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3764|回复: 0

[山东] 2019年滨州市沾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12-31 10:19
  • 签到天数: 8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7876
    发表于 2021-4-14 20: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滨州市沾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狠抓“六稳”工作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

      一、综  合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为158.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8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33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50.89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67.88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88:32.19:42.9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5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6241美元),增长4.9%。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市统计局对全区2018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50.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08亿元。

      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4053户,注册资本(金)438.17亿元,分别增长12.72%和15.41%。其中,内资(非私营)企业398户,注册资本(金)44.48亿元,分别增长-5%和13.93%;私营企业5195户,从业人员63131人,注册资金372.68亿元,分别增长17.35%,17.51%和28.38%;个体工商户16883户,从业人员31655人,资金数额16.95亿元,分别增长12.73%,13.92%和38.59%;农民专业合作社1577户,出资总额40.53亿元,分别增长3.96%和6.41%。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2019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起,死亡4人,下降50%,危化品、非煤矿山和烟花爆竹等领域实现“零死亡”。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事故指标指数同比呈下降趋势。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84亿元,增长1.10%。其中农业增加值17.27亿元,林业增加值1.02亿元,牧业增加值4.27亿元,渔业增加值16.7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1亿元,分别增长0.71%、1.26%、0.50%、1.83%和2.95%。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粮食播种面积105.88万亩,减少14.72%,总产量39.61万吨,减少18.82%。棉花种植面积9.77万亩,减少33.78%,总产量0.69万吨(皮棉),减少22.56%,单产70.44公斤/亩,增长16.94%。蔬菜瓜类种植面积6.88万亩,减少7.56%,总产量20.88万吨,减少10.95%。水果总产量30.12万吨,增长12.28%。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区新增造林面积2720公顷,其中经济林133公顷;育种育苗1500公顷,当年苗木产量200万株;新增四旁植树94万株,全年抚育作业面积2100公顷;新建农田林网化面积1333公顷,当年发展林下经济310公顷;完成区乡道路绿化80公里。完成水系生态绿化40公里。

      畜牧业持续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5.10万吨,增长33.69%,禽蛋产量1.58万吨,减少5.21%,奶类产量0.43万吨,减少43.41%。

          渔业生产保持健康平稳发展势头。全年水产品产量17.47万吨,增长2.03%。海洋捕捞形势严峻,捕捞产量2.39万吨,下降0.84%。渔业养殖发展平稳,全区水产苗种场4家,其中淡水场1家,海水场3家;水产养殖面积42.2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8万亩,海水养殖产量13.66万吨,增长1.94%;淡水养殖面积4.2万亩,淡水养殖产量1.42万吨,增长7.57%。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年末,县(区)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5家,其中省级以上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3964人。

          农村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58.93万千瓦,增长3.90%,其中大型拖拉机385台,中型拖拉机2380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6258公顷、77475公顷和6972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8.85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9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用电量达到7252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规模略有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93家,比上年同期减少5家。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比去年同期提高7.7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同比下降10.2%,重工业同比增长20.9%。工业企业产销率达100.9%,比去年同期提高5.18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6.07亿元,增长20.13%;实现利润0.89亿元,同比下降32.51%。

      建筑业增长放缓。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9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1%;房屋竣工面积5.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2%。新开工项目占比69.2%,民间投资占比71%,工业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10.8%。

      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19亿元,同比增长76.35%,其中,住宅投资6.08亿元,增长87.08%。房屋施工面积83.41万平方米,增长25.29%,其中,住宅74.02万平方米,增长31.6%。商品房销售面积15.83万平方米,增长8.64%,其中,住宅15.52万平方米,增长6.5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8亿元,增长6.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65.17亿元,增长6.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0.63亿元,增长6.4%。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76亿元,同比下降5.3%;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93.04亿元,增长6.5%。

      商品零售平稳增长。全年商品零售额81.93亿元,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5.52%。餐饮消费回暖。全年实现餐费收入13.87亿元,增长7.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个百分点,高于商品零售增速1.6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439788万元,同比增长96.39%。其中,出口总额48977万元,同比增长39.53%。

      实际利用外资额大幅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53万美元,同比增长2051.82%。

      七、交通和旅游

      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2494.913公里,其中国省道干线公路214.113公里(全区境内高速公路61.479公里),区县乡村公路2280.8公里。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311亿元,其中农村公路部分811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825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6.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94.1万人,周转量67238.9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816.4万吨,周转量86244.8万吨公里。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810.284万吨。全区境内火车站1个。全区拥有客运班车10班、座位290个;年末公交车线路13条;实有公共汽车(电)车营运车辆数144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81辆。

      旅游业较快发展。按国家旅游局统计口径,年内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62亿元,其中,旅游过夜接待人数24.9万人次。全区现有三星级酒店1家(鸿盛温泉大酒店),房间135套,床位230个,多功能会议室2个,商务中心1个,餐厅1个。全区现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47项(其中,按保护级别统计: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14项、区级29项;按保护类别统计:民间舞蹈10项、民间工艺20项、戏曲3项、民间文学5项、曲艺2项、传统音乐1项、民间音乐1项、传统医药3项、传统竞技2项);截止年末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总数21处。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结构优化。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1亿元,可比增长30.1%。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民生、保重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32亿元,增长27.1%,其中教育支出51108万元,文华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526万元,社保就业支出56084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9471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5276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4290万元,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5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985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808万元。

      税收收入增速趋于平稳。全年税务系统各项收入15.08亿元,同比增长17.28 %。

      存贷款稳步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64.74亿元,比年初增加12.92亿元,增长8.5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7亿元,比年初增加11.88亿元,同比增长12.8%。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8.18亿元,比年初增加7.39亿元,同比增长8.14%。

      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共有财险公司11家、人身险公司8家。全年保费收入54917万元,增长9.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389万元,增长8.14%;人身险保费收入36528万元,增长10.84%。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申请专利2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件;专利授权1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度生产领域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共监督检查企业数179家、产品批次37批次,产品合格率100%;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15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家,即滨州市沾化区计量测试检定所;检定计量器具数10760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受检率99%;特种设备报检率100%;山东亿人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健源红食品有限公司、建设银行滨州沾化支行、山东枣之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山东沾化绿渤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业获得山东知名品牌。山东亿人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健源红食品有限公司、建设银行滨州沾化支行、山东枣之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得山东优质品牌。

      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全年累计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18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服务类产品51期,天气实况类服务19期、节庆或重要活动专题服务37期。发布短信(微信消息)168期,微信和微博图文服务26期,电视采访服务5次。安全、规范、及时、有效地组织防雹增雨作业。全年共组织防雹增雨作业16次79点次,其中防雹作业10次37点次,增雨作业6次42点次。年内正常投用炮点8处,火箭点1处。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54所。共有普通高中学校4所,招生1742人,比上年增加302人;在校生4565人,比上年增加255人,同比增长5.91%。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456人,在校生1086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校数共计37所(不含教学点),招生3580人,比上年增加69人,在校生19884人,比上年增加810人;普通初中1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招生2694人,比上年减少228人,在校生9476人,比上年减少48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初中学生入学率99.9%,在校生巩固率100%,初中学校升学率69.73%。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生32人;独立幼儿园93处(含中小学附设园23所),在园幼儿9143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共计4284人,其中普通高中560人,中职学校83人,初中1695人,小学1034人,特教教育学校10人,幼儿园902人;全区共有专任教师3752人,其中普通高中544人,中等职业学校83人,初中阶段1559人,小学阶段1022人,特殊教育学校10人,幼儿园534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8.24%、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88%。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拥有艺术表演场所数1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县区级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分馆11处;体育场馆1个,体育场1处,户外综合活动场1处,游泳馆1处,影剧院1处;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办)图书馆分馆11个,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图书总藏量37.25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区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加挂区博物馆牌子。全区有区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发射台、转播台各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区乡两级公立医院卫生机构数18家,其中区级医院和卫生院12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卫生机构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所。民营医疗机构4所,个体诊所53所,农村社区中心(卫生室)162所。

      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31人,其中区级医院1017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人、卫生监督机构12人、妇幼卫生机构25人、乡镇卫生院352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4人。私立医院86人,私立诊所100人,农村社区中心(卫生室)55人;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14人。全区共有执业医师525人、执业助理医师142人、注册护士750人。

      各类医疗机构开放床位1588张,其中区级医院1019张、妇幼卫生机构床位10张;乡镇卫生院354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5张、私立医院150张、万人拥有床位数43.25张。各级医院机构完成诊疗1511231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8894人次。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28‰;婴儿死亡率2.5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就业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399482人,其中城镇人口186736人,乡村人口212746人;男性人口203471人,女性人口196011人。2019年出生率11.41‰;死亡率6.86‰;人口自然增长率4.55‰。

      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72元,同比增长7.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99元,增长6.7%。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截止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8201人(包含个体工商户9025人),增长2.92%;全年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19658万元,比上年增收2217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达到9082人,全年发放养老金额2.6亿元,全部做到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工伤保险累计参保22889人,征缴金额707万元,支出金额50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20万人,享受待遇人数75786人,征缴金额3778万元,支出金额11143万元。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养老保险累计参保7099人,退休人员累计参保3728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额为12078万元,基金支出额21615万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自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自2006年7月1日启动试点,2007年1月1日全县推开,2014年4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统称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截止目前,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37308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5%,其中职工参保33086人,城乡居民参保339994人。

      居民医保每人筹资标准为220元/人,各级政府补助490元/人,全年共筹资24139万元;职工医保2019年最低缴费基数为3269元,用人单位按缴费基数7%、个人按2%缴纳,全年共筹基金12153万元。

      居民医保。全年共有37.03万人次享受到居民医保补偿,受益率109%;共补偿金额21947.20万元,其中住院补偿47390人次,补偿金额19509.63万元;门诊补偿322954人次,补偿金额1269.19  万元;慢性病补偿56260人次,补偿金额1168.38万元。住院统筹内报销比例54.89%。大病保险按每人72元的标准从统筹基金中划拨,2019年,大病保险为7118人次报销1178万元。

      职工医保。全年补偿金额11249万元,其中住院补偿6262人次,补偿金额4795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为82.42%,实际报销比约为68%;个人账户支出4684万元;慢性病补偿22414人次,补偿金额1366万元;长护险划拨基金402.76万元。

      失业保险的作用有所增强,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全区城镇实现新增就业342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6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39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就业2713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253人,农村转移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692人。截止年末,失业保险累计参保23502人,当年度失业保险基金征缴645.54万元,基金支出107.7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34%。引进大学生800人,发放见习补贴3.48万元。开发安置互助扶贫公益岗位57个。

      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持续提高,全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900元,月人均补助标准由235元提高到245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每人每月555元提高到560元,月人均补助标准由360元提高到370元。全区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0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统一调整为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照料护理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按照“生活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档划分。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137户、7352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349.5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308人,集中供养248人;城镇低保对象284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41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年末全区共有乡镇敬老院11处,其中,9处敬老院完成社会化改革,大高镇(公建民营)、下洼镇五保老人全部由滨州市沾化区天成康养中心托养;黄升镇、古城镇、冯家镇、下河乡、利国乡、滨海镇、富国街道分别与益寿苑老年养护中心签订代养协议,共有床位259张。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758万元,其中,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300万元。新增城市绿化面积8.075万平方米;沿河路南延新增城区道路450米、洚河西路新增城区道路230米;沿河路南延雨水管线新增排水管道900米、污水管线新增排水管道900米,洚河西路雨水管线新增排水管道230米,文化路北延雨水管线新增排水管道1500米、污水管线新增排水管道460米,富电路、富城路雨污分流新增排水管道10.2公里。实现供热能力340万平方米,供热总量136.24万吉焦,供热面积达到338.0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258.7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1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全区共有垃圾处理站19座。

      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全年计划进行城市棚户区改造2565套,实际城市棚户区改造2565套。全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469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33户,改造面积约4702.56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完成工业、生活减排项目3个。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8ug/m3,“蓝天白云”天数222天,优良率60.8%。水质量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严格环境执法,立案处罚36起。环境保护系统人数35人,其中科技人员11人;环境监测站1个,面积955.5平方米;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3.1平方千米;噪声达标区个数1个,面积8.7平方千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25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09.65亿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309.1吨、回收量404619.5吨;潮河邵家断面、徒骇河富国断面、秦口河下洼闸断面COD、氨氮年均值分别为37毫克/升、0.85毫克/升;27毫克/升、0.29毫克/升;29毫克/升、0.59毫克/升,全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标准。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任务完成率10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任务完成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100%。

      注:1.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核算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