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514|回复: 0

[江苏] 2023年江阴市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0:58
  • 签到天数: 74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9896
    发表于 2023-5-24 18: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江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3日在江阴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包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阴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困难挑战,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在中共江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强富美高”新江阴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总战略加快破题,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霞客湾科学城空间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绮山湖科创谷一期项目启动建设,江南大学江阴校区一期主体结构基本封顶,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首批10个重点项目落地,“引江济太”江阴段环境治理与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入选国家EOD项目库,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有序推进。长江大保护有力落实,“探索长江十年禁渔快速响应机制”省级试点扎实开展,创成省级绿色港口4个。无锡(江阴)港新增对外开放泊位2个,完成集装箱运量65万标箱,完成货物吞吐量3.5亿吨、位列全国港口第12位。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持续深化,基本形成“20+10+X”工业园区规划体系,开工建设工改项目16个,完成土地集中连片腾退5450亩,形成千亩以上可用地块3个。

    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8亿元,43家企业入围各类中国“500强”榜单,江阴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连冠”。预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480亿元、增长3.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兴澄特钢、新扬子造船获评中国工业大奖,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江阴入选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智改数转”加快推进,完成88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超100家,海澜智云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6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59家,新增直接融资125.1亿元。预计完成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超300亿元、增长10%,2家企业入选省首批服务业领军企业,临港开发区入选省两业融合试点。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现代农业提速发展,完成“三资”投农20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64.5亿元,顾山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三、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开工建设科创载体123万平方米、投用53万平方米,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预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71家,长电科技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荣获省长质量奖。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成立市人才集团和首支人才基金,新增高层次人才1000人、高技能人才8900人。联和存储先进封测、上机数控光伏智造等9个超50亿元、超百亿元项目顺利签约,长电微电子微系统集成制造、恒润齿轮深加工等50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开通全国县域首条中日、中韩“服贸通”专线,预计完成进出口1597亿元、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14%;预计对外直接投资5.5亿美元;落地QFLP基金2支、规模3亿美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编制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建成以“生态券”为载体的交易机制;“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开通“政银通办”服务网点5个,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正式投运。

    四、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划定并启用“三区三线”,完成高铁新城重点片区和镇村布局等各类规划。跨锡澄运河4座桥梁基本完工,滨江路(城区段)、大桥南路、长山大道一期、新澄杨线一期等快速化改造项目有序实施,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建设稳步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沿江高速拓宽改造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段架梁铺轨完成,江阴站站房主体完工、北广场启动建设,锡澄S1线江阴境内9座站房封顶、桥梁隧道全线贯通。启动31个城市更新单元建设,完成天鹤等10个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棚改项目4个。建成开放锡澄运河公园二期、三期和10个“江小澄”口袋公园,大桥路品质提升工程顺利完成,创成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完成拆迁520万平方米、攻坚拔点项目64个,建成安置房59万平方米,发放安置房证4.7万余本。启动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拆除违建127万平方米、违法户外广告4万平方米,完成背街小巷整治提升42条,打造“超净路”示范路20条、“席地而坐”城市客厅5个,建成城区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85个。新建燃气管线180公里、供水主管网20公里、热力管网9.8公里。启动50个村现代美丽农居建设,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79座、农村供水管网及户表改造1万户,建成无锡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10个、现代美丽农居先行示范点2个、省级绿美村庄示范村7个。

    五、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双碳”战略稳步实施,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并网容量200兆瓦,全年实现节能量8万吨标煤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排查整治“两高”项目295个,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234家、化工企业13家,基本完成徐霞客印染集聚区主体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绿色发展领军企业1家。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均已办结或阶段性办结,完成治气项目7392个,城区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全省县市均值;整治长江、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1907个,完成189条美丽示范河湖建设和69条新一轮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年度任务,1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继续保持100%;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推进小微危废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88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5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完成城区28条河道清淤疏浚及末端截污工程,新建生活污水主管网25公里,3家新建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推动生态修复治理,实施造林绿化3498亩,完成废弃矿山治理20个,建成桃花港、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包括震旦鸦雀在内的各类生物1679种。

    六、民生福祉有效增进。投放“苏岗贷”8.5亿元,发放富民创业贷款31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7万个,扶持自主创业9600人。完成社保扩面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稳步提高。“一老一幼”工作扎实推进,建成“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9户,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2个。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856套。“乡村振兴·共富基金”首批投放16个项目、总投资1.3亿元。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和5.3%。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组建扩容教育集团10个,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50%。华师大江阴实验学校等开工建设,人民东路小学、敔山湾第二幼儿园等5所新学校建成投用。深入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家、五级中医馆7家、名医工作室30个,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改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500余场、“书香江阴”阅读活动3000余场,新增健身步道35公里、体育公园5个。镇街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蝉联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七、安全底线更加稳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执行国家各项防控措施,以快制快扑灭多轮本地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快提升,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安全生产“四方责任”持续压实,完成40个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报告工作,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10.6万余项,建成高危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完成燃气管阀更新30万户、管网检测400公里,建成投运“智慧住建”系统二期,顺利打赢“三年大灶”专项行动收官战,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起数和亡人数继续保持“双下降”。全年粮食产量13.09万吨,超额完成原粮、成品粮、成品油等储备任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划定精网微格7123个,启动运营“一网统管”平台。组织“八五”普法活动400余场。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市。开展严重失信主体专项整治,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高峰论坛。严厉打击涉黑涉恶、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同比下降18.87%,群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始终突出政治引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203件人大代表建议、312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办理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牢固树立为民宗旨,扎实推进“村村进、户户到、人人访”走访活动,“12345”热线、市长信箱办理群众和企业诉求50万余件,“微幸福”民生工程办结319件,20项人大代表投票决定的民生实事项目全部顺利完成。着力提升作风效能,持续深化“三转一提”行动,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学专业、懂产业”专题培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继续压降10%。同时,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事务、侨务、档案史志、统计、审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妇女、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对口支援等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承担的任务空前繁重,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年,让人感动的是,我们众志成城、精准战“疫”,广大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民兵、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忘我工作,全体市民服从大局、积极配合,共同交出了“疫情要防住”的合格答卷。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勇挑大梁、稳住经济,出台“助企纾困60条”“稳增长9条”等系列政策,高效运作稳增长服务专班,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值得肯定的是,我们敢闯敢试、奋力拼抢,一批助推发展的政策、资金、试点、牌子相继落地,成功申办第十三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发展的动力后劲不断积蓄。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中共江阴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驻澄单位,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江阴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推动产业转型任重道远;重点片区规划建设进展还不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还有薄弱环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布局还不均衡,重点领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发展的普惠性有待增强;部分干部工作能力、争先意识、担当精神还不够强,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识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江阴发展面临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必须在洞察宏观大势中主动作为。我们要认识到,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一系列强烈利好信号,稳增长各项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必须在抢抓政策利好中顺势而为。我们要认识到,经过不懈努力,江阴制造业基础优势持续巩固,区域性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稳步推进,“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加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发厚实,必须在保持战略定力中奋发有为。只要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定信心、精准发力、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在应对变局中开创新局,再创江阴各项事业发展新辉煌。

    根据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深化“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奋勇争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

    结合上级要求、综合各方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88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保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产业强市,筑牢现代化建设坚实根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统筹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攻坚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用地、规划、能耗、产出等因素,动态更新江阴招商地图,深入推进基金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全面加强与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对接合作,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积极鼓励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全年引进超50亿元项目4个、超百亿元项目2个。用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深化重大项目领导挂钩、专班服务、联席会办等制度,聚力提升项目“五率”完成度,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以上,推动盛合晶微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远景智能电池等项目建设,确保风和医疗、恒润传动风电轴承等项目竣工投产。

    推动产业转型。深入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聚力做强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345”产业链群,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规上工业产值规模力争突破6800亿元。引导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实施装备数字化换代、车间智能化升级、工厂网络化发展,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800家,新增智能制造标杆100家。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争年内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达150家以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促进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拓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托育等消费增量,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引育优质企业。鼓励支持本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要素,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加快打造一批处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龙头链主企业,不断壮大“500强”企业群体。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更多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确保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突破150家。持续壮大“江阴板块”,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紧盯产业链断点、堵点,瞄准产业链高点、延伸点,推动风光氢储、先进封测、车船装备等领域精准补链。加快总部企业引进与能级提升,吸引知名央企、跨国企业、旗舰型创新型企业来澄开展战略合作,实施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落细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惠企纾困解难力度,坚持“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全力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降成本。纵深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释放更多土地、环境、能耗等要素容量,加快一期28个工改项目建设,全年盘活腾退提升土地1.3万亩、其中集中连片4000亩,形成千亩以上可用地块2个,高水平建成一批中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园。加快各类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力争年内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规模超5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信贷投放超200亿元。

    二、聚焦科创江阴,锻造现代化建设硬核支撑。扎实推进“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优化“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

    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加大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引育力度,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50亿元。大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俄罗斯工程院等与本土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4个。引导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落实全域标准化战略,建成省级标准创新基地1个,本土企业主导参与完成制修订国内外标准79项。

    加速集聚创新人才。以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为引领,着力发挥产业吸引力、提升交通便捷性、增强城市宜居度,全方位优化人才“引育用留”环境。紧抓省人才发展现代化试点契机,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释放市人才基金撬动效应,用好用活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创飞地”,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全年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200个、大学生超1.3万人。大力培养紧缺型技术人才和新时期“江阴工匠”,新增技能人才1.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人。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持续落实新型复合产业用地(Mx)政策,新开工建设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投用8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无锡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全力推动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开展“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90亿元。充分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争科技贷款发放突破6亿元。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现代化建设动力活力。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强化改革开放双轮驱动,为高质量发展破解瓶颈制约、打开更广空间。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中心主城区、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霞客湾科教融合示范区、澄东南特色文旅休闲区、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等“4+1”功能区调整建设。拓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功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100个事项实现申报材料“两个免于提交”,持续打响“澄心办·办澄事”营商品牌。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优化镇街赋权事项,实现部门监管与综合执法高效协同。全面落实省第四轮农村改革任务,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实施祝塘镇省经济发达镇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参与产业科创、城建交通、公用事业等领域重大项目能力。通过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验收。

    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错位互补发展。向南加速锡澄一体发展,与锡山区、惠山区合作推进锡澄协同发展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发挥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阴实践基地等作用,持续导入科创人才项目。向北完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与合作模式,促进两地实现更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向东主动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依托上海(江阴)大厦等,积极承接各类优质资源溢出;深化澄张虞一体化发展,启动示范区规划研究。向西加强与常州天宁区、新北区、经开区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规划建设。

    拓展对外开放格局。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欧盟等市场潜力,支持国资平台与厦门建发成立合资公司,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全力稳定外贸增长。深化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合作,全力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建成数字港口一体化服务平台、跨境贸易便利化综合服务平台,启动港口集团20万吨深水码头改造工程,支持扬子嘉盛液化天然气码头、兴澄东江码头改造提升,争创国家级绿色港口1家,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运量70万标箱。推动综保区做优“五大中心”功能,完成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在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继续升位。支持本土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实现对外直接投资4.5亿美元。

    提高园区发展水平。各园区要按照“支撑能力高、产业层次高、创新浓度高、配置效率高、生活品质高”的要求,持续争先进位,提高贡献份额。高新区要加快星河科创园、生物医药创新港等建设,联合哈工大(威海)未来技术学院共建长三角工业物联网创新中心,备案超50亿元项目1个、超百亿元项目1个,实际使用外资3.2亿美元。临港开发区要高效运营南理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推动数字创新港二期、科创园二期等建成投运,备案超50亿元项目1个、超百亿元项目1个,实际使用外资4亿美元。靖江园区要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向,加快产业转型、项目招引,备案超50亿元项目1个,实际使用外资5000万美元。江阴灌云工业园要锚定“先进产能拓展区、科创成果转化区、重大项目承载区”目标,加快建设省级特色园区。各镇街工业园区要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一园一品、集聚集约、差异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四、改善城乡面貌,打造现代化建设美好家园。以筹办第十三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为契机,更大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努力让城市更宜居、乡村更美好。

    提升品质能级。全面落实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序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不断完善“一湾一谷”、高铁新城等片区规划设计。年内南沿江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锡澄S1线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并通过项目验收,江阴靖江长江隧道盾构隧道全线贯通、南接线全面开工。加快推进滨江路(城区段)、长山大道一期、锡澄路一期、新澄杨线一期等快速路网项目,力争盐泰锡常宜铁路、沿江高速拓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新建塘前路、林荫大道、西门桥等工程,启动建设园博园核心区、城市精神展示馆,建成10个“江小澄”口袋公园,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扎实推进拆迁安置,创新安置补偿模式,全年启动建设安置房120万平方米、建成35万平方米。

    加快城市更新。扎实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全面落实“1+2+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统筹推进31个城市更新单元建设,完成5个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城市更新小区、城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国资全托管。推进中心城区、青山未来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加快国乐岛、江阴站北广场项目进度,开工建设环城东路等4条环城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提档升级公共基础设施,新建燃气管线180公里,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台,新增城区停车泊位2500个,基本完成市管主次干道路灯节能改造。

    完善精细管理。深化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治理、围墙洁美、摊点亭棚更新等10余个小专项行动,完成17个城市管理物业化片区建设,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1条,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5个,拆除违建100万平方米、违法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1万平方米。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实施城市运行“一屏统览”工程,基本建成城市运行“一张图”和“城市之眼”系统,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

    推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5个。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完成“三资”投农20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无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示范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完成农村供水管网及户表改造2.5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30座。启动新一轮50个村现代美丽农居建设,争创无锡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11个。全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七清一治一建”清洁行动,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绿美村庄示范村。

    五、践行“两山”理念,擦亮现代化建设生态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实施“双碳”战略,投用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启动建设临港氢能产业园一期,全年实现节能量5万吨标煤以上。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印染、化工、钢铁等行业转型升级,推进4个印染集聚区建设,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家。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创成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推进海伦石化、兴澄特钢高炉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狠抓污染防治攻坚。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全面推进微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开展排放大户深度减排工作,确保城区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双改善。深化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美丽河湖”专项行动,系统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确保69条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90%,国省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继续保持100%。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处置,支持高新区建设无废园区。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确保污染地块100%安全利用。

    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专项督查各类交办问题整改,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深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启动澄西污水处理厂(四期)建设,完成新桥、南闸污水处理厂扩建主体工程和城区9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主管网20公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0个。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开展黄山北坡等区域生态修复,启动白屈港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自然湿地保护率实现稳中有升。

    六、致力共同富裕,共享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富民增收。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创业,落实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推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各项就业补助政策“免申即享”,全年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扶持自主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1.6万人。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精准投放“乡村振兴·共富基金”3000万元,通过合办物业项目、盘活低效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村企联合发展等形式,推动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实现村均集体收入300万元以上、人均年村级可支配收入1000元以上。

    完善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成社保扩面3万人,统筹做好各类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完成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440元。精准保障“一老一幼”,确保全市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个,积极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新建“残疾人之家”1家、改建2家。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500套,不断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需求。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争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

    优化公共服务。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启动五星幼儿园、南菁高中实验学校城西校区等建设,加快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华师大江阴实验学校、南师大江阴实验学校等建设,确保澄西高中、滨江实验学校、英禾实验学校等建成投用。深化“健康江阴”建设,推进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三名”战略,做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改建工程,完成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实施“中医治未病”等项目。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和“书香江阴”阅读活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举办各类品牌体育赛事,新增一批健身步道、体育公园。

    各位代表,为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我们再次遴选出15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人代会审议票决。对代表票选确定的项目和群众反映集中的事项,市政府将制定方案,细化举措,扎实推进,坚决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七、坚持安全发展,营造现代化建设良好环境。切实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严紧细实抓好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全力抓好安全生产。聚焦危化品、冶金工贸、自建房、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重点攻坚事项,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源头防范治理,加快落实高危行业、高危企业、高危岗位“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措施。完成天然气管阀更新任务22.4万户。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新增消防站所3个,建成自救互救工程项目点9个,推动江苏省沿江(江阴)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争创国家级基地。做好临港化工园区上级督查交办问题整改工作。

    着力加强风险防范。坚决落实“乙类乙管”新政策新要求,推动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护稳定”,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药械保供、重点人群和场所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做实做优分级诊疗体系,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市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有序实施白屈港综合整治等8个重点水利工程,确保新桃花港江边枢纽主汛期前投入使用,提升极端暴雨等灾害天气应对能力。加强地方金融行业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市镇村三级社会及信访稳定工作联动体系,做好环保、欠薪等领域维稳工作,把矛盾消化在平时、钝化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创成省信用管理与服务县域试点。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新增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1个。扎实推进“区域法治现代化”试点,开展“八五”普法中期工作。深化平安江阴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电信网络、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将始终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的谆谆教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力做到勇担当、重实干、争一流,不断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

    永葆旗帜鲜明、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

    提高依法行政、科学执政的能力水平。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本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实干笃行、争先创优的使命担当。深化“三转一提”行动,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工作方法,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落实到位”的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在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上谋实招、用实劲。着力加强政府系统履职能力建设,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底气、更富激情、更敢担当。

    弘扬廉洁从政、干净做事的清风正气。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加强政府投资工程、公共资源交易、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监管和审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厉行勤俭节约,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大力压降“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更多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江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勇担使命、勇毅前行,不断开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而努力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