村零售额10.58亿元,增长9.9%。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51.56亿元,增长18.4%;零售业零售额243.04亿元,增长7.7%;住宿业零售额6.9亿元,增长7.1%;餐饮业零售额27.12亿元,增长11.1%。按规模分,限上单位零售额147.86亿元,增长4.7%;限下单位零售额180.76亿元,增长13.8%。

           服务业提质增效。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8.4%,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出台总部经济专项扶持政策,新增税收千万元楼宇3座、“双软”认证企业11家,净增服务业重点企业43家,纳税过千万元服务业企业7家,电商交易额突破190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实现进出口总额23.43亿美元,其中:进口3.26亿美元,出口20.17亿美元。

           使用外资保持增长。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0个,实际使用外资2.27亿美元,其中工业5166万美元。

           “走出去”步伐稳健。完成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邗江企业参会及采购工作,实现外经营业额1.62亿美元,同比增长5%。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个(其中增资1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10万美元。

    七、科技创新和教育

           创新载体持续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个、示范应用点25个,落实产学研合作项目80个。建成科技综合体16万平方米,新增入驻企业240家,创成省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孵化器3个、众创空间4个、星创天地2个。扬州高新区入选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罗思韦尔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扬州漆器厂获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

           人才建设卓有成效。扬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挂牌运营,设立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2个,创成博士后工作站分站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20人,获评省“双创”计划团队1个、“双创”人才8人、省市科技企业家88人,新增、转化人才公寓3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双创”示范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8家。新增高企培育计划入库企业37家,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6%。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全年专利申请总量达7995件,增长56.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269件,增长71.8%;专利授权量3869件,增长58.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0件,增长34.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7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其中,6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

           教育事业推进有成效。完成公道中学信息中心大楼等新建项目7个,完成小型校舍维修项目46个。推进“新教育实验——大阅读活动”,2所学校获市阅读工程示校称号。创成市教育装备示范校9所、智慧校园4所、智慧课堂示范校2所。普通类本二上线率94.5%,本一上线率46.43%,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首位。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7所,在校学生60749人,幼儿园(含民办)47所,在园幼儿20015人。专任教师5307人。新增省特级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2名、市级名师273名。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高中阶段新生入学率达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1%。

    八、文化旅游、卫生、生态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截止目前,全区共建成基层图书分馆163家,其中镇(街道)分馆15家,村(社区)分馆141家,直属分馆7家,24小时城市书房4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5个,区级公共图书馆2个、镇级图书分馆15个、村级图书分馆14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1家。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全区拥有1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处。组织文化“走出去”项目18批次,举办各类文艺活动 170场。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星级宾馆4家(其中五星1家,四星1家,三星2家),旅行社102家(其中总社45家,分公司12家,营业部45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3家,2A级景区1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家,省4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省3星级乡村旅游点9家。省级工业旅游区1家。2018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14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02.72万人次,分别增长4.1%和8.5%。

           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00个,其中妇幼保健机构22个。床位数741张,卫生技术人员2004人,其中执业医师878人,执业助理医师147人,执业护士947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进行,16家单位医联体建设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健全,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5个,累计签约21.8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率达100%,上下联动、统一协作的健康管理综合服务机制逐步形成。

           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5.5%, PM2.5年均浓度为46.8微克/立方米,下降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槐泗河水系综合治理,完成丁庄河、竹西河、沿山河等16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开展引潮河、赵家支沟生态治理,新建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座。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和邵伯湖保护治理,完成退养还湖6600亩,整治畜禽养殖场574户,疏浚区镇河道3条、河塘134口。持续开展“绿满邗江”建设,成片造林2697亩,恢复湿地300亩。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845亩。

           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年度煤炭削减量8.96万吨,完成124台已关停整改小锅炉“回头看”,拆除两台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完成11台粮站(粮库)内燃煤烘干机械的清洁能源改造任务,新增集中式光伏发电(渔光互补)装机容量10兆瓦。关停化工企业3家,完成6家化工企业“一企一策”升级计划。

    九、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全区(含蜀冈-瘦西湖景区)总户数19.71万户,户籍人口62.16万人,常住人口70.68万人。剔除蜀冈-瘦西湖景区,总户数16万户,户籍人口51.45万人;常住人口58.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6%。全面两孩政策平稳有序推进,登记出生人口5487人,出生率10.66‰,死亡人口3464人,死亡率6.73‰,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3.93‰,男女性别比(女性为100)为96.78。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49万人,支持自主成功创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五大保险”扩面征缴1万人次,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8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660元/人•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35元。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全面落实“三保五助”政策,33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升至70万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创成颐养示范社区4家,推进失能散居特困老人集中供养。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调查显示,全体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3318元,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62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6元,增长8.7%。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690元,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902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31元,增长7.1%。


    注: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